屏山鄧氏

屏山鄧氏

屏山鄧氏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中鄧氏的氏族之一,族人原居於江西福建,自北宋初期,屏山鄧族的始祖鄧漢黻就由江西吉水縣遷往廣東,定居於元朗屏山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屏山鄧氏
  • 地點:香港
  • 屬性:鄧氏的氏族之一
  • 對應:北宋初
淵源,屏山鄉內的鄧族建築,屏山鄧族文物館,祭祖方式,知名人物,

淵源

屏山鄉內的鄧族建築

隨著屏山鄧族越來越繁榮,鄧氏族人在八百年間陸陸續續於屏山興建了多座建築物,包括祠堂、書室等,不少至今依然存在,如鄧氏宗祠、聚星樓、上璋圍、覲廷書室、洪聖宮、楊侯古廟、愈喬二公祠、聖軒公家塾、述卿書室、五桂堂、燕翼堂等。為了讓市民可以領略屏山鄉民的傳統生活與文化,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屏山鄧氏族人的同意下設立了屏山文物徑,並於1993年12月12日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遊覽。
屏山鄧氏

屏山鄧族文物館

屏山鄧族文物館的前身為屏山警署,座落於被稱為“蟹山”的屏山嶺上,始建於1899年。屏山鄧氏族人認為該警署是港英政府壓制中國人的大本營,且嚴重破壞屏山風水,當警署用作警犬隊總部時更是對鄧族歷史文物的極大侮辱。直至1990年代初,當港英政府要求屏山鄧氏把屯門稔灣的祖墳遷走,鄧氏族人則於1994年提出以拆除屏山警犬訓練中心和賠償遷墳的躉符費,翌年又提出一項折衷辦法,要求把稔灣祖墳遷葬至屏山鄧氏宗祠後的山頭,到1996年6月,鄧氏又提出待警署搬遷後,把建築物交予屏山鄧氏作為博物館,以改變建築物屬性的方式去把“大石”變成“英雄帽”,作為遷移祖墳的條件。翌年4月26日,屏山鄧氏與港英政府終於達成共識。港英政府同意將前屏山警署改為屏山鄧族博物館,納入屏山文物徑內,並立即把屋頂紅色部份改髹綠色;屏山鄧氏亦同意接受港英政府之賠償,於同年5月16日前遷墳。
屏山警署於2001年底遷出,2002年該建築物正式撥交古物古蹟辦事處,改建後成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於2007年4月14日開幕。該館所展示的包括:屏山鄧氏的珍貴文物、歷史風俗及文化生活,屏山文物徑沿途古蹟介紹,由不同學校或團體所籌辦、介紹新界地區歷史文化之專題展覽等。

祭祖方式

現時新界鄧氏相關的祖墳有多個,單是丫髻山上已有一世祖鄧漢黻之“玉女拜堂”穴、四世祖鄧符協“仙人大座”穴、十九世祖鄧夢月之墓及鄧夢月母陳氏之墓共四個墳墓,其他則有二世祖鄧冠位於元朗的“金鐘覆火”穴、三世祖鄧旭位於荃灣的“半月照潭”穴等。屏山鄧氏一房的祖墳則有:屏山鄧氏二世祖鄧萬里位於元朗的“狐狸過水”穴,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位於紅墳前之墓,十七世祖鄧若虛於屯門龍鼓灘之墓。
除屏山鄧氏外,鄧族五元祖其他各族(錦田鄧氏、廈村鄧氏、龍躍頭鄧氏、大埔頭鄧氏)會輪流主祭香港鄧族一世祖至四世祖。而屏山房本身的先祖則由屏山鄧氏後人拜祭。其中拜祭鄧若虛祖後會於現場附近煮盆菜並即時享用,稱為“食山頭”。
每年清明前五天及重陽前五天分別是屏山鄧氏到龍鼓灘向鄧若虛祖及其母、妻進行春祭及秋祭的日子,費用由若虛祖的祖堂“維新堂”支付,每次掃墓的“祭祖”均由族人以價低者得方式投標,祭主需負責該次祭祖的工作及提供物資。
掃墓當日約八時左右,族人就會到達龍鼓灘山頭準備,九時許祭主和一位鄧族傳人開始拜祭,祭品包括已宰好的生豬、茶與酒各五杯、五生與五熟(生、熟豬內臟)、五碗飯、五碗湯、水果等。拜祭完畢,拜祭用之生豬會被人帶到附近的臨時灶頭用作烹煮盆菜之食材之一,除豬肉外,盆菜還有枝竹、筍、魷魚,共四種食材。由於量多,要分數次烹煮。所有若虛祖後人均可以享用盆菜,另設有“客票”讓族人可帶同族外親友一同享用。

知名人物

鄧達智(William Tang Tat Chi),香港時裝設計師,新界原居民屏山鄧氏,1958年生於香港。他擅長把香港的本地元素融入他的時裝設計里,例如“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