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一世級戰列艦

尼古拉一世級戰列艦

尼古拉一世級戰列艦是一艘由沙俄建造的無畏型戰列艦,該級僅一艘,即尼古拉一世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古拉一世級戰列艦
  • 外文名:Император Николай I
  • 主人:尼古拉一世
  • 類型:戰列艦
  • 建造時間:1915年
  • 下水時間:1916年
  • 結果:未建成,廢棄
簡介,設計,總體布置,推進,結局,

簡介

尼古拉一世級戰列艦((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Николай I)僅有一艘1916年開建,1927年拆毀。它的建造是為了和奧斯曼土耳其海軍進行軍備競賽。它可以看作是加重加強防護版的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設計


1912年土耳其在巴爾幹戰爭中遭受失敗,加上因戰敗蒙受的嚴重財產損失,囊中羞澀的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取消了1911年和英國簽署訂購1艘343毫米主炮超無畏艦的契約。聞此訊息俄黑海艦隊鬆了口氣,憑藉3艘“瑪利亞”級,他們就可以把黑海當作自己的內湖了。

然而好景不長,1913年11月土耳其拿出退位蘇丹王的鑽石皇冠做抵押,買下了即將建成的巴西戰列艦“里約熱內盧”號,並將其改名為“蘇丹奧斯曼一世”。同時土耳其還對2艘在美國建造的阿根廷戰列艦和另外2艘在英國造的巴西戰列艦產生了濃厚興趣,還有情報指出土耳其試圖向德國訂購1艘戰列巡洋艦,當然這些宏偉計畫最後並沒有結果。


土耳其最後於1914年初向維克斯訂購了“法塔赫”號戰列艦。這樣土耳其人最終也將擁有3艘戰列艦,其中“雷薩迪赫”和“法塔赫”號分別安裝10門343炮,“蘇丹奧斯曼一世”號甚至裝備了多達14門的305毫米炮!黑海艦隊的“瑪利亞”級顯然無法與如此強勁的土耳其軍艦對陣。

訊息傳到彼得堡後,海軍部立即於1914年4月初向杜馬提交了緊急議案。該議案包括再為黑海艦隊建造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8艘新式驅逐艦和6條潛艇。這回杜馬爽快地批准了海軍的擴軍要求,尼古拉二世7月7日正式簽署該議案。而設計工作已經於前一年開始了,1913年12月,參謀部提出了3個草稿:1號是“瑪利亞”的放大型,12門305炮,工期3年;2號在1號基礎上換裝8門356炮,工期3年零8個月;3號是全新設計,裝備12門356炮,工期至少4年半。

2號方案首先被放棄,因為炮術部門認定只有12門炮的齊射才能形成穩定而集中的落點散布。3號方案的強火力很吸引人,但過高的造價和比較長的工期卻是心急火燎的黑海艦隊不能接受的。成熟的1號案自然當選。俄國305炮可以在17500米距離上擊穿245毫米厚的裝甲,土耳其軍艦上的343/L45炮威力為252毫米,兩者的侵徹威力基本相當。由於俄國軍艦火炮更多,射速較高,因此俄國認為12門305炮應該可以與10門343抗衡。

格里格諾維奇在給沙皇的報告中解釋到:“既然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讓黑海艦隊儘可能快的增加無畏艦兵力,那么我們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應該是如何縮短第4艘戰列艦的工期。很顯然,1號方案是最合適的,裝備305毫米炮同時相應地增加裝甲防護。這樣,它的主機、鍋爐、炮塔等等一切重要系統全部可以按照原有設計在國內迅速的製造。”
1914年1月16日,造船部技術處批准以“瑪利亞”號為藍本進行工程設計。和以往的無畏艦計畫不同,這次沒有邀請任何的公司競爭招標。而是把任務直接分配給海軍船廠技術處造船師組成的設計隊伍。他們由布勃諾夫教授領導,整個工作由馬斯洛夫監督。

工作進展神速,2月上旬,小組已經完成了船體線形、總體布局和裝甲防禦系統等關鍵設計部分。新艦的很多東西,如艙室分化、艦上診所和裝具都是照搬“瑪利亞”號的。2月中,尼古拉耶夫造船聯合體的總工程師科斯琴科趕到彼得堡。他當時正負責監督“葉卡捷琳娜”號的建造,帶來的很多經驗讓設計小組受益匪淺。為了節省時間,新艦將使用“葉卡捷琳娜”號的全套動力裝置。由於排水量增加的比較多,設計師希望通過最佳化船體線形使新艦保持21節航速:將軍艦的長寬比從“葉卡捷琳娜”的6.06放大到6.28,經過船模試驗,修改部分艦首設計以降低興波阻力。

3月11日,造船部技術處和海軍參謀部組成的聯合調查團審核並通過了全部設計。尼古拉耶夫的造船聯合體和俄羅斯船廠進行了象徵性的競標,兩家的報價都是840盧布/噸。由於俄羅斯廠已經承包了“瑪利亞”和“亞歷山大三世”號,新艦理所當然歸造船聯合體建造。7月27日經杜馬批准,尼古拉耶夫造船聯合體正式獲得造艦契約,並獲得了2250萬盧布的船體預算,包括火炮、魚雷和火控在內的總價則為4508萬盧布。此外為了趕進度,海軍部還賦予尼古拉耶夫造船聯合體物資優先權,以保障工程儘快竣工。

尼古拉耶夫造船聯合體迅速展開行動,他們訂購了鋼板並積極與轉包商洽談契約。4月28日,為戰列艦舉行了開工典禮。和順利的設計和施工準備相比,新艦的命名倒顯得一波三折。部分出版物上記錄本來準備叫“伊凡雷帝”號,還有一些工程師的記錄檔案稱艦名為“伊莉莎白女皇”號。不過開工後不久,戰列艦被正式命名為“沙皇尼古拉一世”號。6月8日,“葉卡捷琳娜”下水後,船廠工人馬上將剛平息下來的船台清理一空。6月22日,“尼古拉一世”號正式動工。海軍參謀部熱切希望它能在1915年10月份下水,並於1917年3月14日開始試航,當年夏就加入現役。戰爭的爆發打亂了預先的時間表,開始工廠仍然以有條不紊的速度施工,而且奧布霍夫工廠已經能夠自行生產炮塔軸承所需要的152毫米圓徑滾珠了。1915年春,原料不足的問題開始降低工程速度。為了讓已經下水的軍艦儘快完工,不少工人被調到正在舾裝的“葉卡捷琳娜”號上,還有一些人被分派去造急需的驅逐艦去了。“尼古拉一世”號的下水日期推遲到1916年春,然後又被順延到6月份。即使如此,大家的估計還是太樂觀了。實際上“尼古拉一世”一直等到1916年10月18日才從船台上下水。

總體布置


“尼古拉一世”標準排水量27830噸,滿載排水量31900噸(不包括重油),全長182米,寬29米,吃水9米。艦體是“瑪利亞”級的放大型,仍然為平甲板結構,船體內從前到後一共有20道水密橫隔牆。2、3號炮塔兩側艦體水線下安裝了減搖水艙,水櫃總容積740噸,理論上可以減少50%的船體搖擺擺幅。

按俄國人的習慣,建造階段“尼古拉一世”不斷地改進設計,有些變化是很小的,像增加小艇的數量、簡化艦橋複雜煩瑣的結構、取消類似“瑪利亞”級的撐桿式破雷網……有些改動卻是值得細心回味的。由於在試航中發現“瑪利亞”號艦首乾舷太低,甲板上浪影響前主炮射擊,黑海艦隊司令艾伯哈特要求為“尼古拉一世”加裝一層類似“伊茲梅爾”上裝備的首樓甲板。這年秋天技術部門研究了這項改動的可能性,結果是令人失望的。安裝首樓甲板同時意味著升高前炮塔炮位。這樣會造成重心上升從而惡化操縱性。根據計算,進行這樣的改進艦首需要增加450噸的重量,而“尼古拉一世”可能本身就存在艏部浮力不足的情況,如此以來勢必導致更嚴重的首傾,艾伯哈特的建議被否決了。有人接著提出了一個更簡單方案,在艦首安裝1.1米高的防浪舷牆,這樣只會增重18噸。由於技術難度小,設計人員於1916年夏採納了這個方案。不過從塞瓦斯托波爾級的“巴黎公社”號的舷牆曾經被大浪摧垮來看,“尼古拉一世”的防浪板可能也存在強度不足的問題。

“尼古拉一世”的主武器及配置幾乎與“瑪利亞”級完全一樣,只不過對炮塔裝填機構進行了改進,裝填周期縮短到21秒,每管備彈100發。射擊指揮儀是彼得堡愛克森公司生產的,具體性能不詳,不過它的解算器應該比過去使用的蓋斯勒1911型更複雜和更精確。前後上層建築上裝有1具6米測距儀,後來改為每座炮塔1具測距儀。還有20門130毫米副炮,在炮位上做了改動,將彈藥庫與炮廓徹底隔開。

這樣揚彈機提升上來的炮彈還需要有人將其搬入戰鬥室。雖然增加了炮手數量,浪費了人力,但是理論上提高了副炮在戰鬥中的生命力。彈藥基數245發。4門63毫米高射炮,1917年秋改為相同數目的102毫米/L37炮。還計畫安裝4門47毫米禮炮和4挺7.7毫米機槍。

“尼古拉一世”的裝甲是按照能防禦343毫米穿甲彈的標準設計的,出發點很高,但是由於俄國鋼鐵生產廠家只能生產厚度不超過273毫米的軋制裝甲板。所以最後確定使用270毫米的主裝甲列板,厚度只是剛好能抵禦343毫米彈的射擊。側裝甲帶高5.2米,1.75米位於設計水線以下,艏艉部裝甲帶分別減少到100和175毫米。主裝甲板通過雙重企口鍵連線在一起,比過去“瑪利亞”級的榫槽結合的抗衝擊強度更大。艦體內傾斜防破片板75毫米,甲板裝甲38+63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厚300毫米,側面和頂部厚200毫米。從數據上看,“尼古拉一世”的裝甲防護性能是所有帝俄戰列艦中最出色的。

推進

“尼古拉一世”安裝了20座亞羅細管混燃鍋爐,4台帕森斯衝動蒸汽輪機,工作壓力17.5個大氣壓。1、2號炮塔間的前鍋爐艙內布置了8座鍋爐,2、3號炮塔間的主鍋爐艙內安置了其餘12座。主機功率29700馬力,螺旋槳340轉/分時最大航速21節。

滿載排水時貯煤量為3557噸,正常情況下攜帶500噸煤和150噸重油,但還不清楚油艙的滿載容積是多少,續航力不詳。

“尼古拉一世”安裝了4台主汽輪發電機和2台輔助汽輪發電機。主電站總功率1440千瓦/225伏,輔助發電機總功率400千瓦,沒有應急柴油發電機。電站同時提供交流和直流電。直流電主要供給炮塔的重型驅動電機,交流電用於通風機、照明和火控等低功率載荷。

結局


1917年4月29日,“尼古拉一世”改名為“民主”號。此時,它已經裝上了所有的艦體裝甲板,炮塔基座圍阱接近完工,主體工程已經進展到安裝輪機基座了,全艦完工率約60%。但是彼得堡二月革命的風暴已經吹到了南方遙遠的尼古拉耶夫。“民主”號工程隨後基本停止。10月24日,臨時政府命令“民主”號全部停工,等到“有合適的時機”再復工。

1918年3月17日,德軍占領了尼古拉耶夫,不過他們並沒有對這個艦殼表現出太大的興趣。
紅軍收復尼古拉耶夫後,陸海軍委員會於1923年7月派出了一個考察團去瞧瞧“民主”號是否還有希望修復。調查報告是由於已經有5年沒有得到妥善的維護保養,“民主”號艦內已經積有2.5米深的海水,銹跡和垃圾覆蓋了全艦。而且“民主”的航速只有21節,又沒有水下防禦系統,很難適應敵手越來越強大的海戰環境。因此布爾什維克決定放棄“民主”號。

1927年6月28日,拖船將“民主”號拖到塞瓦斯托波爾港。最後“民主”在塞港的北船塢內解體,了此一生。
[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