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連根

尹連根

尹連根,復旦大學新聞學士,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先後於四川日報、南方日報從事新聞采編、管理和研究工作多年。2006年1—7月,作為中加交流學者,訪學於薩伊蒙弗瑞澤大學(SFU, Simon Fraser University)傳播學院,主攻傳播政治經濟學;2008年9月-2009年11月,作為英國志奮領學者,求學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社會學系,獲得文化與社會方向碩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尹連根
  • 國籍:中國
  • 職業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 代表作品:西方傳播學視野中的網路社區社會屬性研究
  • 性別:男
  • 教研領域:媒介文化、全球傳播、話語分析
報導大事表,主要成就,個人生活,人物事跡,

報導大事表

西方傳播學視野中的網路社區社會屬性研究。《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4期。
現實權力關係的建構性呈現——新聞定義的再辨析。《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4期。
Yin, Liangen & Haiyan Wang (2010) People-Centred Myth: Representation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Daily.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SSCI期刊),4(4): 383-98。
深圳大學副教授尹連根深圳大學副教授尹連根
鄧玉嬌案的框架分析 ——網上公共輿論如何影響網下媒體報導。《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9期(CSSCI收錄)。
淺論都市報對民眾話語權的借用。 《新聞記者》2008年第8期(CSSCI收錄)。
在開放中實現對接——從新聞實務角度反思新聞教育改革。《新聞界》2008年第3期(CSSCI收錄)。
王海燕:論大陸媒體人利益角逐的常規路徑。 《當代中國研究》2007年第2期。
反思量化考核。《中國記者》2007年第3期。
王長瀟:內部管理各具特色的“京城傳媒四少” 。《新聞界》2005年第1期(CSSCI收錄,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對績效考評導向功能的思考。《中國記者》2003年第9期。
績效考評在報紙采編中的調控功能。《新聞界》2003年第4期(CSSCI收錄,2003年度廣東省新聞獎新聞論文三等獎)。
解析南方日報采編系列分配機制改革。《傳媒觀察》2003年第3期。
為什麼要“由表及里”? ——關於南方日報改擴版的研究。 《新聞界》2003年第1期(CSSCI收錄)。
(第二作者):《南方日報》采編體系改革解析。《中國記者》2002年第12期(CSSCI收錄)。
關於南方日報采編系列分配機制改革的研究。《新聞界》2002年第6期((CSSCI收錄,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02年度廣東省新聞獎新聞論文三等獎)。
黨報優勢向競爭力的轉化。《新聞界》2002年第4期(CSSCI收錄)。
“五罵”來信發出後的思考。《新聞記者》2000年第8期(CSSCI收錄)。
客觀報導不是“百寶箱”。《新聞記者》1999年第5期。
用事實說話不是新聞寫作規律。《新聞傳播》1999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試論“魔彈論”。《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第6期。

主要成就

Conference Papers:
Yin, Liangen & Haiyan Wang, Capital exchange: The Normal Paths for Chinese Newsworkers to Pursue Their Personal Interest. The IAMC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1 Conference, 13rd-17th July 2011, Istanbul, Turkey.
Yin, Liangen & Haiyan Wang, People’s Myth: The ‘Miracle’ of China’s Modern Media Coverage of Humanitarian Disasters. The 60thAnnual IC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onference, 22nd-26thJune 2010, Singapore.

個人生活

尹連根副教授
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先後於四川日報、南方日報從事新聞采編、管理和研究工作多年。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尹連根副教授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尹連根副教授
轉載:尹連根漫談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習、工作體會
尹連根漫談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習、工作體會
編者按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按照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和復旦大學合作“全球媒介與傳播”雙碩士學位項目的計畫,我中心尹連根博士赴英國從事為期一年的學習工作。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是倫敦大學最著名的學院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社會、政治、經濟科學領域的頂尖院校。編者特邀請尹連根博士就倫敦的學習、工作感受撰寫文字。域外學術,四時不衰。才子度量,滔滔直言。以傳達思想,溝通學問。
談到在LSE的讀書感受,我首先想,我們最需要破除的是對西方學術的神秘感。這個世界其實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場域構成的,嚴格意義上來講,誰也不能代表誰而自以為是世界。人文類學術至少傳播學應該是也一樣。我們大可不必一見到英語就五體投地,就以為是世界水平了。其實,學術的圈子並不大,至少我以為傳播學是如此,基本上各自在各自的圈子裡玩(註:“玩”並無貶義)。英國人圍繞著media and society在玩,美國人圍繞著journalism,communication,mass communication在玩,同時,他們又時不時地連同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同屬於英語體系但玩家力量還不是很大的國家的人一起玩。美國傳播學以量化起家,英國傳播學跟著玩了一小會便覺得這樣跟著人家的屁股轉沒有意思,便自己相對獨立地玩起社會批評這種以思辨見長的務虛套路了,儘管他們內部後來分野,一部分人做起了自命為文化研究的東西,另一撥人走上政治經濟學的路子。那么,你說到底誰代表世界水平了?誰也說服不了誰,也犯不著說服對方,因為其實大家本就在不同的圈子裡玩,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就行了。所以,至少我看的英國傳播學書籍和論文更多的還是引述英國自己那個圈子內的人的文獻。像我們上課所用的參考書和文章,也更多是英國傳播玩家們的著述,比如,Stuart Hall,Nicholas Graham,James Curran,Colin Sparks等人的書或文章。以致我今天在課堂上忍不住問了我們老師一句,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在大學讀書期間都要花很多時間和很多課時來學習美國傳播學所謂的什麼知溝理論、議程設定理論,而且大以此為榮,怎么你今天一堂課以效果研究為名就把美國人幾十年的研究心血結晶打發了?而且,連agenda setting這樣在中國都如雷貫耳的東西竟然都隻字不提。哎,不來沒感覺,來了英國以後,我覺得別以為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什麼了,其實大家還是更多關心自己所處區域和十分關聯於自己文化背景的事情,像英國傳播學,他們首先是關注英國,然後是以英國為中心的歐洲主要是德國、法國的東西,其他的,who care?這也便十分不奇怪哈貝馬斯60年代就寫好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卻直到1989年才有英文譯本。當然,每個圈子裡的人水平肯定有高低,只不過英國對圈子裡的人誰的水平高誰的水平低相對來說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認同,不像我們中國更多的是自己只說自己的水平高,或者彼此當面不停地抬轎子,而一轉身,又把對方往死里貶,搞得後生始終一團麻不知道究竟哪個水平高水平低。

人物事跡

但是,就圈子本身的遊戲規則來說,我不得不承認,英國那個其實並不大的學術圈子對自己圈子遊戲規則的遵守,如同英國人對所有他們所制定製度的嚴格遵守一樣,令人肅然起敬。像我們現在所接受的學術訓練是什麼?其實就是對你進行他們那一套學術遊戲規則的灌輸,更準確地說,就是洗腦。所有要求你提交的所謂essay,儘管2000字到5000字不等,但一律要求非常統一的模式,而且不光專業課講,還有諸如academic English這樣的公共課講。他們非常重視方法論的訓練,儘管他們不認同美國的量化研究,但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方法卻是傳播學各方向的必修課。同時,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也是必修課。不按方法論嚴格規定步驟進行論文寫作的話,後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他們非常重視對自己領域所沉澱下來的理論進行傳輸,也就是讓你非常清楚所涉及領域哪些人是牛人,哪些是大牛哪些是二牛,這些大牛二牛又主要牛在哪裡。但是,我所說的灌輸,並不是像我們國內的老師上課那樣,又是講概念又是舉例子地進行詳細闡述,這邊上課只是進行一個地圖式的導讀(map)而已,更多的是要求你課前課後的閱讀。在英國,沒有哪一門課不是一串長長的閱讀書目(reading list)的。一般來說,不可能都讀完規定書目中的指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