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兵的錢瑗

尖兵的錢瑗

文章描繪的是日常生活中一幕幕普普通通的場景,用語樸實,但字裡行間卻充盈著愛意,這濃濃的愛意似水般漫入讀者的心田,久久地縈繞在讀者的心間。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尖兵的錢瑗
  • 作品出處:《我們的錢瑗》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楊絳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尖兵的錢瑗
作品出處:選自《我們的錢瑗》,三聯書店2005年9月版

作品原文

錢瑗和她父母一樣,志氣不大。她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立志要當教師的尖兵。尖兵,我原以為是女兒創的新鮮詞兒,料想是一名小兵而又是好兵,反正不是什麼將領或官長。她畢業後留校當教師,就盡心竭力地當尖兵。錢瑗是怎么樣的尖兵,她的同學、同事和學生準比我更了解。
我們夫婦曾探討女兒的個性。錢鐘書說:“剛正,像外公;愛教書,像爺爺。”我覺得這話很恰當。兩位祖父迥不相同的性格,在錢瑗身上都很突出。
錢瑗堅強不屈,正直不阿。北師大曾和英國合作培養“英語教學”研究生。錢瑗常和英方管事人爭執,怪他們派來的專家英語水平不高,不合北師大英語研究生的要求。結果英國大使請她晚宴,向她道歉,同時也請她說說她的計畫和要求。錢瑗的回答頭頭是道,英大使聽了點頭稱善。我聽她講了,也明白她是在建立一項有用的學科。
有一天,北師大將招待英國文化委員會派來的一位監管人。校內的英國專家聽說這人已視察過許多中國的大學,脾氣很大,總使人難堪,所以事先和錢瑗打招呼,說那人的嚴厲是“衝著我們”,叫錢瑗別介意。錢瑗不免也擺足了戰鬥的姿態。不料這位客人和錢瑗談話之後非常和氣,表示十二分的滿意,說“全中國就是北師大一校把這個合作的項目辦成功了”,接下慨嘆說:“你們中國人太浪費,有了好成績,不知推廣。”錢瑗為這項工作獲得學校頒發的一份獎狀。她住進醫院之前,交給媽媽三份獎狀。我想她該是一名好的小兵,稱得上尖兵。
錢瑗愛教書,也愛學生。她講完課晚上回家,得擠車,半路還得倒車,到家該是很累了。可是往往到家來不及坐定,會有人來電話問這問那,電話還很長。有時晚飯後也有學生來找。錢瑗告訴我:她班上的研究生問題最多,沒結婚的要結婚,結了婚的要離婚。婚姻問題對學習影響很大,她得認真對待。所以學生找她談一切問題,她都耐心又細心地一一解答,從不厭倦。我看出她對學生的了解和同情。
早年的學生她看作朋友,因為年齡差距不大。年輕的學生她當作兒女般關愛。有個淘氣學生說:“假如我媽能像錢瑗老師這樣,我就服她了。”
錢瑗教的文體學是一門繁重而枯燥的課,但她善用例句來解釋問題,而選擇的例句非常精彩,就把文體學教得生動有趣了。她上高中二年級時曾因病休學一年,當時我已調入文學研究所的外文組(後稱社科院外文所),她常陪我上新北大(舊燕京)的圖書館去借書還書。她把我借的書讀完一批又讀一批,讀了許多英國文學作品,這為她選擇例句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可惜這許多例句都是她備課時隨手揀來的,沒留底稿。我曾看過她選的例句,都非常得體,也趣味無窮。錢瑗看到學生喜歡上她的課,就格外賣力,夜深還從各本書里找例句。她的畢業生找工作,大多受重視也受歡迎,她也當作自己的喜事向媽媽報喜。
錢瑗熱心教書,關懷學生,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她為人剛正,也得到學生和同事的推重。她去世的告別會上,學生和同事都悲傷得不能自制。錢瑗的確也走得太早了些。
如今錢瑗去世快七年半了。她默默無聞,說不上有什麼成就,也不是名師,只是行伍間一名小兵。但是她既然只求當尖兵,可說有志竟成,沒有虛度此生。做父母的痛惜“可造之材”未能成材,“讀書種子”只發了一點兒芽芽,這只是出於父母心,不是智慧心。我們夫婦常說:但願多一二知己,不要眾多不相知的人聞名。人世間留下一個空名,讓不相知、不相識的人信口品評,說長道短,有什麼意思呢。錢瑗得免此厄,就是大幸;她還得到許多學生、同事、同學友好的愛重緬懷,更是難得。我曾幾次聽說:“我們不會忘記錢瑗。”這話並非虛言。“文革”期間錢瑗的學生張君仁強,忽從香港來,慨然向母校捐贈百萬元,設立“錢瑗教育基金”,獎勵並培養優秀教師。張君此舉不僅得到學校的重視,也撫慰了一個媽媽的悲傷。他的同學好友是名編輯,想推出“紀念錢瑗小輯”,他們兩人相約各寫一篇。錢瑗的學生和同事友好聞訊後,紛紛寫文章紀念錢瑗,沒幾天就寫出好多篇。我心上溫暖,也應邀寫了這篇小文。

作品鑑賞

母愛有時表現得既不波瀾壯闊,也不轟轟烈烈。楊絳先生的《尖兵的錢瑗》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故事,寫的不過尋常小事,卻一字一句浸透了母親的愛意,讓我們聆聽到母親的訴說,感受到濃濃的母愛。
楊絳先生稱錢瑗為她“平生唯一傑作”,簡單平淡的語言中透出無盡的自豪與滿意。熱心教書,關懷學生,為人真誠,治學嚴謹,孝順謙和,富有情趣,這些都是作為母親的楊絳對女兒的讚美與愛憐之詞。對英國派來的監管人的“和氣”和“十二分的滿意”,楊絳寫道:“我想她該是一名好的小兵,稱得上尖兵。”透過一學生“假如我媽能像錢瑗老師這樣,我就服她了”的話語,我們一定能深深體會到作為母親的楊絳看到女兒取得的哪怕是一點點成就的自豪與快樂。
女兒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對女兒的過早逝世,楊絳有不盡的惋惜和痛心。錢瑗是她生平的傑作,是心目中的“讀書種子”,是錢鐘書認為的“可造之材”。對於一生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書,卻未成為名人的女兒錢瑗,楊絳痛惜“‘可造之材’未能成材,‘讀書種子’只發了一點兒芽芽”。但作者並沒有將這種情感延續到篇末,而是講“她既然只求當尖兵,可說有志竟成,沒有虛度此生”,“人世間留下一個空名,讓不相知、不相識的人信口品評,說長道短,” 沒有任何意義。這便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一種理解與懷念,一種愛重與緬懷。

作者簡介

楊絳,錢鐘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幹校六記》,隨筆集《將飲茶》,譯作《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等。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了解。1998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