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棘蜈蚣

少棘蜈蚣

少棘蜈蚣,別名金頭蜈蚣,是模棘蜈蚣的近似種。體長110~130毫米,喜居於潮濕陰暗的處所,多以其他節肢動物為食。主要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長江中下游常見。少棘蜈蚣是傳統的中藥材,具有熄風解痙、消腫解毒的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少棘蜈蚣
  • 拉丁學名:Scor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 別稱金頭蜈蚣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唇足綱
  • :蜈蚣目
  • :蜈蚣科
  • :蜈蚣屬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棲息環境,分布範圍,套用價值,餵養方法,

外形特徵

少棘蜈蚣體長110~130毫米。頭板和第1背板呈金紅色,與墨綠色或黑色的其餘背板顯著不同;頭板的後緣覆蓋著第 1背板的前緣。步足為黃色,但最末步足多呈赤褐色,無跗刺而有爪刺。齒板有5個小齒。基側板突起末端常有2個小棘,罕有1或3個小棘。雄性生殖區前生殖節胸板兩側有生殖肢。雌性產卵時,身體呈“S”形,卵粒由身體末端的生殖孔排出,並在第8、9體節的背板上粘結成團,由母體巧妙地將卵團環抱起來進行孵化。

生活習性

性畏光,白天潛伏在石塊下或亂石間,黑夜四出捕食昆蟲(如蟀蟋、蚱蜢、金龜子和各種蛾類),也能用毒顎殺死小型的脊椎動物(如麻雀、蜥蜴、蛇等)。它們也食同類。一般在10月以後,天氣轉冷時鑽入泥土,潛伏於離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次年驚蟄後,隨著天氣轉暖,出洞覓食。

生長繁殖

蜈蚣在春、夏之間產卵,卵數多在15-35個之間,橢圓形,長3-3.5毫米。雌蟲具有蜷曲身體,環抱卵群孵化,和保護幼蟲的習性。幼蟲與成蟲的步足數目相同。雌雄兩性肛生殖節異形。

棲息環境

蜈蚣喜居於潮濕陰暗的處所,多棲息在腐木、石隙間和陰濕的草地等處。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長江中下游常見。

套用價值

化學成分:含有兩種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織胺(Histamine)樣物質及溶血蛋白質;此外,尚含酪氨酸(Tyrosine)、亮氨酸(Leucine)、蟻酸、脂肪油、膽甾醇等。
少棘蜈蚣少棘蜈蚣
藥理作用:蜈蚣對戊四氮、純菸鹼和硝酸士的寧鹼引起的驚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並對結核桿菌有抑制和殺滅的能力。
藥材:少棘蜈蚣是中國傳統的藥材,載於《本草綱目》中。蜈蚣為少棘蜈蚣的乾燥全體。夏季於雨後上山翻動石塊,或於房屋附近的磚石堆中捕捉。捉後用沸水燙死,然後用兩頭削尖的細竹籤,插入頭、尾兩部,借竹片彈力,使其伸直,置陽光下曬乾。藥材呈扁平長條形,長約14-16厘米,寬約0.6-1.0厘米。全體由22節構成,最後一節細小,稱尾腳。頭部紅褐色,有觸角和毒鉤各一對。背部黑棕色有光澤,並有兩條突起的稜線。腹部黃棕色,癟縮。每節有足1對,黃紅色,向後彎曲,最後的一節如刺。稍有腥氣,並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鹹。
套用:有熄風解痙、消腫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兒驚風、破傷風、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結結核、腫毒瘡瘍等。用量1-3條。

餵養方法

水對於少棘蜈蚣的生存至關重要,每隔兩至三天必須給它們餵一次水。餵水的方式非常簡單,只需將一點自來水滴在石頭瓦片上那些微小的凹陷處就是了。蜈蚣會很快伏上身去貪婪的吮吸。有時放入一塊多汁的梨肉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在保持供水的前提下,少棘蜈蚣不吃食也可以度過至少1周的時間。少棘蜈蚣多以其他節肢動物為食:多汁的潮蟲、體型較大的螞蟻、蝗蟲、蟬都是它的最愛,即使連澤蛙都不放過。它那對駭人的大毒顎是捕食的得力工具。獵物一旦被盯上,就很難逃脫它那精、準、狠的攻擊。那對威風的念珠狀觸角對少棘蜈蚣的生存而言,似乎至關重要。幾乎每次進食後,它都會把兩隻觸角輪流垂到顎邊,進行非常細緻的清理。這些觸角上一定分布著發達的感覺器,若粘上污漬,會對其外部環境的感知能力產生很大影響,因為它們只有一對單眼,根本無法看清東西。
蜈蚣在夜晚總處於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一旦發現有情況,就立即將身體縮成微略的S型,然後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出擊。我要是投入像螞蟻、潮蟲、蜘蛛這樣的小型獵物,通常沒等我反應過來,便已被它的毒顎牢牢地嵌住,仿佛它們根本沒有接觸飼養瓶的底部,在我一投入就被接住的一樣。獵物亦沒絲毫反抗的跡象,就如一個遺失在道上的寶貝被一貪財的過路人突然發現一樣,只有被攫取為囊中之物的命運。這一固定動作通常會持續幾分鐘,似乎是為了等待獵物被完全麻醉,然後,進食才正式開始。少棘蜈蚣先用大顎破開獵物的外殼,再像飲水一樣捲動自己的顎和唇須,享用獵物多汁的“內容物”,直到剩一空殼為止,進食通常很快,即使對下面講到的大個頭蝗蟲也是如此。
少棘蜈蚣少棘蜈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