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清朝黃景仁詩作)

《少年行》是清代詩人黃景仁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描寫雄健的少年甘願馳騁疆場、保衛祖國,後兩句寫登於高台,寶刀明月,交相輝映,少年正意氣風發。這首詩描寫了一個英姿勃勃的少年形象,同時抒寫了詩人正值盛年的豪情壯志以及遠大的抱負。全詩語句清新勁健,流暢自然,毫無做作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少年行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黃景仁
  • 作品出處:《兩當軒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少年行1
男兒作健2向沙場3,自愛登台不望鄉。
太白4高高天尺五5,寶刀明月共輝光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少年行:樂府《雜曲歌辭》題名。內容多詠少年輕生重義、任俠遊樂之事。
2、作健:振作強健之氣。用樂府歌辭《企喻歌》“男兒欲作健。”
3、沙場:戰場。王翰《涼州曲》:“醉臥沙場翠莫笑。”
4、太白:山名,在今陝西鄘縣東南。用《三秦記》:“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5、天尺五:離天一尺五,極寫山高。
6、共輝光:相映生輝。

白話譯文

好男兒振奮雄心戍邊衛國奔赴沙場,喜歡登上高台遠眺,卻不是為瞭望鄉。
高台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把太白星摘到,腰間寶刀與天邊明月相映著進射寒光。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66),詩人年值十八歲,意氣風發,負笈遊學揚州,這時他血氣方剛,對未來滿懷憧憬,十分渴望為國家而獻身,建立一番功業。於是慷慨激昂地寫了這首詩來藉以抒發豪情壯志。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兩句詩人以一個少年入手,認為男兒應當奮發有為、奔赴戰場。“男兒作健向沙場”一開篇詩人便直吐胸臆“男兒作健向沙場”。好男兒應去從軍,在沙場上逞英豪,建功立業。這句化用樂府歌辭《企喻歌》,寫得激昂慷慨,雄姿英發。接著寫男子願意為國捐軀,義無反顧之決心。“自愛登台不望鄉”,要登的是單于台,受降台,而不是望鄉台。十分有“出不入兮往不返”的氣概。
後兩句寫男兒登臨高台之上,勇武的形象光彩照人。“太白高高天尺五”用古謠《三秦記》以形容山高,另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以形容豪門的勢焰高張。這句是活用古謠的這兩種意義,表示自己少年意氣之盛,如太白高山,離天很近。末句再用寶刀來比喻自己的豪情,“寶刀明月共輝光”寶刀的寒光閃閃,足以令敵人膽寒。一個頂天立地的少年壯士的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
全詩語言豪壯,刻畫的少年男兒的英武形象光彩照人,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振奮。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最可寶貴的時光,在這時期“作健向沙場”,讓“寶刀明月共輝光”,即拿起武器戍守邊防,建立功業,無疑十分光榮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教授王英志《元明清詩詞選》:“此詩描寫英姿勃勃的青年形象,抒寫了詩人遠大的抱負。是作者七絕中以豪放勝者。光芒輻射,眩人心眼。”

作者簡介

黃景仁(1749—1783),清代中期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非子,武進(今屬江蘇)人。幼年聰敏,家貧,從母讀。早歲奔走四方,以謀生計。乾隆三十年(1765)秀才。四十一年(1776),應高宗南巡召試,列二等,授武英殿簽書官。後納貲為縣丞,來補官而卒。工詩詞,詩多學李白,多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意。著有《兩當軒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