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少年行(沈炯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安少年行》是南北朝沈炯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名。這首詩被收入《樂府詩集·雜曲歌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安少年行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雜曲歌辭》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沈炯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長安少年行
長安好少年,驄馬鐵連錢⑴。
陳王裝腦勒,晉後鑄金鞭⑵。
步搖如飛燕,寶劍似舒蓮⑶。
去來新市側,遨遊大道邊。
道邊一老翁,顏鬢如衰蓬⑷。
自言居漢世,少小見豪雄。
五侯俱拜爵,七貴各論功⑸。
建章通北闕,復道度南宮⑹。
太后居長樂,天子出回中⑺。
玉輦迎飛燕,金山賞鄧通⑻。
一朝復一日,忽見朝市空。
扶桑無復海,崑山倒向東⑼。
少年何假問,頹齡值福終⑽。
子孫冥滅盡,鄉間復不同⑾。
淚盡眼方暗,髀傷耳自聾⑿。
杖策尋遺老,歌嘯詠悲翁⒀。
遭隨各有遇,非敢訪童蒙⒁。

作品注釋

⑴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城,南北朝時西魏、北周以此為都。驄馬,即青驄馬,顏色鐵青而有如錢狀圓白斑紋的名種馬。這兩句化用梁元帝《紫騮馬》:“長安美少年,金絡鐵連錢。”
⑵陳王,指曹植。曹植:於232年(太和六年)被封為陳王。腦勒,馬絡頭。晉後,晉王司馬昭。這兩句說,馬絡頭是陳王曹植所曾使用的,金鞭是為晉王司馬昭所鑄造的。極言少年窮極奢侈。
⑶步搖,步搖冠。《漢書·江充傳》:“(充)冠禪緬步搖冠,飛翮之纓。”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冠禪緬,故行步則搖,以鳥羽作纓也。”寶劍,一作“劍鍔”。
⑷衰蓬,枯萎的蓬草。
⑸五侯,西漢成帝曾同日封其舅王譚、王立、王根、王逢時、王商為列侯,世稱“五侯”。七貴,指西漢時以外戚關係先後把持朝政的家族。潘岳《西征賦》:“窺七貴於漢庭。”李周翰註:“漢庭七貴:呂、霍、上官、丁、趙、傅、王,並後族也。”
⑹建章,漢宮名。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興建,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北闕,《廟記》:“建章宮北門,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闕門也。”復道,宮中樓閣間架空的通道。
⑺太后,指呂雉呂后),漢高祖劉邦皇后。長樂,漢宮名。秦之興樂宮,漢高祖時擴建而成。《三輔黃圖》:“高帝居此宮,後太后常居之。” 回中,地名,屬漢安定郡(甘肅平涼地區)內。《漢書·武帝紀》:“(元封)四年冬十月,(武帝)行幸雍,祠五疇,通回中道。”
玉輦,帝王乘輿,用人力推挽。此泛指宮中車乘。飛燕,趙飛燕。長安宮人,初學歌舞,以體輕號日飛燕。漢成帝召為婕妤,又立為後,專寵十餘年。成帝死,漢哀帝立,尊為皇太后。漢平帝即位,廢為庶人,自殺。鄧通漢文帝寵臣。嘗為漢文帝吮癰得寵。曾有相士稱他臉有餓紋,必當餓死。漢文帝大怒,謂富貴由我,誰人窮得鄧通?遂賞賜其金山(銅礦)一座,準其自鑄錢流通。漢景帝立,盡沒收入官,鄧通寄死人家。
⑼扶桑,神話中樹名,傳說生長於大海,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日出於餳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無復海,不再有海。崑山,即崑崙山。《史記·李斯傳》:“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在西藏與新疆之間。這兩句即滄海桑田、山谷陵夷之意。
⑽假問,借問,動問。頹齡,衰老之年。值,正逢。
⑾冥滅,泯滅,指死亡。鄉間,即鄉里。
⑿髀,股部,大腿。
⒀杖策,拄著拐杖。
⒁遺老,閱歷豐富的老人。童蒙,兒童,這裡即指長安少年。 

作品賞析

魏曹植有《結客篇》云:“結客少年場,報怨洛北邙。”後鮑照即以“結客少年場”為題。此曲題又衍生《少年行》、《長安少年行》、《漢宮少年行》、《渭城少年行》等,其內容大都寫遊俠少年或“重義輕生,慷慨以立功名”(《樂府解題》),或“結任俠之客,為遊樂之場,終而無成”(《樂府廣題》)。這首詩別開蹊徑,以窮奢極侈的長安少年與一道邊衰翁對比,揭示出榮華富貴猶如過眼雲煙的人生哲理。
漢樂府以敘事見長,魏晉以降,抒情詩獨擅勝場,樂府敘事之作日益罕見。此詩主旨世道滄桑,榮華富貴無常,並無新意,但採用故事形式來表述,則頗別開生面。詩前八句敘說一長安少年逸樂遊蕩,後二十四句寫一道邊老翁述其親見之世事變遷及窮老之感慨。寫長安少年,僅僅抓住其騎馬遨遊之場景,誇飾其乘騎之名貴,馬飾之豪華,以及來去如飛、洋洋自得的情態,凸現其富貴驕人的氣焰。重點突出,筆墨集中。寫道邊老翁,分為二層。一層歷述所見,鋪陳排比。無論五侯七貴、天子太后、寵妃嬖臣,“一朝復一日,忽見市朝空”,盡皆歸於虛無。語氣冷峻,嘲諷之意見於言外。一層訴說遭遇,嘆老嗟窮,聲淚俱下,辛酸悲傷。兩層銜接之處,不置一詞,全憑“少年何假問”一句點出老翁之言,表明前文實由少年發問而致。著此一句而使前後兩層即吻合無間,省下許多筆墨。詩中少年及道邊老翁,顯然皆出自作者虛構;該老翁竟達五百餘歲,更屬子虛烏有。詩實是借漢代史事,闡述榮枯興衰之理。作者雖不置一詞議論,不加一句褒貶,而針砭時世之意,昭然若現。

作者簡介

沈炯(502-560),字禮明(一作初明),吳興武康(屬浙江)人。早年困頓,年屆知命,僅任縣令之職。旋遭侯景之亂,拒投賊,妻、子皆遭殺戮。後為給事黃門郎,領尚書左丞。西魏陷江陵,為西魏所虜,授以儀同三司。梁敬帝時得放回,任司農卿、御史中丞。陳朝立,陳高祖嘗謂其有王佐之才,軍國大政多加諮詢。文帝重其才用,遣回鄉聚兵,疾卒。沈炯詩不重藻飾,頗為質樸遒勁。劉師培曰:“詩歌勁直,習為北鄙之聲,而六朝文體,亦自是稍更矣。”(《南北學派不同論》)其樂府詩唯存《長安少年行》)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