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紀村

西漢東萊郡太守躬蒞茲土,察地利觀形勝,審時度勢,設鄣維屏,遣將宮枕山守之。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重此要衝,命中郎將石開築中郎城於此地。 南北朝時期,北魏正始二年(505年),胡探翕自晉地遷徙至此,建村福泰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6.25平方公里
  • 人口:2255人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西漢東萊郡太守躬蒞茲土,察地利觀形勝,審時度勢,設鄣維屏,遣將宮枕山守之。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重此要衝,命中郎將石開築中郎城於此地。 南北朝時期,北魏正始二年(505年),胡探翕自晉地遷徙至此,建村福泰莊。延至南宋,村繁衍至190戶。元末明初,兵燹荼毒,村陷瓦礫。明洪武四年(1371年),肖敏、紀悅信,自晉地蒲邑遷此,以兩姓命名肖紀村,以示雙姓同德共建樂土之意,後訛演為小紀。據《海陽縣誌》(清乾隆七年版)載:“要地必需巡防,詳建小紀營房、墩台,而烽警有備,邊防無虞矣。”至清末,小紀設商號、騾馬店等數十家,並設有煙館、賭場等,發展為交通、兵防、商業重鎮。 小紀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47′。東與“三索”(東、西、北索格莊)接壤,南與大、小刁家村及鳳凰村山泊相連,西與前、後沙埠前村以西河為界,北與東、西梨園村及陳家疃、釣泮村隔河相望,是小紀鎮政府駐地。距市政府駐地19.5公里,青(島)、石(島)公路穿村而過,交通發達;海陽四中、海陽七中相繼駐後沙埠前村,距小紀村不足1公里;每逢三、八是小紀集日,日上市人數近萬人,貿易額達12.5萬餘元;2002年,全村有商店、飯店、旅館等經商戶105家,成為海陽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全村轄區總面積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1.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水果等。 2002年,全村830戶,2255人,有孫、刁、史、王、宋、崔、張、蓋、李、魯、喬、林、梁、劉、相、初、姜、趙、湯、紀、徐、辛、柳、董、陳、 、馬、程、於、叢、蔣、泮、胡、鄒、萬等姓,其中以孫、刁兩姓人口居多。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日軍飛機轟炸小紀村,炸死村民1人,炸毀房屋數十間。
1945年日軍盤踞索格莊,小紀村除民兵留村配合主力部隊反掃蕩外,其他村民全部撤至海陽北部山區,時間長達105天。其間,本村民兵刁紹合、張京山、刁永甲、孫彥章、崔桂合、孫彥堂等,抓獲日偽特務大隊長1人,繳獲長、短槍各1支。
1947年進行土改複查,鬥爭地主1人,分地主土地7.3公頃,房屋30間,使貧窮農民有了土地和房屋。
1949年9月中共海陽縣委在本村進行黨組織公開試點。
1952年成立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5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4年10月“四清”工作隊進村。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新中國建立初,常年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525公斤,總產96.6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糧食畝產570公斤,總產173.84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84公斤,總產67萬公斤,果園13.3公頃。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52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51萬元,畜牧業收入101萬元。
第二產業1907年,孫克順設立德成棧燒鍋、酒館,資本1000銀元,從業人員6人,1947年停業。1965年開始,全村加工草制藝品,最高年份收入達30多萬元。1974年集體建起麵粉加工廠。到2002年,全村除一家集體染織廠外,有機械修理鋪、羊毛衫加工廠、榨油廠、麵粉廠等個體私營企業10多家,收入1400萬元。
第三產業建國前,小紀設商號、騾馬店等數十家。1951年,建小紀供銷社代銷店,1955年,建小紀供銷社飯店。1978年改革開放後,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加快。2002年,僅青石路兩側即有商店、飯店40家;全村有經商戶70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0餘人,收入1179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89萬元,商飲業收入99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小紀村有私塾3處,入學者僅為少數人。1941年解放後,建小紀國小。1956年,建幼稚園。2000年,國小有教學班8個,教師30人,幼稚園有教師4人,全村兒童入園入學率達到100%。自恢復高考至2002年,本村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8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類運輸車輛400多輛,機車200多輛,電話700多部,彩電830台,電冰櫃300多台,洗衣機100多台,有的家庭還買上了電腦。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狹窄,房屋破舊,村民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米。1976年始,全村對街道、住房實行統一規劃。到2000年,全村統一整修街道4條,修山路5公里,治理河道3條(北河、西河、龍王河),建樓房100多棟,平房100多棟,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0年,村建起合作醫療站。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6年,投資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8年,投資25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89年,投資12萬元,全村安裝了閉路電視。1998年開始,安裝程控電話。1995年開始,對60歲以上老人全部免去三項提留款、五項統籌款。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夏澤村辛寶齋來小紀村發展了首批中共黨員,有崔德合、刁培成、孫敬禮、孫套勝等,並於當年成立村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全村民兵積極參軍參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先後有30多人為國捐軀,50多人成為革命傷殘軍人。解放戰爭中有60多人參加子弟兵團,隨軍南下,參加了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役,有數十人立功受獎。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9個,黨員115名。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崔德合、孫成壽、孫成忠、孫純、孫彥忠、王治善、刁紹志、孫成軍、姜學英。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渚、刁培柱、刁彥忠、刁丕成、孫彥忠、孫純、史永收、王治善、刁永所、姜學英、刁紹志。1999年,刁紹志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