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泮村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另一說為明末,于姓兄弟三人由木橋夼村遷此建村。因村後有一釣魚台,台前有半月小溪,人稱“泮水”,故命村名釣泮。建國後有姜姓、魯姓來此定居。 釣泮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47′。東與陳家疃相鄰,西與海陽第七中學交界,南與小紀村相望,北與北斗山村接壤。距市政府駐地19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為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桃等。 2002年,全村126戶,359人,有於、姜、魯三姓,均為漢族,于姓人口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釣泮村
  • 外文名:Panxi fishing village
  • 時間:1736-1795年
  • 特點:由木橋夼村遷此建村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7年,成立釣泮村國小,學生20餘人。1978年,釣泮村國小設1-5年級共5個班,有學生60餘人。1994年,村國小併入前沙埠前村國小,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者28人,其中取得中級職稱者8人,教師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8平方米,糧食不足7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全村收入8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58輛,機車36輛,電話60多部,彩電有100多台,電冰櫃40多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沒有規劃,街面不平,農民住房不集中。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村統一規劃了街道。2002年,全村街道整齊,車輛暢通,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9年以後,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82年,村投資2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90年,村投資4萬元,安裝上自來水。2000年,村投資安裝上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於春蘭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7年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16名。先後有於和年、於瑞鳳、於富年、於愛年、於治軍、於衛東任村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曾被小紀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瑞鳳、於鳳欣、於富年、於豐瑞、於清年、於鳳典、於愛年、於鳳新、於春年、於治雲、於傑年、於治軍。1999年5月,於傑年當選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於治軍當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