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滄畲族鄉

小滄畲族鄉

小滄畲族鄉小滄畲族鄉,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的少數民族鄉,位於連江縣西北部敖江中游側畔,東臨本縣蓼沿鄉,西鄰晉安區日溪鄉,南連本縣潘渡鄉,北接羅源縣霍口鄉,是羅源、連江、晉安三縣區交界的邊遠山區。距省城福州市中心48公里,距連江縣城53公里。鄉政府所在地黃海高程97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滄畲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
  • 地理位置:北緯26°22′14″、東經119°20′56″
  • 面積:64平方公里
  • 人口:902戶,4058人
  • 方言:閩語—閩東語—福州話-連江音調
  • 少數民族:畲族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自然資源,農村經濟,旅遊行業,文化特色,文化措施,社會事業,

鄉鎮概況

小滄畲族鄉,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西北部,是連江縣與羅源縣、晉安區三縣(區)交界的山區,在北緯26°22′14″、東經119°20′56″,總面積64平方公里。鄉政府所在地小滄,距縣城60公里,距福州市區40公里。鄉境東臨蓼沿,西鄰晉安區日溪,南接潘渡,北靠羅源縣霍口鄉。境內有一溪流,居溪流東邊的稱“東滄境”,居西邊的稱“西溪境”。溪流從古田縣東部、羅源縣西部流入小滄,南往潘渡、敖江、浦口,匯入東海。溪面較寬,多灘瀨,尖頭小船是舊時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村落雖小,卻有滄海之稱,故名“小滄”。
現在的小滄有所不同,舊時交通運輸的工具 改成新時交通運輸的工具 。
小滄畲族鄉

歷史沿革

在清代及其以前,屬連江縣太平鄉安仁里和名聞鄉安定里。民國初,屬溪港自治區。1929年設第四區小滄鄉。民國24年,設小滄聯保,屬第一區署。1940年,歸第二區署蓼溪蒲鄉,設小滄、龍潭、中逢、七里4個保。1943年,從蓼沿鄉析出,重設小滄鄉,下設小滄、中逢、龍潭、沙州、高岳、氵蘭水、蒲邊7個保,共62甲、1406戶、4428人。這是小滄歷史上境域最大的時期,延續到民國3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廢除保甲制度後,設小滄鄉,劃為第四區,後改潘渡區。1958年合併於潘渡鄉,成立潘渡公社。1960年與潘渡分開,成立小滄人民公社。1984年6月,建立小滄畲族鄉,轄滄、七里、東風、樟後等4個行政村。
小滄畲小滄畲
1992年,省重點工程山仔水利樞紐工程在小滄鄉境內開工,淹沒耕地157.5畝、林地2905畝、果園243畝,淹沒區人口2036人,搬遷1182人。由於淹沒區行政管轄變動,增設利洋行政村。全鄉轄小滄、七里、東風、利洋、樟後等5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902戶,4058人。其中畲族行政村3個(七里、東風、利洋)、畲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61%;畲族自然村12個(七里、大崗、掌瀨、過洋、牛樓、上東山、下東山、金洋頂、湖裡瀨上洋、龍潭、半嶺、曲埕)等,有畲族505戶、2355人。

自然資源

蓄水1.7億立方米的山仔水庫,緊緊環繞展布鄉址西南方,庫區面積1.1萬畝左右,是福建省第三大高山平湖。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青山綠水相映成輝。畲山湖――畲家的山仔水庫,所蓄的霍口溪上游水系發育於崇山密林中,沒有污染,因而水質清晰潔淨。北部、西北部有近900米的天湖頂、將軍山等屏障,冬暖夏涼,雲霧繞巒,湖水澄碧,鳥魚群棲,風清氣爽,沿岸危崖聳立,林森壑美,泉流瀑泄。深闊的水域猶如天然空調器,畲山湖是炎熱夏季的避暑勝地。
小滄畲小滄畲
敖江上游年徑流量19億立方米、占全縣65%的淡水納入山仔庫區,為山仔水力發電廠輸送源源不斷的水能,年均發電量1億千瓦時。發電後的淡水再流入下游的塘坂水庫,然後分東西兩側向連江縣境和福州市區輸送優質飲用水源,豐水期還可發電、調洪和灌溉。小滄鄉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福州第二水源和連江城區及可門港區主要水源。
為保護福州第二水源,小滄畲族鄉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強了敖江流域整治力度,取締了庫區網箱養殖、民俗風情旅遊、石板材開採、船運等支柱產業,限制了湖面捕撈、規模禽畜等經濟項目,同時把52000多畝集體山林列為國家公益林加以管護。

農村經濟

截止2001年,小滄畲族鄉成立17年,經濟和社會事業都有顯著的發展和進步,工農業總產值每年都以二位數速度遞增。1993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200萬元,2000年增長到37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3年的950元,增長到2000年的3240元。畲鄉面貌煥然一新,水、電、路、通訊、閉路電視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民族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隨之發展,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和可持續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1994年,被省評為“福建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1996年和1998年分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國家民委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鄉”稱號。2000年,在旅遊業創建工作中成效顯著,被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先進單位”。
小滄畲小滄畲
小滄畲族鄉具有特色產業:全鄉有黃毛竹10萬畝;有一萬餘畝庫區水域;有特禽養殖;有濃厚的畲族風情旅遊業等,這些都為畲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條件。2000年,全鄉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是:糧食產量150噸,水產品315噸,年末牛存欄數285頭,豬存欄860頭,羊存欄325隻,家禽存欄8601隻。鄉(鎮)企業140個,從業人員492人,鄉(鎮)企業總產值2762萬元。經濟總收入3573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15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400萬元,林業產值76萬元,特業產值148萬元,漁業產值191萬元,鄉財政收入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40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903千瓦,小型拖拉機(含手扶)70台。農村用電量207000千瓦時,化肥施用量305噸。鄉辦水電站1個,發電82千瓦。全鄉公路39公里,全鄉5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電、通電話、通自來水、通電視、通有線廣播。創辦民族中學1所、民族國小5所,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國小畢業率,兒童升學率均為100%。有鄉辦衛生院1所,村辦醫療站2個。有鄉辦文化站1個,圖書6273冊。
小滄畲鄉擁有竹林山寨,山寨以全鄉6萬畝竹子建設,其內容有竹子搭建吊腳樓、山閣樓、竹林旅館;竹製棹、椅、碗等生活用品。還有運用竹子作畲族舞蹈道具的竹竿舞,用竹子製作的簍、盒、毛筆筒和竹根雕等工藝品。在小滄、七里等畲山湖旁建竹樓萬餘座,故稱畲鄉竹林山寨。黃毛竹為小滄增財富,每年產值均達130多萬元,戶均收入1000多元。
小滄畲小滄畲
山仔水庫於1992年動工,1994年9月竣工。集雨1646平方公里,湖面積6.8平方公里,有900米海拔天湖頂、將軍山為屏障,冬暖夏涼,雲霧繚繞、湖水澄碧、魚鳥群棲、風清氣爽,沿岸危崖聳立、林壑幽美、流泉滌盪,是炎熱季節避暑勝地,距福州市區中心48公里,蓄水量67億立方米。水質優良,1996年確定為福州市第二水源,在山仔水庫水域及兩岸100米以內的陸域,設立生活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小滄畲族鄉人民為福州市區作出積極貢獻。淳樸別致的畲族風情與秀麗靜謐的湖光山色構成人文與自然相得益彰的和諧之美。小滄鄉人民充分利用一萬多畝庫區水域放養高產優質的“四大家魚”,還有大鯢鱇魚、彩雲鯛、班點叉尾鯛等,為小滄鄉年創產值460萬多元。小滄特禽養殖場飼養的大肉鴿、鬥雞,是小滄畲鄉一種特色產業。年產量都在1000對以上,可創產值30多萬元,加上家養的雞、鴨、兔等,深受遊客喜愛,供不應求。

旅遊行業

畲山風情旅遊業,是小滄新興產業。自2000年舉辦畲族三月三烏飯節,正式開通畲山湖民俗風情旅遊線路以來,共接待省內外遊客6萬多人次,創社會產值300多萬元,帶動船運、餐飲、商貿、種養加工業的發展。小滄有一支畲族風情表演和導遊隊伍、有畲女榮情、畲拳十八鐵、打槍擔等民族節目10多個,畲族特色濃郁、有較強的可觀性和參與性。加上導遊沿途景點簡介和七里畲村古民居探花府、祖圖、陳列室的講解,這些別具一格的畲族風情,受到遊客的青睞。

文化特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畲族民間傳統文學異彩紛呈,山歌舞蹈多次參加會演獲獎。2000年,小滄境內的龍宮廟、七里村的探花府和樟後村中逢貞節坊3處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提升了民族品位。2007年,新建了文化體育廣場,為弘揚民族文化提供展示平台。2008年新修了極具民族特色的畲鄉渡口碼頭。目前,正在籌資開闢原始森林景觀和天然氧吧,藉以繼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同時,隨著閉路電視的開通,電視機進一步普及,使現代文化形式與民族傳統藝術同放異彩。該鄉既有傳統的山歌、舞蹈、伬唱、龍燈等團隊,也有電影、攝影、網咖及現代歌舞廳等文化經營單位,民眾的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多彩。

文化措施

各級各有關部門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在加快民族鄉村經濟發展步伐的同時,加強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搶救和挖掘工作,做到在民族文化保護工作中既尊重和繼承傳統文化,又促進文化發展,做到在繼承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使之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 1、領導重視,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
2006年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連江、羅源等民族地區開展調研,指導工作,將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入《福州市文化發展“十一五”規劃》、《福州市文化強市建設綱要》,相繼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施意見》、《福州市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為福清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以及建立少數民族生態保護區,提供了工作依據。
2、搞好評選和申報工作,推動和促進少數民族文化保護。
2007年,在福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基礎上,經組織評選認定,並經市政府批准,福清市有38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少數民族地區的項目占8項,分別是:長樂琴江滿族村台閣戲、羅源和連江畲族山歌、畲族薴布織染縫紉技藝、畲族服飾、畲族婚禮、畲族三月三烏飯節、連江灘涂泥撬等。同年,經市政府批准,福清市選送的畲族山歌、畲族薴布織染縫紉技藝、畲族傳統服飾、畲族傳統醫藥、八井拳、琴江台閣等6項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保護繼承。其中,畲族傳統服飾、畲族傳統醫藥等2個項目被推薦申報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選。目前公示期已結束,有望於6月份正式獲批。
以評選市級“文化藝術之鄉”與申報省級“文化藝術之鄉”為契機,對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形態保存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特色鮮明和民眾基礎廣泛的區域,進行評選命名,實施整體保護。2008年,經組織評選,市政府命名的市級“文化藝術之鄉”有長樂航城街道琴江滿族村、連江小滄畲族鄉、連江潘渡鄉仁山村、羅源霍口鄉福湖村、羅源飛竹鎮飛竹居委會、羅源松山鎮八井村、羅源起步鎮潮格村等7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之鄉。其中長樂航城街道琴江滿族村、羅源松山鎮八井村、羅源飛竹鎮飛竹居委會、連江潘渡鄉仁山村、連江小滄鄉等5個少數民族文化鄉(村),被省文化廳列入省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實施整體性保護傳承。琴江滿族村還被評為福建省十大最美鄉村之一。
3、開展文化展示和文藝演示,擴大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福清市各級各相關部門積極採集民族文化遺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性,著力提高全社會對福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感和保護意識。福州市在市民眾藝術館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廳,在市博物館設立了民俗展廳;羅源縣成立了畲族草藥研究所,在縣博物館設立民俗展廳,在縣文化館設立畲族舞蹈培訓基地;連江縣創辦了民族服飾加工廠,展示畲族特色文化;長樂市投入巨資建成了琴江八旗文化博物館等等。這些重要的平台和視窗,較好地展示了民族特色文化,使之得以更好地傳承。
此外,福清市通過“福建省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日活動”、“福州市民族民間文藝展演專場晚會”、畲族三月三烏飯節等一系列文藝活動,擴大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地位。
4、投入專項經費,少數民族文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搶救、保護和修復。
福清市各級各相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在加快城鄉建設的同時,加強民族文物保護,弘揚民族文化。據不完全統計,福清市少數民族文物中有1處國家級文物、5處市級文物、4處縣(市)區級文物,以及1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市財政在每年劃撥文物工作經費的基礎上,還投入大量專項經費,支持開展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工作,修復了國家級文物“薩氏民居”、市級文物“福州清真寺”等少數民族文物。相關縣(市)區也投入資金,對民族文物進行保護,如長樂市投入150多萬元,相繼修復建成了琴江八旗文化博物館、八旗廣場、八旗水師兵營等,完成了首里街等遺址的保護規劃方案,通過建設改變了琴江村的村容村貌,增加了旅遊景點;連江縣保護並修繕了小滄鄉七里村古畲寨探花府、東風龍宮廟等,並將其列為縣級文物。

社會事業

根據福州市直機關黨工委的“七一”活動部署精神和市教育局機關黨委《關於開展紀念建黨87周年活動的通知》精神,8月9日,福州市教育局陳紅副局長、福州市教育局機關黨委倪齊好專職副書記、福州市教育局機關第九支部林志成書記一同帶領第九支部全體黨員和兩名黨外人士一行12人赴連江縣小滄畲族鄉東風村考察調研、扶貧幫困,與當地黨員一起過民主生活會,並親切看望慰問了在該村掛職的張其榕同志。連江縣小滄畲族鄉東風村位於連江縣西北部偏僻山區,是小滄鄉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畲族行政村,村域面積27681畝(其中耕地面積2385畝,林地面積20176畝),荒雜地4034畝),有七個自然村,全村278戶,1117人。受二水源環保政策影響,東風村諸多產業被取締和限制,經濟發展受限制,經濟產業單一,耕地以種植水稻為主,山地以毛竹、杉木為主,沒有其他經濟作物,是典型的農業村,經濟效益低,農民收入低,增收後勁乏力,村財政收入匱乏,屬典型的經濟發展薄弱村,村民生活多數公停留在溫飽水平,人年均收入約2200元,全村有低保戶64戶274人,是市定貧困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