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滄鄉

小滄鄉

連江縣小滄鄉於1984年5月改設畲族鄉,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的少數民族鄉,位於連江縣西北部敖江中游側畔,東臨本縣蓼沿鄉,西鄰晉安區日溪鄉,南連本縣潘渡鄉,北接羅源縣霍口鄉,是羅源、連江、晉安三縣區交界的邊遠山區。距省城福州市中心48公里,距連江縣城53公里。鄉政府所在地黃海高程97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滄鄉
  • 地理位置:連江縣西北部敖江中游側畔
  • 陸地總面積:60.4平方公里
  • 主要居住民族:畲族
歷史沿革,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文化特色,特色產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小滄鄉唐宋屬太平鄉安仁里。明代後改安仁上中里(樟後等村屬名聞鄉安定里)。民國初屬第四區。民國24年編查保甲設小滄聯保,屬第一區署。民國29年併入溪港鄉。民國32年屬潘溪鄉。民國33年6月後從潘溪鄉析出設小滄鄉。新中國成立後屬第四區(後改潘渡區)。1958年7月撤區重設小滄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1月併入潘渡公社。1961年6月重設小滄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鄉,為全縣惟一民族鄉(畲族)。1990年後因建設山仔水利樞紐工程,原鄉址為水庫淹沒區,移民256戶,在利洋坪建設新鄉址。人口狀況
小滄鄉
小滄鄉全鄉總面積60.4平方公里,共有850戶,總人口4102人(其中畲族588戶、2377人),分布在18個自然村,共設5個村民委員會,38個村民小組,計842戶,分布20個自然村。畲族主要聚居七里、利洋、東風3個行政村和樟後的茨洋自然村,畲族居民占全鄉總人口的59.2%。

自然條件

該鄉陸地總面積60.4平方公里,現有土地面積9.06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242畝,林地面積7.4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2.7%,素有“連江綠色寶庫”美譽。
蓄水1.7億立方米的山仔水庫,緊緊環繞展布鄉址西南方,庫區面積1.1萬畝左右,是福建省第三大高山平湖。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青山綠水相映成輝。畲山湖――畲家的山仔水庫,所蓄的霍口溪上游水系發育於崇山密林中,沒有污染,因而水質清晰潔淨。北部、西北部有近900米的天湖頂、將軍山等屏障,冬暖夏涼,雲霧繞巒,湖水澄碧,鳥魚群棲,風清氣爽,沿岸危崖聳立,林森壑美,泉流瀑泄。深闊的水域猶如天然空調器,畲山湖是炎熱夏季的避暑勝地。
敖江上游年徑流量19億立方米、占全縣65%的淡水納入山仔庫區,為山仔水力發電廠輸送源源不斷的水能,年均發電量1億千瓦時。發電後的淡水再流入下游的塘坂水庫,然後分東西兩側向連江縣境和福州市區輸送優質飲用水源,豐水期還可發電、調洪和灌溉。小滄鄉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福州第二水源和連江城區及可門港區主要水源。
為保護福州第二水源,該鄉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強了敖江流域整治力度,取締了庫區網箱養殖、民俗風情旅遊、石板材開採、船運等支柱產業,限制了湖面捕撈、規模禽畜等經濟項目,同時把52000多畝集體山林列為國家公益林加以管護。

經濟發展

2010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實現3808萬元,比增10.0%;其中工業產值2182萬元,比增10.3%;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26萬元,比增9.6%;糧食播種面積2500畝;水產品產量360噸,比增3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5萬元,其中國稅15萬元,地稅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63萬元,比上年淨增280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0萬元。

文化特色

小滄鄉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畲族民間傳統文學異彩紛呈,山歌舞蹈多次參加會演獲獎。2000年,小滄境內的龍宮廟、七里村的探花府和樟後村中逢貞節坊3處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提升了民族品位。2007年,新建了文化體育廣場,為弘揚民族文化提供展示平台。2008年新修了極具民族特色的畲鄉渡口碼頭。目前,正在籌資開闢原始森林景觀和天然氧吧,藉以繼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同時,隨著閉路電視的開通,電視機進一步普及,使現代文化形式與民族傳統藝術同放異彩。該鄉既有傳統的山歌、舞蹈、伬唱、龍燈等團隊,也有電影、攝影、網咖及現代歌舞廳等文化經營單位,民眾的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多彩。

特色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重點墾復撫育黃毛竹,培育豐產優質竹林,建設有機食品(黃毛竹筍)生產基地2萬畝。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小滄畲族鄉政府(133縣道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