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藝術館

民眾藝術館

民眾藝術館是指國家設立的省、地、市一級的民眾文化藝術事業機構。主要任務:研究和指導民眾業餘藝術活動,收集和整理民間藝術遺產,輔導民眾業餘藝術創作,培訓文化館的業務幹部及民眾文藝骨幹。與文化館不同,側重組織具有較大規模及示範性的活動,研究、探討民眾文化藝術理論。與文化館是業務指導關係。業務上受當地文化主管部門領導。

基本介紹

  • 展館名稱:民眾藝術館
  • 展館主題:向廣大人民民眾進行宣傳教育,研究文化活動規律,創作文藝作品,組織輔導民眾開展文化活動
歷史,工作內容,參考典型,特點,自發性,自娛性,發展探索,

歷史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在蔡元培陶行知等先後倡導下,各省組建社會教育和通俗教育,著重針對中國農村“貧、愚、弱、私”四大弊病。
1927年,在民眾教育呼聲的影響下,各省市組織設立民眾教育館。原通俗講演所、通俗教育館均改為民眾教育館。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民眾教育暫行規程》,對民眾教育館的普及和它的任務等作了具體規定。要求民眾教育館設立閱覽室、講演室、生計室、遊藝室、健身室、陳列室、教育室、出版室。
代表人民民眾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民眾文化工作成為革命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眾文化事業機構得到新的發展。抗日戰爭期間,解放區政府在接收原民眾教育館的基礎上,經過整頓和核實,恢復和發展了新型的民眾教育館。它是無產階級政府領導下的民眾文化事業機構,與國民黨統治區的民眾教育館有質的區別。
1949年建國以後,人民政府將接收的近千個民眾教育館改建為人民文化館,並繼續在全國普及文化館的建設。
從1951年起,全國統一規範名稱為人民文化館。
1952年,文化部接管文化館事業以後,對文化館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於1953年12月,發布了關於“整頓和加強文化館、站工作的指示”,明確了文化館的性質和工作任務,確定了以識字教育、政治宣傳、文藝活動及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職能,集行政管理、業務開展於一身。
1956年按文化部要求,各地成立民眾藝術館,並頒發了“關於民眾藝術館的任務和工作的通知”。

工作內容

民眾藝術館的工作不同於社會娛樂場所的商業行為,商業行為的價值取向是以贏利為目的。而民眾藝術館則肩負著傳播先進文化意識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職責,任務則是輔導、創作、組織、和演出,民眾藝術館員要即當輔導員、演員,又是組織者、管理者、參與者,既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水準,又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還要與人民民眾打成一片。因此,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通過組織開展和傳遞先進、積極健康、愛國有益的文化活動與意識,抵制一切不健康的娛樂行為,引導人民民眾的文化活動向更高、更積極、更健康、更和諧的方向發展。
(1)蒐集、整理民間藝術遺產和輔導民眾業餘藝術創作,以發揚民族的民間的藝術優秀傳統,充分發揮民眾的藝術創造才能。
(2)編輯並推薦適合民眾業餘藝術活動需要的演唱材料和業務學習材料。
(3)協助文化藝術幹部學校,或採取舉辦講座等方式,有計畫地培養和提高文化館(站)、文化宮(俱樂部)的藝術幹部,以便通過他們來培養和提高民眾業餘藝術骨幹。
(4)組織專業藝術工作者,有計畫地對民眾業餘藝術組織進行業務輔導,以推動民眾業餘藝術活動的開展和提高。

參考典型

雲南省楚雄民眾藝術館
雲南省楚雄州民眾藝術館始建於1962年10月,原名楚雄州文化館,1982年4月改名為民眾藝術館。現實有職工17人,其中副高職3人,中職7人,助理館員4人,管理員3人。
現任館長朱照琨,中國戲劇家協作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二級作曲,主要從事彝族音樂研究和彝劇音樂寫作。現任書記何少春,副研究館員,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州音樂家協會秘書長,主要從事彝族音樂的寫作與研究。現任副館長楊銳森,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彝族舞蹈的創作和少兒舞蹈的創作研究。州群藝館內設館辦、調研室、文藝輔導部、美術攝影工作室、馬櫻花編輯部。
楚雄州民眾藝術館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進行思想宣傳教育、組織指導、輔導民眾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而設立的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綜合素質,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和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是基層文化活動的載體,是弘揚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是楚雄州民眾文化工作的龍頭,是楚雄城區民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場地。通過開展各種社會文化活動,體現社會文化工作娛樂審美、宣傳教育、文化承傳、繁榮藝術創作的社會功能。
主要活動
1、民眾文化輔導:
文藝輔導工作是民眾藝術館的主要工作,輔導內容包括戲劇、戲曲、小品、曲藝的創作和表演、舞蹈、美術、攝影、書畫創作及教學培訓。少兒藝術團的節目生產及教學,老年民眾文化活動的輔導和組織,開展社區科普文化宣傳及教育,農村業餘文藝隊的表演業務輔導,縣市文化館舉辦各類文藝骨幹培訓班的專業指導輔導工作。
2、民眾文藝創作
組織文藝創作,參加兩年一屆省文化廳舉辦的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每年一屆的全國“群星獎”比賽。為全州每兩年舉辦的州級文藝調演,進行劇節目創作和輔導。並組織作品參加每四年一屆的美術、攝影、書法類全國“群星獎”比賽及雲南省“彩雲獎”比賽。
3、舉辦各類藝術展覽
民眾藝術館每年舉辦美術、攝影、書畫、民族民間工藝品和當地歷史文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為內容的展覽2次。
4、舉辦各種類型大型文化活動
民眾藝術館每年舉辦有一定藝術水平,一定規模檔次,在當地具有示範作用的大型文化活動5—6次。
5、開展傳統文化保護工作
民眾藝術館在本地區開展民族民間文化的理論研究及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工作。開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品的收集整理、保護工作,建立藝術檔案,將所有收集到的影像音響圖片、文字資料保存下來,開展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
6、基層文化骨幹培訓工作
民眾藝術館定期對全州所有農村文化站在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農村基層文化站在職人員的業務水平,輔導農村文化站開展農村文化工作,定期檢查督促農村文化站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開展活動的情況,促進鄉鎮文化站的鞏固發展。
7、館辦刊物
民眾藝術館每年自辦一至兩期民眾文化刊物《馬櫻花》,通過刊物聯繫作者和讀者,聯繫各基層文化站,促進農村文學藝術創作的開展。
8、文化經營活動
民眾藝術館積極開展文化產業,按國家有關政策規定,進行各項文化經營活動,以解決政府撥款經費的不足,通過以文補文增加對文化活動的投入,對外文化經營活動的收入全部用於開展民眾文化活動,以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增強自身的活力。
民眾文化活動是一個地區社會發展的縮影,也是一個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民眾文化活動,用活動來促進民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是群藝館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州群藝館在組織活動時,通過不斷實踐,在藝術上努力創新,積極推進城鎮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軍營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使我州的民眾文化活動由單一的、小型的、小範圍的活動,發展為多側面的、多層次立體形的民眾文化格局,從一般化向高水平發展。至2013年,已具備了可以獨立完成大型文化活動的組織實施能力。
近幾年州群藝館成功地承辦了參加省州演出的各種大型民眾文化活動。其中《喜迎香港回歸大型文藝晚會》、《紀念三中全會二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九九世博園民族藝術展演》,首屆、第二、第三屆中國昆明國際旅遊節開幕文藝式演出、國際旅遊節昆明大型巡遊方隊游演,三省八地區《中國彝族服飾展演》,彝族服飾展《七彩彝山》、祿豐縣第三屆、第四屆恐龍文化節民眾文化表演、《中國名模彝族服飾與賽裝節》、建黨八十周年《黨旗頌》以及今年全省第十一屆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體表演《雲嶺聖火》,都展示了我州民眾文化的活動規模和藝術檔次。所承辦的這些大型民眾文藝演出,都以恢宏的氣勢,絢麗的服飾,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深遂的民族文化內涵,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大型演出都充滿了現代感、時代感和民族地方特色。充分展現了彝州改革開放的發展變化和民族的精神風貌,這些大型民眾文藝演出得到省州領導、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讚譽,同時也擴大了彝州的對外宣傳,促進彝州民眾文化事業的發展。
州群藝館始終把藝術創作作為全館的重要工作,圍繞我州的創作規劃,組織創作的大批優秀節目參加了國家級、省級、楚雄地區的演出和賽事。九六年少兒舞蹈《彝山娃娃跳雞樂》獲國家文化部第六屆“群星獎”優秀獎,九七年花燈小戲《三開井蓋》獲七屆全國“群星獎”銀獎,小彝劇《醉審》獲優秀劇目獎。二OO一年彝劇《真假鄉長》獲十一屆全國“群星獎”金獎及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創作“孔雀獎”銅獎,彝族曲藝說唱《蕎花養雞》獲全國“群星獎”優秀獎。歌曲《吹起蘆笙跳起腳》獲第二屆全國少兒藝術“蒲公英”銅獎。在雲南省第四屆殘疾人及全國第五屆殘疾人調演中,舞蹈《火火的歌》、彝族說唱《唱唱我們的人才庫》分別獲一等獎二等獎。《彝族民歌聯唱》獲評審會特別獎。在雲南省文化廳組織的歌舞樂展演中,舞蹈《火紅的馬櫻花》獲“彩雲獎”金獎,舞蹈《熾熱的大三弦》獲銅獎。2001年參加全省少兒舞蹈比賽的三個節目分別獲金、銀、銅獎。2002年在全省“好醫生杯”少兒聲樂比賽中榮獲金獎、銅獎、表演獎各一枚。在全省“不讓黃賭毒進我家”電視晚會上《哀牢禁毒人人夸》獲省級二等獎。特別是彝劇《真假鄉長》,被國家文化部調到北京,參加了慶祝十六大召開的祝賀演出,並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實現了彝劇首次以一個完整劇目進京演出的光榮歷史使命。
州群藝館十分重視我州民族民間藝術的發掘整理工作。在研究工作中不斷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始終以突出彝州特色文化為重點開展藝術研究。專業人員通過深入生活和不斷的藝術創作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撰寫和發表了一批有一定質量的論文,其中《楚雄洞經音樂初探》、《彝劇音樂小議》、《彝劇音樂再議》、《十一屆運動會“雲嶺聖火”工作紀實》、《淺談雙柏彝劇音樂》、《雙柏民間歌曲的簡介及分布》、《樹立精品意識參加全國群星獎綜述》、《姚安花燈曲調結構淺評》、《論攝影藝術的民族性和時代感的統一》、《靜態人物攝影的美學探索》、《彝族少兒舞蹈排練體會》等理論文章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並組織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書籍和刊物,其中有記載武定縣抗震救災的畫冊《彝山的脊樑》,苗族畫家王建才個人作品畫冊《七彩苗嶺》,記錄我州民間美術藝人情況的《楚雄民間美術藝人資料本》等。
從九七年開始,州群藝館在省州文化部門、省州民委的領導下,在全州範圍內開展了民族民間美術、歌舞樂民間藝人調查工作,在各縣市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至2002年底,普查了400多位民間藝人,收集了151位民間藝人的基本情況,進行了錄音、攝像、拍照、文字和音樂資料整理。推薦給省上命名為省民間藝人有45人(高級舞蹈師一人,音樂師8人,藝術師1人,民間藝人35人)。由於我州上報資料完整,調查情況詳實,調查工作面廣量大,州群藝館在98年、2002年兩次被省文化廳、省民委評為省先進集體。
農村文化是民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州群藝館一直努力加強對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業務指導和輔導。通過對全州縣級10個文化館、128個農村文化站的深入調查,基本查清了各文化館站的基礎設施情況和人員組成情況,為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基本業務能力,舉辦全州文化站在職幹部培訓班,先後培訓了在職幹部176人,並建立了五個少兒藝術基地,舉辦少兒美術舞蹈培訓班24期,培訓少兒藝術人才達2100多人次。通過館辦刊物《馬櫻花》雜誌,扶持農村業餘作者,農民作者昝方才創作的花燈小戲《三開井蓋》參加了全國“群星獎”比賽榮獲銀獎。通過對農村文化的指導和輔導,繁榮了彝州業餘文化創作,同時培養了一大批農村業餘文藝創作骨幹。

特點

自發性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富足,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人民民眾,不再滿足於“吃飽喝好”的單調生活,而是尋求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於是,人們自發組織開展了各種各樣的自娛自樂活動,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們,根據各自的喜好,搭建起一個又一個文化活動空間,盡情展現各自的才藝,以滿足自娛自樂的需求。現如今遍布城鄉的大秧歌,過去一直是以中老年人為主,連青年人也加入其中,他們伴隨著嗩吶和鑼鼓的節拍翩翩起舞,扭的浪,看的美,在城鄉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還有那些社區藝術團、民樂團、輕音樂團、京劇票友會、二人轉愛好者、老年合唱團、群藝合唱團、中老年模特隊、廣場健身舞隊、廣場音樂角等,都是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的。他們自己組織,自己解決活動場地,共娛共樂,甚至連服裝都由自己籌集資金解決,這是人民民眾生活富裕和文化需求的最直接體現。

自娛性

伴隨著電視、電腦、3 G 手機和網路的提高與普及,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便捷的方式獲取文化藝術信息,觀賞和學習文化藝術作品,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早已是今非昔比,開始向更高層次發展,各類自發的文化藝術團體也不再滿足於唱唱跳跳,而是向著高水平、高品質的表演層次遞進。遼源市龍山民樂團還能在遼源市的春節晚會和為國家、省的會議演出活動中看到他們的身影。筆者在調查中曾記錄到一部分中老年愛好者這樣的心音:“我們參加文化活動,就是為了讓自己活的更充實”,“我參加合唱團,不是為了掙錢,而是要讓自己溶入到這個社會群體當中”,“每天除了上班下班,生活太單調,自打參加了健身舞蹈隊,我覺得生活更有意義了”,“在秧歌隊里,不僅能鍛鍊身體,還能通過這個活動,展示自己心情和實力”,“每天和大傢伙在一起拉拉琴、唱唱歌、跳跳舞,身體好、吃飯香、睡的美,一天聽不到琴聲,不唱首歌,就覺得缺少許多東西”。由此可見文化活動已在他們的生活中紮下了深深地根,成為他們精神生活中的“正餐”。
民眾文化作為大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活動中,往往又是處於舞台的前沿。在現今舉辦的各種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節、服裝節、啤酒節、人參節、旅遊節、文化博覽展銷會等,大秧歌、健身舞、音樂會總是首當其衝,位於最佳表演區域。

發展探索

第一,要緊緊抓住普及與提高到關係。
由民眾自發組織形成的文化藝術活動,在經過一定階段隨意性和盲目性的發展與實踐過程後,必然會產生一種要求規範和提高到欲望,上檔次、夠水平,能夠得到人們的讚賞。而提高人民民眾文化藝術活動水平的工作,恰恰是民眾藝術館應發揮的職能作用和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每一位民眾藝術館工作者,要隨時把握時代脈搏,主動投身到人民民眾自發開展的文化藝術活動中,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總結、提高、再普及、再提高。要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培訓班,培養大批的城鄉文化藝術骨幹,並由他們把提高了的文化藝術形式和內容再普及下去,以期達到升華和傳播寬泛的目的。
第二,要引導民眾文化藝術活動走向規範化。
民眾藝術工作者及時對他們進行引導,但是這個引導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通過理論、技能的啟發、疏導,讓他們接受正確的文化理念與意識,讓他們在一種寬鬆和諧、具有一定組織和規模的形式下開展活動。我們要切實發揮民眾藝術館的特殊作用,把他們組織起來,利用節假日或某個階段、某個主題,開展各種形式的比賽或文藝演出,送文化下鄉、進社區、進企業等,而且要堅持常年,這樣一來既規範了民眾文化活動,提高了參與人員的文化素質和隊伍建設,又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發展,為當地的人民民眾提高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還樹立了民眾藝術館在群文工作中的主導地位。
第三,發揮民眾藝術館的特殊地位。
開展辦學育人。民眾藝術館是組織、開展民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主陣地,是在人民民眾中傳播先進文化思想、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引導人民民眾開展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活動的特殊單位。這裡人才濟濟,舞蹈、美術、聲樂、器樂、作曲、配器、曲藝,各類人才齊備。
如果我們在開展民眾文化藝術輔導活動的同時,充分調動和發揮我們的人才優勢與積極性,開辦各類培訓班,教學班,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文化藝術骨幹人才,尤其是後備人才,隨著人才培養的增多,一批批骨幹人才的成長,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社會文化將會呈現出一個人才眾多、活動寬泛、民眾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非常可喜的局面。
第四,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
民眾藝術館應當根據這一市場經濟發展的特定條件,順勢而上,及時與各企業進行接觸,了解他們在想什麼,要什麼需要我們提供什麼樣的支持,以企業的名義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大賽,吸收企業的廣告資金,補充工作經費之不足,在取得效益的同時,又有一定的經濟效益補充自身的發展。這也是我們每個民眾藝術館工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總之,我們的民眾藝術館工作,需要不斷認識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文化需求,不斷的總結經驗,不斷的改進工作方法,不斷的完善自我,才能在社會不斷變革的新形勢下,取得不斷的進步,成為社會文化工作的基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