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族的世界:中國興安嶺田野工作筆記

小民族的世界:中國興安嶺田野工作筆記

《小民族的世界:中國興安嶺田野工作筆記》是作者為完成人類學博士論文及博士後研究出站報告,從1998年7月到2010年9月,數次赴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鄂倫春族、使鹿鄂溫克和漁獵赫哲族地區進行調查的工作筆記。文中附作者手繪村落、地域型貌圖若干幅及配合調查內容實地所拍照片、所採集檔案資料圖片若干張。

基本介紹

  • 書名:小民族的世界:中國興安嶺田野工作筆記
  • ISBN:9787509726716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9-0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序言,

圖書信息

作 者:何群
版 次:1
頁 數:305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理論

內容簡介

《小民族的世界:中國興安嶺田野工作筆記》是人類學工作者的田野工作筆記,又因作者以環境與小民族文化、現代化與小民族生存和發展關係為理論工具,不同於一般的調查記錄,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學性、系統性,有助於推動歷史悠久並廣受重視的世界小民族研究。

作者簡介

何群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內蒙古師範大學社會學民俗學學院教授,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1998年7~9月)
鄂倫春自治旗塔河縣呼瑪縣
第二部分 (2000年8月)
鄂倫春自治旗
第三部分 (2003年9~10月)
鄂倫春自治旗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
第四部分 (2006年8~9月)
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嘉蔭縣烏拉嘎鎮勝利鄂倫春族村
第五部分 (2008年以來)
鄂倫春自治旗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
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
後記

圖書序言

一般而言,人類學田野工作記錄,分為筆記和日記兩種形式。這份“筆記”,是筆記和日記的綜合。同時,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是筆者近十餘年問題意識——“環境與文化,環境與小民族生存”——指導之下的觀察。無疑,這一問題意識,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對調查問題的選擇。在努力記錄事實時,也努力給予一定解釋,將其與理論進行驗證,將其理論化。
這本書按照幾次實地調查次序,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1998年7~9月,鄂倫春自治旗、塔河縣、呼瑪縣。此次調查,是帶領課題組為完成所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代化過程中小民族發展問題及政策研究——以鄂倫春族為例”進行的實地調查。調查地點涉及全國10個鄂倫春族獵民鄉鎮中的5個,16個鄂倫春族村中的8個,各占總體的50%。當時在論證中,針對這項研究的問題和視角,提到小民族的發展問題是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的問題,已成為當今民族問題研究的熱點之一。在21世紀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過程中,許多小民族受主體民族社會的同化,有的面臨滅種的危險。例如美洲各國的500多個印第安民族,現有近半數的人口降到只剩下幾千人甚至幾十人。追索他們走向衰亡的原因,既有政府民族政策的作用,也有這些民族自身的問題;既有現代化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同化,也有這些民族不適應現代化而遭同化的問題。
第二部分:2000年8月,鄂倫春自治旗。這次調查,作為1998年調查的補充調查,是筆者2000年7月參加由費孝通先生擔任學術顧問,國家民委、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聯合項目“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研究”,作為項目組成員,隨“東北—內蒙古組”赴鄂倫春自治旗進行的實地調查。這次調查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次由政府與大學合作,對人口在10萬以下的22個小民族,即政府所稱的“人口較少民族”實施的調研。可以認為,此次調查,正式揭開了國家層面關注現代化與小民族生存問題的序幕。就筆者而言,除重訪了1998年已調查過的社區外,補充走訪了1998年沒去的1鎮3村,即諾敏鎮、諾敏獵民村、托扎敏鄉木奎獵民村、烏魯布鐵鎮朝陽獵民村。
第三部分:2003年9~10月,鄂倫春自治旗、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以下簡稱“敖鄉”)。此次是在導師安排下,為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環境與小民族生存——鄂倫春文化的變遷》而實施的調查。這次調查,邀請到M陪同。事實上,她超出預期地成為我的最佳助手與精神暖流。較之前兩次,此次調查,還是感覺沉甸甸的。不僅銘記著導師的提醒——“比砍頭還難過的就是寫博士論文”,也深深意識到所謂田野工作——這一人類學從業者之“人生禮儀”是逃不掉了。
第四部分:2006年8~9月,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嘉蔭縣烏拉嘎鎮勝利鄂倫春族村。這次調查的同行者是L。L少年壯志,滿腹經綸,我要去的黑龍江沿岸、小興安嶺腹地、三江平原,是鄂倫春和赫哲人祖居地,顯然適合他對放逐與發現的追求。這次調查有兩方面動議:一是為完成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源開發、環境與小民族生存——鄂倫春、赫哲族個案”,課題中將赫哲族列為個案之一;二是為完成博士後研究出站報告——《小民族與現代化》。前者的目的,有意除鄂倫春族外,增加一個個案,以作比較研究。而對後者來講,在對整個世界小民族生存狀況、問題原因以及研究形勢進行類型歸納、提煉、總結過程中,深深感覺中間必須穿插一些深入小民族生活世界的切身體驗。而去嘉蔭縣烏拉嘎鎮勝利村,是筆者近兩三年來的願望。這個地處小興安嶺腹地的所在,因長期以來富饒的自然資源與多彩的文化—社會之奇妙組合——金礦、土匪、大煙、金礦社區、獵民,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環境與文化—社會互動之形態,令我無限嚮往,每每感覺或許那裡深藏著《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民》(〔美〕埃里克·沃爾夫著,趙丙祥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作者同樣有興趣的別樣的人文景觀。
第五部分:2008年以來,鄂倫春自治旗、根河市、敖鄉、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這一部分由五篇“記錄”組成,是希望將2006年8~9月之後一些間斷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即田野工作筆記及日記,連線、組織成在時空上具有接續性、系統性的對以往研究對象觀察的記錄。作為這份“工作筆記”階段性“歷史”的末端,2010年9月下旬隨文化部“人口較少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調研”項目組赴內蒙古、黑龍江省境內鄂倫春族、使鹿鄂溫克族、赫哲族聚居地區進行的調研,就本人而言,田野點上吻合,而問題意識方面,也有意無意地受著以往研究興趣的暗示與影響,因此,具有繼續研究和補充調查性質。
為使此“筆記”具有史料意義,或者完全為了忠實於自己,此本“筆記”,在時間次序、所訪談人物、所到達地區、所發生事件等的展開上,以及當時手繪的社會、聚落圖,完全遵從了那幾本飽經滄桑——無論材質、規格、樣式、氣息等都極為“多元化”——的筆記本的書寫原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