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食燒

小兒食燒

小兒食燒,指的是小兒因食物積聚消化不良即“積食”而引起的發燒,民間稱為食燒。初期一般表現為孩子"紅臉蛋兒",積食會引起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厭食、腹脹、腹痛、口臭、手足發燒、皮色發黃、精神萎靡等症狀。

基本介紹

  • 別稱:食燒
  • 中醫病名:小兒食燒
  • 發病特徵:紅臉蛋兒
  • 多發人群:兒童
起因,治法,相關,

起因

是由於小兒飲食積滯。初期一般表現為孩子“紅臉蛋兒”。

治法

消食導滯。如果寶寶出現“食積”現象,最好先停止輔食的添加,改用易消化的流質食物,並同時吃一些調理腸胃的中藥。
方藥:保和丸加減:山楂5g建曲6g陳皮5g茯苓5g萊菔子5g半夏曲5g麥芽12g連翹5g雞內金6g
水煎服:一日3次,一劑服2天.
以後服:6君子湯調理脾胃:黨參6g白朮6g茯苓6g甘草3g陳皮6g半夏曲3g
水煎服:一劑服2天,一日3次.可以常服.健脾胃藥,不障事。

相關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小兒發熱,是兒科許多疾病的一個共同症狀。在一定程度上,小兒發熱並不完全是壞事,對某些疾病,還有助於病體康復,因此不必急於採取降溫退熱措施。但是發燒持續過久或者溫度過高,就可以引起機體的損害,尤其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利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小兒發燒時,家長應密切注意發病的情況,如果孩子體溫不很高,一般情況比較好,可以在家治療休息。
有的家長一見孩子有點燒,就趕快給吃退燒藥,希望在短時間內將體溫降下來,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小兒發燒的原因很多,在未弄清病情之前,就急匆匆地把體溫壓下去,反而掩蓋了病情,延誤了治療。同時,任何疾病引起發燒都有一個過程,病情的治療也需要一段時間,對小兒的疾病應綜合治療。比如因炎症發燒,待消炎後,體溫自然恢復正常,如果僅僅是服退燒藥,一下子將體溫降下來,不久就又會回升。
最好採用物理降溫法,不要輕易使用各種退熱藥,以防產生毒性反應。首先應該調節居室的溫度,保持空氣流通,比如打開門窗或利用風扇加速空氣流通,就有利於散熱降溫。也可採用冰或冷水敷頭頸、腋下及雙側腹股溝的退熱方法。冰敷時,冰袋外需裹一層布,以防局部皮膚凍傷。用35-40%的酒精或30℃的溫水拭浴,可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加速水分的蒸發,也是一種相當簡單的退熱方法。酒精拭浴時,要注意不要拭浴頭面及胸部。物理降溫方法的療效不佳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適當的退熱藥。
小兒發燒時,應經常餵些白開水或糖水,飲水可補充因發熱而蒸發的水分。飲水後出汗,水分的蒸發又可幫助退熱。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熱量由尿液帶出,加速退熱。
小兒發熱,只是各種疾病的一個表現。無熱,不一定無病,熱退也不等於疾病已經痊癒。所以,當小兒發熱時,關鍵在於對原發病的治療,而不僅僅是退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