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血清病

血清病是一種由於外來抗原性物質(異體動物血清和某些藥物,如青黴素、磺胺等)進入體內而引起的具有特徵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多呈急性或亞急性過程。血清病過程中出現體溫升高、蕁麻疹、關節症狀等。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典型的血清病發生在注射異體抗原後的7~12天,也有遲至3周者,如既往有過同樣異體抗原的接觸,則症狀以快速方式出現,可在注射後1~3天出現症狀。主要症狀為發熱、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淋巴結腫大和關節酸痛,體溫上升(38~40℃)常為最先出現的症狀,但有時也可先見皮疹或二者同時出現,皮疹大多為蕁麻疹,偶見麻疹或猩紅熱樣皮疹、環形疹、紫癜,亦可幾種類型的皮疹夾雜在一起,皮疹經常先出現於注射血清部位,短時間內蔓延全身,受壓部位皮疹往往較密較深,如系腰帶處,病情較重者,眼瞼、面頰,甚至手腳都顯水腫,全身淋巴結腫大為常見症狀,關節酸痛不多見,局部紅腫者罕少,但大小關節都可波及。如踝、膝、腰、腕、指趾。本病一般為自限過程,病人多在7~10天恢復,大多數患兒一般狀況好,一切症狀與體徵都能逐步自行性消退。

用藥治療

1.立即停用有關藥物  立即停用異體動物血清或有關藥物,避免大量新抗原的再次刺激。
2.阿司匹林和抗組織胺治療  對阿司匹林和抗組織胺治療反應良好。
3.腎上腺素  注射腎上腺素可使蕁麻疹迅速消退,但效果只是暫時的。
4.激素治療  關節炎、腎臟或神經系統合併症較重時,應適當考慮激素治療。

飲食保健

多吃一些補充能量的食物,補充一定的維生素。

預防護理

1.儘量避免使用馬血清或其他動物血清。
2.皮膚試驗  如必須用馬抗血清,則要做皮膚試驗,用1∶10稀釋液。皮膚試驗如為陰性,則可皮內注射0.02ml 1∶1萬稀釋液,如仍無反應,以後的皮膚試驗可用1∶1000,如仍為陰性,最後濃度為1∶100,對濃溶液的陰性皮膚反應表明,對馬血清不可能發生強的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但皮膚試驗不能預測是否可發生血清病。
3.快速脫敏療法  對既往有馬血清過敏史或皮膚試驗陽性者,而又必須使用馬血清者,此時可用快速脫敏療法成功地使用抗毒素,在開始脫敏時可用腎上腺素及抗組織胺藥物,脫敏過程為:0.1ml抗血清,稀釋為1∶10萬~1∶1萬,靜脈注射間隔20min,如病人對前一次注射能耐受,而無副作用,注射劑量可每20min加倍,一般來說抗血清總量可在4~6h內給入,但脫敏僅是暫時的,病人常在幾個月內再次獲得以往的過敏反應,套用甲潑尼龍不能防止血清病的發生。

病理病因

人體接受異類血清後,經過7~14h的潛伏時間開始發病,如果注射過動物血清的人再次注射同樣的血清,可加速血清反應。在兒科目前需要抗毒血清治療的疾病幾乎只有白喉和破傷風。
某些藥物如青黴素、磺胺等也可以引起血清病。

疾病診斷

未查明上列用藥歷史之前,發熱與關節痛較為突出的病例,易與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以發熱與淋巴結腫大為主要症狀時,可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相似;出現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皮疹時,亦可引起診斷上的懷疑。但憑上列疾病各自的特點以及血清病的典型發病過程,鑑別診斷亦比較簡單。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總數增多,常伴有嗜酸細胞增高,血沉增快,常可見明顯的血小板減少,輕度蛋白尿、血紅蛋白尿及顯微鏡下血尿。血清補體下降,由馬血清蛋白引起的血清病,可在血清中發現抗馬血清蛋白的特異性抗體,如IgG、M、E、A。病變皮膚的直接免疫螢光可發現IgM、IgA、IgE或C3的沉積。
其他輔助檢查:
根據臨床臨床選擇X線胸片、心電圖等檢查。

併發症

合併心臟炎、腎小球腎炎者很少見,血清病最嚴重的合併症是吉蘭-巴雷綜合徵,末梢神經炎為水腫或多發性動脈炎涉及神經組織所造成,偶爾並發哮喘,對血清病症狀出現較早的患兒,並發哮喘可能性較大。

預後

患兒得到及時處理多數預後良好,嚴重者可出現喉頭水腫致急性喉阻塞,並危及生命。

發病機制

血清病是Ⅲ型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典型例子,在抗原過剩的情況下,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於全身毛細血管的基底膜上,激活補體,造成組織損害。
免疫複合物激活補體,游離過敏毒素,進一步釋放組胺,增強血管通透性;並產生趨化因子,使中性粒細胞聚集,聚集的中性粒細胞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釋放出溶酶體引起局部組織損傷。此外,抗原抗體複合物還可活化激肽系統,產生急性炎症性作用,少數嚴重病例可出現腎小球腎炎和血清中補體成分下降。血清病過程中出現的蕁麻疹為IgE類抗體引起,而關節的症狀是IgG和IgM抗體與抗原組成的免疫複合物在關節沉積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