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蕁麻疹

小兒蕁麻疹(pediatric urticaria),俗稱風疹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大小不一的紅斑性及局限性水腫性反應,常伴瘙癢,其基本病變為皮膚黏膜的毛細血管暫時擴張和滲透性突然增加。本病多數是變態反應所引起,急性大多預後良好。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細菌、病毒、寄生蟲都可以成為過敏原,花粉,灰塵,化學物質,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為過敏原。慢性蕁麻疹是指風團每周至少發作2次,持續≥6周者。少數慢性蕁麻疹患者也可表現為間歇性發作。

基本介紹

  • 別稱:風疹團
  • 英文名稱:pediatric urticaria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過敏體質者
  • 常見病因:各種微生物、花粉、化學物質等常為發病誘因
  • 常見症狀:皮膚紅斑、風團,奇癢,可有噁心、腹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病因複雜,不易明確病因,僅10%~25%患兒可有明確病因。由某些內、外源性因素所致。
1.外源性因素
多為暫時性,包括容易發生過敏的食物(如雞蛋、奶製品、蝦蟹、貝殼類、香料、染料等等),植物或水果類(如楊梅、檸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紅柿等,腐敗食物和食品添加劑)、藥物(如磺胺類化合物、抗生素、血清、疫苗、類毒素、嗎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吸入過敏物(如花粉、真菌、孢子、動物的羽毛、皮屑、氣霧劑等)或感染(細菌以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鏈球菌A組多見、幽門螺桿菌、病毒、真菌、腸寄生蟲等)。溫度、冷、熱、日光、摩擦壓力等物理因素,植入物(人工關節、吻合器、心臟瓣膜、骨科的鋼板、鋼釘等)以及運動等。
2.內源性因素
多為持續性,包括肥大細胞對IgE高敏感性、慢性隱匿性感染(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勞累以及精神緊張等也可誘發。某些蕁麻疹伴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熱、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及某些肝病、炎症性腸病等。
急性蕁麻疹,食物可能是常見的主要致敏原,而慢性蕁麻疹則塵蟎和屋塵陽性率最高。嬰幼兒急性蕁麻疹主要由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如腺病毒、EB病毒或腸病毒等)感染、藥物(抗生素、退熱藥等)及食物引起。

臨床表現

本病典型症狀為紅斑與風團。典型病例在接觸過敏原後,先出現紅斑,然後出現風團。風團可出現於紅斑中心,並向周圍擴散。臨床上有時僅有紅斑而無風團(多見於嬰幼兒),有時僅見風團而無紅斑(多見於年長兒及成人)。
小兒急性蕁麻疹發病十分突然,可在一瞬間內皮膚異常刺癢,隨著癢感和搔抓迅速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紅色、蒼白色的風疹塊;皮膚劃痕症陽性(用針頭在患兒正常皮膚上劃痕可出現與劃痕一致的紅色疙瘩);皮疹數量一般較多,有的為環狀,也可互相融合成大片,多於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很快消退,不留任何痕跡。蕁麻疹可在身體任何部位發生。本病極易復發,時隱時現。多數患兒除皮膚奇癢外,沒其他不適感。但如消化道受累,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支氣管及喉頭受累,則出現咽喉發堵、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有些患兒還可合併手足、眼瞼、甚至整個面部水腫;重時有面色蒼白、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慢性蕁麻疹的病程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一般以超過2~3個月者稱為慢性。
此外,本病可有多種類型,如急性、慢性,寒冷性、局部熱性、日光性、水源性、壓迫性、膽鹼能性、蕁麻疹性血管炎、血清病型、血管性水腫等。
蕁麻疹既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種皮膚表現。能導致蕁麻疹的疾病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腸蛔蟲、蟯蟲等);細菌性感染(齲齒、齒槽膿腫、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病毒性感染如B型肝炎;真菌感染如手足癬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甚至體內潛在的腫瘤等)。

檢查

通常蕁麻疹不需要做更多的檢查。急性者可檢查血常規,了解發病是否與感染或過敏相關。慢性者如病情嚴重、病程較長或對常規劑量的抗組胺藥治療反應差時,可考慮行血常規、便蟲卵、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補體和各種自身抗體等檢查。必要時可以開展變應原篩查、食物日記、自體血清皮膚試驗(ASST)和幽門螺桿菌感染鑑定,以排除和確定相關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變應原皮試是尋找過敏原的常用方法之一。皮膚過敏原試驗是將過敏原皮試液在受試者的上臂處做多個點刺即可觀察多種食物的過敏反應。陽性結果需進行臨床綜合分析以最後確定是否為過敏原。

診斷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診斷不難,關鍵在於明確病因(過敏原)。

鑑別診斷

主要與蕁麻疹性血管炎鑑別,要點是蕁麻疹性血管炎的風團通常持續>24h,皮損恢復後留有色素沉著,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變。還需要與表現為風團或血管性水腫形成的其他疾病如蕁麻疹型藥疹、血清病樣反應、丘疹性蕁麻疹、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等鑑別。

治療

1.尋找和清除致敏原
治療導致蕁麻疹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蕁麻疹治療困難,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漿透析可使症狀緩解。
2.局部塗抹止癢洗劑
如爐甘石洗劑(加入薄荷腦)或氧化鋅洗劑。
3.藥物治療
(1)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常用的一代抗組胺藥包括馬來酸氯苯那敏片、鹽酸異丙嗪、苯海拉明、多塞平、酮替芬等;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具有療效好,無明顯中樞抑制作用等優點,可用於2歲以上兒童,二代抗組胺藥包括鹽酸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奧洛他定等。每日一次口服。鈣劑及維生素C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利於症狀緩解。H2受體拮抗劑(如甲氰米胍、雷尼替丁)與H1受體拮抗劑聯合套用,可治療腹痛明顯的急性蕁麻疹。賽庚啶可用於慢性或寒冷性蕁麻疹的治療。
(2)對頑固病例可酌情套用潑尼松片口服或氫化可的松靜脈滴入,但不做常規用藥。
不同的藥物其最低年齡限制和使用劑量有顯著的差別,應遵循藥物說明書規範使用。在治療無效的患兒中,可聯合第一代(晚上使用)和第二代(白天使用)抗組胺藥物治療,但要注意避免給學齡期患兒使用鎮靜類抗組胺藥。
4.對症治療
出現支氣管痙攣或喉頭水腫的患兒可用1∶1000腎上腺素液皮下注射。
5.脫敏治療
對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慢性蕁麻疹,可根據變應原皮試結果,給予相應脫敏治療,往往可取得一定療效。

預後

小兒急性蕁麻疹治療相對容易,抗過敏治療,大部分患兒皮疹可迅速消退。而慢性蕁麻疹治療時間則需要延長,有少數患者反覆發作久治不愈,被稱為慢性頑固性蕁麻疹。此種類型蕁麻疹往往由於查不出過敏原,給治療帶來極大困難。

預防

1.注重飲食
蕁麻疹的發病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某些食物可能是誘因。例如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劑的罐頭、醃臘食品、飲料等都可誘發蕁麻疹。另外,過於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殘渣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蛋白腖和多肽,增加機體過敏的幾率。
2.注意衛生
家庭防蟎很重要;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孩子接觸花粉類物質,避免在樹底、草叢等處活動。
3.注意天氣變化
做好保暖工作,以免引起寒冷性蕁麻疹;蕁麻症患兒應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以免對患處造成刺激。
4.注意藥物
有些藥物可以引起蕁麻疹,如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藥物、多粘黴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劑等等。在使用這些藥物時如出現過敏症狀應該立即停止使用,並積及時的採用蕁麻疹組合療法進行治療。
5.注意休息
保證充足的睡眠,生活規律,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