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慢性胃炎

小兒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持續反覆作用於胃黏膜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發病原因尚未明了,各種飲食、藥物、微生物、毒素以及膽汁反流均可能與慢性胃炎的發病有關。近年的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的胃內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重要的因素。其產生的機制與黏膜的破壞和保護因素之間失去平衡有關。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兒科、消化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胃黏膜
  • 常見病因:病因不明,或與幽門螺桿菌、化學性藥物、不合理的飲食習慣等有關
  • 常見症狀:上腹痛,噯氣,早飽,噁心,上腹部不適,反酸;食欲不振,乏力,消瘦,頭暈;可有黑便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預後,

病因

1.幽門螺桿菌(Hp)
自從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液中分離出Hp以來,大量的研究表明,Hp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在兒童中原發性胃炎,Hp感染率高達40%,慢性活動性胃炎高達90%以上,而正常胃黏膜幾乎很難檢出Hp。因此Hp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病因。
2.化學性藥物
小兒時期經常感冒和發熱,反覆使用非甾體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使胃黏膜內源性保護物質前列腺素E2減少,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而致胃黏膜損傷。
3.不合理的飲食習慣
食物過冷、過熱、過酸、過辣、過鹹或經常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食物中缺乏蛋白質、B族維生素也使慢性胃炎的易患性增加。
4.細菌、病毒和(或)其毒素
鼻腔、口咽部的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內,長期慢性刺激可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症;有報導40%的慢性扁桃腺炎患者其胃內有卡他性改變。急性胃炎之後,胃黏膜損傷經久不愈,反覆發作,亦可發展為慢性胃炎
5.十二指腸液反流
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時,使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增加,十二指腸液中含有膽汁、腸液和胰液。膽鹽可減低胃黏膜屏障對氫離子的通透性,並使胃竇部G細胞釋放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氫離子通過損傷的黏膜屏障並彌散進入胃黏膜,引起炎症變化、血管擴張、炎性滲出增多,使慢性胃炎持續存在。

臨床表現

小兒慢性胃炎的症狀無特異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狀。臨床表現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並非一致,且病程遷延。主要表現是反覆腹痛,無明顯規律性,通常在進食後加重。疼痛部位不確切,多在臍周。幼兒腹痛可僅表現不安和正常進食行為改變,年長兒症狀似成人,常訴上腹痛,其次有噯氣、早飽、噁心、上腹部不適、反酸。進食硬、冷、辛辣等食物或受涼氣溫下降時,可引發或加重症狀。部分患兒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頭暈,伴有胃糜爛者可出現黑便體徵,多不明顯,壓痛部位可在中上腹或臍周,範圍較廣泛。

檢查

1.胃酸測定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甚至缺酸。新生兒胃內容是酸性的,剛出生的嬰兒在清除咽下的鹼性羊水之後,測得的pH值小於4。出生後7~10天鹽酸濃度達最高峰,其後逐漸下降,出生後2~3個月達成人水平。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細胞分泌的,在酸性環境中被激活成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其分泌量與胃酸一致,主細胞數量多於壁細胞,故在病態時受影響程度不如胃酸明顯。
3.內因子
內因子是一種糖蛋白,由壁細胞分泌。孕11周的胎兒胃內已存在內因子,生後3個月胃內因子達到成人水平。正常成人內因子分泌量為77.00U/h。檢查內因子含量有利於萎縮性胃炎和惡性貧血的診斷。有人發現有的小兒先天性內因子分泌缺陷,胃液內有400~600U內因子就能維持維生素B12的正常吸收,故即使萎縮性胃炎患者也不易發生惡性貧血。
4.胃泌素
胃泌素由胃竇G細胞分泌。文獻報導出生後血清胃泌素為88pg/ml,生後第2周增至119pg/ml。
5.幽門螺桿菌檢測
包括胃鏡下取胃黏液直接塗片染色,組織切片染色找Hp,Hp培養,尿素酶檢測。其次是非侵襲法利用細菌的生物特性,特別是Hp的尿素酶水解尿素的能力而形成的呼氣試驗(13C-尿素呼氣)檢測Hp。血清學Hp,IgG抗體的測定因不能提供細菌當前是否存在的依據,故不能用於目前感染的診斷,主要用於篩選或流行病學調查。以上方法中以尿素酶法最為簡便、快速,常一步完成。13C-尿素呼氣試驗因此法價格昂貴,臨床普及受到限制。
6.X線鋇餐檢查
慢性胃炎的診斷無多大幫助。依據國外資料,胃鏡確診為慢性胃炎者,X線檢查顯示有胃黏膜炎症者僅20%~25%,雖然過去多數放射學者認為,胃緊張度的障礙、蠕動的改變及空腹胃內的胃液,可作為診斷胃炎的依據,但近年胃鏡檢查發現,這種現象系胃動力異常而並非胃炎所致。
7.胃鏡檢查
慢性胃炎最主要的診斷方法,並可取黏膜活體組織做病理學檢查。慢性胃炎在胃鏡下表現為充血、水腫,反光增強,胃小凹明顯,黏膜質脆、易出血;黏液增多,微小結節形成,局限或大片狀伴有新鮮或陳舊性出血點及糜爛。當胃黏膜有萎縮改變時,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紅色,色澤呈灰色,皺襞變細,黏膜變薄,黏膜下血管顯露。
8.其他檢查
在A型萎縮性胃炎(胃體胃炎)血清中可出現壁細胞抗體、胃泌素抗體和內因子抗體等,多數萎縮性胃炎的血、尿胃蛋白酶原分泌減少,而淺表性胃炎多屬正常。惡性貧血時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明顯減少。

診斷

慢性胃炎無特殊性表現,單憑臨床症狀診斷較為困難。對反覆腹痛與消化不良症狀的患兒確診主要依靠胃鏡檢查與病理組織活體檢查。根據有無腺體萎縮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

治療

慢性胃炎尚無特殊療法,無症狀者毋須治療。首先明確病因,針對病因治療為主。
1.飲食
宜選擇易消化、無刺激性食物,少吃冷飲與調味品。
2.清除Hp
對Hp引起的胃炎,尤為活動性胃炎,應給予抗Hp治療。選用的藥物有:①枸櫞酸鉍鉀(膠體次枸櫞酸鉍,CBS)。②抗生素:阿莫西林(羥氨苄青黴素)、克拉黴素、甲硝唑、呋喃唑酮。③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④聯合療法:治療方案可在上述藥物中選用。組成二聯或三聯療法:含鉍劑方案:鉍劑加1或2個抗生素。不含鉍劑方案:質子泵抑制劑加1或2個抗生素組合。
3.胃動力藥
有腹脹、噁心、嘔吐者,給予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嗎丁啉)、西沙必利等。
4.H2受體阻滯藥
高酸或胃炎活動期者,可給予H2受體阻滯藥: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5.膽汁反流
有膽汁反流者給予鋁碳酸鎂(胃達喜)、熊去氧膽酸與膽汁酸結合及促進膽汁排空的藥。

預防

1.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鬱或過度緊張和疲勞,容易造成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膽汁反流而發生慢性胃炎。
2.慎用、忌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
長期濫用此類藥物會使胃黏膜受到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潰瘍。
3.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
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4.注意飲食
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應儘量避免,飲食時要細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有利於消化和減少胃部的刺激。飲食宜按時、定量、營養豐富,多吃含維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濃茶、濃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飲料。

預後

慢性淺表性胃炎預後良好,少數可轉變為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為2.55%~7.4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