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蹺

寸蹺”俗稱“寸子”,是河北眾多的民間蹺類舞蹈之一,多流傳於滿族聚居的承德地區各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寸蹺
  • 俗稱:“寸子”
  • 特點:河北眾多的民間蹺類舞蹈之一
  • 流傳於承德地區
  • 源於:清道光年間
差別,文化,起源,發掘,

差別

據灤縣張百灣村(滿、漢雜居村)滿族老人賀瑞臣傳史說,“寸子”是清道光年間由御道的漢族民工所傳。漢族寸蹺,總長約60厘米,上部扁平,長50厘米,下部10厘米,呈圓柱狀,頂端有“金蓮小腳”。“寸子”傳入張百灣後,表演者多為滿族,呈現出鮮明的滿族舞蹈特點。滿族寸蹺,總長近1米,上部扁平,50厘米,下部為圓柱體,約30厘米。兩者表演風格不同。

文化

起源

寸蹺發源於滿城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發掘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這一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北台魚村和宋屯村文藝宣傳隊演出。寸蹺在1996和1997年被央視三套和七套分別做過專題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