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峰禪寺(江西靖安寶峰禪寺)

寶峰禪寺(江西靖安寶峰禪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西靖安寶峰禪寺系中國佛教禪宗大師馬祖道一的道場,初名“泐潭寺”,後稱“法林寺”,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賜“寶峰”匾額,乃易名“寶峰寺”,沿用至今,因寺築於石門山境內,故有“石門古剎”之稱。泐潭寺地屬建昌縣壽安鄉,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分割出建昌、新吳、武寧的部分地方組建靖安縣,建昌縣屬地壽安鄉劃歸靖安縣,迄今隸屬未變,即今的靖安縣寶峰鎮。寶峰寺就建在這鎮上的寶珠峰下,泐潭之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靖安寶峰禪寺
  • 地理位置:江西省
一片淨土,古剎興衰,水潦開基,馬祖歸骨,會昌佛難,元符復興,日軍蹂躪,“文革”浩劫,一誠中興,

一片淨土

靖安縣地處贛西北,九嶺山脈橫亘全境,因而這裡大部分地方是深山老林,人口稀少,民風淳樸,
寶峰禪寺
信仰虔誠,宗教在這裡容易傳播。據《靖安縣誌》記載,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全縣有寺、觀、庵61座,其中佛教寺院57座。從靖安縣探索佛教發展的歷史軌跡,便會驚奇地發現,靖安與佛教的淵源非常深遠,舉證三例:  (一)早在四世紀初葉的東晉年間,西域沙門竺曇僧人云游到靖安,在雷公尖的繡谷峰下發現一塊風水寶地,很像西天婆羅雙林間如來佛說法處,因此在這裡建寺, 名曰“雙林寺”,是江西省最早建築的寺廟之一。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有“大中雙林寺”匾額,名播遐邇。直到民國晚年,這座古寺才衰敗,一千五百餘年的香火熄滅了。新中國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93年靖安縣人民政府同意修復雙林寺為尼眾道場,現在道場重新,燈火復明。
(二)在寶峰鎮周郎村有一座曹溪寺,據《靖安縣誌》記載,該寺為中國佛教南禪六祖惠能始建,直到1965年被毀,說明六祖曾經在靖安這塊土地上進行過弘法。
(三)馬祖道一對靖安的影響更為深遠,他曾在靖安縣主建過兩座寺廟:一座叫暇僧寺(後改名“龍門寺”),此處與武寧、修水毗鄰,幅員廣闊,信眾很多,香火旺盛;另一座叫雲峰寺(後改名為“書堂庵”),在今高湖鎮的劉家?,據《江西佛教史》(韓溥著)確認雲峰寺為馬祖所建,興建年代,《高湖鄉志》認定為建於唐代大曆四年(公元769年)。這兩座寺的香火都延續到現代。相傳,在唐代貞元年間靖安縣疫病流行,馬祖在靖安縣城的法藥院鑿井,置藥井中,病人飲水即愈,並將法藥院改名為“法藥寺”,馬祖在當地民眾中深受崇拜。馬祖圓寂後將靈骨禮葬靖安泐潭寺,從此泐潭寺高僧雲集,名聲遠播,成為著名寺廟。

古剎興衰

寶峰寺從水潦開基到現在已歷時1250年左右,幾度興廢,歷盡滄桑,一千多年來,國內外僧侶前來參拜,門葉繁盛,有時全寺僧尼多達千餘人,為江南著名古剎。

水潦開基

水潦(生卒年月考),洪州(今南昌)人,南嶽下二世,唐代洪州鐘陵開元寺僧人,他在唐代肅宗在位年代(756-761)年間來建昌石門山(今靖安縣寶峰鎮境內)雲遊,看到這裡山環水繞,峰巒起伏,宛若蟠龍,不忍離去,便在寶珠峰下、泐潭之濱結茅定居,名為泐潭寺,所以水潦和尚實際上是寶峰寺的開山祖。唐貞元元年(785年)馬祖從洪州來泐潭寺弘法,水潦前往參拜,並叩問馬祖:“如何是西來意?”馬祖答道:“先行禮吧!”水潦禮拜,馬祖忽然一腳將他踢倒,水潦頓時大徹大悟,爬起來高興地說:“太奇怪,太奇怪!”行完禮後便退去,馬祖於是收他為法嗣。貞元四年,這時馬祖的一些高徒駐錫泐潭寺,水潦和尚便在附近的毘爐村另行開山建寺,取名“毘爐院”,他直到在這裡圓寂,建塔於寺側山麓。

馬祖歸骨

泐潭寺原來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廟,但這裡山川奇秀,唐德宗貞元四年元月份,馬祖來泐潭寺弘法,他對侍者說:“我入滅後,當歸骨到這裡。”說完就回開元寺去了,過幾天馬祖就病了,二月初一溘然圓寂。他的弟子懷海等數十人將靈骨舍利護送到泐潭寺,埋藏在寺後的寶珠峰下,開了一座地宮,用於藏靈骨之用,地宮上建了一座石塔,一直修到貞元七年七月,費時三年才竣工。在護送馬祖靈骨來泐潭時,場面非常隆重,洪州刺吏李兼和建昌縣令李啟率眾用釋子的幢蓋開路,燭火通明,來寺里供齋、施財的人絡繹不絕。據說,這次葬禮是繼華嚴宗創始人法藏歸真嵩山、淨土宗創始人善導瘞塔秦嶺後,馬祖是佛門的第三次盛大葬禮。
據1966年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在地宮中挖出來馬祖的舍利石函上的題記:“維唐貞元七年歲次辛未七月庚申朔十七日景子,故大師道一和尚黃金舍利塔於此地。大師貞元四年二月一日入滅。時洪州刺使李兼、建昌縣令李啟、石門法林寺門人等記。”從題記中使後人確切無疑地了解馬祖圓寂和瘞骨的一些情節。泐潭寺自馬祖歸骨後,他的入室弟子懷海結茅守靈三年,法嗣道通、常興、法會、懷建諸禪師入主泐潭,相國權德輿撰塔銘,因而引起朝廷的重視,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賜馬祖諡號為“大寂禪師”,塔名“大莊嚴之塔”,因此,泐潭寺便成為馬祖道一祖庭,海內外信徒來朝。

會昌佛難

唐朝的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憲宗等歷朝的皇帝都信奉佛教,因此佛教盛行,一直得勢。唐朝的晚期佛教寺院的土地不納稅,僧人免除勞役,損害了國庫的收入,而寺院的經濟不斷擴張,這樣一來,寺廟日增,僧尼日多,當時的一些儒家大臣主張廢佛,韓愈就是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於皇帝的庇護,所以廢佛的事沒有發生,到了唐武宗時,他信奉道教,於會昌五年(845年)宣布滅佛,除長安、洛陽和各州保留少數的佛寺和僧尼外,其餘的寺院一律拆毀,僧尼還俗,總計拆毀大、中寺院4600所,小廟4萬所,還俗僧尼26萬多人,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受打擊最大的一次,當時江南西道的觀察使裴休自己信佛,因而對朝廷滅佛的政令在江西未徹底執行,而泐潭寺還是沒有能夠倖免,所以當時信眾將馬祖舍利秘密遷移他處,得以保存。

元符復興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開始,寶峰寺先後由曉月、常總、善清等相繼執掌法席,率眾募化,
寶峰禪寺
修建殿堂,被破壞的廟宇逐漸得到恢復。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年)的寶峰寺香火興旺,當年本寺的頭門設在8里以外的藕潭岩上,有“打馬關頭門”之說。二門建在寶蓮龍頸,離寺有3里之遙。 本寺僧尼吃飯要七處開梆、九處過堂、九井不敷使用的盛況,在寶峰寺的方圓數十里以內盡罩袈裟,這時寶峰寺開創以來的全盛時期,此後一直到清代末年,這八百年間,寶峰寺香火綿延,元朝至治年間(1321-1323年)吉安居士蕭履堂捐資將馬祖舍利遷回寶峰寺,並建護塔石亭,進入清朝以後,歷代皇帝採取尊佛政策,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追謚馬祖為“普照大寂禪師”,同時賜金整修殿宇,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修天王殿,道光三年(1892年)住持方醒禪師全面修復殿堂,禪林櫛比,鐘鼓長鳴,為寶峰寺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日軍蹂躪

日本軍國主義在盧溝橋發動侵華戰爭,長驅直入,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軍入侵寶峰寺,縱火燒毀殿堂和佛像,財物洗劫一空,全寺只剩下三幢殿堂和數堵殘牆,僧人四散,香火中斷。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慧定法師自四川峨眉來寶峰寺住持,在廢墟中整理殘存殿堂,僧眾陸續聚集,香火重燃。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寬鑒禪師經虛雲老和尚的引薦,前來寶峰寺住持,他發心圖治,振興門庭,使寶峰寺重現生機,勵行禪農並重,組織全寺僧人耕種,多時有近百人,香火興旺,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的僧侶、居士遠道前來寶峰寺禮祖,這時全國正在開展反右運動,寬鑒禪師蒙冤被迫離開了寶峰寺,同年寶峰鄉中心國小遷入寺內。

“文革”浩劫

1966年9月10日“文化大革命”靖安縣城紅衛兵到寶峰寺破四舊毀佛像、焚經典、砸祖塔、逐僧人,千年古寺遭到破壞,香火中斷。馬祖舍利塔被砸開,挖出石函一隻,內有鎏金塔形金屬罐所藏舍利子傾倒在馬路上,金屬罐由縣文化館收藏,後上交給省博物館,1992年修復馬祖塔時從省博物館取回復藏入地宮。

一誠中興

重修馬祖道場寶峰寺是當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當年的心愿,因為寶峰寺是馬祖藏骨之地,虛公一直懷念祖師,1953年他曾率領十數人來靖安寶峰,目的在於修復寶峰寺,因為機緣未到,沒有能夠遂願。為了實現虛公的宿願,1992年11月25日,一誠大和尚應靖安縣人民政府之請,駐錫寶峰,勵精圖治,苦心經營,在一片廢墟上鳩工重建,歷時7個春秋,精心規劃,盡力募化,精打細算,1999年9月全寺落成,隨之,2000年8月江西佛學院由廬山東林寺遷來寶峰,2004年9月新建教學大樓正式啟用,至此,寶峰寺的殿堂和全部附屬建築總面積達17400平方米,規模空前,常住僧侶百餘人,為全國重點寺廟,江南名剎,江西佛事活動中心。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和香港、台灣地區遠及朝鮮、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以色列、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國僧尼、居士前來禮佛,已成為著名弘法道場、遊覽、觀光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