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文叢:悟道

寧海文叢:悟道

《寧海文叢:悟道》由5本散文集,3本詩集,1部小說集,1部雜文集組成。這些作品都是10位作家在平日裡用心積累和精心創作的得意之作。有的寄情山水,寓意深長;有的抒寫人生,趣意盎然。無論是散文、詩歌、小說、雜文,都能語言酣暢、高古奇崛與清新婉麗均兼而有之,可謂群芳吐艷,各展所長。 《寧海文叢:悟道》是一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雜文集。 豐富的生活積累,對人生百態的細緻觀察,精煉的語言鑄就了他們作品的鮮明藝術性和思想性,閱讀10位作家的作品所帶來的閱讀快感會久久留在人們的心田,這是閱讀者的快樂,又是創作者的幸福。

基本介紹

  • 書名寧海文叢:悟道
  •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 頁數:260頁
  • 開本:32
  • 品牌:寧波出版社
  • 作者:王方 劉尚才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60390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寧海文叢:悟道》是一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雜文集。他奉行言路寬、文路寬的寫作原則,詼諧的語言蘊含著耐人尋味的人生啟迪。他在《四十不惑》中曾這樣寫道:“中年是一個十分微妙的年齡段,和那些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相比,我們確實喪失了‘風華正茂’的優勢。可是我們也擁有他們不曾有的獨特經歷和深沉。也許他們比我們活得更自在、更浪漫,可是我們也有我們的寬厚和平靜,用不著嫉妒他們的幸運——回過頭想想,我們艱苦奮鬥也好,時運不濟也好,不正是期盼後人過得幸福自由、時來運轉嗎?”

作者簡介

王方,男,曾用筆名一土,寧波市作家協會會員。1964年出生於寧海縣城關,1988年開始業餘寫作,現為寧海縣新聞中心社教部主任。散文、言論、報告文學等散見於《人民日報》、《雜文報》、《江南》等報刊,曾獲全國縣市報好稿一等獎、浙江省報告文學二等獎、寧波市第五屆戲劇節優秀創作獎等榮譽。

圖書目錄

總序
生命的痛處
與文化無關的“文化”
習慣羞恥
也談模式
質疑“廉潔從警”儲備金
名與實
辦公室的“閒”騷擾
四十不惑
和諧社會需要道德勇氣
話說裝窮
講究消費誠信
統帥還須藝術
一地兩制
扶困還須“扶志”
報應
勿開歷史玩笑
舉手之勞見德行
也說大學生失業
驚聞辭典出假
也談新農村建設標準
計程車調價與利益分配
從保護漢奸舊居說開去
愛心捐款的道德力量
溫柔的一刀
由“鐘點菜場”想起的
取之有道
由貓及人
寬宏大度亦養生
三問藥品降價
退休工人啥級別?
從招牌上的“洋腔”談起
也說猛人與包圍者
還是忙多閒少好
反壟斷,更需要反腐敗
請口下留情
從國慶長假的排隊說起
從“愛屋及烏”說起
企業景觀也驕人
說胖道瘦
話說小人
也說趙本山的“農民形象”
中年的面孔無需雕琢
關於雪的思考
感恩與不感恩
規定,也該與時俱進
“貴族食品”還能走多遠?
話說月餅過度包裝
打破行業壟斷的“玻璃門”
“貓鼠合作”何時休
有感於王永慶的育子之道
相信熱情
虛榮與迷信
樂觀,人生的良藥
賀卡,還須個性化
最火的考試背後
避免“悔之晚矣”
該放下且放下
歸來吧,童真!
名校≠高分
健身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
季羨林與“被流行”
留住城市的根
貴族與貴族學校
醜陋的“釣魚執法”
和諧,需要一點妥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從“辦證請撥×××”說開去
偽書走紅的背後
花炮為什麼這么貴
另類解讀“用工荒”
斑馬線上的較量
我們需要寧靜
年齡問題是個問題
關於細節的話題
婚姻與環境變化
小燈泡的大道理
該向西部學習什麼?
還是需要一點激情
停電想起的那些事兒
從節日市場看消費率
也談“習慣”
養生還是“殃生”?
爭在“評”時?爭在平時!
創業不能“趕時髦”,應該學會“鑽空子”
從“灶司菩薩”說起
別人的,自己的
生命誠可貴
別“越幫越忙”
寄生在壟斷上的高福利應予以剝離
“護考”必要但不可過度
“維護安全”還是濫用職權?
也說“短命路橋”
君子之交
行業與吃香
傻或聰明
掌握在誰手中?
年輕與氣盛
也說“啃老”
知足者常樂
由“烏飯饃糍”想起的
後記

後記

說來慚愧,我雖然大半輩子以文字為業,卻至今沒有出過一本書。這本《悟道》,是我的第一本作品集,當然倍感欣慰。
為什麼呢?一來,我從小以為,出書是很“結滾”的事,自己那點墨水,還不夠格;二來,現在出書,相當多一部分,要拉贊助,還要自己包銷。我這人最好“萬事不求人”,碰到這檔子事,自然縮手縮腳。就想:與其增加文字垃圾有損環保,還要求奶奶告爺爺貼面孔,還不如乾脆不出什麼書,無“書”一身輕,也不錯。
打小,我就對魯迅的雜文分外崇拜。年輕時,也劃拉過幾篇散文。及至四十以後,自覺不惑了,少了憤青感,多了平和心,才開始嘗試寫一些雜文——不過,寫雜文的要求很高,我的一些作品,離雜文,還有不少距離。
歷年來,我嘗試著發表一些言論。為了多寫稿、寫好稿,也逼著自己勤于思考、博覽群書。因為寫言論就是提觀點、擺事實,講究的是廣度和深度。見報後,有一些獲得了讀者的好評,當然也有一些引來了批評聲,主要是埋怨我“鬥志消退”——文章不像以前那樣辛辣了。對此,我以為表揚使我心熱,批評讓我臉紅,但兩者都有溫度,純粹是讀者關愛使然。我將一併視為鼓勵和鞭策,並在以後的創作中視如圭臬。
我唯一引以自慰的,是這些文字,每一個都是我的原創。這些文字的手稿,現在全部存於單位檔案室。某一天如鄙人成名成家了,也是珍貴的文物哩!
本書匯集了我2004年以後創作的部分言論,是從30萬字中遴選出來的。由於時間緊迫,未免存弊。好在文字這東西見仁見智,可能我認為是得意之作的,有人卻視如敝屣;而我認為是垃圾稿的呢,偏有人引為知己。如此,也只能這樣了,有缺陷才是真實的世界嘛!
我原來的書名是《感覺與思考》,縣文聯領導審核後,建議我以《悟道》為題,初時我不以為然。因為我覺得“道”是很神聖的東西,不是有古語“朝聞道,夕死可矣”嗎?我哪有什麼道!後來一想,“道”也可以理解為“說”,悟道也就是“我有感悟了,向大家說說”,既平等又輕鬆,於是欣然。
古人講知識分子有三個境界:立德、立言、立功。立德不需要什麼客觀條件,自己注意道德修為就可以做到,立功則需要“貴人相助”,並有許多限制條件。我一把年紀了,立功已無可能,立德則自認為問心無愧,今後的努力方向,也就是多在立言上下工夫——既然今天開了一個頭,就順其自然摸索著走下去罷。
感恩鄉賢柔石烈士,是他的文脈浸潤,使家鄉文風璀璨,並使我這個身無長物的書生,藉此擁有了謀生的工具。
感恩我碰上了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好時光,縣文聯領導踐行中央精神,為我們這些無名小輩成書,省卻了自己出書的諸多煩惱。
當然,最需要感恩的,是所有欣賞或批評我的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王方
2012年7月

序言

寧海西晉建縣,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左聯作家柔石的家鄉,在柔石等寧海先賢的感召和影響下,湧現出了許多中青年作家和文學新人。今年9月28日,是柔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在中共寧海縣委、寧海縣人民政府的關心重視下,為紀念左聯著名作家柔石誕辰110周年,寧海縣文聯與人民文學雜誌社聯袂主辦首屆柔石小說獎,同時寧海縣文聯又著力推出本土10位中青年作家的文學作品,編輯出版《寧海文叢》,傾力打造寧海文學軍團,以秉承柔石精神、繁榮文學事業。
阿門的《中年心跡》用自己特有的語言張力,抒寫了如詩般的人生履跡,正如“人民文學獎”授獎詞所說的:阿門的《中年心跡》諦聽內心的聲音。他的詩在身體和精神之間、在疼痛和平和之間保持著複雜的張力,在輕如光線、細如髮絲之處,他領會生命的節氣和節律。如他的《中年低語》:“……比風更猛的少年,走了/比雨更暴的青年,走了/中年的內心不再有雷電/偶爾的醉意是睡意/是望遠鏡里的錯覺和幻覺/是脫下飛翔的羽毛/習慣了靜坐,低語:煙花有多美/中年的寂寞就有多美/幾滴雨匆匆趕路/幾行詩匆匆寫完。”
小喬的《田田一池荷》結構新穎,幾個板塊下均有一句寓意深長的題記。在第一個版塊“至愛親情”里她就這樣寫道:“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都融進了親情的一朵浪花,一組旋律,一句叮嚀,一聲歡笑,一個眼神,一步足印……”在她的散文作品中有詠物、懷舊、敘事、寫景,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作品充滿著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對生活無限的憧憬,對大自然如此的一往情深。她在《母親》一文中曾這樣敘述道:“病中的母親心中時時惦記著家人。天氣漸漸熱起來了,該換換被子、整理整理衣櫃了;那雙給4歲的外甥女做的才繡了一半的小布鞋,等身子骨好點兒時該把它做完……”平凡的小事,樸實的語言,閃爍著慈祥而無私的母愛之光。
南溪生的《南轅北轍》注重意境,結構嚴謹,文筆老辣,語言精準。他的《寧海賦》:“……夫寧海者,負山面海,中有沃野,素稱魚米之鄉。其民奮勤,其產阜殷。有稻麥豆棉之類,有竹木茶桑之屬。緱鄉佳茗,《茶經》失於載登,而享譽宇內;寧海八鮮,《爾雅》昧於記注,卻蜚聲海外……文人魂魄,一脈相承。敦古處今,源遠流長。傳之近代,秀才錫桐振臂反教而應者雲集,書生柔石投身革命而以筆作刀……潘天壽,妙手丹青,骨力雄強,獨步近代畫壇;潘公凱,靜水深流,氣勢磅礴……”
王方的《悟道》是一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雜文集。他奉行言路寬、文路寬的寫作原則,詼諧的語言蘊含著耐人尋味的人生啟迪。他在《四十不惑》中曾這樣寫道:“中年是一個十分微妙的年齡段,和那些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相比,我們確實喪失了‘風華正茂’的優勢。可是我們也擁有他們不曾有的獨特經歷和深沉。也許他們比我們活得更自在、更浪漫,可是我們也有我們的寬厚和平靜,用不著嫉妒他們的幸運——回過頭想想,我們艱苦奮鬥也好,時運不濟也好,不正是期盼後人過得幸福自由、時來運轉嗎?”
林備軍的《第三首詩》視野寬闊,平凡的生活如點滴浪花,均被詩人收人筆下,他以有情之眼攝取無情之物,整部作品貫穿著詩人自己的獨特思考,只要靜靜的品味就能深深感到詩人內心的怦動。如他的《飛雪》:“午夜的飛雪/親吻大地/紛紛揚揚/是相遇的喧囂,也是宿命的清冷/打開窗戶讓風撲面而來/我用孤單的胸膛/迎接雪中的一片飛葉/生命從此多了一抹晶瑩的光。”
張忌,曾榮獲“浙江省青年文學之星”稱號,是我縣一位富有潛質的青年作家,他的中篇小說集《海雲》,人物塑造豐滿生動,故事錯落有致,典型細節的描述及富有個性的敘事方式,娓娓道來、賞心悅目,閱讀後往往令人遐想萬千。他在《海雲》這篇小說中對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動作的刻畫非常到位:“海雲一個人坐在冰冷的台階上,她忽然覺得自己的耳朵有些疼。剛才秀姑又擰她耳朵了。海雲咬著牙,忽然伸手用力擰了一下自己的耳朵。海雲覺得自己的耳朵太嫩,太怕疼了,要知道秀姑的手以前經常納鞋底,力氣很大的,所以秀姑一擰她的耳朵,她就要疼。如果她能夠經常用力地擰擰自己耳朵,以後秀姑的手再擰自己,興許就不疼了……”
周曉絨的《獨坐》文字優美,情真意切,樸素自然,文如其人。她在《梅下讀詞》中以梅花為線,把歷史與現實貫穿起來,表達了作者對古人那種如梅花一樣氣度的仰慕和讚嘆。“……沒有林逋獨隱孤山,終身梅妻鶴子的痴情;沒有姜夔梅邊吹笛,喚起玉人的才情;沒有李清照酒醒熏破春夢,梅花鬢上殘的豪情。於我,能在梅花樹下讀點詞,無異於錦上繡鳳凰,好得有點奢侈了。”
袁偉望的《記得香花山》字裡行間洋溢著鄉土情結,樸實厚道貫穿著作品始終,也折射出人生的本真。他在《記得香花山》一文中這樣寫道:“……香花山真是長街人心目中最富人性溫暖的景致……記得香花山,記得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記得香花山,記得對人世的溫暖與溫情的期盼;記得香花山,記得滿心滿懷。記得了,就別忘了,在香花山漫山映山紅開的時候,在香花山漫山野菊花開的時候,相約著曾經的生活曾經的友人再次登臨。”
鄭士淵的《石頭的盛宴》是對人生之旅的感悟,他對石頭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詮釋,用詩歌的語言抒發了現實生活嚴肅的話題,有效地把詩人的責任和現實的關係有機統一。他在《挖掘機飛起來》這首詩歌中這樣敘述:“沉重的挖掘機插上蘇米一26直升機的翅膀/中俄人民團結搶險的故事比神話還要生動/從唐家山下來的水鬼驚呆了/願意接受歷史的審判/挖掘機伸出有力的手臂輕輕地劃出一條泄洪口/指明堰塞湖水鬼的出路/想鬧事的水鬼們乖乖離去……”
趙安爐的《草堂心語》展示了作者涌動的情思,敏銳的筆觸,不羈的激情和跋涉的足印。這既是人生的感悟,又是生活的內心語言。他在《烏鎮寫意》中寫道:“……在江南的水鄉中,有許多像烏鎮這樣的古鎮,美麗寧靜地像一顆顆珍珠散落在江南大地上。如果把西塘比作一位美麗、婉約、浪漫多情的江南女子,那么,烏鎮就是一個憂鬱、儒雅、風度翩翩的江南才子了……”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在第八次全國文代會上告誡作家:“我們將繼續堅守文學理想,秉持作家的良知,勤奮耕耘,不斷錘鍊,追求藝術的完美。創新,是所有作家的不懈追求。中國文學的創新風範,在於文學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的不斷開拓,也在於文學體裁、題材、形式、手段的充分發展。”在全國文代會和作代會精神的感召下,寧海廣大作家順應新形勢的發展,把創作理念始終紮根於寧海這塊土壤上,為時代放歌,為民眾抒懷。
這次寧海縣文聯編輯出版的《寧海文叢》由5本散文集,3本詩集,1部小說集,1部雜文集組成。這些作品都是10位作家在平日裡用心積累和精心創作的得意之作。有的寄情山水,寓意深長;有的抒寫人生,趣意盎然。無論是散文、詩歌、小說、雜文,都能語言酣暢、高古奇崛與清新婉麗均兼而有之,可謂群芳吐艷,各展所長。
《寧海文叢》在紀念柔石誕辰110周年之際出版,展現了寧海文脈傳承、文學事業繁榮昌盛的一個側面。這10部作品寫實、寫意、寫人、寫景、抒情、敘事、狀物、議論等手法多樣、視野寬廣。作品富有激情,充滿朝氣,蘊含人生啟迪,並且滿懷著忘不了、折不斷的鄉土情,給人一種熱愛故土、積極向上的感覺。這群中青年作家是寧海作家協會的中堅力量,一直以來他們在縣文聯的組織領導下,積極配合我縣中心工作,充分發展各自的文學創作優勢,為繁榮和發展我縣的文學事業,默默耕耘、竭盡全力。無論在奼紫嫣紅的東山桃園,在碩果纍纍的一市白枇杷村,在茶香飄溢的桑洲品茶會,還是在縣重點工程的建設工地,在偏僻的小山村均有他們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的身影。
豐富的生活積累,對人生百態的細緻觀察,精煉的語言鑄就了他們作品的鮮明藝術性和思想性,閱讀10位作家的作品所帶來的閱讀快感會久久留在人們的心田,這是閱讀者的快樂,又是創作者的幸福。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