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古爾邦節

寧夏古爾邦節

寧夏古爾邦節,又稱“大節”,阿拉伯語“爾德 .艾祖哈”的音譯,即“犧牲”或“獻牲”之意,故也稱“宰牲節”,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古爾邦節
  • 別稱:大節、宰牲節、古爾邦節、爾德節
  • 起源:伊斯蘭教
  • 風俗: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
節日起源,節日傳說,風俗習慣,

節日起源

伊斯蘭教規定,在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上旬,為穆斯林改造宗教功課,前往麥加朝覲的日期,從開齋節那天算起,往後推遲70天,即是這個節日。古爾邦節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基督教翻譯為亞伯拉罕)忠實執行真主命令,向安拉獻祭自己的兒子易司馬儀(基督教翻譯成以實瑪利),而後又用羊羔代替的這一事件。

節日傳說

寧夏古爾邦節有一個傳說,它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基督教翻譯為亞伯拉罕)忠實執行真主命令,向安拉獻祭自己的兒子易司馬儀(基督教翻譯成以實瑪利),而後又用羊羔代替的這一事件。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在夜裡降夢給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在他要用刀子割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真主便派天使用一隻黑頭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因為有此淵源,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隻羊,有的還宰牛、駱駝。

風俗習慣

寧夏古爾邦節前打掃室內外衛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戶戶在節前都要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歡樂地奔跳。
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在寧夏古爾邦節節日中,穆斯林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人,都要宰牲祭獻真主。按規定一人宰一隻羊,七人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祭獻。各家所宰的牛、羊、駝,必須是完好 無損,不瞎不跛,所宰牛、駝、羊等的血液糞便以及食後的骨頭等殘餘物,都要深埋。
節日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淨身後,穿上節日的盛裝,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之後走墳,回家舉行宰牲儀式,宰的牛、駝、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還要分送親友和貧孤之人,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大家歡聚一堂,由阿訇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可謂人山人海,多而不亂。在聚禮中,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犯過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後大家互道“薩倆目”問好。
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回族當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當不了月回回,總得當個年回回。”這話的意思是,無論多忙,這一年一度的會禮和慶祝活動要參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風俗習慣,那么,你也得隨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