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原鹽土

寒原鹽土

寒原鹽土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乾旱氣候及封閉地形條件下,經土壤鹽化過程而形成的土壤。寒原鹽土發育於湖積物上,剖面呈Z-A-C或Z-A-C。構型。地表有1-4厘米厚灰白色鹽結殼層(Z),其下有10厘米左右厚的腐殖質層(A),發育不甚明顯,呈棕色、灰棕色,再下為淺棕色或黃棕色母質層(C),有時具銹紋斑(CU),有較多白色粉末。全剖面強石灰反應,有時夾有多量礫石。在地勢低洼部位,七體中銹紋斑明顯,底土呈藍灰色,具潛育特徵。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羌塘高原和藏南寬谷湖盆區、河流沿岸及局部窪地,以西藏的那曲、阿里及日喀則等地為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原鹽土
  • PH值:8.8-9.6
  • 有機質含量:3.0-9.0
  • 全N含量:0.2-0.8
基本數據,成土環境,(一)形成條件,(二)成土特點,理化性質,利用與改良,

基本數據

【土壤類型 】寒原鹽土
【全K含量】 13.0-28.3

成土環境

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的羌塘高原和藏南寬谷湖盆區、河流沿岸及局部窪地,以西藏的那曲、阿里及日喀則等地為多,總面積1025.1萬畝。

(一)形成條件

寒原鹽土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乾旱氣候及封閉地形條件下,經土壤鹽化過程而形成的土壤。青藏高原氣候寒冷、乾旱,年降水量低於200毫米,蒸發量在200-2500毫米之間,蒸降比大。加之冬季多大風,空氣相對濕度低,氣候十分乾燥,加劇土壤水分的蒸發,致使地下水與土體中的鹽分隨土壤水分上升而在地表強烈累積,形成鹽霜,鹽結皮或鹽結殼。 另一方面,高原區多構造湖,強烈的新構造運動使高原不斷隆起,湖泊成為斷陷構造封閉窪地。這些湖泊窪地易於匯集地面及地下徑流及四周山地基岩風化物釋放出的易溶性鹽,為寒原鹽土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高原強烈隆起,湖泊急劇退縮,湖水礦化度增高,湖盆區土壤鹽化程度愈益加強,經成土作用而逐漸發育成寒原鹽土。

(二)成土特點

1.鹽化過程。寒原鹽土的形成是:土體中可溶鹽移動和累積的結果。寒原鹽土的鹽分主要來自湖水。南部湖泊多含碳酸鹽和重碳酸鹽,形成以蘇打為主的鹽土;北部湖泊多含硫酸鹽和氯鹽,形成氯化物一硫酸鹽或硫酸鹽一氯化物為主的鹽土。由於湖盆區的湖積物早期為高礦化度湖水淹沒或浸漬,形成鹽泥。隨著湖泊退縮,氣候乾早,蒸發作用強烈,鹽泥中鹽分向地表聚積而形成鹽土。同時,隨著地面植物生長,生物積鹽作用也增強了土壤鹽分的聚性。
2.鹼化過程。土壤的鹼化過程是指土壤膠體吸附鈉和鎂離子的過程。在以鈉鹽為主的鹽化過程中,土壤伴隨鹽化過程同時就吸附鈉離子,由於中性鈉鹽的累積,吸附的鈉離子不能解吸而呈鹼化特徵:但當土壤積鹽過程中出現鹼性鹽時,可同時發生鹽化和鹼化過程。

理化性質

寒原鹽土的鹽分表聚性強,鹽結皮或鹽結殼中鹽分含量高,鹽分組成較為複雜。有以氯化物為主的,氯化物占鹽類總量的80%以上;次為硫酸鹽碳酸鹽重碳酸鹽,個別地區鹽土的結皮層中以硫酸鹽為主,硫酸鹽占總量的70%以下,次為氧化物。陽離於以鈉為主,鈣、鎂次之,個別地區鎂離於的含量確顯著高於鈣離子,鈣、鎂比值小於1,最低為0.12。另外,部分寒原鹽土含有殘餘磷酸鈉或碳酸鎂,使土壤呈強鹼性反應。寒原鹽土的質地較粘。寒原鹽土的植被稀疏,土壤腐殖質積累少,土壤氮素含量相應為低,磷索含量也較低。唯鉀素豐富。

利用與改良

寒原鹽土由於鹽分明顯表聚,表土含鹽量高,土壤養分含量低,致使地面植被生長稀疏或無植被生長,幾乎無農牧利用價值。部分寒原鹽土,生長稀疏草甸或濕生植被,可用以放牧,但產草量和載畜能力均低。有條件的地方,可降低地下水位或蓄淡沖洗進行改良,以提高地力,發展種草養畜。小面積含鹽量高的寒原鹽土,可開採蘇打、芒硝、食鹽、硼砂等鹽類用於工業原料之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