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楓橋

《宿楓橋》是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作品。詩人途經楓橋,聽寒山寺半夜鐘聲,有無限感慨。投閒置散後,赴夔州通判任,依然壯志難酬。所謂“風月未須輕感慨”者,正是心中感慨深沉的表現。全詩看似閒散,其實一股悒鬱不平之氣,流蕩其間。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宿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楓橋:在蘇州城外十里,舊作封橋,因張繼詩相承作楓橋。
②楓橋寺:寺名。在楓橋附近。相傳唐代詩僧寒山在此住過,故又名寒山寺。
③“客枕”句: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即此句所本。
④風月 :清風明月。句中泛指客中風物,包括寒山寺的半夜鐘聲。
⑤巴山:山名,俗稱大巴山,主峰在陝西省南鄭縣西南,支峰綿亘於陝西、四川邊境,東與三峽相接這裡泛指蜀地。
⑥尚:還。去尚,原作“處當”,據錢仲聯校注本改。
⑦千重:千層,層層迭迭。

白話譯文

七年了,沒到這楓橋邊的寒山古剎;客船上,依然是枕著夜半的鐘聲入眠。
先不要對眼前風物輕易感慨啊;此去蜀州,中間還隔著千重關山。

創作背景

陸游於孝宗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日,攜家眷大小十口,離山陰赴夔州通判任,六月十日路過蘇州,夜泊楓橋。詩人1163年曾到過這裡(那時在京口做官),這回是在僕僕風塵中舊地重遊。客枕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絕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頭兩句,“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語氣連貫,可作一句讀。句意明白如話,就眼前事落實題中的“宿”字。首句是宿中之憶,次句是宿中之景。夜半鐘的風習,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離楓橋一里之遙的這所古剎,始建於南北朝的梁代;古剎的半夜鐘聲,已跨越過六百多年的時間長河。在“七年”的時間裡,宋室南渡以來陷於金人之手的半壁河山,寸土未復。朝廷上和戰之論,時起時伏。投降派總像是蒼蠅那樣,揮之不去,伺機下蛆,能量甚大。抗戰派偶或抬頭,卻備受掣肘。宋孝宗則常常是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因直言敢諫被孝宗攆出朝廷、歷任鎮江通判、隆興府通判的詩人,力主抗戰,旗幟鮮明,這就不能不遭到投降派的忌恨。公元1166年,他終於在隆興府通判任上免歸,“罪名”是“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宋史》本傳)。爾後,詩人在山陰家鄉閒居達四年之久。1170年,宋孝宗總算表示了一點求治的心意 ,提拔曾任張浚軍事參贊的陳俊卿為左相;由於陳的推薦,詩人才得到夔州通判的任命。回顧了這一段歷史,詩人夜泊楓橋,聞鐘生感,從1163年來遭際所思及的,不僅僅是個人的仕途蹭蹬。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依然如昔,宋室的風雨瓢搖,也是依然如昔,這是詩中的言外之意。這兩句詩,從總體來看,作為一般的記敘句,在字面上是通得過去的。但詩人自己在接踵而至的第三句“風月未須輕感慨”里,就已經毫不掩飾地向讀者表明,這一、二兩句,絕不僅僅是景物的記錄,而更是“感慨”的寄寓。
詩的後兩句,跟前面兩句一樣,一氣呵成,可作一句讀。“風月”上承“半夜鐘”。 “風月”句,既承前,又反接啟後。就語句淺層意義看,三、四句說的是路途勞頓,應該打起精神來,不要為這樣那樣的煩惱所困擾。其心憚遠役之感,詩句中是明擺著的。按常情推測,詩人四年賦閒,“身老嘯歌悲永夜”(《霜風》),重獲官職,他是應該感到高興的,跟心憚遠役好像很難對得上號。詩人離山陰後,過臨安時曾給當時任參知政事的梁克家投過一首詩(《劍南詩稿》卷二《投梁參政》),詩中先是申述了幾年來困守家園“悲咤淚如洗”的心情,接著談到了這次赴蜀之行,“殘年走巴峽,辛苦為斗米,遠沖三伏熱,前指九月水”。詩句清楚表明,他對官職並無興趣,赴任只不過“辛苦為斗米”罷了。詩的後面說:“平生實易足,名幸污黃紙;但憂死無聞,功不掛青史。頗聞匈奴亂,天意殄蛇豕。何時嫖姚師,大刷謂橋恥?士各奮所長,儒生未宜鄙,覆氈草軍書,不畏寒墮指。”西魏時陳元康隨高歡攻打稽胡部劉蠡開,因天寒在覆氈的下面作軍書,運筆如飛。陸游在詩里暗用其事,旨在說明他是志在從戎立功名。實際上,這段話正是向南宋政府提出要求,他是不以通判文職為滿足的,希望以後派他軍職,使他能在對金作戰中貢獻力量。詩人在這裡發了一點牢騷,那潛台詞是:“算了吧,我還得辛苦為斗米奔走呢。”這牢騷的後面,接觸到的是詩人渴望投筆從戎、上馬殺敵的一顆熾熱之心。
總起來看,作者心潮起伏,思慮深沉,在詩中抒發了歲月如流和前路漫漫的感慨,以“欲說還休”的姿態,寓壯志欲伸的期待,基調是高昂的。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的主要特點,是善於攝取點燃感情火花的觸媒,廣為引發。在陸游以前,詠楓橋詩篇最為膾炙人口的當推唐張繼的《楓橋夜泊》。陸游詠同樣題材,從點化張詩入手,可謂善於借鑑。張詩是這樣寫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該詩著眼於借景抒情,用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夜半鐘聲這些精心選擇刻意描繪的景物,映襯客舟中愁眠者的羈旅心情。全詩二十八字,除“對愁眠”三字外全為景語。 其中寫半夜鐘聲,竟占去了全詩的一半篇幅,足見張繼是充分估計到半夜鐘聲在映襯羈旅心情中的特殊地位的。 陸詩僅以“半夜鐘”三字點化張詩的全部風物,可謂探驪得珠。 詩人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決不隨人腳 後,亦步亦趨,在景物渲染上大做文章,而是審材度意,在取得“半夜鐘”三字後,就用來作為引發感情的觸媒。 首先,憑著它拉響時間這條繩索上的金鈴,抒發了歲月如流的感慨;其次,憑著它拉響空間這條繩索上的金鈴,抒發了前路漫漫的感慨。這些感慨,無不跳動著時代的脈膊。正由於這樣,此詩風格,顯得深沉而又豪放。
全詩先以“七年不到楓橋寺”開篇,次句承以“依然”,意脈不露而含蘊無窮;三句看“未須”二字,既承亦轉,頓使上下聯之間,脈絡貫通。四句著一“尚”字,既關三句“未須”之意,又使全詩留下鏗然餘韻,耐人咀嚼。有了這樣一些虛字的穿針引線,全詩立顯呼應靈活,氣韻生動。

名家點評

《陸游詩詞賞析集》周槐庭:善用虛詞斡旋,是這首詩語言上的一大特色。
蔡義江陸游詩詞選評》:陸游也以“半夜鐘”來代表楓橋風物特色,至於詩人是否真的前後兩次都恰好聽到夜半鐘聲,這並不重要,詩,畢竟不是科學檢定報告。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內容清新圓潤,格力恢宏;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陸游畫像陸游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