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風險測定法

客觀風險測定法就是以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實際數據為分析基礎的風險測定法。

基本介紹

定法分類,測定法,

定法分類

客觀風險測定法按其發展的成熟程度和發展的時期不同,也可以區分為傳統的客觀風險測定法和現代的客觀風險測定法。
(一)傳統的客觀風險測定法
傳統的客觀風險測定法又可稱為財務比率分析法,因為該方法所依賴的所有數據來自企業的財務賬目,而該方法利用的分析比率也是財務報表中的常用比率。傳統風險分析所利用的這些財務比率主要包括酸性試驗比率、流動比率、存貨周轉率、收入結構比率、債務比率、資本回報率、邊際利潤率、資產周轉率等,下面介紹它們的公式和含義。
1.資本結構比率=外藉資金/自有資金
風險投資企業所擁有的資金分外藉資金和自有資金兩種,它們共同構成企業的負債。但是,由於二者的實際歸還(或補償)時期和方式都不一樣,所以二者的比例也能夠測量出企業的風險程度。對於資本結構的臨界值,各國有不同的管理和規定,如以英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規定為1,而日本等國則規定在l一2之間。這樣,資本結構比率大於臨界值1(或其他數值)則表示企業的風險過大,而小於臨界值則表示企業在資本結構方面處於安全區。
2.酸性試驗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速動資產指企業所擁有的能夠迅速變現的資產,如要即時出售的各種證券、可隨時收回的欠債以及現金本身等。流動負債則是指企業需在短期內歸還的欠債,包括快到期的貸款、稅金、各種備付金、紅利、銀行透支款等。顯然,該比率的原理是著眼於解決企業眼前的風險問題。其臨界值為l,而企業的風險安全區在l以上。
3.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流動比率近似於酸性試驗比率,但沒有酸性試驗比率那么嚴格。因為流動資產中除了包括速動資產外,還包括存貨在內的各種預汁在一年內可變現的資產。流動比率的臨界值也是l,但風險投資企業如果流動比率處於l以下,則表明企業的風險性要大於酸性試驗比率的同樣數值所顯示的風險性。
4.存貨周轉率=銷售額/存貨值
這裡的存貨是廣義概念的存貨,即不僅包括倉庫庫存形式的存貨,而且還包括準備加工的原材料和在產品等,總的存貨值按年度平均值計算。銷售額即企業的年度銷售總金額。這樣,存貨周轉率的計算結果就是一個風險投資企業在一年內的周轉次數。該指標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每個行業或經營類型應有統一的風險值。一般來說,只要不達到“過頭生意”的程度,存貨周轉率在一定範圍內是越大越好。
5.資本回報率=稅利前利潤/所用資本
稅利前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個生產時期結束後得到的利潤,它已經扣除了企業成本和流轉稅,但還沒有支付所得稅和當期必須歸還的利息。所用資本指的是企業一年內所用資本的平均值,整個比率實際上是作為企業經營業績主要指標的資本利潤率或資金利潤率。不過,作為風險指標的資本回報率必須考慮當期的通貨膨脹情況,因為只有扣除物價上漲的因素後,利潤增長才能真正反映企業的真實業績風險。因此,扣除物價因素後的資本回報率一般必須是正值,數值儘量要大於當時條件下的無風險利率。如果扣除物價因素後的資本回報率是零或負值,就意味著企業處於高風險區了:即使是正值,也要比較同期的無風險利率,因為這是最低程度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如果低於無風險利率,還不如將資金直接存放十銀行或者購買政府債券。
6.收入結構比率=稅利前利潤/利息
稅利前利潤與前一比例中的概念相同,分母中的利息是指到期利息。收入結構比率的安全值大於l。如果等於1或小於l,則意味著企業的稅利前利潤僅夠甚至不足以償還利息。如果收入結構比率等於一或出現負值,就更處於危險之中了。當然企業可能由於創業初期或者某些偶然因素而使得收入結構比率不理想,但是並不影響該企業長期的盈利能力和安全性,所以,在具體使用該比率時,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防止只考慮數字而簡單、輕率地下結論。
7.資產周轉率二銷售額/所用資本
該比率中分子、分母的定義與前面相同。該指標與第4項的存貨周轉率指標在性質上相同,其臨界值因風險投資企業所在的行業和經營類型而異。所以,考察該比率所包含的風險差異,就首先必須找到有關行業的一般風險臨界值,而安全區在臨界值以上,越大越好。從一般經驗看,資產周轉率的臨界值應該大於1。
8.邊際利潤率=利潤/銷售額
邊際利潤率的概念來自競爭策略中的經營結果或目標,表現為新增的價值邊際的概念。這種邊際可以用總利潤或淨利潤來測量,反映了企業的回報效益狀況。因此,這個比率是反映企業效益、風險大小的綜合指標。邊際利潤率這個指標通常表現為百分比,臨界值一般為10,比值越大安全性越高,越小則企業的風險性越大。
9.債務比率=銷售額/債務
銷售額即一定時期內企業的產品銷售額,債務即一定時期內各方對企業的欠債,因此,該比率的高低反映了企業管理部門收回欠債的能力。顯然,企業收回欠債的能力強意味著企業資金周轉流暢,企業風險
就小;否則,風險就大。一般而言,債務比率的臨界值為5,越大越安全;低於5則意味著企業開始進入危險區了。
以上這9個比率值,每一個只反映企業風險程度的一個方面,所以為了儘可能正確地評價一個風險投資企業的綜合風險的大小,每一次風險測量中最好同時考察數個比率。但是如何恰當地解釋各個比率的含義,尤其是當它們彼此不完全一致寸如何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就成為極為困難的問題,同時也使客觀風險測定法可能由於解釋的難度變得在結論上失去其客觀性。於是,一個綜合性的評價和測定企業風險的方法就成為風險管理工作的急需,因此產生了現代客觀風險測定方法。

測定法

(二)現代的客觀風險測定法
在現代的客觀風險測定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奧特曼(E.I.Alt—man)於1986年在美國提出的“Z記分”方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企業風險的方法,二Z記分”方法首先挑選出一組決定企業風險大小的最重要的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然後根據這些數據在預先顯示或預測企業經營失敗方面的能力的大小給予不同的加權,最後將這些加權的數值進行加總,就得到一個企業的綜合風險數值,將其對比臨界值便可知風險的危急程度。“Z記分”方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Z=1.2·X1+1.4·X2+3.3·X3十0.6·X4+1.0·X5,
在式中,X1=(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固定資產+流動資產+投資)=流動資本/總資產
X2=累積儲備金/(固定資產十流動資產+投資)=保留收益/總資產
X3=(銷售收入-生產成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十投資)=稅利前利潤/總資產
X4=(股票數量X股票價格)/(短期債務+長期債務)=市場資本化值/債務賬面價值
X5=(銷售量X銷售價格)/(固定資產十流動資產十投資)=銷售收人/總資產
例如,一家企業經過計算得到的相應數值為,X1=0.31,X2=0.36,X3=0.12,X4=0.8,X5=1.21,則:
Z=1.2x0.31+1.4x0.36+3.3x0.12+0.6x0.8+1.0x1.21
=0.37+0.50+0.40+0.48+1.21
=2.96
根據對過去經營失敗的企業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奧特曼得出一個適用於不同類型企業的經驗性風險臨界值,即Z=3.0。
企業的Z得分高於3.0的較為安全,而低於3.0的可判斷為高風險企業。此外,他通過對經營失敗的企業的分析還發現,如果一個企業的Z分值低下1.8,即使企業表面上還未破產,但實際上已離破產不遠了。對照上例中企業的得分為2.96,說明企業處於高風險區的邊緣;但又高於1.8,說明企業自身的風險問題還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只要馬上找到風險隱恩並加以清除,企業還可以回到正常的經營中來:後來,奧特曼從“Z記分”方法的運用中還發現,隨著時間間隔的加長,企業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加大,“Z記分”方法的預測效果也隨著時間的長短而不一樣。一般,預測企業一年內經營失敗的準確率為95%,兩年內的準確率為83%,而3年內的準確率則不到50%。因此利用該方法判定企業的風險時就必須注意時間性,對於風險投資企業的短期風險的判斷可以直接使用“Z記分”方法,根據絕對值的大小直接判斷;但對於長期風險的判斷則應計算企業在各年份的得分,按照這些分值來判定企業長期風險的大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