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城

客家文化城

客家文化城位於江西省贛州贛縣區城區的東南面,南依逶迤而過的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楊救貧隱居地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襯,是一個得天地之靈氣的風水寶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文化城
  • 外文名:Hakka culture city
  • 開工時間:2003年9月
  • 竣工時間:2004年10月
  • 特點:整體設計外方內圓
  • 地理位置: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
簡介,詳細景點,歷史淵源,

簡介

文化城於2003年9月開工,2004年10月竣工。整體設計外方內圓,整個建築風格既秉承了傳統文化建築理念,又結合了濃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慶典、文博展覽、商貿活動、休閒娛樂為一體,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築群,可謂客家文化之聚焦,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觀園”,是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客家文化城
文化城是十九屆世客會的重要參觀點之一,中國(贛州客家文化節主會場,中國客屬第三屆懇親聯誼大會主會場。城內包括客家宗祠、太極廣場、楊公祠、藝術長廊、客家博物館、風情街等主要景點。

詳細景點

1.客家宗祠:
進得門樓便是廣場,正前方百十步處就是客家宗祠。客家宗祠為世界客家兒女尋根祭祖而建。占地面積3381平方米,建築面積2161平方米。分為前、中、後三進廳。前廳為客家文化展,從寫著“客家宗祠”的正門而入,首先映入眼瞼的便是俗稱客家第一福的“福”字。
從“客家第一福”側面轉入便是前廳,前廳四壁名家字畫,有客家人物畫,有客家山水畫,字有對聯,有客家諺語,均現客家文化。中廳為客家族譜展廳,廳正中立一匾,介紹客家譜牒的情況。左右兩側擺著眾多木櫃,記憶體放客家一百多姓氏之族譜,供遊人覽閱。後廳則為謁祖廳,廳正中是客家始祖像,像之前方有香爐,供客家遊人焚香謁拜之用。客家始祖像兩側則是各姓氏始祖之牌位,牌位前電子有香爐,香火常明不熄。
2.濟和塔
客家宗祠右側有塔,塔分為九層,塔名為“濟和塔”,塔與四周的花草石椅構成一景,甚美。在“濟和塔”一側,有序的排列著一排石柱,石柱上刻著浮雕,石柱底座上刻字,介紹各個時期客家先民南遷之勝況
3.客家藝術長廊
客家藝術長廊,在一百米長的長廊兩面,分別是客家詩牆和以長卷形式反映客家百姓生產生活的石雕,有農事篇、節日篇、愉樂篇、生活篇等,每幅石雕形象都栩栩如生。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幅表現春節時小朋友放鞭炮的雕刻。畫面上,貼了對聯的屋門前,兩個小朋友一半蹲一站立,正興致勃勃地放鞭炮。
贛南客家文化城位置圖
你看,那個胖乎乎的小男孩戴著虎頭帽,手裡拿著一支香,正小心翼翼地準備去點燃放在地上的鞭炮。也許是怕鞭炮點燃後炸傷自己,只見他凝神屏氣,上身略微後傾,伸出手去,讓手中的香剛好夠著鞭炮,一副準備點燃鞭炮後撒腿就跑的樣子。站在不遠處觀看的另一個小男孩,雙手緊緊蒙住自己的耳朵,微微縮起脖子,目不轉睛地盯著地上的鞭炮,隨時等待著鞭炮的炸響升空……

歷史淵源

贛南是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歷史上一直處於贛南中心的贛縣,其地居贛江源頭,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撫百粵,東接八閩,西連三湘,加之地勢開闊、土地肥沃、物阜年豐,成了最早接納南遷中原漢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發祥地、中轉站、大後方之一。
贛縣於漢高祖6年初建縣,因《山海經》所記“南方有贛巨人”而得縣名,《山海經》上有關於贛縣上洛山一帶有“木客”的敘述,是人類對客家贛南最早的記載。
作為贛閩粵金三角客家源頭行政建制第一縣,世代客家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長期艱苦創業中孕育了“團結、勤儉、文明、開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白鷺、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楊仙嶺等古蹟,獨具風韻的搶打轎、燒瓦塔等客家民俗留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