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土

潮土

潮土是河流沉積物受地下水運動和耕作活動影響而形成的土壤,因有夜潮現象而得名。屬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徵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多數國家稱此類土壤為沖積土或草甸土。美國的《土壤系統分類》將其列為沖積新成土亞綱。在中國曾稱沖積土,後又相繼易名為碳酸鹽原始褐土、淺色草甸土和淤黃土,1959 年全國第一次土壤普查後定為現名。集中分布於河流沖積平原、三角洲泛濫地和低階地。在中國,多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及其以南江蘇、安徽的平原地區和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河、湖平原和三角洲地區。

概念定義,潮土中心概念,潮土邊界定義,主要變化,亞類劃分,潮土黃潮土,濕潮土,脫潮土,鹽化潮土,鹼化潮土,灰潮土,灌淤潮土,利用與改良,

概念定義

潮土中心概念

潮土是發育於富含碳酸鹽或不含碳酸鹽的河流沖積物土,受地下潛水作用,經過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一種半水成土壤。土壤腐殖積累過程較弱。具有腐殖質層(耕作層)、氧化還原層及母質層等剖面層次,沉積層理明顯。

潮土邊界定義

潮土常與砂姜黑土、鹽土、鹼土及沖積土呈復區或相鄰分布。
1、潮土與鹽土的區別:潮土以表土層(0~20cm)可溶性鹽含量<6g/kg或8g/kg(根據區域和鹽分組成而定)而區別於鹽土。
2、潮土與砂姜黑土的區別:潮土一股在1.5m的控制層段,不同時出現粘質黑土層與砂姜層。
3、潮土與沖積土的區別。沖積土分布於河漫灘地,經常有現代河流沖積物覆蓋,尚未脫離現代地質沉積過程,河流沖積物層現明顯。一般無腐殖質表聚特點。

主要變化

潮土主要進行著瀦育化過程和以耕作熟化為主的腐殖質積累過程。
1、瀦育化過程:瀦育化過程的動力因素是上層滯水和地下潛水。潮土剖面下部土層,常年在地下潛水乾濕季節周期性升降運動作用下,鐵、錳等化合物的氧化還原過程交替進行,並有移動與澱積,即在雨季期間,土體上部水分飽和,土體中的難溶性FeCO3還原並與生物活動產生的CO2,作用形成Fe(HCO3)2而向下移動。雨季過後,則Fe(HCO3)2隨毛管作用而由底層向土體上部移動,氧化為Fe(OH)3,具體化學反應可參考如下。
FeCO3+CO2+H2O一Fe(HCO3)2
Fe(HCO3)2+O2+H2O一Fe(OH)3+CO2
由於這種每年的周期性氧化還原過程,致使土層內顯現出銹黃色和灰白色(或藍灰色)的斑紋層(銹色斑紋層)。錳也發生上述類似的氧化還原變化,因此常有鐵錳斑點與軟的結核,在氧化還原層下也可以見到砂姜,一般是地下水的產物。
2、腐殖質積累過程:潮土絕大多數已墾殖為農田,因此其腐殖質積累過程的實質是人類通過耕作、施肥、灌排等農業措施,改良培肥土壤的過程。潮土腐殖質積累過程較弱,尤其是分布在黃泛平原上的土壤,耕作表土層腐殖質含量低,顏色淺淡。所以也稱之為淺色腐殖質表層。

亞類劃分

潮土分為潮土(黃潮土)、濕潮土、脫潮土、鹽化潮土、鹼化潮土、灰潮土及灌淤潮土等7個亞類。其剖面形態分異特徵。

潮土黃潮土

它是潮土土類中面積最大的亞類,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及汾、渭河河谷平原。是中國北方主要的農業土壤之一和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該亞類相當於美國土壤分類中的沖積新成的半乾潤淡色始成土(FluventicUstochrept),聯合國土壤分類中的飽和始成土(EutyicCambisols)。潮土母質起源於西北黃土高原,多系富含碳酸鈣的黃土性沉積物,故又稱為黃潮土或石灰性潮土。地下水埋深:旱季多在1.5~2m,或更深;雨季在1.5m以上,礦化度1g/L左右。根據沉積物的成因及屬性特點,將黃潮土分沙質潮土、壤質潮土及粘質潮土三個土屬。其土壤主要屬性特徵如下:
潮土潮土
1、有Apk-Ap2-BCk-Cgk剖面構型。
2、富含碳酸鈣,若其為粘質土則偏高,沙質土偏低,是中性至微鹼性反應。
3、可溶性鹽分含量<1g/kg。
4、土壤養分含量、耕性、水分物理性質、生產潛力等與土壤質地及剖面構型有關。以壤質潮土肥力性能最好。

濕潮土

它是潮土土類與沼澤土之間的過渡性亞類。主要分布在平原窪地,排水不良,地下水理深僅1.0~1.5m,雨季接近地表,暫時有地表積水現象,地下水礦化度不高,多小於1g/L。母質為河湖相靜水粘質沉積物,一般無鹽化或鹼化威脅。該亞類相當於美國土壤分類中的弱發育潮濕始成土(Haplaquwpts),相當於聯合國土壤分類中的潛育始成土(GleyicCambisoIs)土壤主要屬性特徵如下:1、質地粘重,細粉沙(0.005~0.001mm)含量高,一般無粗沙(1~0.1mm)
2、濕脹乾縮,土溫低,通氣透水差,水氣矛盾突出。
3、心土層常見銹色斑紋,其下往往有潛育現象,剖面構型為Apk-BCk-Gk。
4、有機質含量較黃潮土、鹽化潮土及鹼化潮土高,多為10~20g/kg,高者可達30g/kg。但速效磷仍屬低水平,多在5ppm以下。多數濕潮土目前產量水平不高,稻改面積較大。

脫潮土

俗稱白毛土,主要是潮土土土類向地帶性土壤褐土過渡的亞類,故又稱褐土化潮土。多分布在平原區各種高地土。地下水理深在2.5~3.0m以下,深者達5m,逐漸脫離地下水影響,排水條件好,地下水礦化度<1g/L,一般無鹽化威脅,熟化程度高,是平原地區高產穩產土壤類型。其主要屬性特徵如下:。
1.表土質地多為壤質土,質地適中、水分物理性質良好,水、熱,氣、肥平衡協調,適耕性強。土壤腐殖質含量較高,多在10~20g/kg。
2.碳酸鹽有輕度淋溶澱積現象,心土層有假菌絲體並有粘化現象,仍殘存銹色斑紋。其剖面構型是Apk-Bk(t)-Ck,與黃潮土有較顯著區別。
3.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pH7.0~8.0。

鹽化潮土

是潮土與鹽土之間的過渡性亞類。具有附加的鹽化過程,土壤表層具有鹽積現象。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中的微斜平地(或緩平坡地)及窪地邊緣,微地貌中的高處也常有分布。與鹽土呈復區。地下水埋深1~2m,礦化度變幅較大,~般在1~5g/L間,排水條件較差。主要土壤屬性特徵如下:
1、表土層有鹽積現象,0~20cm含鹽量上限,如前所述與鹽分組成有關,分別為<0.6%或0.8%。
2、鹽分剖面分布呈“T”字形,表土層以下鹽分含量急劇降低。
3、每年春、秋旱季土壤表層積鹽,雨季脫鹽根據鹽分含量鹽化潮土鹽化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級,其含鹽量分別為1~2g/kg、2~4g/kg、4~6(8)g/kg。根據鹽分組成分為硫酸鹽、氯化物—硫酸鹽、硫酸鹽—氯化物、氯化物及蘇打鹽化潮土。由於鹽類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一般春季積鹽以氯化物為主(因春季土溫低),秋季以硫酸鹽為主(因秋季土溫高)。

鹼化潮土

鹼化潮土面積小,是潮土與瓦鹼土之間過渡性亞類。零星分布於淺平窪地或槽狀窪地的邊緣。多為脫鹽或鹼質水灌溉所引起。主要的土壤屬性特徵如下:
1、表土有鹼化特徵,土表0.5~3cm厚的片狀結殼。結殼表面有1mm厚的紅棕色結皮,結殼下有蜂窩狀孔隙,有游離蘇打。亞表土間有鹼化層或鹼化的塊狀結構。
2、鹽分化學組成以重碳酸鈉為主,呈鹼性反應,pH高達9.0以上。
3、鹼化度在5%~15%間。
4、礦質顆粒高度分散,土壤物理性質不良。
5、土壤養分除鉀素含量較高外,余者均屬低量水平。速效磷為極低,多<3mg/kg乃至痕跡含量,有機質一般<5g/kg。

灰潮土

主要分布在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江南的主要旱作土壤,表土顏色灰暗,民眾稱其高產土壤為灰土,灰潮土由此而得名,並區別與黃潮土。母質分為含與不含碳酸鹽的河流沉積物。該亞類相當於美國土壤分類中的沖積新成飽和淡色始成土(Fluventic Eutrochrept),聯合國土壤分類中的潛有始成土(GleyicCambisols)。主要的土壤屬性特徵如下:
潮土潮土
1.土壤有機質含量較潮土(黃潮土)高,一般為15~20g/kg,熟化程度高的灰潮土,速效磷可達50mg/kg。
2.發育在碳酸鹽母質土的灰潮土,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碳酸鈣有明顯的淋溶澱積現象。發育在酸性岩風化的河流沉積物土的灰潮土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

灌淤潮土

主要分布於乾旱、半乾旱地區,人為引水淤灌而成。為潮土與灌淤土之間的過渡亞類。主要特徵是:表層灌淤層厚20~30cm,灌淤層之下仍保持原潮土剖面形態特徵,其理化性質、肥力狀況與粘質潮土相近。

利用與改良

潮土分布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熱資源較豐富,造種性廣,是我國主要的旱作土壤,盛產糧棉。但潮土分布面積最大的黃淮海平原,旱澇災害時有發生,尚有鹽鹼危害,加之土壤養分低或缺乏,大部分屬中、低產土壤,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必須加強潮土的合理利用與改良。
1、發展灌溉,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並建立排水與農田林網,是改善潮土生產環境條件,消除或減輕旱、澇、鹽、鹼危害的根本措施,也是發揮潮土生產潛力的前提。
2、培肥土壤,擴大高產、穩產農田。首要是解決有機肥源,實踐證明,種植綠肥是開闢有機肥源的重要途徑,但有很多具體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再者是增施磷肥的同時,注意施用磷肥效果,局部地區(塊)開始缺鉀,應適當補施,配合施用微肥。
3、改善種植結構,提高複種指數,適當配置糧食與經濟作物、林業和牧業,提高潮土地產量產值和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