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智取無為軍

宋江智取無為軍

《宋江智取無為軍》選自於《水滸傳》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宋江智取無為軍出自《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為讀者勾勒出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古代英雄形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江智取無為軍
  • 出處:《水滸傳》
  • 作者:施耐庵
  • 朝代:元末明初
  • 分類:書籍
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原文

話說江州城外白龍廟中,梁山泊好漢劫了法場,救得宋江、戴宗。正是晁蓋、花榮、黃信、呂方、郭盛、劉唐、燕順、杜遷、宋萬、朱貴、王矮虎、鄭天壽、石勇、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勝,共是一十七人,領帶著八九十個悍勇壯健小嘍羅。潯陽江上來接應的好漢:張順、張橫、李俊、李立、穆弘、穆春、童威、童猛、薛永九籌好漢,也帶四十餘人,都是江面上做私商的火家,撐駕三隻大船,前來接應。城裡“黑旋風”李逵引眾人殺至潯陽江邊。兩路救應,通共有一百四五十人,都在白龍廟裡聚義。只聽得小嘍羅報導:“江州城裡軍兵擂鼓,搖旗鳴鑼,發喊追趕到來。”
那黑旋風李逵聽得,大吼了一聲,提兩把板斧,先出廟門,眾好漢吶聲喊,都挺手中軍器,齊出廟來迎敵。劉唐、朱貴先把宋江、戴宗護送上船,李俊同張順、三阮整頓船隻。就江邊看時,見城裡出來的官軍,約有五七千馬軍,當先都是頂盔衣甲,全副弓箭,手裡都使長槍,背後步軍簇擁,搖旗吶喊,殺奔前來。這裡李逵當先,掄著板斧,赤條條地飛奔砍將入去,背後便是花榮、黃信、呂方、郭盛四將擁護。花榮見前面的軍馬都扎住了槍,只怕李逵著傷,偷手取弓箭出來,搭上箭,拽滿弓,望著為頭領的一個馬軍,颼地一箭,只見翻筋斗射下馬去。那一夥馬軍吃了一驚,各自奔命,撥轉馬頭便走,倒把步軍先衝倒了一半。這裡眾多好漢們一齊衝突將去,殺得那官軍屍橫野爛,血染江紅,直殺到江州城下,城上策應官軍早把擂木炮石打將下來。官軍慌忙入城關上城門,好幾日不敢出來。眾多好漢拖轉黑旋風,回到白龍廟前下船。晁蓋整點眾人完備,都叫分頭下船,開江便走。
卻值順風,拽起風帆,三隻大船載了許多人馬頭領,卻投穆太公莊上來。一帆順風,早到岸邊埠頭,一行眾人都上岸來。穆弘邀請眾好漢到莊內堂上,穆太公出來迎接,宋江等眾人都相見了。太公道:“眾頭領連夜勞神,具請客房中安歇,將息貴體。”各人且去房裡暫歇將養,整理衣服器械。當日穆弘叫莊客宰了一頭黃牛,殺了十數個豬、羊、雞、鵝、魚、鴨,珍肴異饌,排下筵席,管待眾頭領。飲酒中間,說起許多情節。晁蓋道:“若非是二哥眾位把船相救,我等皆被陷於縲紲。”穆太公道:“你等如何卻打從那條路上來?”李逵道:“我自只揀人多處殺將去,他們自要跟我來,我又不曾叫他!”眾人聽了,都大笑。
宋江起身與眾人道:“小人宋江,若無眾好漢相救時,和戴院長皆死於非命。今日之恩,深於滄海,如何報答得眾位?只恨黃文炳那廝搜根剔齒,幾番唆毒要害我們。這冤仇如何不報?怎地啟請眾位好漢,再做個天大人情,去打了無為軍,殺得黃文炳那廝,也與宋江消了這口無窮之恨。那時回去如何?”晁蓋道:“我們眾人偷營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賊已有提備,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隊人馬,一發和學究、公孫二先生,並林沖、秦明,都來報仇,也未為晚。”宋江道:“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夠得來。一者山遙路遠,二乃江州必然申開明文,各處謹守。不要痴想,只是趁這個機會,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準備。”花榮道:“哥哥見得是。雖然如此,只是無人識得路境,不知他地理如何。先得個人去那裡城中探聽虛實,也要看無為軍出沒的路徑去處,就要認黃文炳那賊的住處了,然後方好下手。”薛永便起身說道:“小弟多在江湖上行,此處無為軍最熟,我去探聽一遭如何?”宋江道:“若得賢弟去走一遭最好。”薛永當日別了眾人自去了。只說宋江自和眾頭領在穆弘莊上商議要打無為軍一事,整頓軍器槍刀,安排弓弩箭矢,打點大小船隻等項。提備已了,只見薛永去了兩日,帶將一個人回到莊上來,拜見宋江。宋江便問道:“兄弟,這位壯士是誰?”薛永答道:“這人姓侯名健,祖居洪都人氏。做得第一手裁縫,端的是飛針走線。更兼慣習槍棒,曾拜薛永為師。人見他黑瘦輕捷,因此喚他做通臂猿。現在這無為軍城裡黃文炳家做生活。小弟因見了,就請在此。”宋江大喜,便教同坐商議,那人也是一座地煞星之數,自然義氣相投。宋江便問江州訊息,無為軍路徑如何,薛永說道:“如今蔡九知府計點官軍、百姓被殺死有五百餘人,帶傷中箭者不計其數。現今差人星夜申奏朝廷去了。城門日中後便關,出入的好生盤問得緊。原來哥哥被害一事,倒不乾蔡九知府事,都是黃文炳那廝三回五次點撥知府,教害二位。如今見劫了法場,城中甚慌,曉夜提備。小弟又去無為軍打聽,正撞見侯健這個兄弟出來吃飯,因是得知備細。”
宋江道:“侯兄何以知之?”侯健道:“小人自幼只愛習學鎗棒,多得薛師父指教,因此不敢忘恩。近日黃通判特取小人來他家做衣服,因出來遇見師父,提起仁兄大名,說起此一節事來。小人要結識仁兄,特來報知備細。這黃文炳有個嫡親哥哥,喚做黃文燁,與這文炳是一母所生二子。這黃文燁平生只是行善事,修橋補路,塑佛齋僧,扶危濟困,救拔貧苦,那無為軍城中,都叫他“黃佛子”。這黃文炳雖是罷閒通判,心裡只要害人,慣行歹事,無為軍都叫他做“黃蜂刺”。他弟兄兩個分開做兩處住,只在一條巷內出入,靠北門裡便是他家。黃文炳貼著城住,黃文燁近著大街。小人在他那裡做生活,卻聽得黃通判回家來說這件事:‘蔡九知府已被瞞過了,卻是我點撥他,教知府先斬了,然後奏去。’黃文燁聽得說時,只在背後罵說道:‘又做這等短命促掐的事。於你無乾,何故定要害他?倘或有天理之時,報應只在目前,卻不是反招其禍。’這兩日聽得劫了法場,好生吃驚。昨夜去江州探望蔡九知府,與他計較,尚兀自未回來。”宋江道:“黃文炳隔著他哥哥家多少路?”侯健道:“原是一家分開的,如今只隔著中間一個菜園。”宋江道:“黃文炳家多少人口?有幾房頭?”侯健道:“男子婦人通有四五十口。”宋江道:“天教我報讎,特地送這個人來。雖是如此,全靠眾弟兄維持。”眾人齊聲應道:“當以死向前,正要驅除這等贓濫奸惡之人,與哥哥報讎雪恨。”宋江又道:“只恨黃文炳那賊一個,卻與無為軍百姓無乾。他兄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罵我等不仁。眾弟兄去時,不可分毫侵害百姓。今去那裡,我有一計,只望眾人扶助扶助。”眾頭領齊聲道:“專聽哥哥指教。”
宋江道:“有煩穆太公對付八九十個叉袋,又要百十束蘆柴,用著五隻大船,兩隻小船,央及張順、李俊駕兩隻小船,在江面上與他如此行;五隻大船上,用著張橫、三阮、童威和識水的人護船。此計方可。”穆弘道:“此間蘆葦、油柴、布袋都有,我莊上的人都會使水駕船,便請哥哥行事。”宋江道:“卻用侯家兄弟引著薛永並白勝,先去無為軍城中藏了,來日三更二點為期,且聽門外放起帶鈴鵓鴿,便教白勝上城策應,先插一條白絹號帶,近黃文炳家,便是上城去處。再又教石勇、杜遷扮做丐者,去城門邊左近埋伏,只看火為號,便要下手殺把門軍士。李俊、張順只在江面上往來巡綽,等候策應。”
宋江分撥已定。薛永、白勝、侯健先自去了。隨後再是石勇、杜遷扮做丐者,身邊各藏了短刀暗器,也去了。這裡自一面扛抬沙土布袋和蘆葦、油柴,上船裝載。眾好漢至期各各拴束了,身上都準備了器械,船艙里埋伏軍漢,眾頭領分撥下船。晁蓋、宋江、花榮在童威船上;燕順、王矮虎、鄭天壽在張橫船上;戴宗、劉唐、黃信在阮小二船上;呂方、郭盛、李立在阮小五船上;穆弘、穆春、李逵在阮小七船上。只留下朱貴、宋萬在穆太公莊,看理江州城裡訊息。先使童猛棹一隻打漁快船,前去探路,小嘍羅並軍健都伏在艙里,大家莊客、水手,撐駕船隻,當夜密地望無為軍來。此時正是七月盡天氣,夜涼風靜,月白江清,水影山光,上下一碧。昔日參廖子有首詩題這江景,道是:
洪濤滾滾煙波沓,月淡風清九江曉。
欲從舟子問如何,但覺廬山眼中小。

出處

本文出自<水滸傳>第四十一回(七十回)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霸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一說施耐庵作、羅貫中編次。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加工定型。全書敘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再現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一般認為是施耐庵著。關於它的作者,明人記載不一。郎瑛《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綜上所說,明人大致有三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現在學術界大都認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所載的<施耐庵墓誌>和《施耐庵傳》等。但這些材料相互矛盾處不少,且有明顯不可信處,因此對於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意見頗不一致,多數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尚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

施耐庵 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
生平: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代,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