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唐濠梁秋水圖

宋李唐濠梁秋水圖

《濠梁秋水圖》是宋代畫家李唐創作的一幅中國畫,描繪的是安徽鳳陽縣濠水、濮水一帶的風光。數株茂密的大樹占據了主要畫面。樹用夾葉法,淡赭設色,透露出濃濃秋意。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勁健,結構謹嚴,蒼勁凌厲,頗見質感,以青綠罩染。畫面左側飛泉直瀉,落葉點點。李唐對秋水的刻畫尤見功力,並使山石的剛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鮮明對比。整個畫面顯示出一副濃郁的深秋景象。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莊子和惠子坐於岸邊。二人衣著古樸,衣紋簡練,卻頗見精神。一人面對觀者,一人側面作交談狀,與《採薇圖》中伯夷和叔齊的表現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李唐濠梁秋水圖
  • 作者:李唐
  • 創作年代:宋代
  • 畫作類型:設色中國畫
  • 規格:縱24厘米,橫114.5厘米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收藏地:天津博物館
  • 幅式:卷
  • 材質:絹本
作品簡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畫家簡介,

作品簡介

《宋李唐濠梁秋水圖》又名《濠濮圖》。經明代安國、項子京,清代宋葷、李鳳池、陳定等人鑑藏,曾人藏清乾隆內府,後由溥儀將其盜運出宮,解放後收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現存於天津博物館。

創作背景

此作品的故事取自《莊子·秋水篇》,表現的是莊子惠子論辯時的情景。原文為:“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段對話非常精彩,透出層層玄機和狡黠,
李唐的作品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後。他南渡之前的作品以《萬壑松風圖》為代表,表現了他畫體的北宋風範:構圖繁密,氣勢雄峻,畫風嚴謹,樸實厚重,動人心魄;南渡之後的作品以《採薇圖》和《清溪漁隱圖》為代表,表現了李唐的另一種風貌:簡練灑脫,水墨蒼勁,以剛性線條和大斧劈皴為標誌。
依照這個標準觀看《濠梁秋水圖》,我們發現它似乎正處於一種中間狀態,處在一個風格轉變的時期。轉變的具體體現就是李唐從范寬的風格中逐漸脫離出來,形成新的風格。這種轉變後的新風格可以稱為李唐風格,或者叫做南宋風格。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體會這種轉變。
宋李唐濠梁秋水圖
比如構圖,局部取景的方式在《濠梁秋水圖》就已有體現,《採薇圖》只不過把要表現的物象更加拉近了而已。又比如皴法,這也是李唐繪畫風格轉變最主要的表現方面。總體上,李唐的作品具有一種深沉剛猛的畫風,《萬壑松風圖》就是這種風格。《濠梁秋水圖》中這種特性依然保持著,但出現了大量的側鋒用筆,是大斧劈皴的雛形,洗鍊、剛勁;到了《採薇圖》時期,則一變為闊筆揮灑,更加簡略,卻同樣充滿速度和力感。從畫面整體的感覺來講,這種轉變就體現得更加明顯了。《採薇圖》描繪的是一片江南的山水,畫面仿佛瀰漫著一層霧氣,樹石的畫法也是水氣淋漓。《濠梁秋水圖》與之相比,則顯得有些“乾”,筆觸小,石質堅實,透露出一種渾厚深沉的山水景象。
綜上所述,從用筆、風格、水準等幾方面來講,《濠梁秋水圖》當屬李唐的精品之作。更為重要的是,《濠梁秋水圖》正是從《萬壑松風圖》到《採薇圖》之間的過渡作品,仿佛為李唐從北宋風格向南宋風格的轉變做了精巧的注釋一般,因而更顯示出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宋李唐濠梁秋水圖

作品鑑賞

《濠梁秋水圖》的創作,似乎正處於其風格轉變過程中的後期,是南宋新風格的開始,構圖局部取景的方式已有所體現;而《採薇圖》只不過是把要表現的物象更加拉近了而已。皴法上,此圖出現了大量的側鋒用筆,洗鍊、剛勁,但筆觸略小,石質堅實,這是大斧劈皴的雛形。到了《採薇圖》,則變為闊筆揮灑,更加簡略,充滿速度和力感,轉變體現得更加明顯了。還有《採薇圖》的遠景部分,仿佛瀰漫著一層霧氣,樹石的畫法也是水氣淋漓,這可能與李唐已久居江南有關。《濠梁秋水圖》則顯得稍有不同,透露出一種渾厚深沉的山水景象。
宋李唐濠梁秋水圖
從用筆、風格、水準等方面來看,《濠梁秋水圖》當屬李唐從《萬壑松風圖》到《採薇圖》之間的過渡作品,仿佛是他在為北宋風格向南宋風格的轉變做精巧的注釋一般,因而顯示出此作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畫家簡介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初以賣畫為生,徽宗趙佶(1100-1125)朝補入畫院。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臨安(今杭州),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變荊浩、范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