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印製度

中國古代官印製度發展到宋代,已十分成熟和完備。國家設定了專門的鑄印機構——少府監和文思院,並且制定了諸如牌印製度、知印製度等嚴密的管理措施,在官印的形制上,背款的出現和疊篆的使用,為以後金元各代所沿襲,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朝官印製度
  • 外文名:System of song dynasty but
  • 拼音:song chao guan yin zhi du
構成
宋朝官印製度
皇后和皇太子寶為龜鈕。 書體
關於宋代的印文書體歷來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多年來意見相左,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近些年有些文章將宋代官印書體通體稱為九疊篆,也似為不妥。按《宋史·輿服志六》記載:“乾德三年,太祖詔重鑄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使印。先是,舊印五代所鑄,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鑄印官祝溫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禮部鑄印官,世習繆篆,即《漢書·藝文志》所謂‘屈曲纏繞,以模印章’者也。……自是,台、省、寺、監及開封府、興元伊印,悉令溫柔重改鑄焉。”由此看來,當時人們確實將“屈曲纏繞”形式的書體稱為“繆篆”。有的學者為了將它與漢代的繆篆相區分,承認其演化與發展的新特點,而將其稱之為“後期繆篆”,南、北宋的大多數官印即是這種書體鑄造的。
但是,疊篆也確實起自於宋代。徽宗“大觀元年,又得玉工,用元豐年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璽,疊篆”。因此,至少是從北宋末年起,疊篆就應該已被用於鑄造官印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內府圖書之印”,應是最好的物證。疊篆使印文布滿了印面,其字屈曲纏繞,不宜辨識,在普通人的心中,顯得更加神秘而又威嚴。其後,屈曲纏繞更甚,終於在金、元時,發展成了九疊篆。此外,小篆和楷書也偶被用於官印書體。
款識
宋初,官印背款僅刻“××年×月鑄”。大約從真宗朝開始,背款上加刻了鑄印機構的名稱,即刻為“××年少府監鑄”,南宋時又改為“××年文思院鑄”。印鈕上或印背上端還刻有一個“上”字,以防鈐印時用反。這是宋代官印背款的一般形式。上文提到,南宋初有一段印製混亂時期,一些機構越權鑄印,有的還將自己的名稱刻在了印背。另外,還有一些封爵印,如“弋陽開國”,印(邊長5.3厘米),印背無款。這種印數量不多,形制較為特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