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宗

宋中宗劉義隆(407年-453年),即宋文帝,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號“元嘉”,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基本介紹

  • 姓名:劉義隆
  • 國籍:南朝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京口(江蘇鎮江)
  • 出生日期:407年
  • 逝世日期:453年
  • 職業:皇帝
  • 主要成就:元嘉之治
  • 代表作品:《北伐詩》《登景陽樓詩》
  • 廟號:太祖(初謚中宗)
  • 諡號:文皇帝
  • 年號:元嘉
  • 在位時間:424年—453年
生平簡介,個人生平,當政業績,文化,政治,軍事,自毀長城,大宋政變,詩詞作品,《元嘉七年以滑台戰守彌時遂至陷沒乃作詩》,《北伐詩》,《登景陽樓詩》,家庭成員,父親,母親,兄弟,皇后,諸子,諸女,歷史評價,史書記載,

生平簡介

宋高祖劉裕死後,長子劉義符即位 是為宋少帝,兩年後,大臣徐羨之等殺少帝劉義符,立劉裕三子劉義隆,史稱宋太祖。在位三十年年(423-452)宋太祖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由是“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無苟得。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宋書·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良吏傳序》)
元嘉十五年(438年),宋太祖徵召雷次宗在京城雞籠山開設“儒學館”講學,與玄、文、史三學合為“四學”。劉義隆繼承劉裕北伐的政策,於430年到431年之間乘北魏柔然交戰之際征討河南。宋太祖元嘉之世(424─453),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

個人生平

永初元年(420年)封宜都王。高祖劉裕病死後,太子義符繼位(即宋少帝),因他遊戲無度,被輔政的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於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廢黜(後被殺),迎立當時任荊州刺史的劉義隆為帝,改元元嘉,同時由謝晦出任荊州刺史,掌握重兵。
劉義隆博涉經史,善隸書,深沉有謀略,但體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廢立,元嘉三年(426)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從此政由己出。元嘉六年,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劉義康執政。劉義康任司徒、錄尚書事,後又加領揚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專總朝權,勢傾天下,曾擅殺名將檀道濟
元嘉十七年,劉義隆收殺擁戴劉義康的領軍將軍劉湛等人,罷斥劉義康,改授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元嘉二十二年廢為庶人,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大軍南下,隔江威脅建康,劉義隆怕劉義康在後方趁機作亂,遂下令將其誅殺。南朝王室的自相殘殺由此始。
元嘉八年,宋反攻滑台(今河南滑縣)受挫。二十七年,魏世祖拓跋燾調動六十萬大軍進攻江南,親率大軍克懸瓠(今河南汝南)、項城(今河南沈丘),渡過淮河直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後在宋朝軍民抵抗下撤退。江北遭魏軍殺掠殆盡,宋朝國力削弱。三十年,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元嘉之治”從此結束。

當政業績

文化

宋太祖劉義隆在位二十八年(424-452),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元嘉十五年(438年)召雷次宗在京城雞籠山開設“儒學館”講學,與玄、文、史三學合為《四學》 。
陳壽死後百餘年,三國史料大量出現。《三國志》內容精潔,三書很少重複,然宋文帝認太過簡略,故詔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繪事以眾色成文,蜜蜂以兼採為味”,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宋晁公武謂《三國志注》文多出《三國志》全文三倍(但經中國大陸學者研究《三國志》注文字數並未超過正文)。宋文帝驚嘆為“不朽”之業。

政治

政治上他提倡文化,整頓吏治,清理戶籍,重視農業生產。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兩次下令減輕以至免除農民積欠政府的“諸逋債”。自東晉義熙十一年至文帝統治末年(415~453),“役寬務簡,氓庶繁息”,三十多年中相對安定,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但元嘉末年,北魏軍隊在江淮間一進一出,江南地區經過大規模戰亂,邑里蕭條,版籍大壞,所謂“元嘉之治”從此結束。

軍事

軍事上劉義隆在其統治期間,繼承劉裕北伐的政策,於430年到431年之間乘北魏柔然交戰之際征討河南。宋太祖劉義隆為收復河南,先後於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兩度大舉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軍趁春夏雨季北進,並迅速打到黃河一線,然後沿千里黃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占領河南後還設立了河南四鎮:洛陽、虎牢、滑台、碻磝,意在憑河而守。但是,等到秋高馬肥的時節,北魏鐵騎南下,大宋在河南的防守便很快崩潰,所以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劉義隆戰爭指導有誤。
劉義隆北伐,其志只在收復河南,但河南四戰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宋軍攻占河南後,沿千里黃河列戍置守,兵力薄弱;黃河雖險,卻並非不可渡涉,尤其是寒冬,河冰堅合,可以無船而渡。而且,早在元嘉七年,北魏就已將赫連夏逐出關中,這樣,北魏山西為根本,左擁河北,右據關中,虎視中原。故劉義隆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應該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進勢頭,而不是河南的攻守。所以劉義隆北伐,每次都只圖河南,實非長遠之計。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義隆趁北魏世祖之死再謀北伐,劉興祖上表言:“愚謂宜長驅中山(今定州),據其關要。冀州以北,民入尚豐,兼麥已向熟;因資為易;向義之徒,必應向赴。若中州震動,黃河以南自當消潰。臣請發青冀七千兵,遣將領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驅克勝,張永及河南眾軍宜一時渡河,使聲實兼舉,並建司牧,撫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軍都(今居庸關),因事指揮,隨宜加授,畏威欣寵,人百其懷。若能成功,清壹可待。若不克捷,不為大傷。”劉興祖吸取了前兩次爭河南而無功的教訓,建議自山東進兵河北,堵塞太行山諸隘口,將北魏遏制在山西以內。若河北底定,則河南自然落入宋軍之手。宋軍若在抵達黃河之後,進攻河北,北魏形勢就很危險,太武帝須親自率軍抗擊,刻不容緩。不過,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劉義隆志望、見識均不及此,故未採納。劉宋的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還招致北魏的大舉反擊,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的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之後,大舉南進,兵臨瓜步,飲馬長江。劉宋國力大損。

自毀長城

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又多具才氣,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太祖久病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領軍將軍劉湛擔心太祖晏駕後,難以鉗制檀道濟,便內太祖屢進讒言,勸其儘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後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其妻向氏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召,恐有大禍。」檀道濟卻說:「我率師扺御外寇,鎮守邊境,不負國家,國家又何故負我心」於是坦然入京。適逢宋太祖病情好轉,臥榻召見,太祖慰勉鼓勵,讓他返闕議事,用心邊防。不料檀道濟剛要啟程,太祖病情加劇。劉湛劉義康不可放虎歸山,即假託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濟,旋加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臨刑前,檀道濟投幘於地,憤怒地喊道:“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

大宋政變

各種史書,對於宋太祖的太子劉劭都有一個專有稱呼:元兇劭。劉劭字休遠,太祖長子,皇后所生。出生三日,文帝去看視,本來頭上的帽子系得很牢固,卻無風墜於劉劭身邊,太祖很是不高興。開始給孩子起名時叫劭(寫出來是召刀兩個字合在一起),後來覺得召刀合起的字很不吉利,改偏旁刀為力。劉劭長大後,美鬚眉,大眼方口,身高七尺四寸,是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劉劭的姐姐東陽公主侍婢王鸚鵡認識一名叫嚴道育的女巫,公主見後很喜歡。姐弟兩人觀看嚴道育表演,舉手之間,一道流光進入衣箱,打開一看,見有兩顆圓青可愛的珠子。這一小小魔術,讓姐弟兩人大相信服。始興王劉浚劉劭相交甚密,幾個人在一起晝夜求神,又雕刻代表文帝的玉像埋在含章殿前,詛咒太祖快死,劉劭好快點繼位。
東陽公主有個奴僕名叫陳天興,與王鸚鵡淫通。東陽公主不久病死,侍婢應該出嫁。王鸚鵡生性深遠,憂慮與陳天興私通的事情泄露,寫信讓劉劭殺掉陳天興。陳天興被殺後,與他一起埋太祖玉像施行詛咒的小黃太監門慶國嚇壞了,覺得自己肯定要被滅口,就向太祖告發了這些事情。宋太祖又驚又嘆,搜查王鸚鵡家,獲得劉劭、劉竣和嚴道育等人往來書信等罪證。嚴道育剃髮喬裝成尼姑,先藏在太子東宮,後來又被劉浚帶著前往京口。這位劉浚小王爺資質端妍,少好文籍,其養母是太祖寵愛的潘淑妃劉劭的生母元皇后因潘淑妃受寵而活活氣死。劉劭本來深恨二人,但劉浚怕太子日後登基要殺自己,就曲意逢迎,兩個人倒成了莫逆之交。太祖知道嚴道育藏匿之事,召劉浚嚴加責問。劉浚不答,謝罪而已。潘淑妃很愛這個養子,抱扶劉浚哭著說:“你們詛咒皇上的事情已經敗露,還以為你會自行悔改,怎么又藏匿嚴道育呢……給我毒藥,讓我喝了吧,我不忍心看見你身敗命死的那一天。”劉浚奮衣而去,臨行惡狠狠地說:“天下事情不久就水落石出,我肯定不會連累你!”
當夜,太祖與尚書僕射徐湛之密謀準備廢太子、賜死劉浚,並把此事告訴了潘淑妃。潘妃愛子心切,密派人通知劉浚劉浚馬上派人馳報劉劭劉劭連夜起兵,以朱衣披在甲冑之上,乘畫輪車從萬春門入宮。本來皇宮規矩太子衛隊不能入宮門,劉劭聲稱受詔入宮有急事,門衛不敢阻攔太子爺,放軍入內。太子心腹張超之等數十人進入禁城,撥刀直上合殿。太祖整宿都和徐湛之合計廢太子的事情,蠟燭還未熄滅,值班的衛兵都熟睡未醒。太祖看見張超之提刀沖入,舉起座凳自衛,張超之快刀砍下,太祖五指皆落,被弒於室內,時年四十七。謚景皇帝,廟號中宗,葬長寧陵。宋孝武帝即位,改諡文帝,廟號太祖。

詩詞作品

《元嘉七年以滑台戰守彌時遂至陷沒乃作詩》

逆虜亂疆場。邊將嬰寇讎。堅城效貞節。攻戰無暫休。覆瀋不可食。離機難復收。勢謝歸途單。於焉見幽囚。烈烈制邑守。捨命蹈前修。忠臣表年暮。貞柯郵嚴秋。楚莊投袂起。終然報強仇。去病辭高館。卒獲舒國憂。戎事諒未殄。民患焉得瘳。撫劍懷感激。志氣若雲浮。願想凌扶搖。弭旆拂中州。爪牙申威靈。帷幄騁良籌。華裔混殊風。率土浹王猷。惆悵懼遷逝。北顧涕交流。

《北伐詩》

季父鑒禍先。辛生識機始。崇替非無徵。興廢要有以。自昔淪中畿。倏焉盈百祀。不睹南雲陰。但見胡塵起。亂極治方形。塗泰由積否。方欲滌。遺氛。矧乃穢邊鄙。眷言悼斯民。納隍良在己。逝將振宏羅。一麾同文軌。時乎豈再來。河清難久俟。駘駟安局步。騏驥志千里。梁傅畜義心。伊相抱深恥。賞契將誰寄。要之二三子。無令齊晉朝。取愧鄒魯士。

《登景陽樓詩》

崇堂臨萬雉。層樓跨九成。瑤軒籠翠幌。組幕翳雲屏。階上曉露潔。林下夕風清。蔓藻嬛綠葉。芳蘭媚紫莖。極望周天險。留察浹神京。交渠紛綺錯。列植髮華英。

家庭成員

父親

劉裕,高祖武皇帝

母親

胡道安,文章太后

兄弟

劉義符,宋少帝
劉義真,廬陵孝獻王
劉義康,庶人
劉義恭,江夏文獻王
劉義宣,南郡王
劉義季,衡陽文王

皇后

袁齊媯,先於文帝去世,追封其為文元皇后
路惠男,孝武帝母,尊為皇太后,謚曰昭
沈容姬,明帝母,追封為明宣皇太后

諸子

劉休遠(劉劭),太子,元兇,母袁齊媯
劉休明(劉濬),始興王,母潘淑妃
劉休龍(劉駿),世祖孝武皇帝,母路惠男
劉休玄(劉鑠),南平穆王,母吳淑儀
劉休胤(劉紹),廬陵昭王,母高修儀
劉休文(劉誕),竟陵王,母殷修華
劉休度(劉宏),建平宣簡王,母曹婕妤
劉休秀(劉褘),東海王,母陳修容
劉休道(劉昶),義陽王,母謝容華;後投北魏,封齊郡開國公,加號宋王。
劉休淵(劉渾),武昌王,母江修儀
劉休炳(劉彧),太宗明皇帝,母沈容姬
劉休仁,建安王,母楊修儀
劉休佑,山陽王,母邢美人
劉休茂,海陵王,母蔡美人
劉休業,鄱陽哀王,母董美人
劉休倩,臨慶沖王,母顏美人
劉夷父,新野懷王,母陳美人
劉休范,桂陽王,母荀美人
劉休若,巴陵哀王,母羅美人

諸女

海鹽公主,母蔣美人,下嫁趙倩,與兄劉濬私通
長城公主,下嫁謝緯(謝述之子)
淮陽長公主,下嫁江憑
新蔡公主,名劉英媚,下嫁何邁,被其侄劉子業納為貴嬪,偽稱謝氏
南陽公主,下嫁徐恆之
東陽獻公主,名劉英娥,母袁齊媯,下嫁王僧綽王曇首之子)
琅邪貞長公主,下嫁褚授
南郡獻公主,下嫁褚淵
尋陽公主,下嫁郗燁,生女郗徽為梁武帝皇后
廬江公主,下嫁褚澄

歷史評價

對宋太祖劉義隆的評價,世人頗受爭議。通常有以下三種說法:
評價一:中國戰爭史上不可多得的英豪人物。宋太祖在位三十年,十七歲即位,誅殺權臣,修明政治。他壓抑豪強兼併,清理戶籍,減免稅賦,勸課農桑,獎掖儒學。“元嘉文學”更是中國文學史上大書特書的時代,有謝靈運劉義慶鮑照陶淵明等群星照耀;武將赫赫,如檀道濟沈慶之宗愨等輩,橫槊躍馬,四擊不輟,皆為中國戰爭史上不可多得的英豪人物。在位期間宋國境內政治、經濟、文化均得到較大的發展,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
評論二:好大喜功,行事不切實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南宋大詞人辛棄疾諷喻權相韓侘胄冒險北伐金國而作。其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是指元嘉二十七年(450)王玄謨在太祖支持下北伐大敗的故事。結果不出辛棄疾所料,韓侘胄兵敗被殺,恰如元嘉故事。
評論三:好猜忌,視兄弟如豺狼,視大臣如仇敵。宋太祖劉義隆坐上皇帝之後,對擁護他的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毫無情義,皆殺之。元嘉六年,他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劉義康執政。元嘉十七年,劉義隆收殺擁戴劉義康的領軍將軍劉湛等人,罷斥劉義康,改授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勢傾天下。

史書記載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文帝》:
太祖文皇帝諱義隆,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也。晉安帝義熙三年,生於京口。盧循之難,上年四歲,高祖使諮議參軍劉粹輔上鎮京城。十一年,封彭城縣公。高祖伐羌至彭城,將進路,板上行冠軍將軍留守。晉朝加授使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關中平定,高祖還彭城,又授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持節如故,將鎮洛陽。仍改授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持節如故。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戶。進督北秦,並前七州。進號鎮西將軍,給鼓吹一部。又進督湘州,是歲入朝,時年十四。長七尺五寸,博涉經史,善隸書。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廢。百官備法駕奉迎,入奉皇統。行台至江陵,進璽紱。侍中臣琇、散騎常侍臣嶷之、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建城縣公臣亮、左衛將軍臣景仁、給事中游擊將軍龍鄉縣侯臣隆、越騎校尉都亭侯臣綱、給事黃門侍郎臣孔璩之、散騎侍郎臣劉思考、員外散騎侍郎臣潘盛、中書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監封陽縣開國侯臣蕭思話、長兼尚書左丞德陽縣侯臣孫康、吏部郎中騎都尉臣張茂度、儀曹郎中臣徐長琳、倉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聞否泰相革,數窮則變,天道所以不謟,卜世所以靈長。乃者運距陵夷,王室艱晦,九服之命,靡所適歸;高祖之業,將墜於地。賴基厚德深,人神同獎,社稷以寧,有生獲乂。伏惟陛下君德自然,聖明在御,孝悌著於家邦,風猷宣於蕃牧。是以征祥雜沓,符瑞輝。宗廟神靈,乃眷西顧;萬邦黎獻,望景托生。臣等忝荷朝列,豫充將命,復集休明之運,再睹太平之業。行台至止,瞻望城闕,不勝喜說鳧藻之情,謹詣門拜表以聞。"上答曰:"皇運艱弊,數鐘屯夷,仰惟崇基,感尋國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賴七百祚永,股肱忠賢,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猥以不德,謬降大命,顧己兢悸,何以克堪。輒當暫歸朝庭,展哀陵寢,並與賢彥申寫所懷。望體其心,勿為辭費。"府州佐史並稱臣,請題枿諸門,一依宮省,上不許。甲戌,發江陵。八月丙申,車駕至京城。丁酉,謁初寧陵,還於中堂即皇帝位。
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為元嘉元年。文武賜位二等,逋租宿債勿復收。庚子,以行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為撫軍將軍、荊州刺史。癸卯,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羨之進位司徒,衛將軍、江州刺史王弘進位司空,中書監、護軍將軍傅亮加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進號衛將軍,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進號征北將軍。甲辰,追尊所生胡婕妤為皇太后,謚曰章後。衛將軍、南徐州刺史彭城王義康進號驃騎將軍,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義恭進號撫軍將軍,封江夏王。立第六皇弟義宣為竟陵王,第七皇弟義季為衡陽王。戊申,以豫州刺史劉粹為雍州刺史,驍騎將軍管義之為豫州刺史,南蠻校尉到彥之為中領軍。己酉,減荊、湘二州今年稅布之半。九月丙子,立妃袁氏為皇后。
二年春正月丙寅,司徒徐羨之、尚書令傅亮奉表歸政,上始親覽。車駕祠南郊,大赦天下。三月乙丑,左將軍、徐州刺史王仲德進號安北將軍。夏五月戊寅,特進謝澹卒。秋八月甲申,以關中流民出漢川,置京兆、扶風、馮翊等郡。乙酉,驃騎將軍、南徐州刺史彭城王義康為開府儀同三司,新除司空王弘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以右軍長史江恆為廣州刺史。冬十一月癸酉,以前將軍楊玄為征西將軍、北秦州刺史。
三年春正月丙寅,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羨之,尚書令、護軍將軍、左光祿大夫傅亮,有罪伏誅。遣中領軍到彥之、征北將軍檀道濟討荊州刺史謝晦。上親率六師西征,大赦天下。丁卯,以車騎大將軍、江州刺史王弘為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驃騎將軍、南徐州刺史彭城王義康改為荊州刺史,撫軍將軍、南豫州刺史江夏王義恭改為南徐州刺史。己巳,以前護軍將軍趙倫之為鎮軍將軍。閏月丙戌,皇子劭生。二月乙卯,繫囚見徒,一皆原赦。戊午,以金紫光祿大夫王敬弘為尚書左僕射,豫章太守鄭鮮之為尚書右僕射。建安太守潘盛有罪伏誅。庚申,特進范泰加光郤大夫。是日,車駕發京師。戊辰,到彥之、檀道濟大破謝晦於隱磯。丙子,車駕自蕪湖反旆。己卯,擒晦於延頭,送京師伏誅。三月辛巳,車駕還宮。夏五月乙未,以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中領軍到彥之為南豫州刺史。戊戌,以後將軍長沙王義欣為南兗州刺史。乙巳,驃騎大將軍、涼州牧大沮渠蒙遜改為車騎大將軍。詔曰:“夫哲王宰世,廣達四聰,猶巡岳省方,採風觀政。所以情偽必審,幽遐罔滯,王澤無擁,九皋有聞者也。朕以寡薄,猥纂洪緒。雖永念治道,志存昧旦,願言傅岩,發想宵寐,而丘園之秀,藏器未臻,物情民隱,尚隔視聽。乃眷區域,輟寐忘餐。今氛昆祛盪,宇內寧晏,旌賢弘化,於是乎始。可遣大使巡行四方。其宰守稱職之良,閨蓽一介之善,詳悉列奏,勿或有遺。若刑獄不恤,政治乖謬,傷民害教者,具以事聞。其高年、鰥寡、幼孤、六疾不能自存者,可與郡縣優量賑給。博採輿誦,廣納嘉謀,務盡銜命之旨,俾若朕親覽焉。”丙午,車駕臨延賢堂聽訟。六月己未,以鎮軍將軍趙倫之為左光祿大夫、領軍將軍。丙寅,車駕又於延賢堂聽訟。丙子,又聽訟。以右衛王華為中護軍。冬十一月戊寅,以梁、南秦二州刺史吉翰為益州刺史,驃騎參軍劉道產為梁、南秦二州刺史。己亥,以南蠻校尉劉遵考為雍州刺史。十二月癸丑,以中書侍郎蕭思話為青州刺史。壬戌,前吳郡太守徐佩之謀反,及黨與皆伏誅。
四年春正月乙亥朔,曲赦都邑百里內。辛巳,車駕親祠南郊。二月乙卯,行幸丹徒,謁京陵。三月丙子,詔曰:“丹徒桑梓綢繆,大業攸始,踐境永懷,觸感罔極。昔漢章南巡,加恩元氏,況情義二三,有兼曩日。思播遺澤,酬慰士民。其蠲此縣今年租布,五歲刑以下皆悉原遣;登城三戰及大將家,隨宜隱恤。”丁亥,車駕還宮。戊子,尚書右僕射鄭鮮之卒。壬寅,禁斷夏至日五絲命縷之屬,富陽令諸葛闡之之議也。夏四月庚戌,以廷尉王徽之為交州刺史。五月壬午,中護軍王華卒。京師疾疫。甲午,遣使存問,給醫藥;死者若無家屬,賜以棺器。六月癸卯朔,日有蝕之。庚申,以金紫光祿大夫殷穆為護軍將軍。
五年春正月乙亥,詔曰:“朕恭承洪業,臨饗四海,風化未弘,治道多昧,求之人事,鑒寐惟憂。加頃陰違序,旱疫成患,仰惟災戒,責深在予。思所以側身克念,議獄詳刑,上答天譴,下恤民瘼。群後百司,其各獻讜言,指陳得失,勿有所諱。”甲申,車駕臨玄武館閱武。戊子,京邑大火,遣使巡慰賑賜。夏四月己亥,以南蠻校尉蕭摹之為湘州刺史。戊午,以始興太守徐豁為廣州刺史。五月己卯,以湘州刺史張邵為雍州刺史。六月庚戌,司徒王弘降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京邑大水。乙卯,遣使檢行賑贍。以江夏內史程道惠為廣州刺史。秋八月壬戌,特進、左光祿大夫范泰卒。冬十月甲辰,車駕於延賢堂聽訟。閏月癸未,以右軍司馬劉德武為豫州刺史。辛卯,安陸公相周籍之為寧州刺史。十二月庚寅,左光祿大夫、領軍將軍趙倫之卒。是歲,天竺國遣使獻方物。
六年春正月辛丑,車駕親祠南郊。癸丑,以驃騎將軍、荊州刺史彭城王義康為司徒、錄尚書事,領平北將軍、徐州刺史。三月丁巳,立皇子劭為皇太子。戊午,大赦天下,賜文武位一等。辛酉,以左衛將軍殷景仁為中領軍。夏四月癸亥,以尚書左僕射王敬弘為尚書令,丹陽尹臨川王義慶為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江夷為尚書右僕射。五月壬辰朔,日有蝕之。癸巳,以新除尚書令王敬弘為特進、左光祿大夫。甲午,以撫軍司馬劉道濟為益州刺史。乙卯,於雍州置馮翊郡。七月己酉,以尚書左丞孔默之為廣州刺史。是月,百濟王遣使獻方物。九月戊午,於秦州置隴西、宋康二郡。冬十月壬申,中領軍殷景仁丁艱去職。十一月己丑朔,日有蝕之。十二月丁亥,河南國、河西王遣使獻方物。
七年春正月癸巳,以吐谷渾慕容璝為征西將軍、沙州刺史。是月,倭國王遣使獻方物。三月戊子,遣右將軍到彥之北伐,水軍入河。甲午,以前征虜司馬尹沖為司州刺史。甲寅,以前中領軍殷景仁為領軍將軍。夏四月癸未,訶羅單國遣使獻方物。六月己卯,以冠軍將軍氐楊難當為秦州刺史。秋七月戊子,索虜確磝戍棄城走。丙申,以平北諮議參軍甄法護為梁、南秦二州刺史。戊戌,索虜滑台戍棄城走。甲寅,林邑國、訶羅佗國、師子國遣使獻方物。冬十月甲寅,罷南豫州並豫州。以左將軍竟陵王義宣為徐州刺史。戊午,立錢署,鑄四銖錢。戊寅,金墉城為索虜所陷。十一月癸未,虎牢城復為索虜所陷。壬辰,遣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北討,右將軍到彥之自滑台奔退。十二月辛酉,以南兗州刺史長沙王義欣為豫州刺史,司徒司馬吉翰為司州刺史。乙亥,京邑火,延燒太社北牆。兗州刺史竺靈秀有罪伏誅。
八年春正月庚寅,於交州復立珠崖郡。癸巳,以左軍將軍申宣為兗州刺史。丁酉,征南大將軍檀道濟破索虜於東平壽張。二月乙卯,以平北司馬韋郎為青州刺史。戊午,以尚書右僕射江夷為湘州刺史。辛酉,滑台為索虜所陷。癸酉,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引軍還。丁丑,青州刺史蕭思話棄城走。以太子右衛率劉遵考為南兗州刺史。三月甲申,車駕於延賢堂聽訟。戊申,詔曰:“自頃軍役殷興,國用增廣,資儲不給,百度尚繁。宜存簡約,以應事實。內外可通共詳思,務令節儉。”夏四月甲寅,以衡陽王師阮萬齡為湘州刺史。乙卯,以後軍參軍徐遵之為兗州刺史。六月乙丑,大赦天下。己卯,割江南及揚州晉陵郡屬南徐州,江北屬兗州。以徐州刺史竟陵王義宣為南兗州刺史,司徒司馬吉翰為徐州刺史。閏月庚子,詔曰:“自頃農桑惰業,游食者眾,荒萊不辟,督課無聞。一時水旱,便有罄匱,苟不深存務本,豐給靡因。郡守賦政方畿,縣宰親民之主,宜思獎訓,導以良規。鹹使肆力,地無遺利,耕蠶樹藝,各盡其力。若有力田殊眾,歲竟條名列上。”揚州旱。乙巳,遣侍御史省獄訟,申調役。丙午,以左軍諮議參軍劉道產為雍州刺史。秋八月甲辰,臨川王義慶解尚書僕射。丁未,割豫州秦郡屬南兗州。冬十二月,罷湘州,還並荊州。
九年春三月庚戌,衛將軍王弘進位太保,加中書監。丁巳,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檀道濟進位司空。夏四月乙亥,以護軍將軍殷穆為特進、右光祿大夫,建昌縣公到彥之為護軍將軍。五月壬申,中書監、錄尚書事、衛將軍、揚州刺史王弘薨。六月甲戌,以左軍諮議參軍申宣為青州刺史。分青州置冀州。戊寅,司徒、南徐州刺史彭城王義康改領揚州刺史。己卯,以司徒參軍崔諲為冀州刺史。壬午,以吐谷渾慕容延為平東將軍,吐谷渾拾虔為平北將軍,吐谷渾輝伐為鎮軍將軍。癸未,詔曰:“益、梁、交、廣,境域幽遐,治宜物情,或多偏擁。可更遣大使,巡求民瘼。”置積射、強弩將軍官。乙未,以征西將軍、沙州刺史吐谷渾慕容璝為征西大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隴西王。北秦州刺史氐楊難當加號征西將軍。壬寅,以撫軍將軍、荊州刺史江夏王義恭為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前將軍臨川王義慶為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南兗州刺史竟陵王義宣為中書監、中軍將軍;征虜將軍衡陽王義季為南徐州刺史。秋七月戊辰,以尚書王仲德為鎮北將軍、徐州刺史。庚午,以領軍將軍殷景仁為尚書僕射,太子詹事劉湛為領軍將軍。壬申,河南國、河西王遣使獻方物。九月,妖賊趙廣寇益州,陷沒郡縣,州府討平之。冬十一月壬子,以少府甄法崇為益州刺史。癸丑,於廣州立宋康郡。十二月甲戌,以右軍參軍李秀之為交州刺史。庚寅,立第五皇子紹為廬陵王,江夏王義恭子郎為南豐縣王。
十年春正月甲寅,竟陵王義宣改封南譙王,鎮北將軍、徐州刺史王仲德加領兗州刺史,淮南太守段宏為青州刺史。己未,大赦天下。孤老、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賜谷五斛。後將軍、豫州刺史長沙王義欣進號鎮軍將軍。夏四月戊戌,青州刺史段宏加冀州刺史。封陽縣侯蕭思話為梁、南秦二州刺史。五月,林邑王遣使獻方物。六月乙亥,以前青州刺史韋郎為廣州刺史。闍婆州訶羅單國遣使獻方物。秋七月戊戌,曲赦益、梁、秦三州。於益州立宋寧、宋興二郡。八月丁丑,於青州立太原郡。辛巳,護軍將軍到彥之卒。冬十一月,氐楊難當寇漢川。丁未,梁州刺史甄法護棄城走,難當據有梁州。
十一年春正月,亡命馬大玄群黨數百人寇秦、梁,州郡討平之。二月癸酉,以交址太守李耽之為交州刺史。夏四月,梁、秦二州刺史蕭思話破氐楊難當,梁州平。五月丁卯,曲赦梁、南秦二州劍閣北。戊寅,以大沮渠茂虔為征西大將軍、涼州刺史。是月,京邑大水。六月丁未,省魏郡。是歲,林邑國、扶南國、訶羅單國遣使獻方物。
十二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辛未,車駕親祠南郊。癸酉,封黃龍國主馮弘為燕主。夏四月乙酉,尚書僕射殷景仁加中護軍。丙辰,詔曰:“周宗以寧,實由多士;漢室之隆,亦資得人。朕寐寤樂賢,為日已久,而俊哲難階,明揚莫效。用令遺才在野,管庫虛朝,永懷前載,慚德深矣。夫舉爾所知,宣尼之篤訓,貢士任官,先代之成準。便可宣敕內外,各有薦舉。當依方銓引,以觀厥用。”是夜,京郡地震。六月,丹陽、淮南、吳興、義興大水,京邑乘船。己酉,以徐豫南兗三州、會稽宣城二郡米數百萬斛賜五郡遭水民。是月,斷酒。師子國遣使獻方物。秋七月乙酉,闍婆娑達國、扶南國並遣使獻方物。八月壬申,於益州立南晉壽、南新巳、北巴西三郡。乙亥,原遭水郡諸逋負。九月,蜀郡賊張尋為寇。冬十一月,以右軍行參軍苟道覆為交州刺史。
十三年春正月癸丑,上有疾,不朝會。三月己未,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濟有罪伏誅。庚申,大赦天下。以中軍將軍南譙王義宣為鎮南將軍、江州刺史。夏五月戊辰,鎮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王仲德進號鎮北大將軍。庚辰,以征北司馬王方俳為兗州刺史。六月,高麗國、武都王遣使獻方物。秋七月己未,零陵王太妃薨。追崇為晉皇后,葬以晉禮。八月庚寅,尚書僕射、中護軍殷景仁改為護軍將軍。九月癸丑,立第二皇子浚為始興王,第三皇子諱為武陵王。
十四年春正月辛卯,車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文武賜位一等;孤老、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賜谷五斛。二月壬子,以步兵校尉劉道真為梁、南秦二州刺史。夏四月丁未,以輔國將軍周籍之為益州刺史。秋八月戊午,以尚書金部郎中徐森之為交州刺史。冬十二月辛酉,停賀雪。河南國、河西王、訶羅單國並遣使獻方物。
十五年春二月丁未,以平東將軍吐谷渾慕容延為鎮西將軍、秦河二州刺史。夏四月甲辰,燕王年遣使獻方物。立皇太子妃殷氏,賜王公以下各有差。己巳,以倭國王珍為安東將軍。五月己丑,特進、右光祿大夫殷穆卒。辛卯,鎮北大將軍、徐州刺史王仲德卒。壬辰,以右衛將軍劉遵考為徐、兗二州刺史。秋七月辛未,地震。甲戌,以陳、南頓二郡太守徐循為寧州刺史。八月辛丑,以左衛將軍趙伯符為徐、兗二州刺史。甲寅,以始興內史陸徽為廣州刺史。丁巳,以兗州刺史王方俳為青、冀二州刺史。是歲,武都王、河南國、高麗國、倭國、扶南國、林邑國並遣使獻方物。
十六年春正月戊寅,車駕於北郊閱武。庚寅,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彭城王義康進位大將軍,領司徒,余如故。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江夏王義恭進位司空,刺史如故。特進、左光祿大夫王敬弘開府儀同三司。癸巳,復分荊州置湘州。二月己亥,以南徐州刺史衡陽王義季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丁未,以始興王浚為湘州刺史。癸亥,割梁州之巴西梓潼南宕渠南漢中、南秦州之南安懷寧凡六郡,屬益州。分長沙江夏郡立巴陵郡,屬湘州。夏四月丁巳,以鎮南將軍、江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為征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平西將軍臨川王義慶為衛將軍、江州刺史。六月己酉,隴西吐谷渾慕容延改封河南王。癸丑,以吐谷渾拾寅為平西將軍,吐谷渾繁暱為撫軍將軍。秋八月庚子,立第四皇子鑠為南平王。閏月乙未,鎮軍將軍、豫州刺史長沙王義欣薨。戊戌,復分豫州之淮南為南豫州。癸卯,以左衛將軍劉遵考為豫州刺史。戊申,以湘州刺史始興王浚為南豫州之刺史,武陵王諱為湘州刺史。冬十二月乙亥,皇太子冠,大赦天下。是歲,武都王、河南王、林邑國、高麗國並遣使獻方物。
十七年夏四月戊午朔,日有蝕之。五月癸巳,領軍將軍劉湛母憂去職。秋七月壬寅,以征虜諮議參軍杜驥為青州刺史。壬子,皇后袁氏崩。八月,徐、兗、青、冀四州大水。己未,遣使檢行賑恤。九月壬子,葬元皇后於長寧陵。冬十月戊午,前丹陽尹劉湛有罪,及同黨伏誅。大赦天下,文武賜爵一級。以大將軍、領司徒、錄尚書、揚州刺史彭城王義康為江州刺史,大將軍如故。以司空、南兗州刺史江夏王義恭為司徒、錄尚書事。戊寅,衛將軍臨川王義慶以本號為南兗州刺史,尚書僕射、護軍將軍殷景仁為揚州刺史,僕射如故。十一月丙戌,以尚書劉義融為領軍將軍,秘書監徐湛之為中護軍。丁亥,詔曰:"前所給揚、南徐二州百姓田糧種子,兗、兩豫、青、徐諸州比年所寬租谷應督入者,悉除半。今半有不收處,都原之。凡諸逋債,優量申減。又州郡估稅,所在市調,多有煩刻。山澤之利,猶或禁斷;役召之品,遂及稚弱。諸如此比,傷治害民。自今鹹依法令,務盡優允。如有不便,即依事別言,不得苟趣一時,以乖隱恤之旨。主者明加宣下,稱朕意焉。"癸丑,尚書僕射、揚州刺史殷景仁卒。十二月癸亥,以光祿大夫王琳為尚書僕射。戊辰,以南豫州刺史始興王浚為揚州刺史,湘州刺史武陵王諱為南豫州刺史,南平王鑠為湘州刺史。是歲,武都王、河南王、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十八年春二月乙卯,以豫章太守庾登之為江州刺史。夏五月壬申,衛將軍南兗州刺史臨川王義慶、征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南譙王義宣並開府儀同三司。癸巳,於交州置宋熙郡。是月,沔水泛溢。六月戊辰,遣使巡行賑贍。辛未,領軍將軍劉義融卒。秋七月戊戌,以徐、兗二州刺史趙伯符為領軍將軍。冬十月辛亥,以巴東、建平二郡太守臧質為徐、兗二州刺史。乙卯,省南徐州之南燕、濮陽、南廣平郡。十一月戊子,尚書僕射王琳卒。己亥,以丹陽尹孟顗為尚書僕射。氐楊難當又寇漢川。十二月癸亥,遣龍驤將軍裴方明與梁、秦二州刺史劉真道討之。是月,晉寧太守公爨松子反叛,寧州刺史徐循討平之。是歲,肅特國、高麗國、蘇靡黎國、林邑國並遣使獻方物。
十九年正月乙巳,詔曰:“夫所因者本,聖哲之遠教;本立化成,教學之為貴。故詔以三德,崇以四術,用能納諸義方,致之軌度。盛王祖世,鹹必由之。永初受命,憲章弘遠,將陶鈞庶品,混一殊風。有詔典司,大啟庠序,而頻溝屯夷,未及修建。永瞻前猷,思敷鴻烈,今方隅乂寧,戎夏慕響,廣訓胄子,實維時務。便可式遵成規,闡揚景業。”夏四月甲戌,以久疾愈,始奉初祠,大赦天下。五月庚寅,梁秦二州刺史劉真道、龍驤將軍裴方明破氐楊難當,仇池平。閏月,京邑雨水;丁巳,遣使巡行賑恤。六月壬午,以大沮渠無諱為征西大將軍,涼州刺史。秋七月,以梁、秦二州刺史劉真道為雍州刺史,龍驤將軍裴方明為梁、南秦二州刺史。甲戌晦,日有蝕之。冬十月甲申,芮芮國遣使獻方物。己亥,以晉寧太守周萬歲為寧州刺史。十二月丙申,詔曰:“胄子始集,學業方興。自微言泯絕,逝將千祀,感事思人,意有慨然。奉聖之胤,可速議繼襲。於先廟地,特為營造,依舊給祠置令,四時饗祀。闕里往經寇亂,黌校殘毀,並下魯郡修復學舍,采召生徒。昔之賢哲及一介之善,猶或衛其丘壟,禁其芻牧,況尼父德表生民,功被百代,而墳塋荒蕪,荊棘弗翦。可蠲墓側數戶,以掌灑掃。”魯郡上民孔景等五戶居近孔子墓側,蠲其課役,供給灑掃,並種松柏六百株。是歲,婆皇國遣使獻方物。
二十年春正月,於台城東西開萬春、千秋二門。二月甲戌,江州刺史庾登之為中護軍。庚申,以廬陵王紹為江州刺史。仇池為索虜所沒。甲申,車駕於白下閱武。三月辛亥,安西將軍、荊州刺史衡陽王義季進號征西大將軍。以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申坦為梁、南秦二州刺史。夏四月甲午,立第六皇子誕為廣陵王。五月癸丑,中護軍庾登之卒。秋七月癸丑,以楊文德為征西將軍、北秦州刺史,封武都王。辛酉,以南蠻校尉蕭思話為雍州刺史。甲子,前雍州刺史劉真道、梁南秦二州刺史裴方明有罪,下獄死。八月癸未,以廷尉陶愍祖為廣州刺史。冬十二月庚午,以始興內史檀和之為交州刺史。壬午,詔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一夫輟稼,飢者必及,倉廩既實,禮節以興。自頃在所貧罄,家無宿積。賦役暫偏,則人懷愁墊;歲或不稔,而病乏比室。誠由政德弗孚,以臻斯弊;抑亦耕桑未廣,地利多遺。宰守微化道之方,氓庶忘勤分之義。永言弘濟,明發載懷,雖制令亟下,終莫征勸,而坐望滋殖,庸可致乎!有司其班宣舊條,務盡敦課。游食之徒,鹹令附業,考核勤惰,行其誅賞,觀察能殿,嚴加黜陟。古者躬耕帝籍,敬供粢盛,仰瞻前王,思遵令典。便可量處千畝,考卜元辰。朕當親率百辟,致禮郊甸,庶幾誠素,將被斯民。”是歲,河西國、高麗國、百濟國、倭國並遣使獻方物。是歲,諸州郡水旱傷稼,民大飢。遣使開倉賑恤,給賜糧種。
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亥,南徐、南豫州、揚州之浙江西,並禁酒。大赦天下,諸逋債在十九年以前,一切原除。去歲失收者,疇量申減。尤弊之處,遣使就郡縣隨宜賑恤。凡欲附農,而種糧匱乏者,並加給貸,營千畝諸統司役人,賜布各有差。戊午,衛將軍臨川王義慶薨。辛酉,以太子詹事劉義宗為南兗州刺史。二月庚午,以領軍將軍趙伯符為豫州刺史。己丑,司徒、錄尚書事江夏王義恭進位太尉,領司徒。庚寅,以右衛將軍沈演之為中領軍。辛卯,立第七皇子宏為建平王。甲午,以廣陵王誕為南兗州刺史。夏四月,晉陵延陵民徐耕以米千斛助恤饑民。五月壬戌,以尚書何尚之為中護軍,諮議參軍劉道錫為廣州刺史。六月,連雨水。丁亥,詔曰:“霖雨彌日,水潦為患,百姓積儉,易致乏匱。二縣官長及營署部司,各隨統檢實,給其柴米,必使周悉。”秋七月丁酉,揚州刺史始興王浚加中軍將軍,南豫州刺史武陵王贊加撫軍將軍。乙巳,詔曰:“比年穀稼傷損,淫亢成災,亦由播殖之宜,尚有未盡,南徐、兗、豫及揚州浙江西屬郡,自今悉督種麥,以助闕乏。速運彭城下邳郡見種,委刺史貸給。徐、豫土多稻田,而民間專務陸作,可符二鎮,履行舊陂,相率修立,並課墾闢,使及來年。凡諸州郡,皆令盡勤地利,勸導播殖,蠶桑麻棨,各盡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八月戊辰,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衡陽王義季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征北將軍、徐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為車騎將軍、荊州刺史。南兗州刺史廣陵王誕為南徐州刺史。九月甲辰,以大沮渠安周為征西將軍、涼州刺史,封河西王。冬十月己卯,以左軍將軍徐瓊為兗州刺史,大將軍參軍申恬為冀州刺史。
二十二年春正月辛卯朔,改用御史中丞何承天元嘉新曆。壬辰,撫軍將軍、南豫州刺史武陵王諱改為雍州刺史,湘州刺史南平王鑠為南豫州刺史。二月辛巳,以侍中王僧朗為湘州刺史。甲戌,立第八皇子褘為東海王,第九皇子昶為義陽王。夏六月辛亥,以南豫州刺史南平王鑠為豫州刺史。秋七月己未,以尚書僕射孟顗為尚書左僕射,中護軍何尚之為尚書右僕射。雍州刺史武陵王諱討緣沔蠻,移一萬四千餘口於京師。乙酉,征北大將軍、南兗州刺史衡陽王義季改為徐州刺史。九月己未,開酒禁。冬十月,起湖熟廢田千頃。十二月乙未,太子詹事范曄謀反,及黨與皆伏誅。丁酉,免大將軍彭城王義康為庶人。庚戌,以前豫州刺史趙伯符為護軍將軍。
二十三年春正月丁巳,以長沙內史陸徽為益州刺史。庚申,尚書左僕射孟顗去職。遷漢州流民於沔次。二月癸卯,以左衛將軍劉義賓為南兗州刺史。三月,索虜寇兗、豫,青、冀,刺史申恬破之。夏四月丁未,大赦天下。六月癸未朔,日有蝕之。交州刺史檀和之伐林邑國,克之。秋七月辛未,以散騎常侍杜坦為青州刺史。八月癸卯,揭陽赭賊攻建安郡,燔燒城府。九月己卯,車駕幸國子學,策試諸生,答問凡五十九人。冬十月戊子,詔曰:“癢序興立累載,胄子肄業有成。近親策試,睹濟濟之美,緬想洙、泗,永懷在昔。諸生答問,多可采覽。教授之官,並宜沾賚。”賜帛各有差。十二月丁酉,以龍驤司馬蕭景憲為交州刺史。是歲,大有年。筑北堤,立玄武湖,築景陽山於華林園。
二十四年春正月甲戌,大赦天下,文武賜位一等。繫囚降宥,諸逋負寬減各有差。孤老、六疾不能自存,人賜谷五斛。蠲建康、秣陵二縣今年田租之半。三月壬申,護軍將軍趙伯符遷職。夏五月甲戌,青州刺史杜坦加冀州刺史。六月,京邑疫癘。丙戌,使郡縣及營署部司,普加履行,給以醫藥。是月,以貨貴,制大錢一當兩。秋七月乙卯,以林邑所獲金銀寶物,班賚各有差。八月乙未,征北大將軍、徐州刺史衡陽王義季薨。癸卯,以南兗州刺史劉義賓為徐州刺史。九月己未,以中領軍沈演之為領軍將軍。辛未,以太子詹事徐湛之為南兗州刺史。冬十月壬午,豫章胡誕世反,殺太守桓隆之。前交州刺史檀和之南還至豫章,因討平之。壬辰,以建平王宏為中護軍。十一月甲寅,立第十皇子渾為汝陰王。
二十五年春正月戊辰,詔曰:“比者冰雪經旬,薪粒貴踴,貧弊之室,多有窘罄。可檢行京邑二縣及營署,賜以柴米。”二月庚寅,詔曰:“安不忘虞,經世之所同;治兵教戰,有國之恆典。故服訓明恥,然後少長知禁,頃戎政雖修,而號令未審。今宣武場始成,便可克日大習眾軍。當因校獵,肄武講事。”閏月己酉,大搜於宣武場。三月庚辰,車駕校獵。夏四月乙巳,新作閶闔、廣莫二門,改先廣莫門曰承明,開陽曰津陽。乙卯,以撫軍將軍、雍州刺史武陵王諱為安北將軍、徐州刺史。癸亥,以右衛將軍蕭思話為雍州刺史。五月己卯,罷大錢當兩。六月庚戌,零陵王司馬元瑜薨。庚申,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武陵王諱加兗州刺史。丙寅,車騎將軍、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進位司空。秋七月壬午,左光祿大夫王敬弘薨。八月己酉,以撫軍參軍劉秀之為梁、南秦二州刺史。甲子,立第十一皇子諱為淮南王。九月辛未,以尚書右僕射何尚之為尚書左僕射,領軍將軍沈演之遷職,吳興太守劉遵考為領軍將軍。
二十六年春正月辛巳,車駕親祠南郊。二月己亥,車駕陸道幸丹徒,謁京陵。三月丁巳,詔曰:"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雲密邇,瞻塗莫從。今因四表無塵,時和歲稔,復獲拜奉舊塋,展罔極之思,饗宴故老,申追遠之懷。固以義兼於桑梓,情加於過沛;永言慷慨,感慰實深。宜聿宣仁惠,覃被率土。其大赦天下,復丹徒縣僑舊今歲租布之半。行所經縣,蠲田租之半。二千石官長並勤勞王務,宜有沾錫。登城三戰及大將戰亡墜沒之家,老病單弱者,普加贍恤。遣使巡行百姓,問所疾苦。孤老、鰥寡、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賜谷五斛。"遣使祭晉故司空忠肅公何無忌之墓。乙丑,申南北沛下邳三郡復。又詔曰:“京口肇祥自古,著符近代,衿帶江山,表里華甸,經塗四達,利盡淮、海,城邑高明,土風淳壹,苞總形勝,實唯名都。故能光宅靈心,克昌帝業。頃年岳牧遷回,軍民徙散,廛里廬宇,不逮往日。皇基舊鄉,地兼蕃重,宜令殷阜,式崇形望。可募諸州樂移者數千家,給以田宅,並蠲復。”五月丙寅,詔曰:“吾生於此城。及盧循肆亂,害流茲境。先帝以桑梓根本,實同休戚,復以蒙稚,猥同艱難,情義繾綣,夷險兼備,舊物遺蹤,猶存心目。歲月不居,逝逾三紀,時人故老,與運零落。眷惟既往,倍深感嘆。可搜訪於時士庶文武今尚存者,具以名聞。人身已亡而子孫見在,優量賜賚之。”車駕水路發丹徒,壬午,至京師。丙戌,婆皇國,壬辰,婆達國,並遣使獻方物。秋七月辛未,以江州刺史廬陵王紹為南徐州刺史,廣陵王誕為雍州刺史。八月己酉,以中護軍建平王宏為江州刺史。癸丑,以南豐王朗為湘州刺史。冬十月,廣陵王誕改封隨郡王。甲辰,以中軍將軍、揚州刺史始興王浚為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兗二州刺史;南徐州刺史廬陵王紹為揚州刺史。
二十七年春正月辛未,制交、寧二州假板郡縣,俸祿聽依台除。辛卯,百濟國遣使獻方物。二月辛丑,右將軍、豫州刺史南平王鑠進號平西將軍。辛巳,索虜寇汝南諸郡,陳南頓二郡太守鄭琨、汝陽潁川二郡太守郭道隱委守走。索虜攻懸瓠城,行汝南郡事陳憲拒之。以軍興減百官俸三分之一。三月乙丑,淮南太守諸葛闡求減俸祿同內百官,於是州及郡縣丞尉並悉同減。戊寅,罷國子學。乙酉,以新除吏部尚書蕭思話為護軍將軍。夏四月壬子,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武陵王贊降號鎮軍將軍。六月丁酉,侍中蕭斌為青、冀二州刺史。秋七月庚午,遣寧朔將軍王玄謨北伐。太尉江夏王義恭出次彭城,總統諸軍。乙亥,索虜確磝戍委城走。冬閏月癸亥,玄謨攻滑台,不克,為虜所敗,退還確磝。辛未,雍州刺史隨王誕遣軍攻弘農城,克之。丙戌,又克關城。十一月戊子,索虜陷鄒山,魯、陽平二郡太守崔邪利沒。甲午,隨王誕所遣軍又攻陝城,克之。癸卯,左軍將軍劉康祖於壽陽尉武戍與虜戰敗見殺。丁未,大赦天下。十二月戊午,內外纂嚴。乙丑,冗從僕射胡崇之、太子積弩將軍臧澄之、建威將軍毛熙祚於盱眙與虜戰敗,並見殺。庚午,虜偽主率大眾至瓜步。壬午,內外戒嚴。
二十八年春正月丙戌朔,以寇逼不朝會。丁亥,索虜自瓜步退走。丁酉,攻圍盱眙城。是月,寧朔將軍王玄謨自確磝退還歷下。二月丙辰,索虜自盱眙奔走。癸酉,詔曰:“玁狁孔熾,難及數州,眷言念之,寤寐興悼。凶羯痍挫,迸跡遠奔,凋傷之民,宜時振理。凡遭寇賊郡縣,令還復居業,封屍掩骼,賑贍飢流。東作方始,務盡勸課。貸給之宜,事從優厚。其流寓江、淮者,並聽即屬,並蠲復稅調。”甲戌,太尉、領司徒江夏王義恭降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辛巳,鎮軍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武陵王諱降號北中郎將。壬午,車駕幸瓜步,是日解嚴。三月乙酉,車駕還宮。壬辰,征北將軍始興王浚解南兗州。庚子,以輔國將軍臧質為雍州刺史。戊申,徐州刺史武陵王諱為南兗州刺史。甲寅,護軍將軍蕭思話為撫軍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夏四月癸酉,婆達國遣使獻方物。索虜偽寧南將軍魯爽、中書郎魯秀歸順。戊寅,以爽為司州刺史。五月乙酉,亡命司馬順則自號齊王,據梁鄒城。丁巳,婆皇國,戊戌,河南王,並遣使獻方物。己巳,驃騎將軍江夏王義恭領南兗州刺史。戊申,以尚書左僕射何尚之為尚書令,太子詹事徐湛之為尚書僕射、護軍將軍。壬子,以後將軍隨王誕為安南將軍、廣州刺史。六月壬戌,以北中郎將武陵王諱為江州刺史,以振武將軍、秦郡太守劉興祖為青、冀二州刺史。秋七月甲辰,安東將軍倭王倭濟進號安東大將軍。八月癸亥,梁鄒平,斬司馬順則。冬十月癸亥,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十一月壬寅,曲赦二兗、徐、豫、青、冀六州。是冬,徙彭城流民於瓜步,淮西流民於姑孰,合萬許家。
二十九年春正月甲午,詔曰:“經寇六州,居業未能,仍值災澇,飢困荐臻。可速符諸鎮,優量救恤。今農事行興,務盡地利。若須田種,隨宜給之。”二月庚申,虜帥拓跋燾死。庚午,立第十二皇子休仁為建安王。夏四月戊午,訶羅單國遣使獻方物。以驃騎參軍張永為冀州刺史。五月甲午,罷湘州並荊州。以始興、臨賀、始安三郡屬廣州。丙申,詔曰:“惡稔身滅,戎醜常數,虐虜窮凶,著於自昔。未勞資斧,已伏天誅,子孫相殘,親黨離貳,關、洛偽帥,並懷內款,河朔遺民,注誠請效。拯溺盪穢,今其會也。可符驃騎、司空二府,各部分所統,東西應接。歸義建績者,隨勞酬獎。”是月,京邑雨水。六月己酉,遣部司巡行,賜樵米,給船。撫軍將軍蕭思話率眾北伐。以征北從事中郎劉瑀為益州刺史。秋七月壬辰,汝陰王渾改封武昌王,淮陽王諱改封湘東王。丁酉,省大司農、太子仆、廷尉監官。八月丁卯,蕭思話攻確磝,不拔,退還。九月丁亥,以平西將軍吐谷渾拾寅為安西將軍、秦河二州刺史。己丑,撫軍將軍、徐兗二州刺史蕭思話加冀州刺史,兗州如故。冬十月癸亥,司州刺史魯爽攻虎牢不拔,退還。十一月壬寅,揚州刺史廬陵王紹薨。十二月辛未,以驃騎將軍、南兗州刺史江夏王義恭為大將軍、南徐州刺史,錄尚書事如故。
三十年春正月戊寅,以司空、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為司徒、中軍將軍、揚州刺史。以南兗州並南徐州。庚辰,以領軍將軍劉遵考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壬午,以征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始興王浚為衛將軍、荊州刺史。戊子,江州刺史武陵王諱統眾軍伐西陽蠻。癸巳,以豫州刺史南平王鑠為撫軍將軍、領軍將軍。青、徐州飢。二月壬子,遣運部賑恤。甲子,上崩於含章殿,時年四十七。謚曰景皇帝,廟曰中宗。三月癸巳,葬長寧陵。世祖踐阼,追改謚及廟號。
史臣曰:太祖幼年特秀,顧無保傅之嚴,而天授和敏之姿,自稟君人之德。及正位南面,歷年長久,綱維備舉,條禁明密,罰有恆科,爵無濫品。故能內清外晏,四海謐如也。昔漢氏東京常稱建武、永平故事,自茲厥後,亦每以元嘉為言,斯固盛矣!授將遣帥,乖分閫之命,才謝光武,而遙制兵略,至於攻日戰時,莫不仰聽成旨。雖覆師喪旅,將非韓、白,而延寇蹙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漏衾衽,難結商豎,雖禍生非慮,蓋亦有以而然也。嗚呼哀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