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康

劉義康(409~451年),字車子,彭城郡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南朝宋宗室大臣,宋武帝劉裕第四子,宋少帝劉義符、宋文帝劉義隆異母弟,母為王美人。

初仕東晉,拜司州刺史。劉宋建立後,拜右將軍,封為彭城王,歷任南豫州、南徐州等州刺史,宋文帝即位後,拜驃騎將軍、散騎常侍、開府儀同三司,遷荊州刺史。宰相王弘薦為司徒,共同輔理朝政。王弘死後,遷揚州刺史、太子太傅,獨掌朝事。拜大將軍,領司徒,不顧君臣禮儀,廣聚黨羽,引發宋文帝猜忌,黨羽受到清洗,出任江州刺史。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徐湛之告發范曄、孔熙先陰謀擁立劉義康為帝,坐罪廢為庶人,遷往安成郡安置。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大舉南侵,攻至瓜步。宋文帝擔心有人推舉劉義康為帝,遂派人將其暗殺,時年四十三歲,以侯爵之禮葬於安成郡。

基本介紹

  • 本名:劉義康
  • 字號:車子
  • 所處時代:南朝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時間:409年
  • 去世時間:451年
  • 官職:大將軍,領司徒
  • 封爵:彭城王
  • 籍貫:彭城綏輿里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外歷方伯,入朝為相,主相生嫌,涉反罹禍,軼事典故,人物評價,親屬成員,父母,兄弟,子女,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義康是東晉權臣劉裕第四子,十二歲便被父親任命為冠軍將軍、豫州刺史,都督豫州、司州、雍州、并州四州軍事。
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以宋王之爵入朝,準備接受晉廷禪讓。劉義康負責留守壽陽(宋國國都、豫州州治,在今安徽壽縣),後又兼領司州刺史,加督徐州鐘離郡、荊州義陽郡軍事。是年,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南朝宋,史稱宋武帝。劉義康作為皇子,被封為彭城王,食邑三千戶,並進拜右將軍。

外歷方伯

永初三年(422年),劉義康改任南豫州刺史,監南豫州、豫州、司州、雍州、并州五州軍事。是年,劉裕病逝,太子劉義符即位,史稱宋少帝。劉義康又改任南徐州刺史,並以使持節的身份,都督南徐州、兗州及揚州晉陵郡軍事。
元嘉元年(424年),宰相徐羨之、傅亮、謝晦廢黜劉義符,改立劉義隆為皇帝,史稱宋文帝。劉義康則進拜驃騎將軍,加授散騎常侍,並增食邑二千戶,獲賜鼓吹一部。
元嘉二年(425年),劉義康進拜開府儀同三司,仍鎮京口(南徐州州治,在今江蘇鎮江)。
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在朝中誅殺徐羨之、傅亮,親自討伐時任荊州刺史的謝晦,並決定由劉義康接掌荊州。劉義康遂由京口入朝,與揚州刺史王弘一同負責留守事宜。不久,謝晦兵敗被殺。劉義康以荊州刺史之職出鎮江陵(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荊州),並持節都督荊州、湘州、雍州、梁州、益州、寧州、南北秦州等八州軍事。

入朝為相

元嘉六年(429年),劉義康因王弘上表推薦而獲徵召入朝任侍中、都督揚南徐兗三州諸軍事、司徒、錄尚書事,領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與王弘共輔朝政,不過其時王弘多病而且常常表現謙讓,故朝事基本上都由義康決定。
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劉義康更領其揚州刺史一職。宋文帝常年寢疾,屢經危殆。劉義康提醒宋文帝:如果宋文帝病逝,檀道濟將難以控制。於是,在元嘉十二年(435年),宋文帝下詔讓檀道濟入朝。同年,加封劉義康為太子太傅。
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病重,一直認為檀道濟是在養寇自重。宋文帝想起了劉義康的提醒,司空檀道濟在宋文帝死後,將難以控制。遂召檀道濟入京處死,並殺檀道濟諸子及大將高進之等。第二天,便大赦天下。(注意:根據成書時間,《宋書》的可信度明顯高於《南史》。《宋書》將誅檀之事的記錄在《宋書·文帝紀》、《宋書·列傳第三·檀道濟傳》,但在劉義康的傳記——《宋書·列傳第二十八》卻完全沒有提及誅檀之事。,說明宋文帝才是誅殺檀道濟的中流砥柱。)為了慶祝檀道濟在三月己未的伏誅,次日(三月庚申),宋文帝下令大赦天下。
劉義康喜歡吏職,銳意文案,糾剔是非,莫不精盡。劉義康所奏的都得允許,而刺史以下官員都由義康決定任免,甚至連生殺大事常由義康決定。由是朝野輻湊,勢傾天下。劉義康亦自強不息,無有懈倦。謙虛謹慎,禮賢下士,又聰識過人,一聞必記,常所暫遇,終生不忘。劉義康也入宮盡心侍奉兄長,內廷和外朝各事都由義康所決定。太祖有虛勞疾,寢頓積年。劉義康服侍宋文帝吃藥,盡心衛奉,湯藥飲食,非口所嘗不進。有時,劉義康連夜不寐,數日不解衣。內外眾事,皆專決施行。
元嘉十六年(439年),進大將軍,領司徒,辟召掾屬,與宋文帝嫌隙加深。

主相生嫌

不過,劉義康為人率性而行,不作避嫌,又因劉義康權傾朝野,各處進貢物品時都會將最好的送到義康府,較次的才給皇帝。而義康親信的左長史劉斌、從事中郎王履、主簿劉敬文及祭酒孔胤秀見宋文帝病重不但表示應該冊立長君,請劉義康準備顧命詔書,而且還在劉義康不知情下到尚書儀曹那裡取晉康帝繼位往事的資料,宋文帝病好後都知道這些事。劉斌等也結為朋黨支持為相的義劉康,圖將其推上帝位,遂誣陷盡忠於國的異己者,令其獲罪被黜。於是皇帝和宰相之間就生了嫌隙。
劉義康曾經想讓劉斌任丹陽尹,但話未說完宋文帝就察覺其心意,立即就決定讓劉斌任吳郡太守。後來會稽太守羊玄保求還朝,劉義康又想讓劉斌接任,特地去向宋文帝詢問繼任人選,宋文帝當時還未想好,但倉卒之間還是說已決定了用王鴻。而自元嘉十六年(439年)秋季起,宋文帝再也沒有去過劉義康的東府,宋文帝至此見帝相之間的矛盾已經趨於明顯,擔心會生大禍。元嘉十七年(440年),收殺劉義康的親信劉湛、劉斌等一干人,又流放了劉湛黨羽何默子等,廢王履於家。當日,劉義康在中書省,在收到文帝所宣布劉湛等人的罪狀後,便上表求退。宋文帝遂改劉義康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出鎮豫章。
元嘉十八年(441年),劉義康到豫章辭任刺史,文帝加增督交廣二州湘州之始興諸軍事。

涉反罹禍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徐湛之告發范曄孔熙先等密謀擁立劉義康,於是范曄等以謀反罪被處死刑,劉義康被廢為庶人,流放至安成郡,更命寧朔將軍沈邵為安成公國相,領兵防守。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胡誕世等人在豫章叛變,圖立劉義康為帝,但很快被鎮壓。當時江夏王劉義恭上書稱劉義康有怨言,動搖人心,建議流放到更偏遠的廣州。宋文帝聽從並命沈邵領廣州事,但劉義康未出發沈邵就去世,遂一直留在安成郡。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大軍南下至長江以北的瓜步,南朝形勢嚴峻,劉義隆深怕有異心的人會趁亂推舉劉義康反叛,遂命中書舍人嚴龍帶毒藥賜死他。劉義康以佛教稱自殺者不得再世為人而拒絕服藥,嚴龍遂以被子悶死他,享年四十三,以侯爵禮節在安成郡下葬。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女兒劉玉秀等人上書請求讓其還葬宗族墓群,得到批准。宋前廢帝時更獲恢復宗籍,但在宋明帝時又被追廢為庶人。

軼事典故

劉義康生性喜歡處理官職事,處理公文都十分專心,查察人事對錯時亦顯得明鑑詳盡。劉義康任相時雖權傾朝野,但也沒有懈怠,每天有數百輛車到東府求見,即使前來的人地位卑微,劉義康也會接見他。他也愛惜官爵,一直都沒有用官位或封爵去賄賂人,但凡朝中有才之士都會招其入自己府下,而其府中無能或忤逆其意的都會調到朝中,故其手下屬官都盡心做事。他亦曾批評王敬弘及王球等人“坐取富貴”。
劉義康記憶力過人,聽過的話和遇到的事都不會忘記,而且常常在眾人聚會時炫耀自己的記憶能力,眾人亦佩服他。
劉義康與宋文帝原本關係不錯,宋文帝長年患病時,劉義康就衣不解帶、通宵達旦地盡心侍奉,進獻的食品和藥物都先試一口。但《宋書》亦載義康“闇於大體,自謂兄弟至親,不復存君臣形跡”,他曾在未向朝廷報告下私自設六千人的部曲;冬季時進貢的柑子,上好的都送到東府,次等的才送進宮,不知情的文帝因而嘆息該年的柑不好,劉義康就命人到府中拿上好的柑進宮,都比宮中的柑大三寸。

人物評價

沈約:① 襄陽龐公謂劉表曰:“若使周公與管、蔡處茅屋之下,食藜藿之羹,豈有若斯之難。”夫天倫由子,共氣分形,寵愛之分雖同,富貴之情則異也。追味尚長之言,以為太息。②彭城王照不窺古,本無卓爾之資,徒見昆弟之義,未識君臣之禮,冀以此家情,行之國道,主猜而猶犯,恩薄而未悟,致以呵訓之微行,遂成滅親之大禍。
李延壽:夫天倫猶子,分形共氣,親愛之道,人理斯同;富貴之情,其義則舛。善乎龐公之言。比之周公、管、蔡,若處茅屋之內,宜無放殺之酷。觀夫彭城、南郡,其然乎?
湯鵬:劉義康不見淮南厲王事,是以獲罪;寇準不讀《霍光傳》,其功不終:短其術而陋者也。

親屬成員

父母

  • 父親劉裕,南朝宋開國皇帝,史稱宋武帝。
  • 母親王氏,劉裕的妾室,南朝宋建立後封修容,文帝時進封彭城王太妃。

兄弟

劉裕共生七子,劉義康排行第四,有三個哥哥、三個弟弟。
  1. 劉義符,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史稱宋少帝,在位兩年,被徐羨之等廢為營陽王,隨即被殺。
  2. 劉義真,封廬陵王,官至司徒,少帝時被徐羨之等廢為庶人,隨即被殺。
  3. 劉義隆,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史稱宋文帝,在位三十年,最終被太子劉劭弒殺。
  4. 劉義恭,封江夏王,官至太宰,宋前廢帝(文帝孫)在位時與柳元景等密謀廢立,事泄被殺。
  5. 劉義宣,封南郡王,官至丞相、荊湘二州刺史,宋孝武帝(文帝子)在位時起兵叛亂,兵敗被殺。
  6. 劉義季,封衡陽王,官至征北大將軍、徐州刺史,劉義康被廢后終日酗酒,是兄弟七人中唯一善終者。

子女

  • 兒子
劉義康共有六個兒子,除兩人早逝外,其餘皆在元嘉末年的元兇之亂中被劉劭殺害。
  1. 劉允,封泉陵縣侯,後被廢為庶人,流放安成郡,元兇之亂時遇害。
  2. 劉肱,流放安成郡,元兇之亂時遇害。
  3. 劉珣,流放安成郡,元兇之亂時遇害。
  4. 劉昭,早逝。
  5. 劉方,早逝。
  6. 劉曇辯,流放安成郡,元兇之亂時遇害。
  • 女兒
劉義康的女兒,史籍記載的有兩人:
  1. 劉氏,嫁謝約。
  2. 劉玉秀

史籍記載

《宋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二十八·武二王》
《南史·卷十三·列傳第三·宋宗室及諸王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