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晟”編鐘

宋“大晟”編鐘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長18.5厘米,寬14.6厘米,高28.5厘米。1986年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出土。鐘整體呈合瓦形,甬部為雙夔交接旋鈕,鐘兩側有乳釘36枚,鉦部、舞部和篆部飾蟠虺紋,正面中部用陰線刻篆書“大晟”二字,背面正中鉦部刻“中呂中聲”。器形厚重,古樸典雅,製作規整,紋飾優美。現收藏於北京市海淀區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大晟”編鐘
  • 出土地點:1986年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
  • 館藏地點: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28-1號
  • 所屬年代:宋
  • 尺寸:長18.5cm,寬14.6cm,高28.5cm
  • 所屬博物館:北京市海淀區博物館
  • 所屬地區:北京
文物介紹
“大晟”編鐘系北宋宮廷樂府“大晟府”之重器。據《續考古圖》記載,崇寧三年(1104年)甲申歲孟冬月從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縣南)崇福院出土了6枚據說是春秋時宋公所鑄古鐘,遂被宋廷認為是“於受命之邦出為太平之符者”,於是依照古鐘式樣,精心鑄造了12套編鐘,每套28枚,即有正聲12枚,中聲12枚,清聲4枚,總共336枚。宋徽宗(1101-1125年)為此頒詔“賜新樂名大晟,置府建宮”。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難,金人掠宋徽、欽二帝北遷,汴京文物重器同時遭劫,“大晟”編鐘同樣沒有幸免於難。“大晟”編鐘被掠後,部分運至金中都和上京,部分分賞於人。此次劫掠的“大晟”編鐘並非全部,後來又有出土。據《金史·樂志》卷三十九載“初,正隆間海陵營建太廟於汴,……其地故宋景靈宮之址,掘其下得編鐘十三,編罄八,皆刻大晟字。”此是靖康二年劫餘而埋沒於地下的。《金史·樂志》曰“初,太宗取汴,得宋之儀章鐘磬樂虡,挈之以歸。皇統元年(1141年),熙宗加尊號,始就用宋樂,有司以鐘磬刻‘晟’字者犯太宗諱,皆以黃紙封之。大定十四年(1174年),太常始議:“歷代之樂各自為名,今郊廟社稷所用宋樂器犯廟諱,宜皆颳去,更為制名。”於是,命禮部、學士院、太常寺撰名,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大和”。由上所述,可知“大晟”編鐘在金代皇統朝時才開始被朝廷利用,後來為了避金太宗(完顏晟)的名諱,先是用黃紙封蓋,後來乾脆颳去“大晟”原款,改刻“大和”。
聲鐘聲鐘
“大晟”編鐘自其鑄成之日起就屢遭劫難,流傳至今的數量極少,目前面世的共有28枚。我館藏“大晟”編鐘,系當年的“大晟”編鐘之一。據推斷,是當年被金人劫掠北上,賞賜於人後散佚的一件,因此得以保存“大晟”之名。該鐘上部有雙夔交結懸鈕,鉦部有乳36枚(正背兩面),器身遍飾布紋,正背兩面各有陰刻篆書銘文:一曰“大晟”,一曰“中呂中聲”;舞遂部分均飾以蟠虺紋。古樸典雅,紋飾優美,是一件十分難得的藝術珍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在現存已知的“大晟”編鐘中,律名為“中呂中聲”的僅見北京中國音樂研究院所藏,但其鐘已殘,海淀博物館所藏為目前僅見的完整器,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大晟”編鐘為我們研究宋代的廟堂樂制、青銅樂器仿古鑄造技術,研究我國古代音樂史、工藝史和宋代古器物學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