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安徽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是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國家《“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安徽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特編制的規劃。由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22年2月28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安徽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有關單位: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安徽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2年2月28日

規劃全文

安徽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安徽要強農業必須強,安徽要美農村必須美,安徽要富農民必須富。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國家《“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安徽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全面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紮實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全省農業農村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4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快速發展,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展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1720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20元,在全國位次由第17位躍居第11位。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邁上新台階。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其中優質專用糧食播種面積51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連續4年站穩800億斤台階,穩居全國第4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持續作出“安徽貢獻”。肉蛋奶和水產品產量持續增長,2020年總產量分別達616.9萬噸和232.4萬噸,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木本油料等特色農林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富民鄉村產業加速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和“158”行動計畫,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1.6萬家,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6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0個,發展了一批農產品加工強縣、強園、強企和“皖美農品”知名農業品牌。連續13年成功舉辦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成功打造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靚麗名片”。農村電商、鄉村休閒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亮點紛呈。
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升。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全國率先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9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950萬畝,兩年度被國務院列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激勵省份。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80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1%,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2020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實現65%,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
農業綠色發展紮實推進。大力推廣綠色高效種養模式,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418.3萬畝,集成創新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47套,套用輻射面積750萬畝,創建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3個、綠色高產高效示範縣18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快速發展,認證產品總數達8788個,綠色食品總數居全國第2位。化肥、農藥用量實現“五連降”,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深入推進示範創建。截至2020年底,全省登記註冊家庭農場總數14萬個,保持全國第1位次,呈現出行業類型多樣、經營規模適度、數量持續增長、發展勢頭強勁的良好態勢。農民合作社總數達11萬個,居全國第5位,帶動農戶450萬戶,成為引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火車頭”。發端於我省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總數近2000家,其中省級示範聯合體564家。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十三五”時期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3萬人次。
農村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平台建設,確權成果在農業補貼、征地補償、土地流轉方面得到普遍套用。高質量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農村“三變”改革由點到面推開,完成“三變”改革的村(居)占比達68%,深入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為農民持續增收開闢了新渠道。在全國率先開展林長制改革,首個全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落戶安徽。紮實推進天長市、旌德縣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
鄉村治理有效呈現新局面。全面啟動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創建,6個縣(市)、10個鄉鎮、97個村獲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深化“一抓雙促”工程,大力實施“四提升”行動,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萬多個,覆蓋全部市縣和90%以上鄉(鎮)村,文明鄉風加快形成。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農村地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成效明顯,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夯實。
城鄉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城鄉差距逐步縮小,要素雙向流動加速。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居住證制度全面實施,更多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3%。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快形成,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待遇實現統一。
第二節 機遇挑戰
在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過程中,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面臨多方面的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為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指明方向。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堅持”“兩個更大”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將“三農”工作融入“三地一區”戰略布局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已成為全省上下共識。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長期困擾廣大農村民眾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村教育、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民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黨員幹部隊伍經受鍛鍊洗禮,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發展格局構建有利於激發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巨大潛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助於發揮我省農業農村產業基礎、市場腹地、人力資源、資源環境等比較優勢和新型消費拉動作用,推動農業農村潛力釋放和價值拓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深化賦予全省農業農村發展重大戰略疊加效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區域發展戰略深化,有利於發揮我省左右逢源區位優勢,促進要素在更大範圍集聚,產業在更大空間拓展,供需在更大市場對接,推動我省農業農村資源再配置、要素再激活、布局再最佳化。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創造巨大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先進制造等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催生出一大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有助於我省發揮農業科教資源豐富、創新推廣平台集中的重要作用,加速科技、信息、人才等現代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為我省農業農村跨越發展創造巨大歷史機遇。
同時,也要看到我省農業農村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基礎還不穩固,農村勞動力外流嚴重,土地資源日益趨緊,育種科技創新能力亟待加強,數位技術與農業融合不深,大宗農產品生產受自然條件約束仍然較大,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不高,農產品加工轉化、冷鏈物流仍是我省農業發展的突出短板;資源環境約束不斷趨緊,生態系統保護和治理壓力較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統籌長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大江大湖流域保護任務艱巨,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長效機制亟待建立健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農村發展短板仍然凸顯,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與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皖北地區、大別山區等革命老區、沿淮行蓄洪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較為艱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相對滯後;農民持續增收面臨較大壓力,經營性收入面臨價格和成本雙重擠壓,工資性收入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增速放緩雙重影響,財產性收入渠道不多,轉移性收入空間變窄。
綜上所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努力推動我省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第三節 總體要求
“十四五”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全面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聚焦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推進農業土地規模化、組織企業化、技術現代化、經營市場化、服務社會化,實現農業全面提質增效,持續快速增加農民收入;以農村布局最佳化、生態優美、服務優質、鄉風優良、治理優越為目標,聚焦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傳統農業農村農民向徽美農業、徽韻農村、徽智農民轉變,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努力打造產業強、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安徽樣板”,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堅強支撐。
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農民主體地位。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自覺維護農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提升農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和修復,落實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強化科技支撐,突出創新驅動,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推動農業農村各環節的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積極探索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
——堅持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堅持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幹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雙招雙引”機制,強化財政、金融、土地政策集成支持,依靠市場化手段匯聚整合資源,運用合伙人思維激發主體活力,積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堅持城鄉融合、區域協調。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破除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把皖北放在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重中之重位置,在“四化同步”中推進皖北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皖北地區、皖中地區、皖西南地區互聯互動、美美與共,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堅持統籌謀劃、分類推進。科學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統籌謀劃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充分尊重農業農村發展的多樣性、區域性和差異性,保持歷史耐心,分類指導、穩紮穩打、久久為功,推進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有序實現現代化。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現代農業在長三角地位更加凸顯,農業農村現代化衝刺全國第一方陣,形成一批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示範樣板。
——農業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穩定增強,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引領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一村一品”協同推進的格局更加完善,質量高、效益好、競爭力強的徽美農業特色更加顯著。
——徽風皖韻美麗鄉村初步實現。鄉村建設行動取得顯著成效,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基本補上,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總數超過12000個,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鄉村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皖北田園風光、江淮錯落有致、沿江水鄉風韻、皖西生態山村、皖南山水徽韻的安徽特色鄉村風貌初步實現。
——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鞏固拓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建立完善,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脫貧人口“兩不愁、三保障”有效鞏固,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健全完善、有效運轉,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農村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城鄉要素雙向合理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拉動作用更加強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四化同步”中推進皖北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系統性、關聯性、協調性顯著提升,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初步形成,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展望2035年,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協調同步,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邁上新台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深入普及,徽風皖韻美麗鄉村基本實現,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農民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五節 基本路徑
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路徑,是推行“五化”:
——土地規模化。突出土地規模化的載體功能,堅持農場化經營方向,發揮市場在農村土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放大“一塊田”改革效應,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示範推廣新型股份合作農場,不斷豐富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
——組織企業化。激發組織企業化的主體力量,運用合伙人思維,積極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興業,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培育一批鏈主型龍頭企業和農業頭部企業,組建一批利益緊密聯結、共營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發展農村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加快農業生產組織企業化進程。
——技術現代化。強化技術現代化的驅動作用,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兩強一增”行動,加強農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套用創新,構建農業開放協同科技創新體系,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把農業科技翅膀做得“又硬又好”。
——經營市場化。激活經營市場化的內源動力,順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推動以市場促進流通、以消費引導生產,加快完善農產品流通網路,補齊冷鏈設施短板,培育壯大農業經紀人隊伍,塑造“皖美農品”高端農業品牌體系,搭建產銷對接合作平台,建設立足長三角、面向國內大中城市的精準高效農業市場體系。
——服務社會化。激發服務社會化的發展活力,促進服務主體聯合、服務資源整合、服務鏈條融合,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主體,培育壯大服務聯盟,推廣農業生產“大託管”模式,構建全程覆蓋、便捷高效、綜合配套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有效銜接。
專欄1 “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 標
2020年
2025年
目標
年均增長
(累計)
屬性
農業
高質
高效
1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億斤)
803.8
>800
-
約束性
2
肉類總產量(萬噸)
395
430
1.7%
預期性
3
高標準農田面積(萬畝)
4950
6250
[1300]
約束性
4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65
67.5
[2.5]
預期性
5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81
85
[4]
預期性
6
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91
>95
[>4]
預期性
7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
80
>85
[>5]
約束性
8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
>97
>98
[>1]
預期性
9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
2.3
2.8
[0.5]
預期性
10
鄉村休閒旅遊年營業收入(億元)
800
1100
6.6%
預期性
11
農村產品網路銷售額(億元)
600
1500
20.1%
預期性
12
農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2.4
4.8
14.9%
預期性
13
耕地畝均產出率(元/畝)
5380
10760
14.9%
預期性
農村
宜居
宜業
14
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比例(%)
97.6
>99
-
預期性
15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80
>90
[>10]
預期性
16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13.6
30
[16.4]
預期性
17
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
69.7
71.4
[1.7]
預期性
18
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
27.5
40
[12.5]
預期性
19
鄉鎮(街道)具備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
-
60
-
預期性
20
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個數(個)
8290
12290
[4000]
預期性
農民
富裕
富足
21
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強村占比(%)
8
15
[7]
預期性
22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620
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預期性
23
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占比(%)
58
60
[2]
預期性
24
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
9.5
12.5
[3]
預期性
註:[ ]代表5年累計變化數。
第二章 加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建設
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全面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高質高效。
第一節 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
鞏固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各級黨委保障糧食安全的全面領導責任和政府主體責任,完善糧食安全考核市縣指標。實施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分品種供給方案,全面落實各品種產量面積和保障目標任務。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把增產任務落細到品種、落實到市縣,提升糧食保障生產能力。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低於國家下達計畫,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繼續作出“安徽貢獻”。
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穩定和強化種糧農民補貼,執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讓種糧者有合理收益。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支持政策體系,全面落實中央財政獎補政策,在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鼓勵糧食主產市縣與主銷市縣開展產銷合作,引導產區銷區合作共建生產基地。擴大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將三大糧食作物大災險試點擴大到全省產糧大縣,適當降低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保費縣級補貼比例。
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綜合效益。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擴大優質專用水稻面積,適度推進“秈改粳”,集成推廣“早秈晚粳”、單季粳稻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生產,建設沿江、沿淮、江淮三大水稻核心主產區以及皖西南山區特色水稻生產區。推進綠色高質高效旱茬麥、稻茬麥發展,在皖北地區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生產,在江淮地區重點發展優質弱筋和中筋小麥生產。穩定玉米生產面積,最佳化玉米種植結構,推動籽粒、青貯和鮮食玉米協調發展。實施大豆產業振興計畫,在淮北地區重點發展優質高蛋白大豆,在江淮和沿江江南地區重點發展鮮食大豆、黑大豆等特色大豆。
第二節 提高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
發展高效種植。恢復淮河以南油菜生產,擴大花生、芝麻等油料種植,江淮和沿江地區重點發展“雙低”油菜、“多用途”油菜,淮北地區重點發展優質花生,推動形成“南籽北花”的油料生產布局。到2025年,全省油料播種面積達到850萬畝以上,主要油料總產量達到170萬噸。抓好蔬菜穩產保供,穩定城市郊區蔬菜面積,推進皖北、沿江和江淮地區棚室反季節蔬菜發展,建設皖南和大別山區食用菌及高山蔬菜、沿江沿淮環巢湖水生蔬菜等蔬菜特色優勢產區,加快皖北地區利用秸稈資源發展食用菌生產,構建品種互補、檔期合理、區域協調的生產供應格局。到2025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150萬畝,產量達到2640萬噸。
發展現代畜牧業。最佳化養殖區域布局,皖北地區重點發展生豬、牛羊養殖,江淮之間重點發展生豬、家禽和肉鴿養殖,皖西南地區重點發展家禽、地方品種豬、牛羊和蜜蜂養殖。鼓勵主銷市縣探索通過資源環境補償、跨區合作建設養殖基地等方式支持主產市縣發展畜禽生產,推動形成銷區補償產區的長效機制。全面推行“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模式,構建完善現代畜禽養殖體系、疫病防控體系、加工流通體系、循環發展體系。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建設一批優質奶源基地和飼草料基地。到2025年,確保全省生豬出欄量穩定在2739萬頭左右,肉蛋奶總產達到630萬噸以上。
加快漁業轉型升級。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證核發,完善重要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保證可養水域面積總體穩定。確保長江十年禁漁令全面有效落實,加強以長江幹流安徽段及8個重要支流和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為重點的漁政執法能力建設,紮實做好退捕漁民轉產和安置保障工作。開展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模式攻關,重點發展池塘標準化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規範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提高優質特色養殖比重。積極發展休閒漁業。持續推進沿淮湖泊、山區水庫、“兩淮”採煤沉陷區拆網還湖(庫)。到2025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600萬畝,水產品供給能力穩定在245萬噸,其中養殖產量占比達90%以上,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比達60%以上。
大力發展特色農林產品。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加強中低產茶園改造,在皖西南山區集中建設一批高檔名茶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江淮丘陵茶產業發展。推進道地藥材生產基地提檔升級,建設以亳州、阜陽為重點的大宗中藥材生產基地,以六安、安慶、黃山、宣城、銅陵、池州為重點的皖西南山區道地藥材生產基地。推進水果標準園創建,加快形成“一帶(黃河故道優質水果生產帶)、一嶺(江淮果嶺)、多特(多個特色水果生產基地)”的水果生產格局。促進蠶桑、菸草等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提高生產效益。實施木本油料建設工程和林業特色產業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第三節 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
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全面推行田長制,建立健全五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和相關配套制度,耕地優先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非農建設必須占用耕地的要節約集約用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和管護。強化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保護,根據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動態調整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成果,全面推行耕地分類管理,強化輕中度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因地制宜開展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確保到“十四五”末,全省耕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
加快建設“皖糧”高標準農田。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產糧大縣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建後管護等建設力度。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健全縣級統籌、多渠道籌集的管護資金保障機制,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通過獎補激勵,引導和激勵各類受益或管護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設施的運行管護。到2025年,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1300萬畝。
第四節 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加快產地環境、投入品管控、農獸藥殘留、產品加工、儲運保鮮、品牌打造、分等分級關鍵環節標準的制修訂,推動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集成套用基地,培育一批農業企業標準“領跑者”,示範帶動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實行標準化生產。在農業現代化示範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等,全域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宣貫和跟蹤評價,實施“四個一”貫標活動,開展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及相關標準綜合體的實施套用跟蹤評價,不斷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
促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集成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試行化肥施用定額制。加強農藥銷售管理,集成套用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到2025年力爭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以上,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0%以上。加強農膜市場監管,推廣套用安全可控替代產品,減量使用傳統地膜,到2025年農膜回收率85%以上,地膜殘留量實現負增長。嚴格執行獸藥使用休藥期規定,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實施藥物飼料添加劑退出計畫。
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完善秸稈資源化利用制度,鼓勵發展秸稈離田利用,深入開展秸稈收儲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秸稈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穩步支持秸稈飼料化、基料化利用。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養殖大縣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治理全覆蓋。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廣生物質利用“三全”模式。繼續辦好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推進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和修復。推動淮河流域環境聯防聯控,加大淮河岸線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升級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完善沱湖、滁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皖北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實施退耕還林還濕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展省級自然保護地生態補償試點,研究制定省自然保護地生態補償制度和自然保護地內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特許經營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市場體系,探索開展農業排污權、水權等交易,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第五節 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加強農業安全生產能力建設。落實農業安全生產責任制,開展農業行業安全生產風險評估預警,加大農業安全生產投入力度。建立完善防汛抗旱體系,持續推進灌區、泵站更新改造,推進淠史杭、駟馬山、茨淮新河、花涼亭、女山湖、永幸河、青弋江7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加強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中型水庫建設,支持各地開展小型水庫、塘壩和機井等抗旱水源建設,到2025年全面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路,動態開展糧食等作物產量氣象預報,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範能力,到2025年全省農業氣象災害損失率降低到5%以內。加強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提升農機安全生產水平,創建“平安農機示範縣”。開展“平安漁業示範縣”創建,加快漁政漁港等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動植物疫病綜合防控。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疫情應急防控、聯防聯控,突出抓好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小麥赤霉病等遷飛性、流行性、暴發性病蟲害監測與防控。全面提升動物疫病監測預警能力,加強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和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推進動物疫病區區域化管理。完善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和撲殺補助政策,積極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加強農業生物安全能力建設,強化農業外來入侵生物防控和轉基因作物監管。
提升重要農產品市場調控能力。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強化省級儲備糧油管理水平,加快培育多元市場購銷主體,提升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收儲調控能力。健全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合理儲備規模,規劃建設一批區域性農產品應急保供基地。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監測預警,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供需分析機制和信息發布平台,完善價格調控機制,提升儲備管理能力、市場監測預警能力、加工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保障市場供應充足和價格平穩運行。大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有效降低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損耗。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健全農產品追溯制度,完善提高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功能,推進市縣級監測信息和鄉鎮農產品快檢系統監測信息上傳省級平台,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數據一網統管。強化格線監管,強化農產品日常巡查檢查,落實“雙隨機”要求,紮實開展監督抽查、飛行檢查,加大對問題突出地區和問題產品抽檢力度。大力推進承諾達標合格證推廣使用,完善生產主體名錄,加強承諾達標農產品合格證監督管理。加快農業信用體系建設,探索開展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綜合監管,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紅榜”和“黑名單”制度,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作為各類農業項目實施、主體資格審查、行政許可審批、制定分類監管措施的必要條件,加強信用信息公開,對失信市場主體開展聯合懲戒。
專欄2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保障重大工程
“皖糧”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程。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加大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建後管護等建設力度。“十四五”時期,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1300萬畝,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優質品牌糧食工程。堅持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加強優質原糧基地建設,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糧食質量追溯提升、糧食機械裝備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等“六大行動”,加強“皖美糧油”“皖美糧機”品牌培育,加快構建“省級公共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皖糧品牌體系。到2025年優質專用糧食種植面積達到7000萬畝。
畜牧業提質增效工程。按照“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要求,加快推進畜禽生產、屠宰、加工、銷售產業化發展,到2025年底,創建省部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250家以上,發展畜禽生產、屠宰、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化龍頭企業集團5家以上,創建一批部級標準化生豬屠宰企業,動物疫病防控能力顯著增強,衛生監管能力大幅提高。
漁業轉型升級工程。加強漁業資源保護,推進漁業全程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綠色漁業、品牌漁業、高效漁業、智慧漁業、功能漁業。到2025年,實施綠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達到100萬畝,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800萬畝,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比達60%以上,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10個以上。
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提升工程。對照國際國內先進標準,加快制修訂優質大宗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構建形成覆蓋農業生產、加工、分級、銷售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全要素全產業鏈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全程質量控制。到2025年,試點構建5個農產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及相關標準綜合體,創建省級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100個,爭創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範基地20個,標準宣貫培訓制度基本建立,培訓標準化生產、管理和技術人員4萬人次以上。
農業綠色發展建設工程。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廢棄農膜回收等,持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到2025年,全省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抓好省級、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模式。
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加強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路建設,覆蓋全省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構建氣象為農服務大數據云平台、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台,精細化氣象服務覆蓋全省80%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省級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開展重大農業氣象災害智慧型識別、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等關鍵技術研發,創建農業農村部、中國氣象局聯合認定的農業氣象服務中心,為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提供氣象支撐。
第三章 推進科技強農機械強農
發揮農業科教資源和平台集聚優勢,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集中突破,大力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加快建設種業強省、數字皖農,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業科創高地,為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供支撐。
第一節 推進種業強省建設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農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工作,開展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地方特色品種資源狀況評估,加快資源搶救性收集。加強種質資源活力與遺傳完整性監測,及時繁殖與更新復壯。健全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做好地方特色品種的原種地登記與保護工作,加強種質資源的鑑定評價與優異資源挖掘利用。到“十四五”末,全省新收集保存各類農業種質資源1萬份,建設和完善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場(區、庫、圃)50個左右。
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生物性狀鑑定與測試公共平台建設,建立和完善主要農作物和畜禽品種主要經濟性狀測試、鑑定、生產性能測定技術公共平台體系。圍繞主要農作物和畜禽水產品種,深入推進生物育種關鍵技術研究套用和良種聯合攻關,加強重要經濟性狀形成機制、基因組結構、功能多樣性和雜種優勢理論等基礎研究,探索建立品種資源、技術成果有條件共享和權益按比例分配的開發利用機制。發揮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種業企業集聚優勢,加強生物育種前沿技術研究與套用,支持建設合肥“種業之都”。根據科研育種發展需要,適時擴大南繁基地規模,提升基地育種能力。
加快良種繁育與推廣。加強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依託國家級、省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農墾國有農場,建設一批現代化種子加工、倉儲和種苗快繁設施。健全省、市、縣三級新品種展示評價推廣體系,發展一批省級農作物新品種跟蹤評價和展示示範基地,建設一批市、縣級農作物新品種示範推廣基地。健全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一批市、縣級重點畜禽良種繁育場,遴選建設一批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積極爭取認定國家級畜禽資源保種場、地方品種核心育種場、種公豬站。以“四大家魚”、鯽魚、黃顙魚、鱖魚等為重點,大力推進水產原、良種場“育繁推一體化”發展,建立商業化水產育種體系。
第二節 大力推進機械強農
加強薄弱環節農機裝備研發。實施農機裝備研製補短板行動,加大農業重要裝備自主研製力度,開展糧棉油大宗農作物、特色經濟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等領域農業機械裝備研發攻關。開展水稻機械化栽植、小麥玉米輪作精量機播、玉米機收等環節技術裝備攻關,加大糧食生產的植保、烘乾等高性能機械研發,加快節水灌溉、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環保烘乾等綠色高效機械裝備和技術集成配套,加快補齊農機關鍵共性技術、核心零部件和重要裝備等短板。支持大馬力、高性能和綠色環保、複式新裝備研發、示範推廣,加強設施農業、果蔬茶、中藥材、畜牧業、漁業等產業技術裝備示範套用,推進丘陵山區輕簡型農機裝備和高適應性專用機械研發。
發展壯大農機裝備製造業。堅持內培外引,支持優勢農機裝備製造業發展壯大,以蕪湖、合肥、六安、滁州、蚌埠等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效智慧型農機、色選機、烘乾設備、動力裝備、孵化設備等農機裝備製造,重點布局建設一批現代農機裝備製造產業園區,支持農機裝備製造企業發展壯大,引進一批智慧型大型農機裝備製造企業,逐步提高我省農機裝備在國內、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到2025年,全省農機製造產業主營收入達到600億元。
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加快關鍵領域“機械換人”,調整最佳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提升水稻、油菜機械化種植和花生、薯類機械化採收水平,加快灌排、植保、秸稈處理、烘乾等環節裝備和技術套用。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果菜茶、現代種業、畜禽水產、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等產業的農機裝備和技術套用。支持丘陵山區開展“宜機化”改造,推進小田變大田、彎變直、坡改梯。加強綠色高效新機具示範推廣,支持秸稈還離田、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農機推廣套用。加強智慧農機裝備推廣,引導經營主體深度套用農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農機作業監測設備等。加強農機服務主體培育,組建農機服務聯合體,引導村級組織參與農機作業格線化服務,加快機械換人進程。
第三節 加快數字皖農建設
推進生產數位化構建。推進省級農作物制種基地、省級種畜禽場區、省級水產苗種場區及種質資源保護區數位化套用。以省級以上蔬菜水果標準園、畜禽水產標準場為重點,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林業等生產過程數位化轉型升級,實現環境自動監控、水肥藥精準施用、飼料精準飼餵、病蟲害智慧型測報、農機智慧型作業、氣象災害智慧型識別等。推動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現代林業產業園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套用,套用覆蓋率達到100%。以提升省級農業物聯網示範點為重點,建設數字農業工廠400個。
推進經營數位化增效。推進數字賦能農產品品牌培育,推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全部實現帶碼銷售。推進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安徽國際茶產業博覽會、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等辦展模式創新,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交易會。鼓勵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眾籌農業、定製農業等業態,推廣共享農業、雲農場、短視頻、直播、“5G+AR”認養等網路經營模式。鼓勵有實力的電商企業建設直采農場、農產品產地倉,發展生鮮電商等新零售業態。引導鄉村旅遊示範縣、美麗休閒鄉村等開展數字經營。
推進管理數位化升級。依託江淮大數據中心,完善省農業農村大數據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功能,加強數據資源體系、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市縣涉農數據互動對接,推進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全面、有效、集約管理和依法有序開發利用。推進“按圖索糧”,提升“智慧皖糧”信息化系統。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高標準農田、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數位化監管,實現地理信息上圖入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業投入品追溯監管數位化,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加強農業安全生產數位化監管,重點開展農機、漁船、農業應急管理的數位化改造,實現安全生產和災害應急過程實時監控和管理。
推進農業產業網際網路建設。以數位化改革引領行業頭部企業數位化流程再造、制度重構,打通農業產業鏈,實現全要素集聚,用數位技術整合人、技術、平台、資源、渠道等,形成平台數據和實體服務的深度互動,探索農業產業網際網路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支持具備較強實力的農業產業網際網路平台企業牽頭,制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中小型企業“上雲上平台”產品目錄和推廣方案,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中小型企業等加入農業產業網際網路,匯聚產業生態夥伴,實現農業產業集群式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網際網路數位化服務,建立農業產業網際網路數位化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吸引優秀農業產業網際網路數位化服務商入池。
第四節 建設農業科創高地
構建農業科技開放協同創新體系。突出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公益性創新平台的引領作用,支持開展特色優勢產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和熟化套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大型農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加強對有套用研究實力的市縣農業科研院所研發能力建設,改善一批農業重點實驗室(站)研究條件,支持皖北地區有條件科研院所和大型生物醫藥企業建設科技研發平台。立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圍繞生物育種、農產品精深加工、動植物疫病防控、現代農機裝備、數字農業、農業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鄉村振興科技專項。大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實施新一輪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畫和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積極融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
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水平。積極培育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專業市場,探索建立“網際網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為農業科技成果交易提供專業化服務平台。積極對接滬蘇浙各類科技交易市場,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發揮省級農業政產學研推協作聯盟和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平台作用,提升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推廣服務能力。鼓勵涉農高校院所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機構,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基層。加快培育一批專業化、精細化和特色化的農業科技中介服務組織,構建一站式創新服務鏈。實施“科技特派員+”行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強化團隊建設,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力爭到2025年全省科技特派員總數達到1萬名以上,支撐作用顯著增強。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全面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聘計畫,完善農技推廣人員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支持企業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
專欄3 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重大工程
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省新收集保存各類農業種質資源1萬份,建設和完善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場(區、庫、圃)50個左右;育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品種(配套系)20個左右;扶優扶強種業企業,新培育種業上市公司1家。
機械強農工程。重點推進特色農機裝備研發、農機裝備製造業集群建設、全程機械化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提升、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等。到2025年,全省農機裝備研發能力顯著提升;農機製造產業主營收入達到600億元;建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000個,實現農業鄉鎮全覆蓋;爭創國家級全程機械化生產示範縣50個,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
“數字皖農”建設工程。推進長豐縣、碭山縣、金寨縣、歙縣、桐城市5個數字鄉村試點縣建設,建設種業、生豬、稻米、水產、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8個農業產業網際網路,建設數字農業工廠400個。提升農業農村大數據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功能,推進農業數據自動化採集、網路化傳輸、標準化處理和可視化運用,逐步實現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數據整合分析及深度挖掘。推進“智慧皖糧”信息系統建設。
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工程。“十四五”期間,全省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平台5個以上,省級農產品品質評價研究中心1個以上,支持申報創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農產品品質評價研究中心,支持阜陽、蚌埠、宿州、亳州等創建國家農業高新科技創新開發區或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範區。
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到2025年,建設20個區域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爭創一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培育一批農業科技服務企業。
第四章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實施鄉村產業振興計畫,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高端農業品牌,深化農業開放合作,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域,把就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第一節 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帶
打造皖北循環農業產業帶。在沿淮淮北地區,大力推廣種養循環模式,重點建設北部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沿淮優質水稻產業帶、黃河故道優質水果產業帶、皖西北道地中藥材產業帶、“金三角”優質肉牛肉羊產業帶和皖北生豬產業帶,利用皖北豐富農作物秸稈資源發展“秸稈變肉”工程,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順應長三角地區綠色消費新趨勢,建設一批標準化綠色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發展一批綠色食品加工集聚區,實現農業縣(區)加工園區全覆蓋。加強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構建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打造長三角地區綠色大糧倉、大廚房,建設安徽現代農業發展新高地。
打造皖中都市農業產業帶。在江淮和沿江地區,聚焦大中城市綠色食品需求,大力發展都市型高效農業,重點建設沿江優質稻米產業帶、綠色蔬菜(食用菌)產業帶、優質生豬產業帶、特色家禽產業帶、名優水產(小龍蝦、河蟹)產業帶。圍繞“菜籃子”產品全產業鏈開發、全供應鏈提升,建設樞紐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打造都市圈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和農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樣板區。
打造皖西南特色農業產業帶。在皖西大別山和皖南山區,圍繞加快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農林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重點建設徽茶產業帶、皖西南中藥材產業帶、山區食用菌和林特產品產業帶、特色畜禽產業帶,調整完善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高端生態農產品,推進產業、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打造現代特色農業樣板區和“兩山理念”創新發展示範區。
第二節 推進農業工業化發展
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開發。以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和“158”行動計畫為引領,大力發展精細化綜合加工。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實現減損增效。強化頭部企業引領作用,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發展營養均衡、養生保健、藥食同源等食品加工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非食用產品加工。推進綜合利用加工,鼓勵農業企業和加工園區引進轉化提取、分離與製備技術,開發新產品、新材料、新能源。搭建體系化物流網路,以特色農產品生產優勢區為重點,建設一批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改造提升一批長三角區域性骨幹物流基地。實施田頭市場標準化建設工程,完善稱重計量、貯藏保鮮、質量檢測、信息服務等設施。加快建設倉儲冷鏈設施,提升清洗、烘乾、分級、包裝、貯藏、冷凍冷藏、查驗等設施水平,健全“全程溫控、標準健全、綠色安全、套用廣泛”的全程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創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擴大中央廚房、農商直供、自營門店、商超專櫃等業態。
推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實施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培育行動,強化縣域統籌和政策集成,在農業大縣組織實施農產品加工“一縣一園(區)”創建,引導農產品及食品加工企業進園入區發展,推進縣域農業工業化進程。在糧食主產縣,大力發展專用粉、雜糧、生態大米、中央廚房食品等主食產品加工。在畜禽水產養殖大縣,大力推進熟食、休閒食品加工。在蔬菜瓜果產地,大力發展淨菜配送、罐裝食品。以皖西北道地中藥材產業帶、皖西南中藥材產業帶為重點,推進中藥材深度開發,發展中藥飲片飲劑、保健食品加工。以徽茶產業帶為重點,發展茶葉精深加工,開發高端名茶、超微茶粉、茶多酚等產品。以蚌埠、阜陽為中心,發展農業生物基新材料加工,開發綠色食品包裝材料、生物基全降解材料等。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搭建技術研發、人才培訓、信息服務和產品行銷等平台,助推加工集聚區發展。
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化發展。以鄉鎮為單元統籌最佳化農業農村資源和產業,引導龍頭企業重心下沉建設原料專用基地,支持家庭農場、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創建“第一車間”“鄉村工廠”,提升原料基地、產地加工、倉儲保鮮等設施裝備水平,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和“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示範引領產鎮村融合發展。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科技集成、主體集中、產業集聚,推進園區主導產業“生產+加工+科技”全產業鏈開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現代林業產業示範區建設。加強農業產業集群培育,做大做強徽茶、酥梨、小龍蝦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把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以縣(市、區)為單位開展創建,示範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和數位化發展。到“十四五”末,爭創一批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
第三節 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最佳化鄉村休閒旅遊業。在城市郊區,依託都市農業資源和城郊區位優勢,建設一批綜合性休閒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鄉村民宿和休閒農莊,在16個地市城區周邊逐步形成“一城一環”的環城鄉村休閒遊憩圈。在自然風景區和生態保育區,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依託秀美山川、湖泊河流、濕地森林等生態優勢,打造以文化游、生態游、景觀游、康養游為特色等鄉村休閒旅遊示範帶。在傳統農區,依託稻田、花海、茶園、池塘等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景觀農業、農事體驗、特色動植物觀賞等鄉村旅遊業態。實施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鄉村休閒旅遊重點縣、精美園區和重點村鎮,推介一批休閒文旅精品景點線路。
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加快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引導電商、物流、商貿、金融、供銷、快遞等市場主體到鄉村布局,積極發展農村物流共同配送。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行動,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全國性和區域性線上線下融合的電子商務平台,鼓勵和引導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最佳化縣域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功能,持續開展電商人才培訓,促進農產品網路直播帶貨規範發展,改善農村電子商務環境。推進“數商興農”,推動農村電商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智慧型化升級,培育地域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的農產品網路品牌。
做精鄉土特色產業。積極發展小宗類、多品種特色農業,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加強地方特色品種資源保護和開發,積極開發傳統特色食品和鄉愁食品。因地制宜發展功能農業,建立完善功能農業資源保護名錄,建設集生產、體驗、康養於一體的功能農業示範基地。加強農業農村各類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創新發展,建立健全傳統工藝保護名錄,開發一批如竹編、木雕、銀飾、民族服飾等傳統特色手工藝產品。
第四節 培育高端農業品牌
構建農業品牌體系。立足面向長三角和國內大中城市,加快建設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依託,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核心的高端農業品牌體系。加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以縣域為重點加強品牌授權管理和產權保護。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建設,積極培育一批糧棉油、肉蛋奶等“大而優”的農產品品牌,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要載體,創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企業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品牌。
最佳化品牌發展機制。建立農業品牌目錄製度,組織開展目錄標準制定、品牌徵集、審核推薦、推選認定、培育保護等工作,促進安徽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完善農業品牌評價體系,發布公益性農業品牌評價與發展指數,推行品牌目錄動態管理,對進入目錄的品牌實行定期審核與退出機制。完善農業品牌保護體系,全面加強農業品牌監管,強化商標及地理標誌商標註冊和保護。加大對套牌和濫用品牌行為懲處力度,加強品牌中介機構行為監管。健全農業品牌危機處理應急機制,推進品牌危機預警、風險規避和緊急事件應對。
培育“皖美農品”高端農業品牌。瞄準長三角農產品消費市場高端化、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突出“物阜安徽、皖美農品”主題,加強市場開拓、行銷推介。推進品牌旗艦店、專營店布局,鼓勵高端品牌在滬蘇浙地區建設銷售專櫃、零售店、專營店、銷售服務中心,鼓勵高端品牌主體建設境外展示展銷中心。積極搭建品牌行銷推介平台,“十四五”期間,每年遴選10個“皖美農品”在中央電視台集中宣傳推介,在省級公共媒體開設“皖美農品大展播”欄目,集中展播品牌農產品。積極組織參加國內重大會展,舉辦市、縣長及企業家品牌推介活動,利用“網際網路+”“融媒體+”等手段展示安徽農業品牌成果。大力弘揚具有安徽特色的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為品牌注入文化內涵,講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品味,增強“皖美農品”農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五節 深化農業開放合作
紮實推進長三角農業合作。深入實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158”行動計畫,紮實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創建,推進生產基地穩固、加工提檔升級、銷售渠道暢通。推動開展一市三省基地互認,支持建設長三角中心城市農產品外延基地,鼓勵上海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提檔升級,更好發揮示範效應。推進“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現代農業建設,加強政策集成支持,加快滬皖綠色農產品共建共享合作基地建設。協同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聯盟、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展示交易服務中心、長三角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聯盟、長三角農業創新賦能聯盟等平台建設,不斷拓展平台功能,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
構建農業高水平開放格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皖企赴辛巴威合作開發聯盟”“皖與以色列合作聯盟”等帶動作用。推進農業對外合作“兩區”和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建設,提升辛巴威、哥斯大黎加、安哥拉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建設水平,引導境外企業和我省“走出去”企業入園發展,培育一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實施特色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積極培育農業外貿主體,建立外貿企業孵化培訓機制,促進農業外貿行業發展。加強農業對外合作隊伍建設,辦好“南南合作”英語培訓班、中德農業青年人才建設等項目。有序推動因公出國(境)團組,搭建交流平台。
專欄4 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重大工程
“158”行動計畫。圍繞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創建,建設面向長三角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至少重點培育1個優勢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全省示範基地超過500家,面向滬蘇浙地區的農副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年銷售額達到8000億元。
農產品加工“一縣一園(區)”創建工程。統籌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培育行動,強化縣域統籌和政策集成,在主要農業大縣實施農產品加工“一縣一園(區)”創建,引導農產品及食品加工企業進園入區發展,推進縣域農業工業化。到2025年,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300億元強縣10個、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強園10個以上。
農業產業強鎮培育工程。到2025年,全省培育100個特色產業強鎮,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銷售收入超億元示範鎮500個。
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程。通過科技集成、主體集合、產業集群,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範、服務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到2025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達到200個,爭取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數達到12個。
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工程。促進特色產業全產業鏈首尾相連、上下銜接、前後呼應,實現串珠成線、塊狀成帶、集群成鏈。到2025年,產值超百億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達到19個,培育一批產值超千億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樣板。
農產品倉儲冷鏈設施建設工程。在村鎮支持建設功能先進、運轉安全、效益良好的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到2025年基本滿足縣級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要求,明顯提升全省鮮活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能力。
“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全國性和區域性線上線下融合的農業電子商務平台,促進電子商務與農業農村發展有機融合,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到2025年,“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覆蓋所有縣(市、區)。
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工程。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品牌體系建設,打造“美麗田園 休閒安徽”全域旅遊精品品牌。到2025年,創建10個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20個省級休閒農業重點縣,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年接待達3億人次,基本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鄉村休閒旅遊目的地體系。
高端農業品牌培育工程。到2025年,全省新增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1100個以上,培育資源稟賦獨特、產品品質優異、產業優勢突出、長三角地區影響力強、全國知名度高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個、企業品牌80個、產品品牌500個,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消費者信任度明顯提升,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明顯增強。
“食安安徽”建設計畫。“十四五”期間,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含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企業)3000家、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基地(園區)50個、食品安全街區(小鎮)50個、食品安全示範縣60個,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運營、品牌化行銷的食品產業新格局。
第五章 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充分發揮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不同優勢,加快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合作與聯合為紐帶、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第一節 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戶家庭農場,完善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把符合條件的種養大戶、專業大戶納入家庭農場範圍。啟動實施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整縣試點,加大示範農場創建力度,探索系統推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組織開展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徵集活動,宣傳推介一批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樹立一批可看可學的家庭農場發展標桿和榜樣。通過支持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涉農項目等方式,引導家庭農場採用先進技術裝備,開展標準化生產,提高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和示範帶動能力。加強家庭農場統計和監測,鼓勵各地設計和推廣使用家庭農場財務收支記錄簿。
第二節 促進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
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發展壯大單體農民合作社,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提升縣域指導扶持服務水平。持續開展示範社評定,建立示範社名錄,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示範社四級聯創。增強農民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支持農民合作社利用當地資源稟賦,帶動成員開展連片種植、規模飼養,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農業品牌。鼓勵農民合作社加大農產品初加工、倉儲物流、技術指導、市場行銷等環節能力建設。鼓勵農民合作社建設運營農業廢棄物、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等設施,參與鄉村文化建設。
第三節 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
加強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培育服務聯合體和服務聯盟。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託管服務發展,支持各類服務主體向小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農業生產託管服務,發展單環節託管、多環節託管、關鍵環節託管和全程託管等多種託管模式,不斷擴大生產託管對小農戶的覆蓋面。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規範化試點建設,制定託管服務主體規範化建設標準,加快培育一批服務能力強、制度健全、運行規範的示範服務組織,推動行業規範發展。積極推進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暢通供需對接渠道,探索通過服務平台實現社會化服務供需雙方線上對接、線下服務的有效運行模式。到2025年,我省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建立全程覆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四節 培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
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實施“百億元企業”培育計畫,鼓勵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引導和支持具備條件的成長型企業上市融資,重點發展一批產值過50億元、100億元的“頭部企業”和“鏈主企業”,增強龍頭企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加強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聯繫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抱團發展。引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明確權利責任、建立治理結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持續穩定發展。支持農產品商貿、冷鏈物流企業發展,鼓勵專業化冷鏈物流企業與大型食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資源整合,開展供應模式創新。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綜合開發、商貿流通等全產業鏈建設關鍵領域,遴選儲備一批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重大項目,支持和引導全國、世界知名農業企業在安徽設立地區總部或總部型機構,形成“總部經濟”。
專欄5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重大工程
農業產業化頭部企業培育工程。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整合資源要素,鼓勵和引導經營業績好、科技含量高、擴張要求強,且符合上市基本條件的成長性企業上市融資,逐步發展成為整體競爭力強的行業領軍企業。到2025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100家,其中超50億元的企業達到15家、超100億元的企業達到20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雙千萬”工程。“十四五”時期,全省每年新增各級示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各2000家,到2025年,全省錄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數量達到20萬家,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合作社穩定在11萬個,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和示範社數量分別達到3000家、1500家,縣域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取得重要進展,主體融合發展程度顯著提高,服務能力和帶動效應顯著增強。
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升工程。深入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創建活動,每年選取一定數量基礎好、工作積極性高、條件紮實、重要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突出的農業大縣(市、區)開展小農戶生產託管服務推廣工作,引導小農戶積極接受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到2025年,全省各類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達到4萬個。
第六章 建設徽風皖韻美麗鄉村
堅持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並軌、標準統一,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加快建設徽風皖韻美麗鄉村。
第一節 強化鄉村建設規劃引領
建立縣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鄉村規劃編制委員會,切實加強對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的領導,明確不同類型村莊發展方向,分類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搬遷撤併類村莊原則上不單獨編制村莊規劃,納入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或其它村莊規劃,明確管控規則,統籌謀劃布局搬遷村民安置用地等。城郊融合類村莊可與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城鎮建設用地統一編制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集聚提升類村莊重點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最佳化環境、保護鄉村風貌等。特色保護類村莊規劃重點保持村莊特色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突出特色空間的品質設計。嚴格規劃實施和管控,落實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制度,對規劃為搬遷撤併的村莊,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並經村民會議同意,嚴格執行認定標準和審批程式,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集中上樓。組織鄉鎮建立格線化巡查防控體系,落實日常巡查機制,及時發現、制止和查處違反規划行為。
第二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構建現代化農村水利網路。加強長江、淮河幹流治理,全力推進流域排澇設施建設,分類治理沿湖周邊圩口,擴大外排閘站規模,提高江(河)排洪排澇能力。完成引江濟淮工程建設,實施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建設淮河以北輸水幹線提水工程及重點配水工程,全面發揮引江濟淮和淮水北調工程效益,加快實施皖北地區民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完成駟馬山滁河四級站乾渠一期工程,建設滁河四級站與江巷水庫的輸水通道。持續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改善農村供水條件,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優先實行城鄉供水一體化,沒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區域供水規模化,少數深山地區實行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建設和規範化管理。
打造立體化農村交通網路。有序實施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和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和聯網路建設。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推深做實農村公路路長制。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加強農村公路橋樑安全隱患排查,有序實施危橋改造,落實管養主體責任。開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創建,以點帶面提升全省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有序推進城鄉公交線路向城區周邊重點鎮村延伸和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鼓勵毗鄰縣間農村客運班線實施公交化改造,推動具備條件的地區實現全域公交,進一步提升城鄉客運均等化服務水平。加快完善旅客聯程運輸服務設施,提升服務品質。深化交旅融合發展,增強客運樞紐、服務區等交通設施旅遊服務功能,加快旅遊公路建設,推進皖南交旅融合發展試點。
增強農村能源保障能力。加快補齊農村電網發展短板,優先安排皖北地區、大別山等革命老區和行蓄洪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投資和建設項目,加快對配變容量不足、線徑偏小和地埋線台區的電網改造。全面提升農村電網整體水平,進一步縮短農網供電半徑,加快新增變電站布點,提升鄉鎮電源變電站覆蓋率。實施鄉村供氣民生工程,有序推進天然氣下鄉,在有條件的鄉村和農村社區推動居民生活、公共服務、小型工商業等領域天然氣利用,採用管道、獨立供氣、CNG等方式,打通農村天然氣利用的“最後一公里”。發展農村生物質能源,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開展綠色能源小鎮建設。引導農村用能清潔化,積極採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空氣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解決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用能需求,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富集地區,建設農村生物天然氣和沼氣等燃料清潔化工程。
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持續實施農村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行動,引導電信運營商加大農村網路建設投入和布局,推動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移動物聯網、新一代廣播電視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支持農村及偏遠地區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提升益農信息社覆蓋率和服務能力,創建一批數字鄉村示範村鎮,逐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協同推進網路安全工作,確保信息系統網路運行安全、重要數據安全和公民個人信息安全。
第三節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完善縣鄉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路,提高幼稚園保育教育質量。最佳化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規劃布局,繼續做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持續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繼續改善規劃保留的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在縣城和中心鎮新建改擴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完善農村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實施中國小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大力開展耕讀教育。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路教育。加大涉農高校、涉農職業院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力度。
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強化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全面落實重大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治,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精神衛生、職業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治,完善重大傳染病監測預警機制。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開展“百醫駐村”“千醫下鄉”和“萬醫輪訓”。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選建一批中心衛生院。加強縣級醫院建設,持續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按照“兩包、三單、六貫通”的建設路徑,持續加強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推進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省級遠程醫療服務平台,推動高端醫療技術和服務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覆蓋。加強婦幼、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
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推動縣級特困供養服務設施、農村特困供養機構、村級養老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強化縣級特困供養服務設施、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對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鼓勵有條件的縣級特困供養服務設施、農村特困供養機構優先為農村經濟困難的高齡、空巢、失能、部分失能等老年人提供集中托養服務。發揮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中心(站)功能。繼續施行農村老年人聯繫人登記、農村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視走訪、老年人贍養協定簽訂3項制度,按規定納入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範圍。整合農村閒置設施,組織農村留守婦女、低齡老年人等人力資源,發展農村自助互助服務。提高鄉村衛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能力,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積極開展養老護理人員培養培訓。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質量提升工程,適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力爭2025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逐步提高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質量。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統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鞏固城鄉居民醫保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銜接機制,著力減輕農村重特大疾病患者政策範圍內的醫療費用負擔。建立農村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協同推進長三角區域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一體化。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權益。創新關愛服務模式,引導社會工作人才和志願者積極參與,為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等“三留守”人員提供關愛服務。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政策。
第四節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繼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動”,用“繡花”功夫建設美麗鄉村。結合地方實際與農民需要,科學選擇改廁模式,合理制定改廁目標任務和推進方案,重點對不能納入管網集中收集處置系統的自然村常住農戶實施衛生廁所改造,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銜接。完善“戶集、村收、鄉鎮轉運、市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按照“減量優先、鼓勵分類、綜合治理”的原則,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鼓勵推進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推動各地最佳化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布局,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以農村地區房前屋後河塘溝渠和民眾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基本消除較大面積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明確農村河塘溝渠管控範圍。提高農房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
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堅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圍繞“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加快構建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行政村帶動自然村的全域推進、整體提升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加強農村建築風貌提升,突出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徽風皖韻內涵特質,保持村莊整體風貌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協調,打造皖北田園風光、江淮錯落有致、沿江水鄉風韻、皖西生態山村、皖南山水徽韻的特色鄉村風貌。持續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加強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整治。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注重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的挖掘展示和傳承保護,整體規劃建設特色旅遊名鎮名村,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繁榮活躍民眾文化生活。
第五節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施黨支部建設提升行動,深入推進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縱深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選點建設。注重選拔致富帶富能力強的優秀人員進入村“兩委”班子,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實施農村基層幹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計畫,每年至少對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培訓1次。深化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備案管理制度,推行村幹部承諾踐諾制度,健全不勝任不盡職村幹部退出機制。加大在青年農民特別是致富能手、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發展黨員力度,真正把先進分子、優秀人才吸收進黨員隊伍。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強化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作、有效銜接,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堅持黨組織領導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的制度,規範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有序產生村民委員會及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下屬委員會。推動鄉村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發揮農村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理事會等社會組織在村民自我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嚴格依法設定縣級對鄉鎮賦權賦能範圍,整合鄉鎮和縣級部門派駐鄉鎮機構承擔的職能相近、職責交叉工作事項,健全鄉鎮和縣直部門聯動機制。規範村級事務運行,開展農村基層減負工作。加強村級社區服務中心(站)達標工程建設,到2025年全省行政村公共服務中心(站)覆蓋率達到90%。加強法治鄉村建設,增強廣大幹部民眾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到2025年實現每個行政村都有學法用法示範戶,創建一批民主法治示範村。積極選樹培育新鄉賢,大力弘揚優秀家風家訓,廣泛開展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各類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健全鄉村治理工作協同運行機制,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和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形式。把數位化作為加快推動城市優質資源下沉的重要切入口,推廣數字教育、數字醫療、數字養老、數字金融等鄉村社會事業服務新模式。
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農村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防群治力量建設,鞏固充實鄉村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創新完善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一站式解決機制。深化農村格線化管理服務,依託村(社區)統一划分綜合格線,做實農村警務工作,推進農村基層管理服務精細化。充分依託已有設施,提升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加強鄉村應急管理、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體系建設,加大農村地區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事件事故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持續防範和整治“村霸”等問題,鞏固農村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成果。
第六節 全面促進農村消費
順應農村消費梯次升級趨勢,鼓勵和支持新型消費業態向農村市場拓展,引導快銷、食品、日化、金融等企業開發適合農村消費市場的產品,培育農村消費熱點。鼓勵開展汽車下鄉、電器下鄉、家裝下鄉、文化下鄉等惠民消費活動。大力整治規範農村市場秩序,依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鼓勵引導大中型商貿、電商等企業加大農村設施網路布局,健全城鄉物流配送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面向農村地區的共同配送中心,建立倉儲配送中心和快遞公共取送點,推動縣(市、區)建設農村物流中心、鎮(鄉)建設綜合運輸服務站、村建設綜合運輸服務點,基本建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加快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末端網路建設,鼓勵發展農村微物流,推廣農村共享物流方式,實現農村物流到家到戶。
專欄6 鄉村建設行動重大工程
“四好農村路”建設工程。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重點解決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加速推進農村公路聯網成環、提檔升級,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安全水平,構建覆蓋廣泛的農村公路網。“十四五”時期,全省實施鄉村骨幹路網提檔升級工程5000公里以上,鄉村道路延伸連通工程10000公里以上。
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快農村供水自動化管理,進一步保障農村供水安全。到2025年,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
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對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實施農網改造,推動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到2025年,全省農村地區實現安全穩定優質可靠的供電服務基本全覆蓋,戶均配變容量達3.0千伏安。
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強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地區寬頻通信網、移動網際網路和新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加快寬頻網路和4G網路深度覆蓋,有序推進農業產業強鎮、農業產業園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等5G網路建設套用。加快推動農村地區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
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支持農貿市場、農村“夫妻店”等傳統流通網點改進提升現有設施設備,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務功能。到2025年,全省所有行政村基本實現物流配送網點全覆蓋。
鄉村教育提升工程。健全聯控聯保機制,實現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全覆蓋”。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繼續改善規劃保留的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在學生平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基礎上,對寄宿制學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加大鄉村學校校長教師培訓力度,建設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加快實施“三通兩平台”建設工程,繼續支持農村中國小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健康鄉村計畫。全面加強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建設縣域醫共體。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打造30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逐步養成農村居民就醫習慣,初步形成分級診療格局。
養老服務進鄉村工程。統籌規劃建設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支持各地開展養護院、農村幸福院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依託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級養老服務站、村衛生室等,為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關愛服務。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繁榮鄉村養老服務市場,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
全民參保計畫。開展全民參保登記,對各類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情況進行記錄、補充完善,建立全面、完整、準確、動態更新的社會保險基礎資料庫,為全面參保和精確管理提供支持。以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和居住居民為重點,鼓勵持續參保,積極引導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參加職工社會保險。
美麗鄉村建設“441”工程。圍繞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以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組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建設40000個左右美麗鄉村自然村莊和4000個左右美麗鄉村中心村,提升1000個左右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建設水平,推動鄉鎮服務功能向周邊村莊延伸,讓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廣泛共享。
第七章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大力弘揚小崗精神,以更大力度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能。
第一節 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
健全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建立縣鄉村一體設計、一併推進機制,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破除戶籍、土地、資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推動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勞動就業、文化體育等資源向鄉鎮、鄉村延伸拓展,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加強鄉村服務能力建設,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積極開展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爭取在小城鎮建設、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社會治理一體化、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等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支持有條件的縣域先行先試,率先建立起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大力開展縣城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加快補齊縣城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產業配套設施短板弱項,支持在有條件縣城建設一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大型安置區公共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小城市標準建設縣城,依法開展人口較大縣城設定街道改革試點。積極開展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擴權強鎮,賦予鄉鎮更多縣級審批服務許可權。完善小城鎮連城帶鄉的功能,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促進產城人文融合,提高就業吸納能力。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穩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及時總結試點經驗。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供給。
第二節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抓好天長市、旌德縣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先行試點,加快制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具體辦法和配套政策。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在縣域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用地,強化土地經營者對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責任,提高土地產出率。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擴大“一塊田”改革效應,探索推廣新型股份合作農場、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土地規模化經營有效實現形式。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和市場化運行規則,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提高交易服務水平。加強流轉契約管理,引導流轉雙方使用規範契約文本。完善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機制。探索建立農戶承包地有償退出機制。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盤活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利用政策,實施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權益,改革農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資源有償退出新機制。落實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可以依法由城鎮戶籍的子女繼承並辦理不動產登記。支持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聯營、入股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的宅基地及農房。嚴格實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格禁止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權能,明確入市範圍和途徑,加大城中村、城邊村、村級工業園等可連片開發區域土地整治入市力度。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調整最佳化村莊用地布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積極穩妥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增加住房有效供給。允許農村集體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閒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濟性建設用地入市。健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增值收益分配製度,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合法權益。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落實完善農村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和定期報告制度,推進集體資產管理平台建設,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指導基層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機制,探索明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居)民委員會的職能關係,支持有需要且條件成熟地區實行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居)民委員會賬務分設、事務分離。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加強“三變”項目建設,健全股份合作機制,強化承接經營主體與村集體和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繼續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到2025年,全省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占比達到15%。
第三節 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加大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的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落實地方政府監管和風險處置責任,穩妥規範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推進省農信社改革,深化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改革,支持多渠道增強資本實力,落實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加大涉農信用信息採集歸集力度,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資料庫,到2023年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大力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活體資產抵押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單列涉農信貸計畫,下放縣域分支機構貸款管理許可權,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增加首貸、信用貸。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推深做實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大力實施農業產業鏈生態擔保,執行全省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優惠費率,支持做大政策性擔保業務規模。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實施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政策,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加大對脫貧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開展“3+N”一體式防貧保綜合保險試點,繼續支持脫貧地區企業運用“綠色通道”政策實現上市。申創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
第四節 協同推進涉農各項改革
健全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實施對流域水資源、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的統一監管。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水價形成、節水激勵和用水管理機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農村水利發展機制。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完善五級林長組織體系與責任體系,全面建設全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鞏固集體林權制度後續改革成果,促進林權抵押貸款和逾期森林資源收儲,探索實施公益林補償收益質押貸款和保單質押貸款模式。進一步鞏固完善國有林場改革,加快推進國有林場現代化建設。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加快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台。深化農墾改革轉型發展,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發揮農墾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作用,推動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整體移交至所在地政府。
第八章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突出位置,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第一節 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
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責任,防止鬆勁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剎車;摘帽不摘幫扶,幫扶責任保持不變,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監管,對脫貧人口加強跟蹤監測,防止貧困反彈。在落實好中央政策基礎上,對省市縣現有幫扶政策進行研究論證、最佳化調整。加強幫扶政策與市場機制對接,促進幫扶政策合理、適度、可持續。兜底救助類政策要繼續保持穩定。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並根據脫貧人口實際困難給予適度傾斜。最佳化產業就業等發展類政策。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殘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定期檢查、識別標註和動態管理,重點監測其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狀況、分戶子女家庭條件,合理確定監測標準。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範圍,開展系統監測預警和實地督導,強化全過程監管,完善核查和銷號制度,實行動態清零。健全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台,以安徽省脫貧攻堅大數據管理平台為基礎,加快建設安徽省鄉村振興大數據管理平台,加強相關部門、單位數據共享和對接,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監測準確性,以國家脫貧攻堅普查結果為依據,結合省脫貧攻堅調查抽查結果等,進一步完善基礎資料庫。建立農戶主動申請、部門信息比對、基層幹部定期跟蹤回訪相結合的易返貧致貧人口發現和核查機制,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認真落實“五防”機制,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後幫扶相結合,精準分析返貧致貧原因,採取針對性幫扶。
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實行業主管部門工作責任。健全控輟保學工作機制,提升脫貧地區農村中國小教育質量和水平,確保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健全因病返貧致貧風險防範機制,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做好脫貧人口參保動員工作,保障有大病患者、重病患者的脫貧家庭基本生活;提升脫貧地區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常見病、慢性病能夠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獲得及時診治。建立健全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按照戶申請、村評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程式,通過農村危房改造、閒置農房置換或長期租賃、閒置公用房安置等多種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健全農村供水工程長效管理機制,鞏固維護好已建農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聚焦規模較大的安置區,從就業、產業和後續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提升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建立關愛機制,促進社會融入,加快建設體系健全、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務到位、環境優美的文明幸福新家園。
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省市兩級政府統籌指導和監督做好扶貧項目資產後續管理工作,縣級政府對本縣域扶貧項目資產後續管理履行主體責任,明確相關部門、鄉鎮政府管理責任清單。摸清扶貧項目資產底數,有序推進確權登記,規範後續管護運營和收益分配使用,嚴格項目資產處置,建立健全扶貧項目資產長效運行管理機制,確保項目資產穩定良性運轉、經營性資產不流失或不被侵占、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
著力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按照應減盡減原則,在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重的脫貧縣中,確定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集中支持,增強其區域發展能力。加大對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沿淮行蓄洪區及民族聚居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綜合考慮自然資源條件、村集體經濟收入情況和基層組織建設現狀等因素,確定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在資金投入、項目安排、產業發展、人才選派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建立跟蹤監測機制,強化系統管理,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重點幫扶村進行定期監測評估。著力推動脫貧地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縮小發展和收入差距,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紮實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第二節 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對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易返貧致貧人口,以及因病因殘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等農村低收入人口開展動態監測。以安徽省鄉村振興大數據管理平台、安徽省社會救助大數據平台、江淮大數據平台等為載體,充分利用民政、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醫療保障等政府部門現有數據平台,加強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完善跟蹤走訪、排查核查、系統錄入等基層主動發現機制。健全多部門聯動、系統監管、鄉村落實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實現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風險點的早發現、早幫扶。完善鄉村排查、縣級審核、市級備案、省級抽查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實行有進有出、動態管理。
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規範低保、特困供養人員認定程式及辦法,不斷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完善臨時救助操作規程,強化急難社會救助功能。出台低收入人口認定及救助暫行辦法,對不符合低保或特困人員供養條件的低保邊緣戶及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支出型困難家庭,根據實際需要銜接相應的專項社會救助或實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加強基層社會救助能力建設,建立健全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
合理確定農村醫療保障待遇水平。堅持基本標準,調整現行健康脫貧綜合醫療保障政策,統籌發揮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綜合梯次減負功能。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個人繳費資助政策,繼續全額資助農村特困人員;定額資助低保對象,資助標準原則上為個人繳費標準的80%-90%,具體金額由各市自行確定;過渡期內逐步調整脫貧人口資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礎上,大病保險繼續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返貧致貧人口進行傾斜支付,比普通參保居民起付線降低50%,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取消封頂線。進一步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設定年度救助限額,住院和門診慢性病救助共用年度救助限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在年度救助限額內,合規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不低於70%,按照低於特困人員、低保對象的標準分類確定其他救助對象救助比例。科學調整脫貧攻堅期超常規保障措施。重點加大醫療救助資金投入,傾斜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代繳政策,按照最低繳費檔次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返貧致貧人口、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代繳全部保費。在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檔次時,對上述困難群體和其他已脫貧人口繼續保留現行最低繳費檔次。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加大對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保障力度,落實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教育保障政策,提高兒童福利機構服務保障水平。推進鄉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織牢織密未成年人保護網路。
第三節 分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將縣域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科學把握不同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差異,將全省所有縣(市、區)分為先行示範區、正常推進區和持續攻堅區,完善最佳化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指標體系,分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先行示範區。這類地區重點任務是對標長三角先進地區,在農業全產業鏈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建設行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高起點、高標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完善、宜居宜業宜游、社會安定和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樣板。
正常推進區。這類地區重點任務是圍繞建設產業強、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新時代幸福新農村,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統籌推進縣域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由易到難,持續發力。
持續攻堅區。這類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繁重,重點要根據形勢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頭等大事,把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最緊迫任務,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過渡期內,用足用活現有政策,嚴格落實好“四個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大力實施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脫貧人口穩定就業、農村生態保護五大提升行動,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民眾生活改善,做好過渡期內領導體制、工作體系、發展規劃、政策舉措、考核機制等有效銜接,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專欄7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
有效銜接重大工程
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提升行動。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健全完善“四帶一自”產業幫扶機制,注重產業後續長期培育。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工程,大力培育農村產業帶頭人,鼓勵支持鄉村因地制宜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完善全產業鏈支持措施,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繼續優先支持脫貧縣,支持脫貧地區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實施消費幫扶提升工程,深入開展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八進”行動、消費扶貧“十二個一”等消費幫扶活動。實施鄉村旅遊提升工程,鞏固拓展全域旅遊“四級聯建”和鄉村旅遊“八個一”工程成效,鼓勵支持農家樂、民宿等業態提檔升級。實施光伏提升工程,強化光伏扶貧電站智慧型運維管理、科學分配收益、綜合利用開發、改造升級最佳化等。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深入實施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強化利益聯結、風險防範、政策配套,每年新增一批集體經濟強村,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提升行動。大力推廣“三業一崗”就業幫扶模式,用好用工信息平台,培育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勞務品牌,完善省際、市際勞務協作機制,加大脫貧人口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支持脫貧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小型水利、鄉村道路、農田整治、水土保持、產業園區、林業基礎設施等涉農項目建設和管護時廣泛採取以工代賑方式,優先使用當地脫貧勞動力。保持對小微企業、扶貧車間等載體的相關優惠政策穩定。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完善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崗的管理機制,逐步調整最佳化公益崗位政策。繼續實施“雨露計畫”職業教育補助和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
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提升行動。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實施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推進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和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和聯網路建設。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推動城市公共運輸線路向城市周邊延伸,鼓勵發展鎮村公交,推進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實施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加強脫貧地區農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完善脫貧地區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實施“快遞進村”工程,推動農村地區運輸服務提質升級。持續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加快補齊水電供區電網設施短板,支持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實施。加強脫貧地區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基礎設施長效運行管護制度。
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提升行動。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支持保障農村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普遍增加公費師範生培養供給,加強城鄉教師合理流動和對口支援。鞏固拓展健康脫貧成果,過渡期內保持現有健康幫扶政策基本穩定,繼續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脫貧縣縣級醫院並建立長效機制,持續提升縣級醫院診療能力。加大傾斜支持脫貧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備力度,實施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民生工程,繼續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條件,強化縣級疾控機構實驗室能力建設。積極實施災害救助制度,對因遭受自然災害造成基本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農戶,及時提供生活救助。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健全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文化惠民工程、農家書屋提升工程和廣播電視無線數字覆蓋、民眾性文化活動等支持力度。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
第九章 促進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
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聚焦農民收入短板,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多途徑拓寬增收渠道,在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進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促進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持續縮小。
第一節 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
支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整合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健全分層分類、訓育結合工作機制,採取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線上學習、現場觀摩、指導服務等形式開展全產業鏈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懂技術、有文化、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學習發展金寨經驗,開展以“培養能人、培育產業”為重點的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育,提升一批現有人才,挖掘一批潛在人才,引進一批外來人才,打造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的“領頭雁”。大力開展農村專業人才認定,重點培養一批鄉村企業家、農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實施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提升計畫,引導和支持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築師、律師等人才,通過多種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第二節 高質量推進創新創業
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引導有資金、經驗積累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才和工商業主等入鄉創業,鼓勵能工巧匠、“田秀才”“土專家”等鄉村能人在鄉創業,推動城市各類人才投身鄉村產業發展,打造一支具有戰略眼光和開拓精神的鄉村企業家隊伍,實現以創新創業保就業、穩大局、促發展。
搭建創新創業平合。加強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實訓基地等創新創業孵化器建設,推廣農村創業孵化基地、農村創客服務、農科驛站等新型孵化模式,構建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路化的創新創業空間。引導建設一批要素集聚、設施齊全、服務完善的農村創新創業園區,為各類主體返鄉入鄉創新創業搭建平台,力爭到2025年,農村創新創業園區覆蓋全省主要農業大縣。選樹一批政策環境良好、工作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創業業態豐富的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強化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建立健全農村創新創業導師隊伍,為農村創業人員提供項目、政策、技術和市場行銷等精準指導服務。依託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培訓機構,讓有意願的創新創業人員參加培訓。完善農村創新創業扶持政策,推動落實創業補貼政策,加大創業貸款等支持力度。持續實施創業江淮行動計畫,打造創業服務升級版。支持有條件的縣鄉政務大廳設立創業創新服務視窗,提供“一站式”服務。
第三節 實施農民收入躍升計畫
實施工資性收入倍增行動。積極開發縣域內就業崗位,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加大服務業特別是家庭服務業扶持力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鼓勵農民通過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形式就地就近就業。深入開展區域勞務協作,健全崗位歸集發布和勞務對接機制,完善轉移就業服務,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農民工服務保障與監測預警平台。深入實施“春潮行動”、“技能安徽”暨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等,加快發展訂單、定向、定崗式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競爭力。進一步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力爭到“十四五”末,農民工資性收入實現倍增,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超過40%,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實施經營性收入壯大行動。推廣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託管、代耕代種以及統種統收、統防統治、統銷統結等聯合經營模式,以服務社會化帶動小農戶開展專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共享產業高質量發展紅利。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佳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帶動農民參與全產業鏈發展,提高農民受益水平。支持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增強參與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大力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僱傭+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戶參與全產業鏈發展,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開闢新空間,發展鄉土特色產業、傳統工藝等,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開拓鄉村產業經營增收新增長點。
實施財產性收入擴量行動。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落實農民財產權利,推進股份化、市場化和實體化,探索完善收益分配機制。激活農村集體資產權能,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台,促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與流轉。支持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水域灘涂養殖權等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完善財政支農項目資金折股量化到戶模式,有效促進財產性收入增長。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自主開發、合資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勞務服務、社區養老、物業租賃等,完善集體收益分配製度,引導合理確定收益分配標準,明確收益分配範圍和順序,完善集體經濟帶動農民財產性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機制。
實施轉移性收入提升行動。把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作為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的重要內容,保持強農惠農政策的穩定性、延續性。建立健全普惠性的農民補貼長效機制,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確保按時足額把惠農資金髮放到農民手中。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建立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農村人口,以及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根據困難類型及時救助,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完善第三次分配機制,培育江淮慈善項目和品牌,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公益慈善事業。
專欄8 農民收入增長重大工程
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工程。實施“徽農之星”鄉村人才培養計畫,以培養服務鄉村的優秀農業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為重點,每兩年選拔一次、每屆選拔200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培育高素質農民15萬人次。實施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育計畫,培育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1.5萬人。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能力提升計畫,培訓學員4000人次。實施農業技能人才技能等級提升計畫,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及技能等級認定4萬人次。
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工程。“十四五”期間,遴選3000名農村創新創業導師,培育3萬名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建設77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實訓孵化基地,帶動10.8萬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
農民收入躍升計畫促進農民增收。實施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倍增、財產性收入擴量、經營性收入壯大、轉移性收入提升四項行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分類推進,促進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力爭到202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第十章 健全規劃落實機制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統籌政策工具,建立完善規劃實施機制,推動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第一節 加強黨的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四個優先”要求,全面實行市縣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和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制。市縣黨委要定期研究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工作,縣委書記要當好“一線總指揮”,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建立鄉村振興聯繫點制度,省、市、縣級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至少要確定1個聯繫點。充分發揮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強化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省、市、縣直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圍繞規劃部署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行動計畫,研究制定一批專項規劃、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確保各項工作高質量落實。
第二節 擴大有效投資
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健全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落實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要求,確保到“十四五”末全省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達到10%以上。紮實開展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調劑使用,所得收益全部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鄉村振興。鞏固涉農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改革成果,按規定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擴大政府債券用於農業農村規模,支持市縣政府統籌安排新增一般債券用於符合條件的農業農村領域項目建設,鼓勵市縣政府利用專項債券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發揮省農業產業化基金作用。
第三節 強化雙招雙引
建立省市縣一體聯動的農業農村“雙招雙引”工作專班,組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專家庫,形成全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重大項目庫和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清單,梳理國內外農業“頭部”企業,發布產業招商地圖,聚焦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重點區域,開展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雙招雙引”,對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實行“一企一策”。充分利用各類會展平台,多渠道招商邀商,開展項目對接和產品推介,搭建投資平台。深入實施“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加強招商引資項目跟蹤服務,加大推進力度,抓好項目落地、開工建設。強化人才支撐,支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培養農業生產經營、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農業農村科技等農業農村人才,鼓勵企業面向生產經營實際需要開展招才引智。建立健全專業人才統籌使用管理制度,提高農業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
第四節 加強用地保障
落實農業設施用地政策,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倉儲、加工、農業機械停放等方面的合理用地需求。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通過農村土地整治方式騰退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於發展鄉村產業項目。鼓勵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等用地複合利用,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探索建設用地規模預留和規劃“留白”機制,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規模,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現代種業發展用地。按照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各地在安排年度用地計畫指標時,要將不少於5%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用於保障鄉村重點產業項目用地。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產業。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簡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審批審核程式,下放審批許可權。
第五節 健全法治保障
加大執法人員培訓力度,改善執法裝備條件,推進執法信息化建設,健全機制、提升能力、強化辦案,不斷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落實《安徽省農業農村系統法治宣傳教育第八個五年規劃》,推進鄉村法治文化建設,創新普法形式,壯大普法力量,深入開展農業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專項行動,切實維護農民民眾合法權益,努力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第六節 加強考核評估
將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實施成效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黨政幹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務,要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確保質量和效果。分類開展考核,加強統計工作,對先行示範區、正常推進區、持續攻堅區進行分類評價考核,因地制宜建立客觀反映農業農村現代化進展的指標和統計體系,實行動態調整,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開展鄉村振興示範縣(市、區)、示範鄉鎮、示範村創建活動。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機制,適時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