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斯·貝略

安德烈斯·貝略

安德烈斯·貝略(Andres Bello,1781年11月29日—1865年10月15日),委內瑞拉人文主義者,詩人,立法者,哲學家,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他們的政治和文學作品是了美洲西班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貝略誕生的日子,11月29日被命名為“作家日”。委內瑞拉作家協會還設定了“安德烈斯·貝略”文學獎金,獎勵委內瑞拉和拉丁美洲優秀的文藝作品。委內瑞拉、智利和哥倫比亞等國出版了《安德烈斯·貝略全集》。安第斯條約組織把成員國之間所簽訂的文化協定命名為“安德烈斯·貝略”協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德烈斯·貝略
  • 外文名:Andres Bello
  • 國籍委內瑞拉/智利
  • 出生日期:1781
  • 逝世日期:1865
  • 職業詩人,立法者,哲學家,教育家和語言學家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反殖民起義,留英十九年,智利三十年,人物評價,文化巨匠,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安德烈斯·貝略,委內瑞拉人文主義者,詩人,立法者,哲學家,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他們的政治和文學作品是了美洲西班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781年11月29日出生在加拉加斯一個愛國的土生白人家庭。祖父胡安·佩德羅·洛佩斯是名畫家,父親巴托洛梅·貝略是律師和音樂家,母親安東尼婭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的薰陶下,貝略從小就愛好文藝,渴望自由。貝略的啟蒙老師是新格拉納達都督的秘書克里斯托瓦爾·德克薩達教士。德克薩達博學多才,並具有一定的自由主義思想,他不僅通過講授荷馬、維吉爾的古典詩歌教貝略學會了拉丁文,並且幫助貝略熟諳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卡爾德隆·德拉巴爾卡和洛佩·德維加的戲劇作品,從而引起了貝略對語言和文學的廣泛興趣。15歲時,貝略就從拉丁文翻譯了一卷維吉爾的史詩《伊尼德》。1800年貝略畢業於聖羅莎學院,並獲得了文學學士的學位。貝略雖然只比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領袖玻利瓦爾大一歲多,但他卻當過玻利瓦爾的地理和文學老師。
1800年,當著名的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到委內瑞拉進行考察時,[貝略曾給洪堡擔任過翻譯和嚮導,陪同洪堡一起攀登加拉加斯北面的阿維拉山峰。祖國壯麗的山川景色,激起了貝略的愛國激情。洪堡十分賞識年青有為的貝略。洪堡淵博的學識,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的探索鑽研精神,對貝略產生了深刻影響。

反殖民起義

十九世紀初,災難深重的委內瑞拉人民仍處在西班牙帝國殘暴的殖民統治之下。1808年,貝略在他創辦的委內瑞拉第一份報紙《加拉加斯報》上,打破了殖民當局的新聞封鎖,首次報導了宗主國西班牙人民奮起抗擊法國入侵者和成立“洪達”(即執政委員會)等重要訊息,鼓舞了委內瑞拉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信心。貝略還同伊斯納爾迪一起創辦了委內瑞拉最早的雜誌《星》。1810年,貝略主編了委內瑞拉第一本書——《1810年供在委內瑞拉的外國人用的袖珍年鑑和一般指南》,並親自撰寫了書中《委內瑞拉歷史概要》部分,這是第一部委內瑞拉歷史。
1810年委內瑞拉燃起了獨立戰爭的烽火。貝略以熾熱的愛國激情投筆從戎,積極參加了玻利瓦爾領導的摧毀殖民統治的偉大鬥爭。在鬥爭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同年4月17日,加拉加斯的市民廢黜了西班牙國王任命的都督,成立了最高“洪達”。為了爭取國際上對委內瑞拉解放事業的同情和支持,新生的革命政權“洪達”委派玻利瓦爾(主要代表)、洛佩斯·門德斯(副代表)和貝略(秘書兼翻譯)三人去英國。同年6月6日,他們從拉瓜伊拉港乘船啟航。但是,貝略萬萬沒有想到,他這次航行竟成了他與祖國和親友們的永訣。

留英十九年

1810年7月,他們三人抵達英國倫敦。經過斡旋,他們未能取得英國政府的資助,但得到了當時僑居在倫敦的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先驅、委內瑞拉人弗朗西斯科·德·米蘭達將軍的支持。同年12月13日,玻利瓦爾偕同米蘭達一起回國,而貝略則奉命留在倫敦繼續履行外交使命。
在僑居英國的19年中,貝略的主要活動之一是外交活動。他先後擔任過委內瑞拉和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19年由委內瑞拉、厄瓜多和哥倫比亞三國組成,1830年解散)駐英國使館的秘書和臨時代辦。在1822至1825年間,還兼任過剛獨立的智利共和國駐英使館的秘書。貝略在外交戰線上不辭辛勞,忠於職守,為委內瑞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事業作出了貢獻。
貝略在倫敦的另一項主要活動是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輯刊物。在倫敦的頭一年,貝略住在米蘭達家裡。他貪婪地閱讀米蘭達所珍藏的各種書籍,並且進修了英語,學會了希臘語。玻利瓦爾和米蘭達回國後不久,1812年加拉加斯發生強烈地震,城市遭到巨大破壞,委內瑞拉獨立戰爭也遇到了暫時的挫折。有一段時間,貝略與祖國的聯繫中斷,他領不到任何薪俸,不得不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後來,貝略搬到倫敦索默爾區居住,這是當時在英國謀生的西班牙窮苦的移民聚居的地區。貝略曾一度靠教書所掙得的微薄收入來維持生活。他經常身無分文,但依然承擔著祖國委託他的重任,並且經常步行去不列顛博物館圖書館看書,特別是攻讀了有關國際法的書籍。1814年,貝略同英國女子安·瑪麗·博依蘭結婚,生一子。不久,博依蘭病逝。後來,貝略又同另一名英國女子伊莉莎白·瑪麗婭·鄧恩結婚,共生4個子女。
在倫敦,貝略加入了美洲僑民協會,擔任了該協會出版的會刊《美洲書評》的編輯。1826年,他又主編了《美洲文薈》雜誌。這兩本刊物積極地宣傳和聲援了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貝略所寫的兩首著名的“美洲席爾瓦”《與詩談話》和《熱帶農藝》於1823年和1826年分別發表在這兩個刊物上。
貝略基本上可以算作一個古典主義作家,但他的愛國主義的詩篇,也具有浪漫主義的特點。他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類型,以濃郁的美洲格調,鮮艷的地方色彩,奔放的熱情和豐富的想像力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和祖國的深深懷念。《與詩談話》是一個想像的牧歌遊記,詩人先要求詩神繆斯“回到大自然去”,“拋棄古老的歐洲”,到新大陸瑰麗的景色中去,接著就描繪了美洲秀麗的河山,歌頌了轟轟烈烈的獨立戰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獨立的強烈渴望。《熱帶農藝》則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美洲大自然的畫卷,它寄託了貝略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
貝略經常給玻利瓦爾寫信。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加上又處在戰爭年代,不少信件在中途遺失,有的信還被西班牙殖民軍隊的司令穆里略所截獲。1826年12月,貝略接到玻利瓦爾的覆信。玻利瓦爾在信中稱讚了貝略的工作。貝略十分欣慰,在回信中敘述了自己所處的窘境:“我沒有錢來使我的子女們受教育,我的身體越來越孱弱,未老先衰。威脅我和我的家庭的已不再是貧困——對貧困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而是行乞”。但貝略表示,他仍將“堅持不懈地、忠貞不渝地為美洲的事業效勞”。

智利三十年

後來由於政局的變化,貝略一直沒能回到他日夜思念的祖國。1829年2月1日,貝略應新生的智利共和國的邀請,帶著全家離開倫敦,經過4個多月的跋涉, 6月25日方抵達智利。當時,他已年近半百,在倫敦19年飽經風霜的生活,使他頭髮變白,滿臉皺紋。他本以為自己活不太久了,但那裡想到,他在智利度過了整整36年。
貝略到智利後,受到智利共和國政府的熱情歡迎和高度重視。貝略起初在財政部任副部長。後來,當他寫的《國際法原理》一書於1834年出版後,貝略在外交和司法界贏得了巨大的聲望,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在將近30年時間裡,他為智利共和國歷屆總統起草了許多講演稿,給外交部起草了各種重要聲明和檔案。作為一位出色的語言大師,他起草的檔案,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言簡意賅。作為一位有經驗的外交家,貝略還在1864年和1865年先後擔任美國與厄瓜多之間以及秘魯和哥倫比亞之間爭執的仲裁人。
1833年智利參議院批准貝略為智利正式公民。1837年貝略當選為參議員。貝略到智利後,一直擔任《阿拉烏乾人》雜誌的主編。1853年他辭去主編職務,專心致志地編纂《智利民法》。這部民法將當時所沿用的舊的西班牙法律作了全面的修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獨立戰爭的成果。《智利民法》前後一共編寫了20多年,修改了6次,終於在1855年頒布。它成為後來美洲大陸其他國家制訂本國民法時參照的樣本。貝略所編的《拉丁美洲用西班牙語語法》(1847年出版)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拉丁美洲人寫的最好的一部西班牙語語法。1851年西班牙皇家語言研究院授予貝略以名譽院士的稱號。一位西班牙評論家在談到貝略在語言方面的貢獻時,認為貝略“希望重建美洲語言的統一,制止新詞的滲入而又不否定地區和外來辭彙的權利。他是保持美洲西班牙語的完整的救星,同時教給母國的西班牙人很多東西”。貝略所編的這部語法書一直被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用作教材。
貝略在智利還從事教學和辦學活動。貝略積極參加了智利大學的重建工作。1843年7月28日,他被任命為智利大學校長,兼任哲學、文學、法律和政治系教授。同年9月17日,在大學開學典禮上,他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勉勵青年們要用文學和科學來陶冶自己的品德,培養自我犧牲的精神。1865年10月15日,貝略與世長辭,終年84歲。

人物評價

文化巨匠

貝略是一位卓越的愛國者,正如委內瑞拉一位歷史學家說,貝略“作為一個政治家,對他祖國贏得獨立作出了重大貢獻”;貝略是一位文化巨匠,他在拉丁美洲文化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作為教育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國際法學家、文藝批評家和歷史學家,獲得了世界聲譽”,被尊稱為“美洲的導師”。 為了紀念這位文化巨匠,加拉加斯一所大學被命名為“安德烈斯·貝略”大學。貝略誕生的日子,11月29日被命名為“作家日”。委內瑞拉作家協會還設定了“安德烈斯·貝略”文學獎金,獎勵委內瑞拉和拉丁美洲優秀的文藝作品。委內瑞拉、智利和哥倫比亞等國出版了《安德烈斯·貝略全集》。安第斯條約組織把成員國之間所簽訂的文化協定命名為“安德烈斯·貝略”協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