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默齋

孫默齋

孫默齋(1471—1541),名浩,字有慶,廣東省潮安縣人。孫志和子,郡庠生,官將仕佐郎,為族領袖,歲入三萬石,慷慨好施,築修東鳳堤等處,壽七十一,生明成化辛卯(1471年),終嘉靖辛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默齋
  • 別名:有慶
  • 出生地:廣州 
  • 出生日期:明正德六年農曆十二月初六
  • 逝世日期:嘉靖二十四年(1545)
  • 代表作品:《廷試策》
簡介,軼事,

簡介

潮州歷史上唯一的文科狀元
據《汕頭大博覽》載:“林大欽,字敬夫,號東莆,明正德六年農曆十二月初六(1512年初)出生於海陽縣東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仙德村)。家境貧寒,靠勤奮自學,博覽諸子百家。嘉靖十年(1531)到省城參加鄉試,中舉人,為督學所讚賞,推舉給巡撫……翌年中進士,欽點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居京三年,以奉養老母為由,奏準回歸故里。在家鄉桑浦山寶雲岩建築學堂,聚集鄉間青年,親講六經,探存心養性、修身立命之學。後朝廷屢次召用,辭不受命。”這印證了筆者曾在潮安金石看到的林大欽傳記,傳記稱:林大欽在少年時便聰慧過人,嗜書好學,過目不忘。曾隨父上府城,坊間有蘇洵《嘉祐集》,翻閱之,愛不釋手,求父購歸,日夜研讀。接著又熟讀了蘇軾、蘇轍的文章,深得三蘇筆法,以至“操筆為文,屈注奔騰”,氣勢宛如三蘇。十六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更為困窘,但他求學之心彌切。在林廷相、林廷泰等族伯的支持下,他飽覽族伯的萬卷藏書,得以“博通子史百家”

軼事

據《汕頭特區晚報》報導,1月10日,中國郵政首次發行《拜年》郵票,郵票以兩個卡通形象的兒童為主要元素,衣著、配飾具有現代特點,旁邊是代表中國建築文化的門墩,卡通形象的背後是朱漆大門,象徵著富裕、殷實。門內有照壁一方,上貼福字和剪紙風格的羊形象。最為難得的是一副傳統的春聯掛於畫面左右兩側,更烘托出過年的熱烈氣氛,既突出濃濃的傳統節日氛圍,又與現代接軌。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副經過嚴格挑選,榮登“國家名片”的春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系出自明代潮州狀元林大欽之筆。
潮州歷史上唯一的文科狀元
據《汕頭大博覽》載:“林大欽,字敬夫,號東莆,明正德六年農曆十二月初六(1512年初)出生於海陽縣東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仙德村)。家境貧寒,靠勤奮自學,博覽諸子百家。嘉靖十年(1531)到省城參加鄉試,中舉人,為督學所讚賞,推舉給巡撫……翌年中進士,欽點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居京三年,以奉養老母為由,奏準回歸故里。在家鄉桑浦山寶雲岩建築學堂,聚集鄉間青年,親講六經,探存心養性、修身立命之學。後朝廷屢次召用,辭不受命。”這印證了筆者曾在潮安金石看到的林大欽傳記,傳記稱:林大欽在少年時便聰慧過人,嗜書好學,過目不忘。曾隨父上府城,坊間有蘇洵《嘉祐集》,翻閱之,愛不釋手,求父購歸,日夜研讀。接著又熟讀了蘇軾、蘇轍的文章,深得三蘇筆法,以至“操筆為文,屈注奔騰”,氣勢宛如三蘇。十六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更為困窘,但他求學之心彌切。在林廷相、林廷泰等族伯的支持下,他飽覽族伯的萬卷藏書,得以“博通子史百家”。
嘉靖十年(1531),剛滿十九歲的林大欽參加舉人考試,提學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薦於巡按吳麟,再試以《李綱十事》為題,其答卷被一致認為“考據詳核,詞旨凜烈,讀之覺得奕奕有生氣”,謂“是必大魁天下”。得中第六名舉人。次年(嘉靖十一年,1532)赴京會試,得中貢士,再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一日之內寫成近5000字的《廷試策》,論說精闢,切中時弊,文字汪洋閎肆,“咄嗟數千言,風飈電爍,盡治安之猷,極文章之態”,嘉靖皇帝欽點為一甲之首,即狀元。史稱林大欽“年二十二,對大廷”,那說的是虛齡,實際上只有二十周歲又三個月。以如此年輕的歲數奪取舉世矚目的狀元桂冠,這在中國歷史上確屬罕見,所以四百多年來備受稱道。後授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案實錄》。
三年後,因母不適應京城氣候,又為奸相嚴嵩等嫉忌,乃告假奉母回鄉侍養。回鄉後,在家鄉附近宗山書院授徒講學,暇則讀書著述,與“海內賢士大夫時相寓書,言學問之意”。為缺少住所之親族營造屋舍,自建府第,但資金不足,工程後停頓。有在官場之友輩招他再出山,他以為官受束縛而婉拒。嘉靖十九年(1540)母逝,因哀傷過度,大病一場。嘉靖二十四年(1545)農曆八月十二日葬母於桑浦山之麓,歸途中病卒,終年三十四歲。
眾多聯話流傳於四鄉六里
從流傳至今為數不少的林大欽軼事趣聞中,不少是反映他思維敏捷,善於作聯、對對子。三十三年前,筆者曾從報刊上看過兩段林大欽對對子的逸聞,其一:林大欽原名林大茂,小時候入學讀書,上課喜歡伏在課桌上打瞌睡。他的啟蒙老師葉蓁作一聯諷喻他:“困困昏昏,昏昏困困,越困越昏,越昏越困。”大茂即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葉老師佩服他的捷智,故再以“林大茂”作出一聯:“竹架滿園,豈能成林大茂?”意是雖然滿園都是竹架,卻成不了林,更談不上大茂。林大茂即以“葉先生”應對:“梅花魁首,何曾從葉先生。”意即梅花是先有花後才發葉的,所以說梅花並非由葉先發啊。至此,老師深為嘆服,故給他改名“大欽”,含大魁天下的意思。另一則是:在林大欽就讀的私塾,有一位老先生是外鄉人,逢年過節,學生都要給先生送點東西,只有林大欽因家窮送不起東西。於是老先生就出一條意在詩外的對子:“利刀破竹,逢節重送重送。”林大欽語帶雙關答道:“鈍鋸分杉,遇目拖些拖些。”老先生賞識林大欽對詩風趣工整,便笑著送了一塊乾墨給他。
還有一副對聯曾在金石當地廣為傳誦,說的是林大欽十五歲中了秀才之後,因生活所逼,只好挑著兩個書箱到隔鄰的銀湖村一財主家任教。雙方議明一學期的“先生金”為五兩銀子,但到了學期結束還不見財主送來薪金,只得開口討取。那財主用“銀湖院後虎耳草”索對,對上方給課金。大欽從容答以“金石宮前龍眼花”。雖是好對,財主卻欺其年幼,再次食言,反要林大欽交還一伙食費。林大欽當然不依,雙方鬧至縣衙。海陽縣令見林大欽雖年少文弱,卻秀氣聰敏,心知受屈。時值陰天,公堂案頭上點著一盞明燈。縣令對大欽說:“本縣令出一個對子,你對得上,“先生金”加倍判還;若對不上,分文不得。”林大欽欣然同意。縣令即說:“一支燈,審條案,分分明明,照見東西南北。”林大欽略加思索,脫口對道:“五兩銀,課一館,寒寒冷冷,耐過春夏秋冬。”縣令佩服其才,遂判定財主向大欽賠禮,並加倍送還塾金。
民間傳說中,林大欽應對的故事還很多,如以“光舞(武)起漢中”應對“孔子生舟(周)末”;以“眉先生,須後生,先生不及後生長”應對“眼睛子,鼻孔子,睛子(暗喻曾子)反居孔子上”;以“做戲是人,看戲是人,鑼鼓敲響人看人”應對“錘子是鐵,砧子是鐵,火爐吹旺鐵打鐵”;以“春蹓裝冬蝤,命夏蓮送往秋溪”應對“南船載西瓜,被東風打入北港”等,足見林大欽從小便聰敏過人,為潮州歷史上唯一的文科狀元當之無愧。
名聯成為後世人家的迎春佳聯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對聯出自林大欽之筆無疑,但其由來卻流傳著幾種不同的版本。
一種說法是:潮州名人孫默齋,膝下無男,僅生三女,大女婿是明兵部尚書翁萬達,二女婿是明工部侍郎陳一松,三女婿是明嘉靖年間狀元林大欽。翁萬達、陳一松、林大欽是同學,翁萬達與孫家大小姐、陳一松與孫家二小姐雖定親已久,但孫默齋以翁萬達不知茶水中有幾成水工(公)、幾成水母,陳一松不知天有多高為由,不讓他們迎娶,故他們長吁短嘆、無心讀書,林大欽知情後決心為兄解憂,親上孫府解答這兩個天大難題。機會終於來了,孫默齋生日時,叫僕人送來一請柬,請翁萬達和陳一松去赴宴,他們一看上面寫著:食盡牛頭肉,借刀殺豬烹,傳書人未到,有言寄丹青。翁萬達和陳一松認為柬上沒寫上時間,不去也罷。林大欽說:牛去頭成午,豬屬亥加借刀旁是刻,傳字去掉人旁就成專,言寄丹青都是請。但他們還不想去。林大欽決定代他去,他寫了一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孫默齋一見大喜,馬上奉為上賓。林大欽中了狀元之後,這副對聯也流傳開了。
另一種說法是萬曆刻本《狀元圖考》里的一段故事:有一年恰逢翁萬達生日,林大欽書聯一對賀曰:“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語意宏敞,翁曰:“狀元才也。”果然,嘉靖十一年,林大欽年方廿二,便高中狀元。他寫的這副壽聯,被改作春聯,不但流行潮州,而且流行全國。
還有一說:林大欽少年時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的正月初一,恰好東家夫人過生日,於是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林大欽提筆沾墨,頃刻之間便寫下“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令東家夫人大喜。
時至今日,對聯出於何處,已不是很重要了。由於聯句詞意福祥、氣勢飽滿雄健,道出了過新年的喜慶氣氛和人們追求福壽的普遍心態和美好願望而被廣為流傳,成為後世人家喜愛的迎春佳聯。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筆者認為可以理解為賀壽聯,也可以用作迎新年春聯。春回大地,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天地與人,都迎來新的開始。天地喜迎春天的萬物復甦,而人,當然希望可以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總而言之,此聯將個人有限的壽命與天地無限的循環做了巧妙的聯繫,將自然景象與人的美好祝願相結合,寄予的是對人生歲月的美好祝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