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崎

孫越崎

孫越崎(1893—1995),男,原名毓麒,浙江紹興平水銅坑(今平水鎮同康村)人。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共產黨的錚友,是中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稱為“工礦泰斗”。

孫越崎一生抱著科技興國的理念,艱苦奮鬥,為中國煤炭、石油事業的開發建設和人民革命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領導開發了中國大陸第一個油礦——延長油礦。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座較具規模的石油城——玉門油礦,為祖國的石油工業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越崎
  • 別名毓麒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紹興平水銅坑
  • 出生日期:1893年
  • 逝世日期:1995年
  • 職業:社會活動家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舊友評價,設立基金,

人物生平

1909年考入山會初級師範簡易科,畢業後義務教書一年。
1913年,入上海復旦公學,1916年畢業後考入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礦冶科。
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反帝、反封建愛國民主運動。“五四”運動期間,作為北洋大學學生會會長,滿懷愛國激情,積極參與發動組織天津學生罷課遊行,被校方開除。經蔡元培幫助,轉入北京大學礦冶系學習,十年畢業。
1924年應聘創辦北滿穆稜煤礦。
1929年至1933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深造,併到英、法、德、蘇聯等國考察油礦、煤礦。回國後,任國防設計委員會專員兼礦室主任。
1934年,任陝北油礦探勘處處長,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在陝北延長、延川一帶勘探石油,打出中國第一口油井。11月,與翁文灝去焦作整理中福煤礦,任總工程師。
1937年,“七七事變”後,力排中外董事眾議,冒生命危險組織中福煤礦員工將大部分設備拆除搶運至四川,與民生公司、資源委員會、鹽務總局、四川銀行界分別合辦天府、嘉陽、威遠、石燕四個煤礦,兼任四礦總經理,對抗戰後方工業和民用煤炭供應,貢獻很大。
1941年,兼任甘肅油礦局總經理,在高寒戈壁,與工人和技術人員一起,建成我國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門油礦,其產量幾乎是後方產油之全部,被譽為“煤、油大王”,是我國現代能源工業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
1942年8月在中國工程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上,被授予金質獎章。抗日戰爭勝利後,由經濟部派往瀋陽為東北區特派員,接收東北重工業,同時兼任河北平津敵偽產業處理局局長。三十五年任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副委員長,後任委員長。面對蔣介石堅持內戰、獨裁和國民黨貪污腐敗,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站到共產黨、人民革命一邊。
1948年10月,以資源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於南京召開重要工礦企業和部門負責人秘密會議,確定“堅守崗位,保護財產,迎接解放,辦理移交”之方針。在中共地下黨幫助下,冒著生命危險,組織員工開展護廠、護礦鬥爭,拒絕執行蔣介石關於拆遷資源委員會所屬工廠設備去台灣之命令,將所屬近千個大、中型廠礦企業及三萬科技、管理人員完整地移交給共產黨。
1949年5月,其愛國行動被國民黨察覺,即辭去在國民黨政府中所任職務去香港,公開與國民黨決裂。到香港後,發動資源委員會駐港國外貿易事務所員工開展鬥爭,組織“保護礦產品委員會”,並於1949年11月14日通電全國宣告起義,保護大量稀有礦產,得到毛澤東主席復電嘉勉。
1949年11月攜眷回到北京,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計畫局副局長,後任開灤煤礦總管理處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河北省政協副主席、煤炭工業部顧問等職。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孫越崎與江澤民總書記孫越崎與江澤民總書記
195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歷任民革河北省主委、中央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中央名譽主席。還應聘擔任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名譽理事長等多種社會職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已屆耄耋高齡,仍壯心不已,奔走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獻計出力,提出許多真知灼見,為國家和人民奮鬥到最後一息。其忠貞不渝之愛國思想、腳踏實地之敬業精神、清廉樸素之生活作風,堪稱典範。
1948年底、1949年初,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孫越崎沒有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將工廠拆遷到台灣,而是帶領資源委員會留了下來。1949年5月底,孫越崎辭去經濟部長和資源委員會主任的職務離開廣州,前往香港。1949年,被國民黨開除黨籍,被中華民國政府以叛國叛黨罪通緝。
1949年11月4日,孫越崎攜家眷經天津回北京。1950年3月,他由邵力子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民革中央委員。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仍為該黨派重要成員之一,並曾當選常委、副主席、監委會主席、名譽主席等職。
1988年9月被選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1995年12月9日孫越崎病逝於北京,終年103歲。

人物軼事

他的體魄和品格
百歲老人已屬罕見,而百歲且健康就更少有了,孫老就屬於這種少數人之一。1994年春,101歲的時候,他還曾寫過長達20頁的信,頭腦清楚,走路不用人扶。
1893年10月16日,孫越崎出生在浙江省紹興郡的會稽山中一個叫同康村的小山村里。他家原籍為浙江嵊縣,在他出生時孫家已遷到同康村幾代了,村子遠離城市,有些農民一輩子都沒去過紹興。孫家系富裕之家,但生活非常儉樸,一家人圍坐在院子裡吃飯,有時候雞都會跳到桌子上來,一家好幾口子人吃飯,除了青菜外,只蒸一碗雞蛋羹,誰都不許用匙子,只準用筷子挑著吃,這給孫越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孫越崎的祖父像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讀過書。他的父親孫燕堂讀書很上進,參加鄉試考中了秀才,成了該村唯一的"知識分子"。父親長得很帥氣,有一次在幫人幹活的時候,被一位姑娘看中,公開表示非此人不嫁,後來她果然嫁給了他的父親。1905年,孫越崎12歲的時候,家中發生了一件大事,由於父親和祖父為一件事吵了起來,一氣之下父親離家出走,到了遙遠的黑龍江。奮鬥數年,當過七品芝麻官,又創辦了金礦公司,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路,後來,孫燕堂又把孩子們帶出了大山。孫越崎日後的成功之中,也繼承了父親這種"開拓進取,志在必成"的頑強精神。
在孫越崎5歲的時候,開始讀四書五經,他受到父親的影響,十來歲的時候,他想到外面去讀書,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祖父不允許,他又給遠在黑龍江的父親寫信,要求外出讀書。父親回信說:"祖父讓你管家你要服從,不會讓你吃虧的。"後來祖母也知道了,非常不滿意,因為他的二叔,在他父親走後,也走出了同康村,到紹興大通師範學堂讀書去了。這樣少年的孫越崎,在同康村度過了幾年很標準的農家日月。祖父是個在生活上很有規律的人,他每天要給孫子安排守家業應該做的各種事情。為了防人偷竹,天剛一亮,他就要到山上去看竹林,每天要沿著山嶺走很遠的路。他的肩上扛著鋤,腰裡別著把砍刀,還要帶上一天的乾糧,走到山裡餓了時,就要找間草棚,自己做飯吃。到了冬春,他會挖一些筍煮熟了就飯吃,早出晚歸,日曬,雨淋。回家時,還要順便帶些柴給家用,天天如此,同康村的人都會看到這個背著柴禾而歸的光腳少年。老太太見他,不免心疼地對他說:"你這孩子,怎么就知道心疼草鞋,就不知道心疼你娘給你的鞋(指腳)?"從小就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及大山一樣堅強的性格。在祖父的指導下,他必須早睡早起,祖父的命令,像鐘錶那么準確,他養成了非常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勞動加大了飯量,鍛鍊了他的體魄,為他的健康長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精力充沛的他,一天的巡山砍柴,勞其筋骨之後,他還挑燈夜讀。把父親留下的《左氏春秋》、《資治通鑑》和一些地理、歷史書籍全讀遍了。1907年,孫越崎已經是個14歲的壯實的小伙子子。這年10月底,祖父去世了。父親由於路程遠,11月才趕了回來,孫越崎的人生道路,在這期間發生了轉折,他要求出山去讀書,父親和叔叔都同意了,1909年,他終於走出了大山,告別了少年時代的農耕生活,帶著同康村給他的健康體魄,走向了廣闊的新天地,父親給他起了一個學名——孫毓麒。意為,為國建功,名垂青史。
改名以銘志
1909年,孫越崎快滿16歲了,他在叔叔的陪同下,春節剛過就走出了大山,來到了紹興,考上了紹興簡易師範學校。這位走出大山的少年乍一進城鬧了不少笑話。他從來沒有見過鐘錶,分不清長短針小時和分鐘,同學總逗他:"現在幾點鐘了?"他說不上來,同學便笑他。他在家看過一本國小課本,朦朧地記得書上說一個星期有七天,到校後他就數天數,到第七天就向大家公布:"今天是星期天,我們該休息了。"惹得全班哄然大笑。這個學校只開三門課:語文、算術、教育,一學期之後,這個班62名學生,孫越崎考試名列61,離倒數第一僅一名之遙。那個暑假夏天炎熱,他苦讀了一個假期,有時汗流浹背,他就光著膀子,經過苦讀,他的成績在班裡沒下過前5名。他竟然被選為班長,撣掉了一身土氣,會彈風琴唱歌了。他在學校讀書時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了,他剪掉了辮子,年底,他從紹興簡易師範畢業了,政府當時規定師範學校畢業的學生,必須到國小義務教學一年,他被分配到紹興城西門外的一個國小里。不遠處有一座花園,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離學校十幾里,還有一個著名的景點:蘭亭。每早和每晚他都要輪換去這兩個地方散步,大自然陶冶了他的性格,從而也培養了他愛好活動的習慣。按照農村的習慣,祖母和叔叔給他操辦了婚事,1912年年底,他虛歲20歲時便結婚了。新娘叫葛采湘,他們是自幼指腹為婚的。倆人很對脾氣,結婚的第三天孫越崎就回校教書去了,但他們感情卻很好。1913年,義務教書結束後,他決心到上海讀書深造,葛采湘對丈夫很理解,支持他,而孫越崎也希望妻子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把她送回娘家,跟岳父說好,請先生來家教書,岳父也很贊成。到上海後,他報考了復旦公學,在這裡結識了邵力子。復旦公學是在特殊條件下創辦起來的,是從法國天主教會辦的震旦學院裡分劃出來的。校長李登輝是華僑,當過孫中山的秘書,不太會講中文,他給學生講課,就用英文。教師中也有很多是同盟會會員,整個校園思想活躍,氣氛民主。學校里開設的一些課程上課都要用英語,而他只學過26個英文字母,英文就成他學習上的攔路虎。這年暑假,他沒有回家卻很著同宿舍的同學補習英語,條件極為艱苦,這同學家在紹興鄉下陶家堰村。孫越崎住在一個四面臨水的小廟裡,閉廟讀書的結果他的英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開學後他還和幾個要好的同學組織了個"浙江同鄉會"他被選為會長。這年全國青年會發起舉辦演說競賽,要層層選拔,復旦公學通過四輪的比賽,從90名選手中,篩選出兩名,邵力子評判說:"孫越崎的紹興口音重一些,但是內容很好,讓他去。"他演講的題目是《自鳴鐘的響聲》,東南地區各大學選拔90人參賽,他得了第二名,在復旦公學裡大大出了名。邵力子是位愛國主義者,他講課的內容多帶"革命"的味道,這些都很合孫越崎的口味。孫越崎痛感國運之艱,中國要真正的富強起來,要經過漫長崎嶇的道路,為了銘志,他給自己取了號--越崎。意思就是要救國圖存,務使中國越過崎崛,而達康莊。1914年,他的大兒子孫竹生出生,又過兩年,大女兒尉峨出生。1916年,他又考入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是中國廢除科舉制度以後,學習西方興辦的第一所正規大學,對教育影響很大。1917年,當春暖花開,桃紅柳綠的醉人春天來到的時候,孫越崎離開南方來到了天津。北洋大學已經開學,他是插班進去的。由於受父親的影響,他選擇了工業救國的道路,認為,要使中國越過崎嶇,達到康莊,大力興辦實業是當務之急,他決定改變學習的專業,順利地考上了理科。在北洋大學,由於他為人正派,辦事有主張,被同學們選為學生會會長,1919年,全國爆發了"五四"運動,他以學生會長的身份,一反北洋閉門讀書的傳統,帶領全校同學積極投入了這場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孫越崎在領導天津的"五四"運動中,曾作為學生代表面對面地和直隸省長曹銳交鋒,保護了示威遊行的學生。孫越崎在火的洗禮中,更加成熟了。
孫越崎孫越崎
穆稜創業初露才華
1919年,"五四"運動後,北洋大學土木系的同學為了罷考和外籍教師鬧僵了,全校學生支持土木系的同學,結果迫使校長辭職。新來的校長叫馮熙運,他態度強硬,下令複課,並讓每人都寫悔過書。孫越崎那一級30個學生中,只有兩人寫了悔過書,馮熙運就下令對學生停電、停水、停伙,並於9月把這些學生開除。孫越崎是被開除中的一個,為了同學們的利益,他到北大去聯繫,還去過校長蔡元培的家,最後終於轉入北大,在北大期間為了增強了體質,他參加了多種體育活動還學會了騎馬。1921年,他在北大畢業,獲工科學學士學位。這時他的家搬到了紹興城裡,妻子葛采湘,已經考入了紹興明道女子師範學校。在北大期間,他總懷疑自己的肺有病,去過好幾次醫院,都沒有查出肺病來。畢業後,他就在家裡養病,沒想到,他的這種疑心病,反過來害了妻子。一次,從蕭山中醫院看病回到紹興,正遇上在聖章女子學校教書的葛采湘的哥哥。哥哥一片熱心,給妹妹打了個電話,電話又沒有說清楚。妹妹接到電話後,以為是醫院不收,丈夫得了不治之症。這一嚇,非同小可。接電話的時候,她正在吃飯,自此她就不能吃東西了,怎么治也都治不好了,便於1922年離他而去。妻子的去世,對孫越崎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覺得對不起妻子,結婚10年,共同生活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兩年,自己完成了學業,可以與妻子團聚廝守了,而妻子卻意外地離他而去了,孫越崎沉浸在痛苦之中。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憂慮的情緒,可使人體機體失調,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發生一系列功能紊亂。嚴重損害心身健康,養生之道很重視消愁解憂,這個時候,父親來信讓他去哈爾濱散散心,而他自己也覺得這樣下去不行。自己還年輕總要做點事,雙方一拍即合。這樣一來,他把對妻子懷念的憂傷情緒一下轉移到對事業的嚮往之中,心情慢慢也就平和了。
1923年,滿山的楓葉都紅了,湛藍的天空,晶明透亮,秋高氣爽。孫越崎離開紹興,北上哈爾濱,在父親的幫助下,他參觀了撫順和本溪的煤礦、昭和鋼鐵廠(鞍鋼的前身)等。1924年春節前夕,他不顧家裡的勸阻,冒著紛飛的大雪,竟然奔向了當時還是非常荒涼的穆稜(雞西)開始了他的事業--去勘探開發煤礦。一路上氣溫達零下30度,坐在馬爬犁上,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幾米之外不辯道路,涼風透過冬衣,從前胸穿到後背。穆稜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是森林、虎豹狼蟲、土匪的世界。這個礦名叫"中俄官商合辦穆稜煤礦公司"是黑龍江省實業廳與白俄富商謝吉斯合辦的。孫越崎和俄國人卜魯希年科分別被任命為勘礦隊隊長。他們落戶的小鹼草溝,只有一所土屋子,這房子是土匪常來往的地方。有個姓王的翻譯常和土匪打交道,大家便叫他"外交部"。住的環境是艱苦的,工作條件更是艱苦的,有一次,他騎馬在很深的雪地里走,被矮樹叢絆倒,一下子把孫越崎摔出去好遠,肋骨斷了,過了一個多月才好。在探礦的同時,也做築路測量的工作,白俄的土木工程師帶著幾個俄國人做,孫越崎求知慾強,和白俄人一起乾,有時就睡在地上,俄國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從不示弱。這位白俄工程師是貴族,當過俄國遠東白俄政權的交通部長,專業很強,孫越崎跟他學到了不少東西。1925年9月,董事會任命孫越崎為中方礦務股長,兼機械工業股長,並決定開發一、二號直井。第一號直井由俄方卜魯希年科負責,所有人員都是俄國人,第二號直井由中方孫越崎負責,所有人員都是中國人,形成中俄競爭的局面。卜魯希年科在煤炭生產上已經有多年經驗,而孫越崎剛出校門,碰到的許多問題課本里都沒有學過。他常常裝作路過,到一號井順便看一看,其實特別用心,這樣巧妙地把俄國人的技術學到了手。為了取得經驗,工人是三班輪換,他卻總是自己值班,就是點炸藥的活,有時也要親自乾。當時打炮眼還沒有機器,靠人工一錘錘地砸出來,放進炸藥,點著炸藥,以後趕緊往上爬,慢了就會不得了,這種種滋味孫越崎都嘗過。一次,在零下40度以下,他幫助拉車,沒想到手剛一接觸到車把,就凍得沾上了,再使勁一拉手上的皮全掉了。鮮血淋淋,痛得鑽心,他獨自一人站在雪地上,不由地淚流滿面,這是他為工作唯一的一次流淚,從此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困苦,他都一往無前。中俄競賽的結果打了個平手:俄國人打了個一號井,1925年9月開工,1926年4月見煤,井深38米,每日出煤700噸。孫越崎負責的二號井,1925年11月開工,1926年9月見煤,井深51米,日出煤量也是700噸。在穆陵辦礦初期,經常與土匪打交道,一次在野外工作,他們碰上了土匪嚇得跑了回來。按照當地習慣,孫越崎派出他的"外交部",就是那位姓王的翻譯,裝了一車麵粉、鹽、鹼、菸草等給土匪送去。當晚土匪頭"小白龍"來訪孫越崎。他們把背著的盒子槍放在炕上,和孫談得很融洽,後來說:"你們開礦的不是壞人,我們不會害你們。"臨走的時候還囑咐:"明天我們的人馬要從你們前面的山路過,你們不要害怕。"孫越崎和土匪的交往,對他是一種很獨特的鍛鍊,使他增加了膽識,和與各種人應對的能力。
1926年8月26日,經過穆稜煤礦,張先生的介紹,他和王儀孟結婚了,那年孫越崎33歲,王儀孟24歲。王儀孟出生在官宦人家,祖籍江西臨川,是歷史名人王安石的後人。她父親是清朝官員,王儀孟畢業於天津法租界的女子師範學校,她性格溫文爾雅、善解人意,賢惠內向,有著超人的記憶力和很好的文學修養。新婚沒幾天,孫越崎就說,穆稜正在打一口新井,很危險,必須趕回去。婚後一個星期,他們就回到東北。孫越崎就像當年對葛采湘的愛護一樣,他很願意讓王儀孟多學習,多長本事。孫越崎與妻子在哈爾濱住了兩個星期,也算度過了"蜜月"。後隨丈夫來到穆稜煤礦,當時礦上房子已經蓋了起來,裡面卻空空蕩蕩的沒有家具,沒有電燈,丈夫的衣服就放在一個沒有油漆的木箱裡,衣服上黃漬斑斑,再看那些"裹"腳布,(天冷,為防寒而為之)上面是濃血一片,王儀孟看到丈夫過著如此艱苦的生活,心裡有說不出的難受。乍一到穆稜煤礦,王儀孟很不習慣,每天丈夫一走,就剩她一個人守著一間空蕩蕩的大房子,身邊一個熟人也沒有,心裡苦,就給家裡寫信,後來她母親給她請了一個滿洲人給她做伴,才好了一些。她還給父親寫信要了一副圍棋來,丈夫不會下就教他。這樣生活中才有了一些樂趣。1925年5月1日,王儀孟在穆稜生下女兒叔涵,產後發高燒,那時孫越崎雖已向礦上遞交了辭呈,準備出國留學,卻仍是整天在外面忙,還是別人去把孫越崎找了回來,孫越崎把妻子送到車站,由父親幫助把她送進哈爾濱的醫院住下,孫燕堂看安排的病房小,馬上又給她換了一間大的。公公待她一直很好,丈夫出國以後,她就一直住在哈爾濱,與公公婆婆相處很好。
孫越崎在穆稜煤礦工作了5年又8個月,後來他與卜魯希同時代理了路礦事務所所長職務。這個時期,對他一生至關重要的是,結識了翁文灝先生。翁先生當時是負有盛名的地質學家,1908年,他19歲就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理學博士。1912年,23歲的他是中國得到地質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1927年7月,翁先生到了哈爾濱,當時他擔任實業部的技正兼任地質調查所所長職務,知道有這么一個穆稜煤礦,他堅持實地考察,孫越崎接待了他。孫越崎天天陪著翁先生,他對穆稜的地質很熟,煤層啊,岩石啊了如指掌。那幾天,他什麼事都不做,整天陪著翁先生,白天出外考察,晚上在招待所兩個小個子,兩個浙江人坐在一張床上,天南海北神聊海聊,倆人意氣相投,翁文灝見孫越崎在那樣惡劣的條件下,工作成績卓著。穆稜初創業績展示了孫越崎傑出的才能。
出國留學不徒虛名
1928年8日,已經36歲的孫越崎,踏上了出外求學的道路去美國學習礦業。他離開哈爾濱,在北京做了短時間的停留,又到了南京專程看望了復旦時的老師邵力子。邵力子當時已是海陸空總司令部的秘書長,他見到孫很高興,囑咐說:"出去要好好學習,學成以後一定要報效祖國。"孫越崎認真地回答:"先生放心,一定不辜負期望。"經過16天海上的漂泊,於9月初到達加利福尼亞,這時加州大學已經開學一個月了,不可能再註冊入學。他正在走投無路的時候,遇見了一位華人,這位好心的華人,就是後來北京醫院副院長韓寶崎的父親韓文信大夫,後來他給蔣介石、毛澤東都看過牙。在韓的幫助下他們去了斯坦福大學,學校問他是否讀碩士學位,他想自己有了在穆稜煤礦工作5年多的經驗,以後還要辦實業,不會去當教授,研究人員,也不想去政府部門做官,因此,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不那么重要,所以就沒有申請讀學位。從這可以看出,他的務實的精神。在美國,他飽受種族歧視之苦。這更刺激他要把學業學好,他在來美國留學之前,父親曾囑咐他,一定要到舊金山看看金礦開採的情況,他就利用假期時間,來到了舊金山,舊金山原是中國人取的地名,美國人叫它聖·弗蘭西斯科,是西班牙語。早在上個世紀中葉,這裡就發現了金礦,美國人在中國沿海招募了大批破產的農民和失業的市民。這些華工,對美國西部的開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孫越崎來舊金山訪尋的正是這些華工的遺蹟。有趣的是舊金山的中國人,大多數祖籍是廣東人,廣東人特別相信關公,關公是他們的財神,在這裡,他看到了一座很大的關帝廟和國內的一模一樣,關帝廟聳立在加利福尼亞的山上,使他覺得中國人很了不起。1931年夏天,他離開了斯坦福,從美國西部到東部,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在那裡他考察了美國東部的煤礦,還去了洛杉磯,在那裡,他第一次看到石油從地底下采上來,這些知識是書本上沒有的。
在美國留學,他看到美國的採金術,石油井,採煤技術,使他大開眼界。1931年,他從報上得知中國發生嚴重水災,他就組織留學生和華僑捐款,他自己把煙戒掉了,把兩年的煙錢,大約是150元,全都寄回了祖國。吸菸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長期吸菸可促使動脈粥樣硬化,孫越崎早年的戒菸,對他的長壽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到了1933年4月由於日軍占領遼寧朝陽,他由於心煩而開煙戒。後來他從報上得知日本占領了瀋陽後,他的留學生活罩上了濃濃的陰影。
在美國完成學業以後,他又考察了英法德三國的礦業,從感情上講,他已離家兩年半了,日本人又占領了他家所在的哈爾濱,他是恨不得一步踏上歸國之路,可是從理智上講,他這次花巨資出國留學不讀學位,為的就是儘可能多地學些知識和本領。如果不抓住眼下的機會,以後來歐洲學習考察的機會就很難了。
第一站他到了英國,英國人的作風,和美國人大不一樣,辦事十分嚴謹、正規。中國大使館把他介紹到英國煤炭局。接待他的官員問:"你是學生。""是的。""要看煤礦?""是的。""在英國要住多少天?"孫越崎想了一下說:"40天左右!"沒想到那位官員又問:"星期天休息嗎!""不休息!"孫答。官員點了點頭,露出讚許的神情。他在英國住了40天,由於英國官員的安排,他一天也沒有休息,從一個礦到另一個礦,馬不停蹄,英國人的安排一環扣一環,沒有絲毫時間上的浪費和路程上的重複,這使他對英國式的工作作風大有好感。
在法國,他不僅參觀了煤礦,而且參觀了凡爾賽宮、羅浮宮、拿破崙墓地等名勝古蹟。在德國他也住了40天左右,德國的工礦設備和生產技術的確先進,生產煤炭已經在使用卷揚機了,好多礦都是煤從井下運上來直接裝車的。後來,他途經蘇聯回國。
1932年秋,孫越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哈爾濱。出國時才幾個月的小女兒已經3歲半了,家庭的溫暖包圍著他。正當他沉靜在溫馨的家庭,享受著天倫之樂的時候,地方小吏來催他報戶口了,這事就像一盆冷水澆在他的身上,他想"報了戶口,我不就是亡國奴了嗎?"他決不當亡國奴!儘管家庭生活這么美好,使他感到全身心的放鬆和舒服,他還是毅然作出了南下的決定。他只在家裡住了3個星期,為了不做亡國奴,又再一次離開家人。他決定去北京找翁文灝。
孫總經理
1932年11月,孫越崎經翁文灝介紹,參加南京剛剛成立的國防設計委員會——資源委員會前身,任專員兼礦室主任,職位同少將銜。1933這年9月,他帶領嚴爽考察延長石油礦,當時邵力子任陝西省政府主席,師生見面自然有一份情感,邵力子對他的工作提供了各種的方便。1934年春,國防設計委員會與陝西省商定,成立陝北油礦勘探處孫越崎任處長。孫越崎和趙國賓等三人,在陝北高原調查,每天騎著馬在荒山溝壑之中的土道上顛簸,風吹日曬,飽一頓鋨一頓,每天要走八九十里,他們共行程800多公里,調查3半個月。這種工作強度,說明孫越崎有一個良好的身體。他們把100餘噸的設備運往陝北,從7月9日到9月4日,孫越崎一行歷時57天,行程200多里,終將設備完整運至陝北延長和永平。《資源委員會》月刊,第一卷,第二期曾有記載:五座鑽機計重100萬噸,約合17萬斤……全憑孫越崎身先士卒,依靠眾人才得以克服這個最感困難之點。後來,那些運輸器材的民工有的就自願留在礦上,加上從天津召聘來的職工,組成了100多人的鑽井隊伍,這是中國第一支油礦鑽井隊。在孫越崎的領導下,他套用在國外學習的油礦技術,鑽井到100米的時候,油果然出來了,到了112米的時候,油出得更多了,日產量1.5噸。中國人第一次打出了自己的石油。
就在這年的11月他接到翁文灝去焦作中福煤礦任總工程師的通知。焦作煤礦是中國儲量豐富,煤質優良的大型煤礦,在中國名列第三。孫越崎初到煤礦時,礦上有一位比利時工程師,名叫道格,當時礦上沒有工程技術人員,完全依賴外國工程師,道格大權在握,後來雖然退休,翁文灝仍聘他為顧問。孫工作半年以後,道格已完全看清楚這位新來的工程師是稱職的,他真誠地對翁文灝說:"你們中國有這么好的工程師,我在這裡已經沒有什麼用了,我要走了。"
1935年7月,他的三女兒毛毛,因被礦區醫院錯打防疫針死去,孫越崎為了礦上的工作並未速歸。他心愛的兒子竹生得了急性中耳炎,他同樣因工作沒在身旁守護。這年的10月,他繼任中福煤礦整理專員,年底使煤礦扭虧為盈,從上年虧損50.86萬元,變為盈利117萬元,相比之下,他真是顧礦不顧家。直到60年以後,他妻子王儀孟對那個夏天發生的幾件事還記憶猶新:家裡妻子病、大兒子病、小女兒夭折,一連三件事他都沒有在家,接到電報後,也都沒有回家。王儀孟卻沒有埋怨過,她非常了解自己的丈夫,她只想儘自己的力去為丈夫分擔那些生活中的不幸,在回憶陳年往事時,她說:"越崎這樣不顧家,就是放在今天,是不是也夠評上了模範"從這可以看出他們是一個和睦的家庭,常言道:"家庭和,人壽增。"其實家庭的和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家人的形象和行為。古人云: "欲齊家者,先修其身,"孫越崎夫婦都是非常開明豁達,並有高尚文化教養的人,他們的形象自然可以鑄造幸福的家庭。1936年的冬天,孫越崎應聘為中福煤礦公司總經理,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八年抗戰開始,為了不使設備落到日本人手裡,孫越崎力排中外股東異議,著手拆運中福公司的機器設備南下,中原公司董事胡石青說:"中福煤礦是我國在抗戰期間唯一遷到四川後方的煤礦,它像母雞下蛋,在四川合辦起了4個煤礦,大力支持了抗日戰爭。今天才認識到,孫總經理真是一位有遠見,有魄力的能人。"
玉門石油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剛剛爆發,孫越崎以甘肅省石油總經理身份,率領郭可詮、潘志甲、鄒明等從重慶第二次來到玉門。他一到玉門,就冒著嚴寒領著大家,花了一整天時間,詳細查看了礦區各個生產現場,最後組織大家討論。他看大家情緒高漲,便宣布:1942年要生產汽油180萬加侖(約合5000多噸),比1941年提高了9倍,這對抗日戰爭我國嚴重的油荒,起到了極大的緩解作用。玉門油礦遠離城市,地處戈壁,生產設備、生活給養都要靠內地運輸。孫越崎對運輸線特別重視,經常到各運輸鑽去檢查,態度非常認真,連站上的工人上廁所是不是方便,門窗是不是結實這類事情都要過問。為了完成180萬加侖汽油的目標,他把當年留學回國途中從蘇聯學到的"廣為宣傳"的方式用上了,他每逢遇到工人或職員,甚至小學生都要問:"你們知道今年油礦生產目標嗎?"得到的回答都是響亮的: "180萬"。1942年11月中旬,由於孫越崎和全礦員工的苦幹,180萬加侖的汽油生產目標實現了。在老君廟召開了慶祝大會,員工們把他們敬重的總經理拋到空中,伴著歡呼聲響徹山谷。有著多年辦礦經驗的孫越崎深深懂得,要使玉門油礦進一步發展,人是最重要的,他除了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和一般技術人才之外,礦上還有學校教員、會計文書、鐵工、木工、泥瓦工、截縫、理髮師、釀造師等,各行各業人員的到來,使玉門油礦發展成了一個小社會。1942年,從全國四面八方來的員工及家屬為數接近萬人。每月需要麵粉18萬斤,大米4萬斤。為此,在孫越崎的倡議下,玉門油礦增設總務處,並且組織員工苦幹,聘請農業技術專家,戈壁灘上出現了菜園、果園。從此,員工不但可以吃到新鮮蔬菜瓜果,而且還能吃到自己餵養的牛羊肉、雞蛋和牛奶了。孫越崎見職工因為米麵加工粗糙,常有沙石,吃了患盲腸炎的很多,他便決定建麵粉廠,還辦起了福利社。後來,老君廟變成了一個小都市,生活日用品,米麵菜蔬水果,都有專門的經營。另外還開辦了鞋店、布店、豆腐店、醬房、油房、食堂、點心鋪、縫衣店和中西藥房等。
孫越崎塑像孫越崎塑像
玉門油礦大部分青年技術人員都是各大院校招聘的畢業生,這幫20多歲的小伙子,憑著愛國抗日的一片熱情,來到這偏僻的荒漠,這個人煙罕見的地方。但也有些人為婚姻問題而苦惱。
無情未必真豪傑,孫越崎親自來當月下老人,他到重慶去找他的老師邵力子,因為邵夫人當時在重慶開辦了一所女子學校。孫越崎招聘的女學生條件只有兩條:"一是必須未婚,二是必須到老君廟去。"他面試女生,比給自己挑兒媳婦還認真,對品貌談吐尤為注意,就這樣他把挑選的幾十名女生帶回了油礦。女生到達油礦的時候,全礦上下一片歡騰,未婚男青年全部打起了精神,他們把多年未動過的西服從箱子底下翻了出來,多年不收拾的頭臉,也精心修飾起來,於是洗衣店、理髮店也忙碌起來。從此礦上出現了女護士、女會計、女教師。不久孫越崎又從重慶領回了第二批女學生。老君廟山上的第一宿舍的一號房間,是專門為光棍們結婚用的,礦上的職工開玩笑說,這是間"古戰場"。有人統計,自孫越崎從重慶領回女學生以後,不久,就有20多對青年進過這"古戰場"。抗戰勝利之前,這兩批女學生大多數都有了歸宿,孫越崎這位月下老人,遂使"有情人終成眷屬"。孫越崎等在千方百計增加油料產量的同時,"兼顧萬千員工之生活,建宿舍、辟農場、設學校、立醫院,無一不備……"使玉門油田變成了戈壁灘上的熱鬧小城。孫越崎寫詩讚曰:"關外荒漠接遠天,出關人道淚不乾,移沙運土植楊柳,引得春風到油田。"1942年8月,在蘭州召開了中國工程師學會第11屆年會。年會對孫越崎抗戰以來,在大後方開發煤炭、石油取得的成績給予很高的評價,特別是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開發建設玉門油礦功績卓著,因此授予金質獎章一枚。這是工程師學會成立以來頒發的第四枚獎章。抗日戰爭勝利以後,1945年9月,孫越崎被行政院經濟部、戰時生產局任命為東北區特派員,主持接收東北地區的工業企業。從此離開了他經營開創的玉門油礦。
抗日戰爭時期,孫越崎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的連在一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去創造美好的生活,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使他思想毫無雜質。為了實現一個個目標,他精力充沛,一往無前。他處處想到自己的員工,而很少想到自己。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有:"仁者壽"的養生之說。對養生長壽頗有研究的莊子說得更具體,他認為:"養生切忌私,如私心纏身,必患得患失,財迷心竅,貪得無厭,人恥而心不得安,慮多形勞而精損。只有心胸坦蕩,名利不計,知足而長樂的人才能得以長壽。"孫越崎正是這樣的人。抗日戰爭的勝利,他和全國人民一樣欣喜若狂,此時,他肩負著更大的重任。
衝過險灘奔向光明
1945年9月,孫越崎任行政院經濟部戰時生產局東北特派員,由於東北的局面十分複雜,國民黨、共產黨、蘇聯、美國四大勢力在此碰撞,孫越崎構想千人出關接收敵偽產業的計畫無法實現,於是宋子文讓他兼任行政院河北平津敵偽產業處理局局長。先去處理平津地區敵偽產業。孫越崎憋足了勁想大幹一番,在工業上大顯身手。但是誰知抗戰勝利後"接收大員滿天飛",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去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著想呢?為了接受東北工礦企業,他頻繁往返於華北與東北之間。由於歷史的原因,他的工業之夢破滅了。
1948年5月,翁文灝出任行政院長,孫越崎擔任了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資源委員會委員長,這年的10月,孫越崎沒有和任何人商量,決定利用國民黨社會部在南京召開全國工業總會成立大會的機會,召開一次秘密會議,討論資委會的去留問題。他對大家說:"我在東北視察了幾個月,或觸頗深,共產黨必勝已是大趨勢,鞍山被解放軍占領以後,我們資源委員會的技術人員一律被留用,受到優待。目前國內的形勢,大家已經看得很明白,以前東北戰爭吃緊,我幫大家逃進關來,現在平津形勢又吃緊怎么辦?……從華北平津起大家都不要再逃了。要堅守崗位,保護財產,要迎接解放,辦理移交。"他看見大家都是一幅欣然的表情,便進一步地說:"我們這些人,都是學工程技術的,都是懷著工業救國的理想,在抗日戰爭開始前就參加了中國的工業建設。資源委員會現有的工礦企業,是中國僅有的一些工業基礎,我們有責任把它們保存下來。"
在國民黨統治森嚴的南京,孫越崎敢於當著幾十個人面公開表示對政府的叛逆,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當時只要其中有一個人出賣他們,後果將不堪構想。這說明孫越崎對資源委員會的同仁有基本的了解和判斷。資源委員會在國民黨政府中的確是一個特殊的機構,與政界、軍界大不相同。
這個單位擁有121個總公司和總機構,是國民黨政府中經濟實力最強的。職員有32800多人,其中40%以上是大學畢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高級人才達3000多人。它的高層領導和各個廠礦的負責人絕大部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信仰"實業救國"。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它的文化背景與周圍的環境很不相同,所以在國家大動盪中做出了正確的抉擇,冒著極大危險拒絕拆遷,護廠護礦。參加過南京會議的除一人外,全部留在了大陸。
其實,孫越崎的思想也有個鬥爭的過程,繼續跟著蔣介石到台灣去,高官厚祿不成問題,照職位和蔣介石對自己的信任程度,"入閣拜相"也大有可能,可是那就完全拋掉了自己為建設工業化的中國獻身的平生大志。後來,他找到了邵力子先生,並決定與中共聯繫,他留在大陸的決心,一天比一天堅定了。
他的老師邵力子是國民黨和談代表,去北平前和他的秘書就住在孫越崎的家裡,邵力子跟他說:"和談不可能成功,因為李宗仁失去大權,還是蔣介石在背後操縱。"孫越崎原來對和談寄予很大希望,聽他這么一說,孫越崎心頓時涼了下來。邵力子安慰他,同時提出了他去北平想帶夫人傅學文一起走,但怕人家說他;不是去北平和談,而是去北平投靠共產黨,可是邵夫人一人留在南京有危險,讓孫給出出主意孫想了一下說:"邵夫人最好不要一同去,如和談不成給我打個電報,就寫'天冷要衣服'我就送邵夫人去香港,從那轉北平不會有危險。"邵力子夫婦同意了。後來,孫越崎果然安排邵夫人傅學文隨李宗仁和談的私人代表劉仲華去北平。不久和談失敗。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渡過長江,南京後來解放。5月,孫越崎在廣州給資委會華中、華南、西南負責人分發救濟款美金208萬元。勉勵大家堅持到底,迎接解放。6月初,辭職去香港,策動國外貿易事務所起義,同時做翁文灝的思想工作,讓他留在大陸。
這年的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新中國成立了,孫越崎人在香港,心在祖國。他於11月4日攜家眷乘船北上受到歡迎,奉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財金委員會計畫局副局長。在北上的途中,蔣介石曾派四艘小軍艦攔劫,因劫錯船支,孫越崎免遇不測。到了1950年5月,孫越崎在《參考訊息》上看到,他被開除出國民黨,並被通緝的訊息。後來陳毅在上海說:"蔣家王朝已經垮台,所有偽單位紛紛南遷逃往台灣,偽中央部、會一級中,只有資源委員會所有人員,包括各級負責人,以及在已解放地區所屬個廠礦企業員工及設備器材,幾乎未走一人,幾乎未有一點破壞,實在是偽中央機構中的一個全體員工起義的團體。"1949年12月,孫越崎在北京協和醫院體檢,發現糖尿病,血糖有4個加號,那年他56歲,醫生給他開了一份定量食譜,他嚴格遵守,幾個月體重減了30多斤;十幾年如一日恪守醫囑,竟然未用藥物,就治癒了,而且以後一直沒犯。他愛吃蔬菜、水果、魚、豆腐,從不吃皮(魚、雞、肉等皮)。並從不飲酒。後來,他夫人回憶,自從他們結婚起,家裡從不用葷油做菜,只用素油做菜。這也許就是孫老夫婦長壽的原因之一。
生命之舟的跨世紀航行
返回祖國後,他全心全意投入到國家經濟建設中。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1952年6月,調任開欒煤礦總管理處,任第三副主任。他上任後,深入井下,科學地指揮生產,到1959年共下井約為百餘次,這年經邵力子介紹,加入了民革。不久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運動開始了,他開始感到,他的建議再不被重視了,有些為生產必須採取的措施也得不到支持。但是他仍然據理力爭。這種事情時常發生,使他感到非常痛心,但他始終未改變追逐共產黨,建設祖國,發展經濟的初衷。1958年,為了向黨表決心,改了多年抽菸的習慣。這年他已是63歲的老人了,戒菸對他的健康長壽自然是有益處的了。1959年,雖然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實際上被停止了工作。但是他對人生,仍然充滿了信念。他年過70,卻把閒下來的時間用於鍛鍊,這年,他學會了跳舞,打太極拳,他讓兒媳教他跳舞,態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生活得仍然是那么的充實,那么的瀟灑。這也就是他長壽的原因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孫越崎做過國民黨政府的高官,不可能不在這一場動亂中遭受摧殘,連家人也未能倖免。1973年獲得了"解放",孫越崎當時的工資,每月是270多元,補發了5年多,總計有1萬多元。
孫越崎是個坐不住的人。幾十年全國各地到處走,好不容易得到了自由,他對身體已康復的妻子王儀孟說:"這筆錢就好比是白撿的,咱們一起到外面去玩玩。"他便攜老伴"自費旅遊。"從北京到西安、延安和成都,遊覽了峨嵋山,還看了他扯不斷感情的鐵路、水電、鋼鐵生產的廠礦。之後在昆明小兒子處住了一個月,又到貴陽、桂林、長沙、韶山,最後經武漢回到北京。這次出遊,又是看兒子,又是訪朋友,一路上飽覽了西北、西南,中南的山川古蹟,領略了風土人情,遊覽了大半箇中國,他們夫妻都覺得年輕了許多。過了一年,即1973年,再次到沿海旅遊。這次是濟南、青島、南京、儀征、揚州、江都、無錫,蘇州,又從胥門乘船遊了太湖和杭州,還參觀了新安江水電站。故地重遊,往事重現,老兩口在感慨之餘,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也就是這一年的10月,為祝賀自己80整壽,與老伴王儀孟,大兒子竹生等爬到北京香山鬼見愁(香爐峰),感覺身體良好,那滿山的楓片,血紅橙亮,它們好像隱喻著孫老的現在, "楓葉經霜紅愈烈。"也好像綻放的笑臉,為孫老祝壽。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台北時間3點42分56秒,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唐山大地震。孫越崎夫婦正處在這災難性圈內。巨大的聲音將老人震醒了,孫老大喊著:"地震啦!"同時伸手去拉老伴,就在這當兒,頭頂上響起了一連串比炸雷還要強烈、巨大的聲響,震盪的地面使他們身子前仆後仰,一扇牆被倒塌的樓房砸塌了,門被砸下的斷牆封死。孫越崎是文革中被趕進這間小房住的。房間很小,四周的牆是石塊砌成的。塞翁失馬,小房的四面牆都是向外倒的,屋頂落下來被柜子支住了,給兩位老人留下了一片生存的空間。他感覺到胸部陣陣巨痛,一會兒便痛暈過去,昏迷中,他模糊意識到:"發生了地震,我沒有死,還活著,還知道痛哩?"兩個小時後,他們被鄰居救了出來。後來被兒子孫叔涵接到了北京。83歲的孫越崎因肋骨震裂,住進了北京醫院。這次地震中,孫越崎的侄女孫風齡一家三口和她的親家,我國著名骨科專家和夫人,都不幸遇難;大兒子孫竹生家房屋沒有全倒,得以倖免。仁者壽,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是的,孫越崎邁過人生這一災難大坎後,又幸福地生存下來。真是好人一生平安
1976年的秋天,十年"文革"結束,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此時,孫老在他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向第9個10年邁進了。對於文化大革命,他評說非常大度。他說連開國元勛、國家主席尚不能倖免,我們這些原國民黨高級官員還有什麼可說的;他說他遇到了通人性的軍代表,使他少受了很多罪;他在複雜的人生中保持了一顆淨化了的心,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豁達與平衡,安詳和諧。他從不在生活中難免出現的缺陷面前去咀嚼個人的悲歡,而只想到民族和國家。這使他在自然、時代、社會等各種無情的力量面前,泰然處之。這樣,使孫越崎在坎坷的途境之中得以長壽。1979年任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0年,在全國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常委,他曾擔任過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河北省政協副主席,1981年,任煤炭部顧問,同年被選為民革中央副主席。這年他已88歲了,他參加了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辦的太極拳學習班,結業考試得了全班第二名。平時開會,不管多長時間,他總要站著講,每次客人走時,他都要陪送到電梯口。從年輕時到98歲,每頓飯他都是自己盛。1983年,90歲的孫越崎認真勁兒不減當年,做事扎紮實實,絕不掛虛名。這年8月,還赴內蒙考察,做了大量實際的工作,回到北京不久,孫越崎迎來了90歲的壽辰。10月16日這天,煤炭部、民革中央和他的家人都給他祝壽慶賀。煤炭部部長高揚文帶著生日蛋糕親自到孫家祝壽。走進他家,高部長驚奇地發現,這位過去顯赫一世的國民黨"大官"。竟然是家徒四壁,陳設無幾。回去後便讓部里給老人送來了沙發、地毯、桌椅。
巨大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熱情,使孫越崎的生命非同一般地充實,隨著歲月的增長,更使這生命顯得深厚博大。90多歲的孫越崎自謙"殘燭尚燃,光熱甚微",可他為中國能源工業所發出的光和熱,的確是不可估量的。除此,他抱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在"文革"結束的十幾年裡,把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用在為原資源委員會人員平反冤假錯案上。為此他於1991年10月24日給江澤民總書記寫了一封信,江總書記對此十分關懷和重視。199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會見了孫越崎等原資源會在京的部分人員。第二天,新華社發了訊息——
……宋平在會見時說,在孫越崎等負責人的領導下,原資源委員會人員有組織、有領導地起來護礦護產,將所屬工礦、企業和財產移交給人民,移交給新中國,是正義的愛國行動,是有功勞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充分肯定孫越崎等原資源委員會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的這一歷史功績。
孫越崎在會見時非常激動,他最後說,人逢盛世精神爽,儘管我們已經老了,但為了改革開放和祖國的統一大業,願盡綿薄之力。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促進兩岸溝通,進而和平統一祖國,1988年10月和1990年12月,年過九旬的孫老,曾經兩次去香港,通過電話和台灣的老朋友,老部下聯繫,共敘舊情。1993年,孫越崎實歲百歲之際,陳立夫托人給他送來了祝壽條幅:志誠自仁,仁者必壽。越崎學兄長,時年九十九,陳立夫敬題。
孫越崎是活著的百歲壽星,他的生命之舟做了跨世紀的航行,他在漫長的人生航道上,經歷了波翻浪涌,也經歷了風平浪靜,在任何情況下,都有著自己人生明確的航標:越過崎嶇而走向康莊。
長壽之道
孫越崎在一個世紀的歷程中,身經目睹苦難的中國從封建王朝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全過程,他的長壽之道是什麼?從老人經歷中,可以看出有以下四點:1.性格開朗,為人大度。天大的事情來了,他仍舊是躺倒就睡,從未被失眠困擾過。2.爭強好勝,勤於鍛鍊。騎馬、跳舞、打太極拳,只要他做,都達到相當的水平。3.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4.家庭和睦幸福。夫妻恩愛。生活幸福,事業有成。他在國內有兩兒一女,都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津貼。孫老時常高興地與夫人談起:“我們還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兒呢?”

舊友評價

摘自華裔作家張彤禾 作品《我的祖父張莘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時候,我的家人住在重慶。政府的首要工作是收復當時東北已開發的工業基礎建設;我的祖父和他朋友及同事孫越崎, 被指派去監督接收東北礦業回歸中國的事宜。其中主要的資產,煤礦,在撫順,一個邊遠縣城。它不僅是中國最大,也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礦。
這是一項危險的任務。戰爭結束了,但是另一個戰爭剛剛開始。國共之間的衝突——戰時還能勉強節制——已呈公開化,而華北地區成了主要的戰場。共產黨占了上風:抗日戰爭尾聲時,蘇聯軍隊進入東北,有他們的協助,共產黨游擊隊很快進駐東北,控制了領地和日軍撤退時留下的軍用物資。地處中國的另一邊,國民黨的軍隊在戰時總部的重慶無法迅速地回到東北。
本來是孫越崎被任命主持撫順煤礦的接收,但是他說在別的地方有事,推薦我的祖父代行職責。這個任務對我祖父來說,一定像是命中注定。終於有一個任務能讓他一酬今生尚未實現的壯志:留洋學生,礦業專家,東北遊子,愛國志士。祖父接受了這項任務,但是他沒有告訴祖母他要去哪裡。他在出重慶的路上,到他女兒,我姑姑藹蕾寄宿的高中暫留片刻,和她道別。藹蕾那時十五歲,並沒有太在意這事;她長這么大,父親一直是離家到別的地方工作。
1946年1月7日,祖父到達瀋陽,東北最大的城市——十五年來第一次回到家鄉。一位名叫董文琦的老朋友,時任瀋陽市長,警告祖父要當心。“你從重慶來,”董文琦說,“你不知道這裡是什麼情況。”還有一個蘇聯那邊的聯絡人也提醒我祖父要小心。那個蘇聯人告訴他應該等撫順的安全狀況改善穩定些再去,我祖父在瀋陽逗留了一個星期。
接著就有了謠言,人們議論著說他害怕:他一路來到瀋陽,卻什麼也不敢做。1946年1月14日早晨,東北經濟委員會的上司打電話來詢問這項被擱置的任務。我的祖父聽到有人暗示他怯懦膽小,大為光火,當天便和六個礦業工程師及當地幾個鐵路上的警衛出發去撫順礦區。到了礦地,他們實際上成為“囚犯”,由相關的人看管。兩天裡他們一事無成。1946年1月16日上午,我的祖父和他的團隊仍然被人監視著,上了回瀋陽的火車。當夜九點左右,有武裝士兵在撫順西邊一個荒廢的站台登上這列火車。他們命令我祖父和他的同事們下車,把他們押到附近的山坳里。在那黑暗的冬夜,在東北的荒野里,士兵們用刺刀將他們刺死。
我的祖父臨死的時候說了幾句話,據當時的報紙報導說。“我是中央政府派來的,”他說,“為國捐軀,我死而無憾。”
在重慶,沒有任何訊息。一天,我的祖母去廟裡為杳無音訊的丈夫算命。寺廟香客會投擲兩根木籤,它們掉下來搭成一個特定的組合,然後抽一根印著數字的竹籤。那個數字對應一個命數,用一首通常語焉不詳的詩來表達。命數分好壞,從最好的“上上”簽到最壞的“下下”簽。
那一天,我的祖母算出來的命是“下下籤”。那首詩的意思太明顯,以至於我的父親,那時才十歲,一直記得很清楚,直到六十年後還能一字一句背給我聽:“昔日行船失了舵,今朝依舊海中尋。若然尋得原物在,也費工夫也費心。”
在瀋陽,謠言傳遍了,說我的祖父和他的六個同事已遇害。祖父的朋友瀋陽市長董文琦,接到那個地區蘇聯軍隊指揮官的電話。董文琦去了一趟總部, 四十年後在他的回憶錄里,他回想起那一幕:“我看到院子中間停著一輛卡車,裡面裝著一具棺材,用黑布裹罩。我跳上卡車,打開棺材;毫無疑問,這是莘夫。他還穿著我和他在北平(北京)一起做的那套深藍色中山裝。他的身體被刺了十八刀。”
祖父的遺體被洗淨,也拍了照片:照片中可看出許多刺刀傷口和手臂被捆綁過的勒痕。他的棺材被送到瀋陽的關帝廟,停了三個月,供民眾瞻仰。董文琦寫道,“他身受十八刀時穿的血跡斑斑的衣服掛在廟裡給人們觀看”,“為了加強指出對敵人的悲憤仇恨”。他的屍體的照片被廣泛傳播,也有宣傳的用意。當祖父被刺殺的訊息在1946年2月爆開後,大批中國學生在各大城市遊行示威,要求蘇聯軍隊撤出東北。在重慶,有將近兩萬學生抗議這次暗殺,抗議在東北的蘇聯勢力。遠在半個地球之外的美國密蘇里州富爾頓, 邱吉爾在那年3月5日發表了他著名的鐵幕演說,還引用蘇聯這次在東北的惡行證明其居心叵測。
這件謀殺的謎團從未解開。國民黨堅稱是共產黨殺了我祖父和他的團隊,是為了儆示國民黨政府不要涉足東北。而共產黨,反過來說是國民黨為激起民意反對共產黨所以導演了這幕暗殺。蘇聯譴責當地的流氓集團乾出暗殺的勾當。沒有人肯承認謀殺了一群手無寸鐵的平民——這種懦弱的作法似乎也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政治手腕。目的不必明說,但用意照樣清楚——過去的戰事結束,新的戰爭開始了,祖父的死只是後來許多次殺害的開端而已。
我祖父的兒女們仍記得他們聽到噩耗的情景。一個冬日下午,他們的母親被一個朋友叫出去。她回來,走進她的臥室,開始放聲大哭,孩子們都聽到了。然後她從房間裡出來,把孩子們聚到她身邊,告訴他們,父親被殺了。“不要擔心,”他們的母親說,“有我在。”她也告訴孩子們他們再也不會看到她哭。
祖父去世之後,我的祖母開始參加公眾活動——從某些方面來說,寬闊的舞台非常適合她堅強的性格。她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很多時間都待在南京。她還一度經行銷售煤來補貼家用。她說話算話:孩子們再也沒有看到她哭過。但是她的頭髮變得灰白,開始抽菸,抽得很兇。一夜之間,在孩子們眼裡,她變老了。廟裡的簽語在這一點上說得真準:“若然尋得原物在,也費工夫也費心。”
祖母說孫越崎,我祖父那個沒有去撫順的朋友,他於1949年投奔共產黨,後來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許多年後,我的父親告訴我,他又得到了孫越崎的訊息:“我來美國在IBM工作後,孫越崎給我寄了一張聖誕卡。他說我下一次來北京他想跟我見個面。我沒見他。我拒絕和他見面。”

設立基金

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於1992年10月16日建立。基金是為了紀念當代工礦泰斗孫越崎先生70多年來為中國工礦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由朱學范、錢偉長、程思遠等20位知名人士及能源界領導倡議而設立的專項基金。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和資助能源科技教育活動、獎勵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培養科技人才、促進中國能源科技教育事業的繁榮和後備人才的成長,以實現孫越崎先生髮展科技教育、振興中華的宏偉願望。
孫越崎基金委員會設有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1992年設立,2001年根據《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由科技部批准登記備案,包括能源大獎、青年科技獎2個獎項,另設煤炭、石油高等院校優秀學生獎及家鄉教育獎,每年評審、頒獎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