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裕德

孫裕德(1904年—1981年),祖籍寶山縣月浦新興鎮,1904年11月23日出生於上海。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生前歷任上海民族樂團第一副團長、中國音樂家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還擔任過上海市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裕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81年
  • 職業:音樂家
  • 主要成就:中國音樂家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
簡介,藝術之路,藝術成就,

簡介

孫裕德幼時便學簫並參加民間絲竹合奏,1917年進永盛泰報關行當學徒,1920年進上海電力公司任職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裕德開始從事專業的民族音樂工作。藝術之路
孫裕德

藝術之路

孫裕德自學徒時起就喜愛民族音樂,經常在午間和夜晚休息時,向民樂愛好者學習民族器樂的演奏技巧。1920年經同學介紹,參加了南市的“國樂研究社”,向研究社的輔導老師學習洞簫和琵琶,後成為該社的琵琶、洞簫骨幹。
1924年,孫裕德師從上海派琵琶宗師汪昱庭學習大套琵琶曲。汪昱庭的傳授嚴格認真,他的學藝生涯十分認真刻苦,每次上課回來便埋頭苦學。白天上班幹活,夜晚才能擠時間練習樂器。有時怕太晚了吵醒家人,他便躲到曬台上去練習。下雪天十隻手指從冰涼僵直練到手心發熱出汗為止,初學時,琵琶上常常留下道道被琴弦勒出的血印。憑著他頑強的毅力和刻苦的鑽研精神,攻克了一首又一首艱難的樂曲,演奏技巧迅速提高,日趨成熟,他的琵琶及洞簫演奏技巧三十年代已在上海民樂界享有盛名。1925年,以李廷松(琵琶)、孫裕德(洞簫)、李振家(二胡,去世後由蘇祖揚頂替)、俞樾亭(揚琴)等4人為骨幹的“霄樂團”(團長李廷松)活躍於上海的音樂舞台。他們的演奏活動十分頻繁,於是名聲日增,影響所及,連各國駐滬領事館、蘇聯駐華大使館也紛紛邀請他們去演奏,在當時國樂界有很大影響。
1938年,孫裕德基於抗日救國的義憤,參加“中國文化劇團”,和衛仲樂、許光毅等人同赴美國演出,揭露和控訴日寇的侵華暴行,並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的文化藝術,還錄製了《簫聲紅樹里》、《妝檯秋思》兩首簫獨奏曲。他們的足跡遍及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紐約和華盛頓等三十多個城市,受到美國聽眾的歡迎,美國報紙譽稱孫裕德為近代中國的音樂大使。
1939年5月回國後,孫裕德應邀擔任“上海友聲旅行團”國樂組的輔導工作。1941年國樂組取名“國樂研究會”,後改為“上海國樂研究會”,推選孫裕德為會長,並於1947年率部分成員再度赴美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音樂事業,孫裕德夢寐以求的振興祖國民族音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1951年,上海民樂界成立了“上海市國樂聯誼會”,推舉衛仲樂為主任委員,孫裕德、陳日英、金祖禮為副主任委員。聯誼會把上海的國樂團體團結在一起,組織各種活動,使上海的民族音樂事業大大繁榮起來。除了頻繁參加國內各種場合的演出外,他還曾隨中國文化代表團先後到印度、緬甸、印尼、蘇聯及東歐各國訪問演出,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為祖國、民族爭得了榮譽。
1957年,上海民族樂團成立後,孫裕德出任第一副團長,從此成為專業音樂工作者,使他的音樂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歷任上海民族樂團第一副團長、中國音樂家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還擔任過上海市政協委員。1981年11月28日病逝,終年77歲。

藝術成就

孫裕德的洞簫演奏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吹簫技藝細膩生動,口風控制極佳,音色渾厚清越,被人譽為“簫王”。 他對洞簫的演奏,要求高雅樸實,最忌花俗虛浮的吹法,既保留了傳統的優良部分,又不斷改進創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別是他用九孔簫與吳景略張子謙合奏的《普安咒》、《梅花三弄》、《瀟灑水雲》等琴曲,配合默契,扣人心弦。清雅的簫聲如行雲流水融合於錚錚的琴聲之中,意境深邃,令人遐想聯翩。他與張子謙的琴簫合奏,在20世紀50、60年代一直是上海民族樂團的保留節目,並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關於洞簫演奏藝術的著作《洞簫吹奏法》。
他擅長在洞簫上用捫工調(1=bB)來演奏,有別具一格的效果。從手指按孔、丹田運氣到特殊的舌唇、口腔控制,使得他吹奏的簫聲文靜優雅,低音淳厚,高音含蓄。同樣一首《中花六板》,經他處理後,用捫工調吹奏,聽了使人耳目一新。1964年“上海之春”音樂會,他與陳永祿演奏的簫與二胡合奏《中花六板》,技藝精湛,風格濃郁。合奏時,你繁我簡,你讓我進,疏密相間,高低錯落,成為一首很典型的中國式的復調音樂作品。
孫裕德的琵琶演奏則繼承了汪昱庭的風格,剛柔相濟,推拉技法別有韻味。他博採眾長,把向張子謙吳景略等人所學古琴上的吟、揉、綽、注等手法及虛、實相襯的特點,吸收融化,運用在琵琶演奏上,使琵琶演奏得更加細膩、幽靜而富有韻味。他彈的大套琵琶曲文中有剛,武中有柔。他尤其擅彈《塞上曲》、《潯陽夜月》、《青蓮樂府》等文曲。樂曲經他處理,風格獨具,特別是右手急而細密的輪子,配以左手深厚的推拉、揉弦功夫,使樂曲具有起伏跌宕、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
他非常強調技法為情境和意境服務。一般琵琶演奏者大多是用食指起板,視大指起板為不正規,而他主張兩者不能偏廢,應根據不同樂曲靈活運用,如《倒垂簾》、《陽春白雪》、《三六》和《老六板》中的某些樂句,用大指起板效果更佳。在大指起板的演奏技巧上,他還創造了三指輪的指法,使旋律更生動細膩。
孫裕德運用傳統手法,改編和創作了反映現實和熱情歌頌新人新事的《歡樂的歌聲》、《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老六板變奏曲》、《鳳陽花鼓》等琵琶曲,並編寫了《琵琶演奏法》。
多年來,孫裕德灌制的琵琶、洞簫、琴簫等獨奏、合奏的唱片和錄音,以及留下的演奏方面的著作,都是民族音樂事業的珍貴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