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溪

孫若溪(1901~1962)原名明春,灌雲縣侍莊鄉朱胥村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孫若溪
  • 出生地灌雲縣侍莊鄉朱胥村
  • 出生時間:1901
  • 去世時間:1962
孫若溪,主要事跡,

孫若溪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九月出生於地主家庭。9歲入私塾讀書。自幼天資聰敏,記憶力強,性喜頑皮好動。10年私塾讀了很多古書,學會了寫古文章,練了一手好毛筆字,頗受塾師稱讚。20歲入鄰村的新民國小,因與教師發生口角,唯讀了一學期即棄學回家。後經人介紹到大伊山灌雲縣第二高等國小,當年級語文教員。不久,又考入設于海州的江蘇省立第十一中學,民國15年(1926)。翌年4月12日,國民黨當局在上海對共產黨人、革命民眾進行了血腥鎮壓,孫若溪等進步青年,對國民黨的行徑大失所望,思想陷入彷徨境地。不久,孫氏家族發生了一場官司,被孫若溪輕易打贏,孫氏家族覺察了人才的重要,遂召開家族會議,決定集資讓孫若溪讀大學。於是,孫若溪得以繼續讀書,考入上海吳淞的中國公學。在上海接受了馬列主義學說,並參加了革命鬥爭,於當年10月由李奭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主要事跡

孫若溪在中國公學唯讀了2年,就因經濟困難,成了學校的掛名學生。在此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從事革命活動。在黨組織遭受破壞後,於民國20年擔任了吳淞區委宣傳委員,和地下黨員張瓊英共同開展工作,民國22年在組織“四·一二”紀念活動中讓叛徒龍登雲認出,被當局逮捕,關押在蘇州監獄,後因法院對叛徒揭發孫若溪為“紅軍團長”的“罪名”查不出證據,被宣布無罪釋放。
孫若溪出獄後,即失去了黨的組織關係,只得靠做臨時工開展活動。後因領導大棧工人為要求增加工資鬥爭,臨時工也被大棧老闆停止了,只得以賣雪花膏和賣油條為生。民國23年,因母親去世返鄉,見家鄉形勢較穩定,決定留下,並創辦孫家渡國小,自任校長。民國26年,又考入了江蘇省國民黨區長訓練班。孫若溪從訓練班回來後,就積極開展了抗日救亡宣傳、組織活動,以灌雲、東海兩縣交界地陡溝為活動中心,廣泛開展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工作。成立東海二區青年救國團,並通過這些組織,把本地區的抗日青年組織起來,分期進行訓練。民國27年6月,孫若溪和其他一起在陡溝的東圩國小召開了一次聯絡抗日的政治研究會(後改為政訓研究會)。這是一次抗日救亡組織動員會議,為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培訓了骨幹力量。不久,孫若溪又籌辦組織了教導隊。教導隊被迫解散後,又在三五村辦戰時中學,自任校長兼教務主任。翌年3月,因日軍侵入灌雲,戰時中學停辦。
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第3團建立後,孫若溪任統戰參謀。當時國民黨沭陽縣長夏鑄禹視“3團”為眼中釘,製造了“湯溝事變”,殺害了團長湯曙紅,孫若溪也被捕。國民黨一天幾次把他拉出來要槍斃,後經吳月波、李奇松等地方士紳說話才保釋出來。獲釋後,孫若溪除繼續開展統戰工作外,還組織青年讀書會,辦油印《實話報》。
民國31年底,孫若溪由泗陽調回灌雲,任朱埝區長兼武裝大隊長。這時,他經上級批准,在敵占區大搞安清幫活動,他排行大字輩,對敵偽據點班排以上軍官大收徒弟,向他遞學生帖的有近千人。這對當時的統戰工作和情報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民國33年,黨組織恢復了他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時的黨籍。
日本投降後,孫若溪隨淮海聯合中學北撤山東。民國37年任淮海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後任蘇北人民法院副院長。蘇南蘇北合併後,任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1956年,調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1959年調任淮陰師範專科學校校長。1962年3月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