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士鋐

孫士鋐

孫士鋐,男,1948年生,浙江桐鄉人。就讀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與數學力學系。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地震首席預報員。曾任中國地震學會地震科學管理研究委員會、地震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及地震科普委員會委員,國家地震局世界大震考察專家組成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士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桐鄉
  • 出生日期:1948年
  • 職業: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首席預報員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從減災角度談新的經濟成長方式
生平,榮譽與成就,名言,成就,地震預報研究,微機技術套用,政策性研究,人物語錄,矛盾觀點,

生平

自1986年起先後任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六室(主持工作)、十室、一室、軟科學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首席預報員等職。曾任中國地震學會地震科學管理研究委員會、地震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及地震科普委員會委員,國家地震局世界大震考察專家組成員等。
孫士鋐

榮譽與成就

曾參加了中國地震局“七五”項目,主持了中國地震局“八五”一級課題和“九五”一級課題,主持了中國地震局軟科學專項,“十五”承擔了多項科學技術部基礎性研究專項。
榮獲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2次,所、省局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4次,受北京市表彰1次、國家地震局表彰2次、評為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先進工作者1次。共發表著作、論文及重要技術報告80餘篇。

名言

災害是具有鏈條伴生效應的,有學者分析,唐山地震前,颱風路徑因地震發生改變,緬甸颶風的路徑在地震前也發生突然改變,包括地震之前淮河流域水流改變。這些災害現象,有專家認為與汶川地震具有一定聯繫。

成就

地震預報研究

先後主持或參加了新疆烏恰地震、西藏拉薩地震、寧夏靈武地震、山西大同地震、河北唐山地震及印度齊拉里地震等20多次地震現場考察研究工作,為我國地震現場震情研究工作基本方法的形成作出了貢獻。參與成功地預報了1976年11月15日天津寧河6.9級地震、1985年9月12日新疆烏恰6.6級地震及1990年亞運會期間北京昌平4.0級地震的臨震預報。為唐山7.8級地震後實施快速搶救壓埋人員,為保障北京密雲水庫的安全,震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及安定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分別受北京市政府與中國地震局的表彰、獎勵。
我國的地震預報水平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主要的成就體現在1980年代系統地形成了地震前兆研究中的“場兆、源兆、外動力”學說。孫士鋐參於了這一學說的形成。1980年代,他在主持“首都圈半年至幾年尺度強震發生危險地點的預測研究”時,提出了地震前兆觀測中存在“場兆與源兆”問題,並在構建“首都圈強震危險區預測與跟蹤系統”的總體結構中,充分的體現了這一學說。該學說,對推進地震預報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微機技術套用

1984年研製的計算機測定地震時空參數方法,利用地震波理論走時與設定的參考點走時的殘差公式,原創了只用P波到時的最小殘差測定震中方法。該方法使我國的全球大震定位,由原來的2小時以上縮短為幾分鐘,為政府對破壞性地震的快速反應贏得了時間。幾十年來,該方法在減輕地震人員傷亡上發揮了重要作用。1985年又成功地研製了地震活動性圖像的計算機識別,原創了利用坐標變換求解圖像,在圖像識別的定量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策性研究

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的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防震減災基本術語》的制定。主持了國務院發布的《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的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行業標準《地震與地震前兆測項分類與代碼》的制定與《地震行業標準體系表》的修訂等工作。1995年發表的《從減災角度談新的經濟成長方式》一文中,提出了“我國經濟建設應以連續漸變為主導與盡力避免出現跳躍式突變”的發展模式,它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關注。為國家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人物語錄

孫士鋐說: “災害是具有鏈條伴生效應的,有學者分析,唐山地震前,颱風路徑因地震發生改變,緬甸颶風的路徑在地震前也發生突然改變,包括地震之前淮河流域水流改變。這些災害現象,有專家認為與汶川地震具有一定聯繫。” —— (2008年5月14日)
孫士鋐說:“未來持續發生五六級或6級以上的餘震會較多,並且完全可能。” —— (2008年5月14日)
孫士鋐說:“包括海地地震,儘管造成了27萬人的死亡,但是海地地震的能量不大,它只是7.3級地震,和1960年的智利地震比起來差得很遠,1960年5月21號的智利地震,總共發生了6次7級以上的地震,那時候的強度相當于海地地震的108個。所以現還不能說進入這個狀態。…… 但是現在要說它(地震)是不是比以往的百年活動水平高,這個說法現在還不成立,還要再繼續做工作。”——2010年2月25日
孫士鋐說:“目前全球的地震活動確實是比較頻繁,尤其是災害性地震比較顯著,這種8.5級以上地震這么頻發,確實是很少見,那么尤其是這些地震現在是在較大的範圍內,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東半球西半球,印度洋板塊歐亞地震帶這塊活動水平也是很高,所以,從強度上,8.5級以上地震頻發,從空間上,地震分布廣,我個人認為現在這個跡象已經比較明朗,全球地震活動應該關注頻發、增強的這種態勢,所以,我個人認為,全球地震活動出現一個明顯增強的態勢,也就是說有可能要進入地震活動活躍時代。”——2010 年2月28日
孫士鋐:全球並沒有進入地震活躍期 ——2010年2月25日
孫士鋐:全球可能要進入地震活動活躍時代 ——2010年2月28日

矛盾觀點

全球並沒有進入地震活躍期
2010年2月25日,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在做客人民網科技頻道“美麗的科學”訪談節目時指出,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的說法不成立。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介紹, 從“1900年以來的全國七級以上地震的分布圖”來看,地震活動水平提高主要發生在1960年後,但近40年來世界上八級地震明顯減少。2004年和2005年印尼發生了8.7級、8.5級地震,從MT圖上來看似乎確實有強度上升的態勢。“但是現在要說它是不是比以往的百年活動水平高,這個說法現在還不成立,還要再繼續做工作。”孫士鋐說。
孫士鋐介紹,每年全球大約發生7級以上地震是19次,其中7.7級以上兩次,6級以上的地震有100多次,這個地震活動的強度和水平總體上來說和以往的百年沒有很大的區別。這兩年在前40年的基礎上是有所抬升。“包括海地地震,儘管造成了27萬人的死亡,但是海地地震的能量不大,它只是7.3級地震,和1960年的智利地震比起來差得很遠,1960年5月21號的智利地震,總共發生了6次7級以上的地震,那時候的強度相當于海地地震的108個。所以現還不能說進入這個狀態。
孫士鋐同時提出,從2004年開始,全球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區域,印度洋和太平洋交界包括從印尼到緬甸、中國一帶地震活動水平明顯加強。孫士鋐認為,喜馬拉雅動力源主要來自於印度北部的推進,這一個地區的活動水平的增強對我國西部的地震活動會有所影響,這一地震活動特點值得地震科研工作者關注。
全球可能要進入地震活動活躍時代
2010年繼海地1月13號發生強烈地震後,當地時間2月27日凌晨3時34分(台北時間14時34分)在智利(南緯35.8,西經72.7)發生芮氏8.8級地震,震中位於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西南320公里的馬烏萊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約60公里。截至目前,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上升至122人。地震引發的海嘯已在智利南部島嶼造成嚴重破壞,海嘯預警範圍已擴大至整箇中美洲以及太平洋國家和地區。
2010年2月27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孫士鋐研究員。
海地和智利這兩個國家的地震都發生在太平洋地震帶的東段,從2004年後,太平洋地震帶主要是在西海岸發生地震,東段已經平靜了6年時間,對於這次地震的原因,孫士鋐分析認為,這次地震之所以這么大是由於太平洋東岸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所致。孫士鋐說:“這兩次地震都發生在太平洋地震帶的東段,一個(海地)是太平洋地震帶的中段,一個(智利)是發生在太平洋地震帶的東南端,在這兩個地震發生前,太平洋地震帶東段多年沒有發生過地震,也就是2004年以來,太平洋地震帶主要是在西海岸發生地震,就是跟印度洋交界的地方,(東段)已經平靜了6年時間,這次發生是在這個平靜的背景下產生出來了。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太平洋東岸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所以這次地震也比較大。”
雖然科學家對於地震的基理還不是很清楚,有的認為是斷層說、有的認為是板塊的動力作用、也有的認為是地幔的對流造成的,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地震,孫士鋐研究員認為,這次智利地震和海地地震是有關聯的,而且在未來幾年裡,太平洋地震帶東段還有可能發生7級以上地震。孫士鋐說:“這兩個地震從大的範圍來說是應該有聯繫,尤其是大地震,它的活動空間是很大的,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兩個地震是有關聯性的。舉個例子,從2001年開始,印度洋版塊的地震很活躍,2001年1月26號,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發生芮氏7.8級地震,(同年)11月份崑崙山口西,也就是我們國家的青藏可可西里發生8.1級地震,之後,2003年印度洋又發生7.7級地震,這次地震發生在印度洋的海嶺(海底山脈),一般來說,很少發生地震的地方。緊跟著,2004年11月26號,就是很著名的印尼8.7級大地震,包括第二年的8.5級地震,2005年的南亞巴基斯坦7.8級地震,這么一組地震,應該說是有關聯的,所以我個人覺得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是有關聯的。我個人覺得那個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東段)還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發生7級以上地震。”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連續發生一些造成巨大災難的大地震,最典型的就是2004年印尼的8.7級地震,2008年5月汶川8.0級地震,前不久的海地7.3級地震,這些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針對地震活動出現明顯增強的態勢,孫士鋐個人認為全球可能要進入地震活動活躍的時代。
孫士鋐說:“目前全球的地震活動確實是比較頻繁,尤其是災害性地震比較顯著,這種8.5級以上地震這么頻發,確實是很少見,那么尤其是這些地震現在是在較大的範圍內,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東半球西半球,印度洋板塊歐亞地震帶這塊活動水平也是很高,所以,從強度上,8.5級以上地震頻發,從空間上,地震分布廣,我個人認為現在這個跡象已經比較明朗,全球地震活動應該關注頻發、增強的這種態勢,所以,我個人認為,全球地震活動出現一個明顯增強的態勢,也就是說有可能要進入地震活動活躍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