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社會現象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孩奴是一種新名稱,用來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拚,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孩奴
  • 性質:社會現象詞語
  • 定義:為子女掙錢失去了自我價值
  • 類似房奴
簡介,表現,百態,80孩奴,擺脫孩奴,抑鬱症,看待孩奴,心態分析,

簡介

孩奴指因為孩子的生育和養育成本而感到經濟壓力的父母。與房奴類似。 孩奴的出現主要是由於不斷升高的生育成本所致,受此影響,很多家庭的生育意願降低,少生或不生孩子,丁克家庭增加。 孩奴現象對巨觀經濟的主要影響是會加快人口老齡化速度。

表現

1、患者認為,生了娃兒的女人,就不再是女人,而是孩子的“奴隸”,要為孩子的吃、穿、住、行,教育和健康等方面,負責到底。一家人的開銷,幾乎全給了娃兒。
2、行為古怪性格孤僻,表現為不愛看電視,也不主動和她說話,說話答非所問。煩惱的是,嘴巴不停念叨“生娃兒沒意思”、“我的青春徹底完蛋了”之類的話。
3、歇斯底里,想打掉孩子。想瘋狂購物,到國外旅遊,理由是“生了娃兒,再無機會”。甚至還想挺個大肚子去酒吧,感受後一次青春的味道。沒事一人坐在沙發上發獃。偶爾,拿起筆和紙,計算起養娃兒的成本開銷,並哭訴錢根本不夠娃兒的奶粉錢或尿片錢。自己還必須不買化妝品、衣服,不出去玩。並有打掉孩子的念頭。
4、情感失去平衡,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大事吵架,維持一個雞肋婚姻家庭,卻將所有理由都歸在“都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從而轉化為抱怨,發泄在孩子身上。

百態

表現一:孩子是唯一的生活重心
彤彤(化名)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奴”。從清晨的沖奶粉、洗刷奶瓶,到洗尿布、洗衣服,直到後的做飯全都是孩子媽媽李麗親力親為,孩子的喜怒哀樂成了媽媽情緒的晴雨表。雖然明知道自己對孩子過於緊張的情緒影響到了家人,甚至忽略了丈夫的感受,但已是3歲孩子媽媽的李麗仍固執地認為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沒有錯。可讓李麗想不到的是,前陣子她與丈夫商量打算給孩子報個親子班,可在一邊玩積木的孩子卻突然大吼一聲,“我不去!”嚇得李麗半天沒有說話。為了這事,李麗幾天都沒有休息好,她反覆琢磨一向乖巧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對於李麗的憂鬱,相關心理專家認為她大的問題就是生活重心過於偏重孩子,因此孩子的任何表現和情緒異常都讓她感覺患得患失。專家建議李麗在送孩子送幼稚園後重新上班,恢復建立自己的社會人關係,心裡有什麼煩心事,多與朋友、親人溝通交流。
表現二: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年底各大商場都在進行打折促銷活動,每到這個時候,商場裡兒童區人頭攢動,很多年輕的父母都在為自己的寶貝選擇喜歡的物品。同樣經濟適用的東西,很多家長卻要挑選價格相對比較貴的,一件普通的嬰兒裝就要花上七八百元。在教育方面更是不遺餘力,為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優越環境,家長不惜花高價買高檔玩具,一套布偶玩具動輒千元,拍一套兒童照優惠價就2880元。眾多商家也盯住了兒童消費這一領域,想方設法開發和生產種類繁多的商品,其真正目標不是兒童,而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兒童消費正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無法承受之重。
相關專家指出,即使無法承受,家長們依然保持著高昂的消費熱情,並儘自己的能力去花時間掙更多的錢,這樣自己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富養孩子,漸漸演變成為單純物質上的富足。沒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就拿出更多的物質、更好的東西、更貴的商品作為補償。很多人把精神領域的富養,簡單地理解為參加音樂會就能陶冶情操,參加興趣班就可以鍛鍊性情,認為用金錢可以解決的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在這樣的觀念下,兒童高消費不但剎不住車,而且愈演愈烈。
表現三:房奴+孩奴=“一生為奴”
6歲的明明(化名),已經是哈市一所知名國小的學生,孩子哪裡知道父母為了讓他能上名校所付出的代價。明明的父親趙先生介紹說,他們夫妻倆每個月的收入總計7000元左右,每月的通勤費就在2000元左右,為了讓孩子去名校,他們購買了校區房,成了名副其實的房奴,加上每月近3000元的購房貸款,一個月下來工資所剩無幾。據記者調查,為了讓孩子上名校,不少人不惜傾家蕩產購買校區房,在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參加各種各樣的早教班、特長班,巨大的物質壓力給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打上了“孩奴”的標籤。對此,相關專家提醒年輕的父母們,養育子女一定要做好準備,不論是生理、心理還是儲蓄上的準備。不要盲目追風更不要不顧自己的能力所及,儘量做到量力而為。

80孩奴

“80後孩奴”,是一個新名詞,用來概括形容80後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拚、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
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當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
80後孩奴80後孩奴
80後孩奴近日,一篇網帖《80後準媽媽怕生子後成“孩奴”患上憂鬱症》引發熱議,也使得“孩奴”繼“卡奴”、“車奴”、“房奴”之後成為80後的又一重身份,引發了眾多80後夫婦的憂慮。
在"房奴"之後,又出現了80後孩奴一詞。而且目標直指80後,不知發明此詞的是60後、70後,還是80後本身。也許發明者以為“80後孩奴”一詞包含了對80後的“理解 ”“同情”和“關懷”。可我聽到此詞後甚感不爽,甚至覺得80後孩奴是對我們的“誣衊”。我們80後真的如此的不堪一擊?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徐安琪研究員根據2008年的物價水平,核算出徐匯區的孩子從剛出生到30歲,家長共要在孩子身上投入49萬元。難怪有網友解嘲道:“生孩子就給套牢,股票可以解套,這隻股永遠也解不了。”
任何人的肩膀都不是白長的。就是要承擔責任的。當然,不同時代的人要承擔不同的責任。80後的也不例外.是的,在買房上遇到了難題。不能享受父輩們所享受的“免費”或“便宜”。即使如此,難道真的成了房子的奴隸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承擔起了對父母的責任,以不同的方式為社會做著貢獻,同時也實現的自己的價值。從來沒有覺得我們奮鬥的終極目標和高追求就是“房子”。“買房”和“還房貸”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怎么成“房奴”了?
孩奴(社會現象詞語)
“80後孩奴”。難道連對孩子的責任都承擔不起了?"上有老,下有小"哪個時代的人不要承擔?怎么到了80後就成了“孩奴”了呢?我是80後出生的,在我之前還有70後出生的姐姐。作為一個多子女的家庭,雖然當時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如,可父母從來沒有覺得我們是負擔、是累贅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很多做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把後一口飯留給孩子,他們說自己是“孩奴”了嗎?非典時期,一家人老少好幾口疑似,年齡大的老奶奶在病床上說:全家人誰都可以死,但是未成年的那幾個孩子一定要活。他們覺得自己是“孩奴”了嗎?
不可否認,房子問題和孩子問題讓我們覺得有點“沉重”,有時候,肩膀覺得疼,心裡覺得苦。我們也希望能“輕鬆”一點。但是我們決不是“奴隸”。我們創造的是自己的生活。馬上就要進入老年社會了,養老的問題也逐漸的顯現,難道還要再創造一個“父母奴”?真是不像話和荒唐。
再回到80後孩奴的問題上,相對於父輩甚至70後,我們有了更多的生理知識和教育知識。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為孩子成長提供一個更為寬鬆和民主的成長環境。在孩子從孕育到成材的整個過程中,我們能以更加“互動”的方式完成。這將是我們和孩子共同創造的美好時光。不要說自己是孩子的奴隸。說句不客氣地,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是“孩奴”,當初何必要生。80後孩奴是對80後的又一次誣衊!

擺脫孩奴

吃----重營養不重價格
孩奴(社會現象詞語)
穿----式樣和材質重要
用----適齡化和多樣化為首
住----細節同樣很關鍵
行----正確區分正規品和仿製品

抑鬱症

概述
孕前憂鬱比較普遍,但如果比較極端的就是患上了抑鬱症,其原因一是與自身性格有關,二是所接受的全是有了孩子不好的一面。
治療與預防
第一,不要停止工作,在家待產,等到臨產前一周,再休息;
第二,產前做一些有益健康的事情,比如踏青、做胎教
第三,經常和朋友、親人溝通和交流;
第四,心理有情緒和不滿,要全部發泄出來。
心理治療
心理專家認為,因為恐慌將要成為“孩奴”而得了抑鬱症,這樣的準媽媽心理包袱背得太重。其實養育子女,一定要做好準備,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為“孩奴”這個問題上要因人而異,如果這個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準備,孩子出生了,即使當“孩奴”也沒什麼。但如果兩方面都還沒做好準備,生下小孩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狀態。
有一些準媽媽在產前容易產生抑鬱的情緒,身邊的家人一定要及時地進行開導。也建議一些有工作的準媽媽,沒必要過早地停下工作在家待產。在產前可以多參加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動,做做胎教,聽聽舒緩情緒的音樂等,也可以經常和朋友及家人溝通和交流。

看待孩奴

80後年輕人生活得不輕鬆:壓在他們身上的幾座大山讓他們透不過氣來,“房奴”、“孩奴”、“卡奴”等,哪一樣都不能讓他們活得瀟灑。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真替他們捏一把汗。
但細細一想,50後、60後、70後,有哪一代是輕鬆瀟灑走過來的?憑什麼80後就不能過“月光族”的生活,不能當“奴”呢?難道說,80後為房子、車子、孩子奮鬥,就是失去自身價值的生活狀態?
在網上大曬賬單,這是一種逃避現實,逃避責任的表現。我們的父輩還不是一輩子為了房子和孩子忙碌,到老了只能住幾十平方米的房子,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只盼望著將未完成的事業交給下一代去實現。
我認為,80後太幸運了,你們的父母已經為你付出了很多,生了小孩他們甘願為你當“保姆”;你們買房子,他們肯定會為你買一部分單,你還想怎么樣?憑什麼你必須在30歲之前就要擁有房子、車子和孩子?30歲以後不行嗎?
我們的社會正步入老齡化,很多目標完全可以往後順延:30歲以後再考慮生小孩,難道不行嗎?“孩奴”這詞讓80後敬而遠之:不敢上醫院、不敢奢侈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以至於不少還沒邁入“孩奴”隊伍的年輕人提“孩”色變,年近三十也不敢要個一男半女。這究竟是什麼原因,你問過自己了嗎?是你們的壓力太大,還是自身的追求太過離譜……
《蝸居》中,郭海萍對養孩子發表了這樣的言論:“吃的奶粉要進口的,尿不濕要名牌的。進出都要錢,整個兒一雙向收費。”一語道出了80後養孩子的窘境,但這些真的是剛性需求、硬性指標嗎?俗話說,窮有窮養,富有富養。沒有能耐的,非得擠破北大、清華的大門嗎?打腫臉龐充胖子,算什麼好漢?!
生活就是這樣,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我是一個70後“孩奴”(對這樣的稱謂我只是一笑而過),我甘願當這樣的“孩奴”。當我的女兒第一次叫我“爸爸”、邁出第一步、長出第一顆牙齒時,我所有的不快和煩惱都拋在腦後,我是世界上快樂的父親。為了讓女兒過得更快樂、更美好,我會加倍努力,再苦再累也是我的幸福。
80後能向社會乞討什麼?你給你的孩子穿金戴銀又能怎樣?你把孩子培養成“花錢機器”,是你的幸福還是孩子的幸福?其實,你只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會一輩子感激你,這也是用金錢買不到的幸福。

心態分析

人云亦云
中國人很可憐,性器官還沒發育完全就會聽大人們說什麼生兒育女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而且這種全民皆兵的思想工作也開展得非常成功,很多人對此一直都是奉若神明、堅信不移。他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麼要生?能不能不生?生有什麼利弊,不生有什麼利弊?生與不生,哪個更好更適合自己?”
象這樣毫無主見的孩奴在中國比比皆是,往往是稀里糊塗、不明不白地就生了小孩,做了孩奴。且,他們還會孜孜不倦、毀人不斷地把這種人云亦云的精神傳承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讓他們去把它發揚光大,製造出一代又一代只會生不會想的孩奴。
鼠腹雞腸
本來,丁克與非丁克只是對人生的兩種不同理解和選擇。生有生的得與失,不生有不生的得與失。只是看每個人更願意追求什麼、更捨得放棄什麼。雙方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而不是象中學政治書里說的什麼主義與什麼主義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非要爭個你死我活。可偏偏就是有那么多心胸狹隘的孩奴,一聽說別人不想要小孩,就馬上從不知哪個角落裡跳出來說他們自私、變態、不正常等等等等。 、大家都是成年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都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你們生你們的孩子,我們做我們的丁克。我們不要小孩,影響你們什麼了,損害你們什麼了,妨礙你們什麼了?我們不會去勸你們的老公老婆不要小孩,你們也別整天吃飽了撐著對我們嘰嘰歪歪,有空多花點時間管好自己的孩子,別讓他們年紀輕輕地就去坑蒙拐騙吃喝嫖賭才是你們的正經事。
強詞奪理
有那么一部分孩奴,看到丁克就如同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恨不得馬上把對方教訓得面紅耳赤、心服口服,乖乖地跟他們回去交配繁殖、生產人類。可他們的腦袋瓜子實在是太不爭氣,想了半天,頭髮也想白了,嘴巴也想歪了都想不出來如何才能證明生孩子是對的,不生孩子是錯的。於是,他們只好拿出自己的終極武器:“生孩子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是天經地義的。”至於為什麼,他們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些人就是這樣。特別是男人,想讓女人任勞任怨地給自己做家務,就會說做家務是女人的義務;想讓女人有求必應的滿足自己的性慾,就會說滿足男人的性慾是女人的義務;想讓女人老老實實地給自己生小孩,就會說生小孩是女人的義務。總之,想讓別人做什麼,都會冠冕堂皇地說,這是你們的義務,無需任何理由。這種所謂的天經地義,不是強詞奪理又是什麼呢?
更有甚者,在理屈詞窮、無話可說的時候,就只會象個阿Q似的,“你們是腦殘,是陽萎,是性無能~~~”嘿嘿,如果你們真的認為我們的性功能有問題的話,不妨讓你們的老婆來給我們“診斷”一下,說不定她們第二天就會和你們鬧離婚。
欺世盜名
孩奴們總在標榜著自己是多么無私多么偉大,為孩子犧牲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學校的課本上也一直在歌頌著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么的崇高,只有默默地付出,從來都不求回報。然而,事實果真如此么?
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年輕的女孩因為醫療事故去世了,她母親在旁邊哭天喊地、傷心欲絕,十分令人同情。可是記者採訪時,她說的一句話,卻讓別人的同情之心驟然消失:“我辛辛苦苦養了你那么多年,你連一天都還沒有報答過我就走了~~~”
去年有一天,幾個同事一起聊天,聊起了怎樣才能把老婆給拴住,免得她跑了。大家出謀劃策、各抒己見,卻怎么都達不成一致。這時,一位有小孩的同事過來了,說:“你們真是夠笨的,那么簡單的問題都想不出來。把她肚子搞大,讓她生個小孩,保證她象只鴨子一樣,想飛都飛不起來。”
上面兩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或許他們不應該把心裡話說出來―――原來,父母對子女絕非傳說中的那么無私。我總結了一下,除了人云亦云的人以外,孩奴們生養小孩的主要目的有:
1.讓他們將來給自己養老送終。
2.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卻又做不到的事。
3.用他們來拴住配偶的身心。
4.用他們來求得父母或公婆的歡心。
5.用他們來證明自己的性功能。
6.用他們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7.用他們來填補心靈的空虛。
8.用他們來繼續繁殖後代。
雖然我才疏學淺、孤陋寡聞,總結不出更多,但也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各位以無私自居的孩奴們,你們捫心自問,是不是這樣?也許有些父母,特別是母親,在經歷了養育的艱辛後會慢慢放棄當初的想法,不再奢望孩子將來出人頭地,也不再強求孩子給自己養老送終。可這其中的無奈也許更多過無私―――既然生下來了,也沒辦法後悔,只好如此了。
自以為是
有些個孩奴,整天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看,我們有孩子了,我們是偉大的父母。”那架式,好像他們得了諾貝爾獎似的,鼻孔都翹到天上去了。
拜託,你們只不過是做了一件99%的人都能做到的事,沒什麼了不起的。就象吃飯拉屎一樣,基本上人人都能做,犯得著興高采烈、得意洋洋地逢人就說你今天吃了三碗飯拉了兩坨屎么?如果你們能一下子生它十個八個的話,我們一定會對你們敬佩得五體投地的。
自欺欺人
與前面所說的那些強詞奪理的孩奴們不同,另外一些人比較細心,比較聰明。為了讓別人生孩子,他們是殫精竭慮、絞盡腦汁地編織出了一系列煞有介事、難辨真偽的謊言。下面,我就把它們一一戳穿。
謊言1,生孩子對女人的身體有好處,不生孩子容易得婦科疾病。
誠然,現代醫學已經發現,不生育的婦女患上某幾種婦科疾病的機率會偏高一些,但這並不能說明生比不生對女人身體更好。女人的身體有如一台機器,在懷孕和養育期間,一直都在連續地高強度超負荷運行,能不加速磨損折舊么?簡單對比一下,同一個女人生孩子前和生孩子後,年齡相近的女人生過的和沒生過的,哪個更有精神更有活力?
謊言2,生孩子對女人的心理有好處,不生孩子容易有心理問題。
孩奴們,你們又在偷換概念了。一個人的性慾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的話,那是容易引發心理問題的,跟生不生孩子可沒有多少直接關係。反而是生養小孩的過程中產生的巨大壓力更容易導致精神疾病。沒聽說過產後抑鬱症么?沒聽說過父母打罵虐待小孩么?沒聽說過有的母親因為忍受不了養育孩子的煩惱而自尋短見,甚至是先殺了子女然後自殺的悲劇么?
謊言3,生孩子可以鞏固感情,拴住他/她的心。
男人用這一招,來拴住老婆的心是比較有效的。生了孩子的女人,基本上就象前面所說的想飛也飛不起來了。可是用來對付男人就未必靈驗了,可能還適得其反。懷孕期間,有好幾個月不能行房,這就成了男人們外出偷腥的佳藉口,沒有之一。生完孩子餵完奶以後,面對你那柔道選手般的體型,癟了的氣球似的乳房,爬滿了皺紋的小腹,他還會再為你付出多少真愛嗎?把你留下來,也只是讓你當個免費保姆,專門帶小孩、做家務而已。
謊言4,生了孩子,公公婆婆就會很疼你的。
很不幸,在大多數公婆心中,媳婦永遠都只是兒子帶回家用來繁殖後代、洗衣做菜的一個外人。如果你只生女孩不生男孩,他們就會把責任全都推到你的頭上。生完以後,家務活照做不說,還要整天受白眼。而如果你給他們生了孫子,他們又會把功勞全都歸在他們兒子的身上,與你無關。你呢?以前幹啥還得幹啥,該你端的盤子洗的襪子是一隻都不會少。
謊言5,沒事的,就難受幾個月,生下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相信這句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懷孕是十個月的痛苦,養育是十幾年的折磨。生孩子是十個月痛苦的結束,更是十幾年折磨的開始。所以,別天真地以為生了孩子就完成任務、天下太平了,前面還有更漫長的煎熬在等著你們呢。
謊言6,帶孩子雖然很累,可也是很幸福的。
不錯,這句話我非常贊成。就象是被強姦卻無力反抗的時候,選擇默默地順從,甚至還積極配合對方換上幾種姿勢,也是可以從蹂躪中得到一些快感的,對吧?
謊言7,雖然窮點苦點,可有了孩子就有了希望。等他將來發了大財,你們也可以跟著他享福了。
各位單純可愛的同志們、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你們這種天真無邪的想法可以理解,也是你們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的精神寄託。可是,你們真的以為他們能實現你們自己實現不了的發財夢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