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詳解

《孟子詳解》的內容介紹:《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性著作,集文學性和思想性於一身,影響巨大。本書對《孟子》加以詳細解讀,包括正文、注釋、譯文、講解四部分,對於讀者了解、讀好《孟子》,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作者長期研究古代漢語,對原書的字、詞、句均有到位的把握,能讀者提供準確無誤的讀本。

基本介紹

  • 書名:孟子詳解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415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白平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878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孟子詳解》編輯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嚴謹注釋,原文精確的儒家經典《孟子》讀本

作者簡介

《孟子詳解》作者簡介:
白平,山西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史。任山西大學文學院漢語言系副主任,山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漢語史、訓詁學、校勘學、《春秋左傳》學、山西方言的教學與研究。主講的古代漢語課程為山西省精品課程,主持的《古代漢語教學資源庫》項目獲山西省政府一等獎。多次評為優秀教師。主持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春秋左傳集注》及山西省教委項目《古代漢語教學資源庫》。

媒體推薦

一本注釋精確的儒家經典《孟子》讀本

圖書目錄

前言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離婁上
離婁下
萬章上
萬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盡心上
盡心下

序言

前言


孟子(前385?—前304?)名軻,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其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一個學生。孟子特別崇拜孔子,自覺地向孔門後學學習孔子的思想,最終成了儒家學派的第二個里程碑式的人物,被後世尊為亞聖。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的孟子事跡過於簡略,關於他的生平情況,可以根據《孟子》中的一些有關記述,從而知道其梗概。
生活在戰國時期的孟子,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學者型政治活動家。他曾經“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帶著眾多門徒先後到過齊、宋、滕、魏、魯等國,希望能找到一個支持自己的君主,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在齊國,他曾經長期擔任“卿”的官職,地位不能算低,卻並沒有受到齊宣王真正的信任和倚重,只能算是對他很優待。在滕國,滕文公很賞識他,曾經推行他設計的“聖人之政”。滕國推行儒道的詳情已不得而知,總歸是沒有能像孟子所期望的那樣發展興盛起來。
戰國時期是亂世,諸侯靠武力兼併,而孟子則主張依靠仁政統一天下,誠如司馬遷所評,是“持方枘欲內圓鑿”,所以不能被諸侯接受。孟子奔波一生,其政治理想最終不能實現,便和學生們一起著書立說,給後世留下了《孟子》七篇。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大師,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孟子》中到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比起《論語》來,孟子對“仁政”的敘述更加豐富具體。他主張君主應該為民父母,與民同樂;如果他們荒淫奢侈,則是“率獸而食人”,是造成民眾苦難的罪魁禍首。
孟子響亮地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論述了“得民心則得天下”的道理。為了民生,他提出實行井田制。這一主張的正義性,在於使民眾獲得“恆產”,有“恆產”方能葆有善良的“恆心”。此外,他還提出減輕稅負的主張,通過富民達到強國的目標。
孟子說:“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見正文2.7)在重要政務方面,要以“國人皆曰”為取捨準則,這一主張閃耀著現代民主思想的光輝。
《論語》一書對“君子”形象進行了全面的刻畫,《孟子》則使這一形象顯得更加生動具體。孟子也以他個人的言行彰顯了這一形象。他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但其政治主張卻不被重視,因此也多年不肯領受俸祿,前後累計達十萬鐘穀米。
在各國君主面前,孟子堅持既不失禮貌又不降格調的原則。他認為士人是諸侯之師,應該受到應有的禮遇,決不可向權勢者阿諛屈節,處處體現出一股骨鯁之氣。齊宣王想讓他主動到朝廷去拜見,他輾轉拒絕,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他認為:“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見正文4.2)
孟子關於“養氣”的思想也頗值得重視。他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見正文3.2)他認為自己的勇敢是最高層次的,因為它有道義和智慧的制約,是一種君子氣概,是一種高大無比的理想的精神狀態。
《孟子》是儒家思想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屬於中華文化的源頭典籍。尤其在後來成為“四書”之一以後,更是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孟子長於論辯,善於修辭,其文章在先秦散文中獨樹一幟,備受後人的推崇。
在中國古代帝制時期,儒家思想一直承載著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種情形直到現當代才有所轉變。伴隨著中國近代以來近百年的風雨滄桑,儒家的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西施成了嫫母,儒家思想不僅一無是處,甚至成了諸惡之源。在這一百多年裡,儒家思想被污名化,經歷時間之久,波及範圍之廣,造成的後果之嚴重,遠遠超出當初批評儒家思想的前賢們所構想的目標。平心而論,儒家思想所包涵的諸多優秀的文化思想,對於改善當前的惡劣文化氛圍,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對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有關儒家的誤解和不公正的批評,學術界有責任加以澄清。當然,這一工作其實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步驟莫過於準確地解讀原典,還原儒家思想的本來面目,看看他們到底說了些什麼,是怎樣說的。只有聽懂了人家的意思,才能判斷其是非。
為了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歷代學者在古籍整理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豐厚的成果。清代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鼎盛時期,成果最為輝煌。清代學者在正本清源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僅就先秦最為重要的三部儒家著作而言,就有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焦循的《孟子正義》、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這樣具有集大成之功的不朽著作。不過,他們的書是寫給清代人看的,針對的是當時的語境。如今社會環境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術界也應與時俱進,適時推出一些適應當今普通讀者要求的解讀原典的作品。然而,晚清以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沒有被很好地繼承,學術界的有關工作做得並不好,甚至連前人已經做出的優秀成果也沒有很好地吸收,推陳出新多少近於奢談。基於這種情況,筆者不揣淺陋,決定在這方面做些工作,貢獻一份力量,至於優劣好壞,還請讀者多多批評。
2010年,筆者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論語詳解》。2012年,在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楊伯峻〈論語譯註〉商榷》,在求真出版社出版了《孔子傳》。這三本書互為表里,表達了我對孔子和《論語》的基本看法。在此之後,筆者又以《孟子》為中心,做了一些研究。
當今學術界對《孟子》的關注不及《論語》,相應的解讀著作也不多,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註》是影響最大的。但刻書還是存在諸多不足和訛誤,對於其中的問題,筆者在北嶽文藝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拙著《楊伯峻〈孟子譯註〉商榷》中做了較為系統的平議。
孟子說“以意逆志”,這其實也是訓釋古書的良方。關於語詞的解釋,筆者根據語理、事理、文理,努力細緻地推考《孟子》原文和前人的注釋,獲得了許多關於《孟子》文本校勘的新見解。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趙岐註:“士師,獄官吏也。不能治獄,當如之何?”據趙注,“治士”當作“治獄”,因為“士師”是治獄之官,本來就不是治士之官。再例如《孟子·滕文公下》:“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趙岐註:“不祭則不宴,猶喪人也,不亦可吊乎?”可見原文的“亦不”當作“不亦”。
在訓詁方面,筆者也提出了一些不同於前人的意見。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這裡的“烈”字一般解釋為“用烈火燒”,但作者認為此處應為“迾”之假字,意為圈圍起來。又,《孟子·萬章上》:“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這裡的“語”,筆者覺得應該指“當時記載事情的一些書籍,有的叫傳,有的叫記,有的叫語”。
本書的《孟子》正文以清人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經註疏》為底本,其中不同於前人的注釋則以《楊伯峻〈孟子譯註〉商榷》為依託,反映了筆者對《孟子》的理解。在形式上,為了照顧當下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因而捨棄了繁瑣的論證過程,讀者若有疑義,可以《商榷》參考其詳。
最後,十分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周絢隆、葛雲波、李俊等各位老師,他們對本書的內容進行了嚴肅的審讀把關,對書稿提出了大量珍貴的修改意見。感謝友人吳岫原,她也指出了本書初稿中的許多失誤。還要感謝學生孫冰潔,她的畢業論文是與楊伯峻《孟子譯註》進行商榷的,其中有幾則研究成果被本書採用,因而減少了疏誤。
歡迎大家批評!

白平
2013年5月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