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狐

孟加拉狐

孟加拉狐(學名:Vulpes bengalensis):又名印度狐,是印度次大陸特有的一種狐狸,頭尾長70-100厘米。吻較長,耳朵尖長,尾巴長。背部灰色,腹部較淡色,腳呈褐色或紅褐色。尾巴多毛,尖端黑色。

生活於灌木叢及極端乾旱區,雜食性,主要吃齧齒目蜥蜴、蟹、白蟻、昆蟲、小型的鳥類及果實。

分布在喜瑪拉雅山山腳及尼泊爾至印度南部,及由巴基斯坦東部及西部至印度東部及孟加拉國東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孟加拉狐是體型較小的狐狸,體長45-60厘米,尾巴長25-36厘米。它們一般重2-4千克。吻較長,耳朵尖長,尾巴約是體長的50-60%。背部是灰色的,腹部較淡色,腳呈褐色或紅褐色。尾巴多毛,尖端黑色。耳背是深褐色的,邊沿黑色。鼻無毛,唇是黑色的,吻上有一些細小的黑點。不同群族及季節也有不同的毛色。
體型勻稱,四肢修長,趾行性,利於快速奔跑。頭齶尖形,顏面部長,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覺靈敏,聽覺發達。犬齒及裂齒髮達;上臼齒具明顯齒尖,下臼齒內側具一小齒尖及後跟尖;臼齒齒冠直徑大於外側門齒高度;齒式為。毛粗而長,一般不具花紋。前足4~5趾,後足一般4趾 ;爪粗而鈍,不能伸縮或略能伸縮。尾多毛,一般較發達。

棲息環境

主要生活在印度次大陸上的灌木叢及極端乾旱區,尤其是喜馬拉雅山脈及印度河流域。該物種喜歡乾旱,平坦地勢起伏地區,灌木叢和草地生境的地方由於很容易挖窩點,這類地方都能看到其蹤跡。孟加拉狐避免生活於茂密的森林,陡峭的地形,高大的草原和真正的沙漠。該物種在印度的生物地理區的3區、4區和6區相對豐富,這裡降水量低,植被通常是灌木,荊棘或乾燥落葉林。在印度半島,該物種被限制在平原和開放的灌木林。

生活習性

孟加拉狐首選的棲息地是小範圍的空曠草原及帶點刺的灌木叢,而它們似乎避免地勢險峻的山地和無邊無際的草原。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孟加拉狐強烈偏好半乾旱且範圍小的草原當棲息地。孟加拉狐主要在拂曉及傍晚時出來活動。當天氣炎熱時,它們會躲在草叢或自己所挖的地下窩。孟加拉狐所挖的窩通常是由龐大而複雜的房間和地道所組成。
孟加拉狐主要吃齧齒目、蜥蜴、蟹、白蟻、昆蟲、小型的鳥類及果實。
和絕大多數的狐狸一樣,孟加拉狐的發聲種類是相當多樣的。持續不斷的鳴叫是最常見的,其他還包括咆哮、嗚咽、抽泣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孟加拉狐分布圖孟加拉狐分布圖

繁殖方式

秋季是孟加拉狐的交配季節(通常10月至11月)。母狐的妊娠期約50-60天,一胎平均產下2-4隻幼仔。父母親都會扶養幼仔,但還是多為母狐在照料。幼仔在出生後的3、4個月即斷奶,並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幼狐的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在它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里。小狐狸長到5個月大時,還在吃奶,它們的牙齒日漸發育完善,有時不小心會咬痛母親的奶頭,雌狐狸就知道斷奶期將至了。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孟加拉狐壽命約6-8歲。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孟加拉狐是印度次大陸的特有物種。雖然廣泛,但它們在整個分布區域內仍然是低密度的,種群有隨著獵物發生重大波動的可能性。由於短草地灌叢生境集約化農業及產業發展項目造成的損失,使孟加拉狐數量在減少。然而,下降的數量還不足以使這個物種被列入生存威脅的清單範疇,因此評定為最需要關注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