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婦河

孝婦河

孝婦河發源於原山山脈的淄博市博山區禹王山青石關岳陽山一線,全長135.9km,僅淄博市境內流程就達77公里,橫穿博山淄川、經張店、繞周村桓台馬踏湖,後經廣饒博興等地入小清河注入渤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孝婦河
  • 外文名稱:Xiao fu river
  • 地理位置:淄博市博山區禹王山、青石關、岳陽山一線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全程:135.9km
概況,傳說,河畔名士,

概況

孝婦河古稱瀧水,發源於淄博市博山城東南岱莊東北峪,蜿蜒西流,至博山城南神頭轉而北流,至淄川城南,蟠陽河東來注入。
蟠陽河發源於淄川區東南薛家峪東南,西北流由右岸注入孝婦河。河長26公里,流域面積141.1平方公里。
孝婦河又北流,至淄博市張店區河崖頭西,范陽河南來注入。范陽河發源於淄博市博山區大峪口,北流由左岸注入孝婦河,河長46公里,流域面積344.4平方公里。
孝婦河折而西北流,至鄒平呂莊閘分為兩股:一股是1951年開挖的勝利河,北流入小清河;另一股為老河道,東北流,在鄒平焦家橋折向東流,在桓台周家東穿過麻大湖,又東流,於博興縣傅家橋東過義和閘入小清河。孝婦河長135.9公里,流域面積173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1000。
孝婦河古時有孝水、籠水、隴水瀧水袁水各名。發源於博山區鳳凰山南麓的靈泉廟。其源清澄靜沏,可鑑毛髮。
據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縣誌》記載,“孝婦河,在(淄川)縣治西門外,其源出孝婦鄉顏神鎮南三里。永樂間割為益都縣所屬。有婦顏文姜事姑孝,逾險汲泉,必得甘水,以供姑嗜。一旦,忽泉涌於室,遂成河,因名孝感。泉合瀧萌二水,北經長山新城縣界,流入小清河。國朝嘉靖間巡按山東御史熊榮詩‘孝婦河名自古今,源流一派更洪深。何當吸去為霖雨,洗盡人間不孝心。’”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籠水古名孝水。齊孝婦顏文姜事姑至孝,遠道汲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於室內。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需水即得,非意相供,值姜不在,私入姜室,去籠觀之,水即噴涌,壞其田宅,故俗亦呼為籠水。”
水經注》載:“隴水南出長城中,又作瀧水。”宋熙寧六年《增修孝婦廟碑》載:“目其地曰顏神,水曰孝水。 ” 由此可見,宋代已名為孝水,後又演變為孝婦河了。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博山鄉土志》載:“隴水瀧水自昔無定。後人好異,獨喜緝籠之說。
袁水古有是名,取義不可考。”河名諸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今人均呼為孝婦河。” 淄博市的河流, 除淄河外,孝婦河是第二條大河。該河全長117公里。
流經永濟橋受支離、柳林二泉水北流,東合范河再北受沙溝河、倒流河、石臼河諸水,入淄川區境,會般水經長山、鄒平、桓台,入小清河合流東北入海。
建國前,河床淤塞。每值雨季,洪水為患;建國後,區人民政府撥款石砌河岸,河床展寬加深,人民民眾不再以水災為苦。
現孝婦河畔岸柳成行,遊人如織,景色宜人。 孝婦河以有傳奇式美麗的傳說吸引著遊人。自古至今,詩人名士吟頌它的詩句仍膾炙入口。
孝婦河是博山八景之一,素有“孝水澄清遺婦澤”的詩句讚譽。
孝婦河。源頭為神頭泉群。上游有兩條支流:一是岳陽河,發源於城東南石灰岩低山丘陵區,全長14.8公里。
流向自東而西,在石炭塢以東河道長年乾涸;二是白楊河、發源於城西南禹王山北麓,流經嶺西樵嶺前白楊河至神頭與岳陽河共同匯入孝婦河,全長14.5公里。
孝婦河亦名隴水瀧水,匯大洪泉、白楊河,岳陽河之水,從神頭流向東北納范河、羊欄河、石溝河倒流河水至大海眼東北出界,入淄川,經張店、周村、鄒平、博興注馬踏湖小清河,全長117公里。
此河過去接受博山城區諸泉水,長流不斷,四季澄清;近十幾年來,由於地下水被大量開採,泉水斷流,代之以工業廢水。它的另一支流范陽河,在博山為一獨立小河, 有兩條分支;一支發源於大峪口,流向東北,流經博山長度7公里,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 一支發源於山王莊以南3華里處的分水嶺上,流向正北,流經博山2.4公里,流域面積4.6平方公里。
兩支分別匯入萌山水庫,至張店區馬尚西北匯入孝婦河。孝婦河在博山全部流域面積為246平方公里。
孝婦河古稱袁水隴水。孝婦河幹流源起博山區神頭大洪泉、靈泉、雪浪泉,上有岳陽、白楊二支流。岳陽河發源於博山區岳莊東大崖頂西麓,至神頭長14.8公里。白楊河源起博山區禹王山北麓,至神頭匯合岳陽河為孝婦河幹流,長14.5公里。
孝婦河北流穿博山、淄川、張店區,在周村區袁莊西入鄒平縣境,在呂莊閘分兩股。一股是1951年開挖的勝利河,北入小清河,另一股為老河道,流向東北,在鄒平縣繩村東入桓台縣,穿麻大湖在博興縣付家橋東過義和閘入小清河。自岳陽河源至入小清河口長135.9公里,流域面積1733平方公里。
河寬博山段20-30米,淄川、周村段100米左右,桓台段約50米。行洪能力上游211立方米每秒,中游500-700立方米每秒,桓台段僅為60立方米每秒。水源主要來自上游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和部分礦坑水。是博山最有名的河。
靈泉靈泉
建國後,築堤防兩段共長78公里:一段自張店區馬尚鐵路橋至周村區袁家村西,左右岸堤防長30公里;另一段是鄒平縣繩村至麻大湖段,長48公里。共修建護岸工程14段,計長34公里。其中主要有博山城區八陡鎮至掩地村,長14公里,兩岸均為漿砌石擋土牆式岸牆,高3米左右。1958-1972年,在孝婦幹流先後建攔河閘壩8座,蓄水發展灌溉。為加大孝婦河行洪能力和解決上、中游大,下游小的矛盾,開闢了勝利河、桓台縣孝婦河一支流、三支流及人字河等分洪工程。在孝婦河流域上游先後興建萌山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26座,總控制流域面積473平方公里,總庫容9709萬立方米。其中一級支流范陽河上的萌山水庫總庫容8201萬立方米。
孝婦河
孝婦河孝婦河
孝婦河孝婦河

傳說

據《齊乘》記載:“齊有孝婦顏文姜,事姑孝養,遠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於室內,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發籠觀之,水即噴涌,壞其居宅。故呼為籠水,今孝婦河也,出益都縣顏神鎮孝婦祠下。”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博山八陡村有個顏氏婦女出嫁的那天丈夫突然暴病死亡。婆母硬說顏氏女是“掃帚星”,妨死了丈夫,從此顏氏女便天天受著婆母的虐待,每天讓她到十里外的地方去挑水,為了不讓顏氏女途中休息,婆母特意找人做了兩隻尖底水筒,顏氏女對婆母總是逆來順受,百般的孝順,據說顏氏女的至孝感動了神仙。一天,在顏氏女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童顏鶴髮的老人,老人用他那龍頭拐杖在石板上敲了兩下,路上立刻出現了兩個石坑,正好放下兩隻尖底水筒,從此,顏氏女挑水可以休息了。過了些日子。顏氏女又遇上了老人,老人對顏氏女的孝順稱讚了一番,然後拿出一條馬鞭子,讓她帶回家,把鞭子系在水瓮里,水少了,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會漲上來。顏氏女回家一試果然很靈,從此也就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婆母見顏氏女不再去挑水。但天天甜水不斷。心裡很奇怪,於是心生一計。便把顏氏叫到身邊說:“你嫁到我家來三年多了,也沒有回一趟娘家,現天給你兩天假,回去看看你娘吧”。顏氏女聽了很高興,臨走時問婆婆:“娘,還帶點活嗎?”婆婆假惺惺地說:“活不多,今天去,明天來,七雙襪子,八雙鞋”。儘管如此,顏氏女還是欣然領受了。顏氏女回到娘家,母女倆抱在一起一邊哭,一邊訴說離別之情。第二天,就要回家了,活還沒有做呢。於是請來了七姑八姨,三嬸四嫂,不多時做完了七雙襪子八雙鞋。顏氏女帶上做好的鞋襪趕忙回婆家去了。剛走到村頭。就聽村里人聲嘈雜,亂成一片。出什麼事了,顏氏女趕往家裡跑,啊!村子裡大街小巷洪水滾流。顏氏女回家一看。婆母手裡拿著那支馬鞭子,早已淹死在水瓮邊,看到這種情景顏氏女連忙舉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滾滾向北流去,流成了一條河,這就是孝婦河。
孝婦河

河畔名士

孝婦河兩岸算得上是一個文化豐滿的地方,於文學而言更是如此。名士應該是知名人士吧。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3個:蒲松齡王漁洋趙執信。同為文學大家,3人一生遭際卻各不相同,戲劇人生,留在孝水河畔士子身上的註腳深值玩味。王士禎(1634-1711年):字子真,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縣(今桓台)人,官至尚書。其為清初最著名的詩人,倡“神韻”之說,主持詩壇五十年。
孝婦河
王士禎王士禎
蒲松齡蒲松齡
據說,康熙問陳廷敬張英等四位大學士“今世博學善詩文者孰最?”,眾皆推士禎。然而王士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頗多爭議。有說他是清初詩文集大成者,也有人說他是“治世昇平”之音。紀曉嵐說;“漁洋以清空縹緲之音,變易天下耳目”。可他又說:“其實亦仍從七子舊派神明運化而出之”。不管如何,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應之。
蒲松齡(1640-1715)和王漁洋是同時代的人,人生悲喜卻是別如天壤。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一生不第,在王村鎮西埔村畢家教私塾,南遊為幕賓。也許是平淡潦倒的境遇使然。僅成孤憤之書。
孫廷銓孫廷銓
趙執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谷,算來是前兩者的晚輩。才高者往往傲物,縱有大志,卻最是眼高手低,握筆的手卻難經略官場。趙執信便是如此,據說其孩童時,輒以奇語驚鄉里長老。一代帝師的孫廷銓晚年歸故里,曾讚嘆:遠必成大器也。
少年得志的趙執信殿試二甲進士。為王漁洋陳維崧等器重,一時京華名流競相結交。可他就犯了文人的毛病,恥於依附。終於因為觀看《長生殿》被彈劾。於28歲風華正茂時給罷了官。此後其遊歷蘇杭,關心國計民生,詩風大變,終成為一個迥異於當時文壇的現實主義偉大詩人。
作為晚輩的趙執信,對“神韻”說就不太認同,曾說其“詩中無人”的話。據說其著書《談龍錄》,就是為了和王漁洋爭鳴。就文學史地位而言,遠沒有蒲松齡一卷《聊齋志異》知名。
蒲松齡並不能比這兩人。十年寒窗又十年寒窗,功名終成了他皓首銀須的垂暮長嘆。一腔悲憤與淒涼漸漸填滿成皺紋雕刻的滄桑。仕途無望才使他把目光轉想了黎民百姓。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詩詞在唐宋達到高峰之後,確實讓後人有了“開闢真難為”的尷尬局面。文化的發展是不停頓的。元明戲曲傳奇便是一種進步,但終脫不了韻律的窠臼。真正的媾變應該在清朝開始。儘管王漁洋統治詩壇半個世紀之久,詩歌終於不能在文人的手裡再次興盛,即便是後來袁枚的性靈思潮,龔自珍的開放吶喊也是如此。神韻之說卻到也成為了詩體韻文一曲無奈的輓歌。
雍正乾隆朝,文學藝術是一個俗化的過程。這種氛圍以及文藝形式更迭的規律,是《聊齋志異》產生的客觀。蒲松齡先生一生貧艱,轉而搜神獵奇。把全部精力和滿腔熱情都傾注在了著書上。這僅成的孤憤之書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恐怕是老先生當時所想不到的。
還是王國維先生說得好: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陳套,豪傑之士,也難於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體,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
《聊齋志異》一書閃耀著偉大的人文之光。其戀愛自由、個性解放等觀念,無不包含著未來社會的文化基因。一段歷史的逐漸湮沒,而一種新文學形式發展壯大,在孝婦河畔的兩位名士身上很戲劇化地契合了。
此外,孝婦河畔還誕生了唐夢賚孫廷銓蔣洗凡等一大批名人志士,就連宋朝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也跟孝婦河有一段不解之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