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冢

顧名思義,“字冢” 埋葬的是字紙。該文物在江門市圭峰山發現,屬於清代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字冢
  • :1.7 米
  • :1米餘
  • 墳頭形狀:饅頭形
  • 地址:廣東省新會圭峰山
2012年2月廣東省新會文化局文史研究專家最近在江門市圭峰山發現一處文化古蹟———“字冢”,屬清代文物。
源自於-新會僑報源自於-新會僑報
字冢為饅頭形墳頭,約長1.7 米、高1米餘。主碑字有0.5 米見方;另一塊石碑刻“鹹豐七年字紙灰七埕”,以石樁形式豎於其東南約1 米處。“鹹豐七年”即1857 年,是清代文物。位置在玉台棧道旁邊山坡,從廣場一邊進入後第二個轉彎處。
字冢印證“敬惜字紙”
專家稱,在明清以至民國,曾有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敬惜字紙”。“字冢”體現了當時新會的歷史風俗、文化氛圍。
顧名思義,“字冢” 埋葬的是字紙。“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傳統美德, 對寫有字的紙張不亂扔,不拿來包東西、墊屁股,信奉字是聖人所造,對字紙要尊重愛惜。清代此風最盛,還編印《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善書,勸誡人們不但自己要敬惜,還收集丟棄的字紙,是否敬惜字紙,將會有報應。
“敬惜字紙”也是當時民間慈善組織的工作之一。在清代,江門同善堂和其他地方一樣成立了“敬惜字紙會”,出錢僱人在大街小巷撿拾字紙,焚燒後將紙灰深埋(所埋之處即為字冢),或投入海中。
拾字紙者每拾滿一“竹笠”(小籮)的工資是白銀5 分。清末民初,會城有個叫梁榮的人,長年身背竹笠,左手搖銅鈴,右手持鐵夾,到處拾字紙,人稱“字紙榮”。他曾一度到羅浮山學道,回會城後,在象山紫雲洞做道士,仍堅持拾字紙,從不厭倦,還對人說敬惜字紙是“功德無量”,“甘之如飴”。
據史料記載,抗日戰爭期間,會城淪陷後,江門的各善堂解體,梁榮也於1941 年無病而終。“字紙榮”的事,當年在會城盡人皆知。
圭峰山上的‘字冢’是‘敬惜字紙’的歷史文物,可與這段歷史互相印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