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祖庭廣記插圖

孔氏祖庭廣記插圖

《孔氏祖庭廣記》十二卷,是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根據前人資料編纂的孔子家譜。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1182-約1152)在前人基礎上合編成孔氏傳。書成之後曾在金之南京(今開封)付梓,後孔元措被蒙古軍攜至曲阜奉祀,又於曲阜重刻。此本即曲阜本現存最早刻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氏祖庭廣記插圖
  • 時間: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
  • 國家:中國
  • 分類:插圖
基本信息,出版信息,評價,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曾纂修《家譜》,此為孔氏有譜之始。宣和六年(1124)孔子的第四十七代孫孔傳又成《祖庭雜記》,然恰逢南宋初渡,社會動盪,未能刊行。至四十九代孫孔瓌,增補材料,重加編次,《祖庭雜記》方鏤版以行。
孔元措和二書,正誤補闕,又參考載籍,述金皇統、大定、明昌以來崇奉孔子的故事,又冠以圖像,將原來兩書三卷十八門五百四十三事,增益為十二卷二十六門八百四十事,曲阜文獻,自此完備。
卷首孔元措序中稱自四十六代族祖有《家譜》,四十七代從高祖承前志,推原譜牒,參考載籍,摘拾遺事,復成一書,但不暇鏤行。四十九代從祖證以舊聞,重加編次,有《祖庭雜記》。元措與太常諸公討尋傳記及諸典禮,二書之外得三百二事,於是增益二書,合為《祖庭廣記》。

出版信息

卷首孔元措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序文中有比較詳細的敘述。稱:“自四十六代族祖、知洪州軍州事、柱國纂集所傳,板行四遠,於是乎有《家譜》。逮四十七代從高祖、邠州軍州事、朝散,克承前志,推原譜牒,參考載籍,摘拾遺事,復成一書,值宋建炎之際,不暇鏤行。至四十九代從祖、主祥符縣簿、承事,懼其士逸,證以舊聞,重加編次,遂就完本,布之天下,於是乎有《祖庭雜記》。二書並行……比因兵災,闕里家廟半為灰燼,中朝士大夫家藏文籍多口散沒,豈二書獨能存歟!元措托體先人,襲封世嗣,悼斯文之將沒,恐祖牒之久湮,去聖愈遠,來者難考,乃與太常諸公討尋傳記及諸典禮,於二書之外得三百二事,皆往古尊師之懿範……於是增益二書,合為一編,……題曰《祖庭廣記》。”金正大四年(1227)書成後即鐫版於金都南京(今河南開封)。但其初版久佚,蒙古壬寅(1242),耶律楚材奏準皇帝,令孔元措赴闕里奉祀,增補校正,重雕此書。
此蒙古乃馬真後元年(1242)刻本,為此書現存最早刻本,蒙古太宗之皇后乃馬真氏稱制元年,相當於宋淳祐二年,當時金朝已亡,蒙古未建年號,故以乾支紀歲。

評價

蒙古刻本傳世數量極罕,得存已是不易,且此本紙墨古雅,字劃精美,為蒙古時期雕版印刷的上乘之作,書中圖十二幅,為太學生馬天章畫,浮光季大奫刻。構圖嚴謹,刀法凝重蒼勁,是早期版畫插圖的傑作。此書原藏曲阜孔氏,清乾嘉時,孔氏贈予其婿何元錫,何元錫又轉讓給黃丕烈,以後又幾易其手。從書上所鈐“丕烈”、“蕘夫”、“士禮居”、“汪印士鐘”、“閬源真賞”、“綬珊經眼”、“瞿印秉淵”、“祁陽陳澄中藏書記”、“郇齋”等印,可粗見此書的遞藏源流。書上還有錢大昕、瞿中溶、黃丕烈、邵淵耀等為之跋,孫星衍、吳翌鳳為之題款。跋語中見多識廣的黃丕烈稱此書“驚人秘籍”,堪與其藏宋刻《東家雜記》合稱雙璧。恨其裱託過厚,圖畫遭俗手補壞,還損裝重修,珍愛之情溢於言表。而錢大昕見此書後則稱之“予所見金元刊本,未有若是之完美者”。
除刊刻精緻外,書中保存的大量闕里文獻,前人目錄中也罕有著錄,特別是兩漢以來孔氏廟林碑刻,舊書只錄碑目,此書則盡載舊碑全文,可補諸家碑錄之闕。所以此書為研究孔子和曲阜史地的珍貴資料。

作者簡介

孔元措(1182—約1252),金曲阜(今屬山東)人,字夢得,金承安二年(1197)襲封衍聖公。《金史》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