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謀略:天下歸仁

孔子的政治謀略是以仁為總綱的孔子認為,仁的第一要義,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的起碼要求,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人類社會分裂為階級後,貴族階級的“人”的觀念只是統治階級本身,而視廣大奴隸為“物”,為牛馬,為會說話的工具,如此而已。 《孔子謀略:天下歸仁》是“謀略縱橫系列”之一。 周正舒、汪彥以孔子的《論語》為底本,以前人對孔子其人其書研究的成果為參照,擷取孔子那些超越常人的見解、機敏應對的韜略,解頤醒世的良言,並運用今日之科學理論為指導加以剖析、揚棄,儘量對其觀點、主張賦予新的內容,作出新的解釋,加以發展並附之以古今中外的實例,輯成《孔子謀略:天下歸仁》,以饗讀者。讓“聖人”與我們凡人同行,使其宛如明珠的璀璨思想成為伴隨我們人生旅途的“源頭活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子謀略:天下歸仁
  • 外文名:Confucius strategy: the world to benevolence
  • 書名:孔子謀略:天下歸仁
  • 出版社:藍天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ISBN:9787509406441, 7509406447
  • 作者:周正舒 汪彥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貴族的這個觀念到春秋末期依舊未變。孔子從考察歷史中,發現了“仁”,提出了“仁”,要貴族階級改變舊觀念,以仁的觀念把奴隸當人看待。這在人格上就是要求人與人平等、就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來說,則是第一次提出這種要求,是極有進步意義的,是其對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進步的可貴貢獻。
周正舒、汪彥編著的《孔子謀略:天下歸仁》擷取孔子那些超越常人的見解、機敏應對的韜略,解頤醒世的良言,並運用今日之科學理論為指導加以剖析、揚棄,儘量對其觀點、主張賦予新的內容,作出新的解釋,加以發展並附之以古今中外的實例。

圖書目錄

一、施政篇
1.民無信不立
2.敬事而信,節用愛民,使民以時
3.為政以德
4.行六路,除七路
5.得人才者得天下
6.舉直錯諸枉
7.使人,猶使器
8.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9.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10.以孝臨天下
11.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
12.知命以為君子
13.其身正,不令而行
14.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15.先難而後獲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8.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二、入世篇
19.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20.犁牛之子驛且角
21.勤學有恆不求神
22.志當存高遠
2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24.訥於言而敏於行
25.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6.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7.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28.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29.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30.敬其事而後其食
31.小不忍,則亂大謀
32.忠告而善道,不可則止
33.眾之好惡,必察
3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35.欲速則不達
36.周急不繼富
37.莊敬日強,安肆日偷
三、修身篇
38.君子憂道不憂貧
39.富貴貧賤,得去有道
40.本立而道生
41.德者,才之主
42.度德不量力
43.士志於道
44.士而懷居,不足為士
4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6.歲寒,知松柏後凋
47.過則勿憚改
48.擇“蘭芷之室”,避“鮑魚之肆”
49.君子可欺,不可罔
50.君子不器
5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2.人之交,信為本
53.言不苟合,行不苟容
54.善積成名,惡積滅身
四、治學篇
55.有教無類
56.因材施教
57.循循善誘
5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59.學思相兼
6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1.學無常師
62.默而識之
63.多聞多見,擇善而從
64.先求淵博,後取精專

文摘

2.敬事而信,節用愛民,使民以時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孔子在這裡講的是領導一個千乘之國時的治政謀略思想。他說,領導一個大國家,第一要“敬事而信”。“敬事”就是對一件事一定要認真去做。一項職務,要么不接受,一旦已經接受,就要認真去做。“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對信服。要爭取下面的“信”,得到“信”,就要敬其事,即說了話一定要兌現,計畫辦的事一定要落實。比如一個好的將領,能處處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誰都會受感動而信賴他的。所以為政者首先要“敬事而信”。
第二是“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經濟政策和措施,在經濟上能夠節省就節省,這是經濟原則。節用是為什麼呢?不是為君主個人,而是為國家大計著想,為民眾的切身利益考慮,目的就是“愛人”即愛民眾。
第三是“使民以時”,用人時應該把握時間和時機。這個“時”很重要。在軍事思想方面來講,包融的內容更多。在孫子兵法中講勢、講道,也講時。治政用人也要講時。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問,反而責備他不來上班,這就是不“愛人”,就是“使民不以時”了。還有國君硬要百姓服役參加征戰,而不注意農忙、農閒,這是違反了“農時”。所以“使民以時”是用人要在時間上恰到好處,這樣部屬都聽你的指揮,乃至全國老百姓自然跟你走。
孔子這一段話綜合起來看,是說為政者,即使是領導千乘之大國,看起來千頭萬緒,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歸納起來,也並不複雜,把握住三條,即敬事而信、節用愛人和使民以時,就能治理好,國家就會興旺發達。這三條措施集中起來,表現了孔子的“民志”思想。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被任命為魯國中都之宰。中都在今山東省汶上縣西,當時是魯國的公邑。邑宰職位並不高,但這是孔子有生以來第一次擔任公職。一走馬上任,孔子即能勤政愛民,注重抓教育,抓獄訟,並經常深入民間,了解民眾疾苦,又能嚴懲酷吏,深得民心。《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看來孔子治中都確實政績斐然,否則不會成為四方學習的榜樣。僅一年的任職時間,孔子的行政才能就得到了證實,第二年便升任魯國的小司空。“司空”在周代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工”,是掌管土木建築的官職。小司空即司空的副職。孔子任小司空一職時間不長,很快又被提升為魯國的大司寇。大司寇是掌管國家司法、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最高長官,爵位為大夫。
孔子由布衣出身的學者而擢升為大夫,進入了魯國政權的核心,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孔子滿懷喜悅,信心十足,決計施展自己的才華,為改變魯國的現狀,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大幹一番。本著“敬事而信”的原則來從政,該從哪裡著手呢?
孔子認為,從自己的職責而言,是掌管國家司法、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所以就應該抓一些大案要案,以對權奸私黨們起到威懾作用,對社會起到穩定作用;從魯國當時的現實情況來看,應該抓住對魯國政權影響最大、對國君政令威脅最大的事。經過一番斟酌,他決定在徵得國君同意後,採取果斷措施以展示“敬事而信”的威力。
孔子任職期間,魯國經常發生陪臣、邑宰的武裝叛亂,這不僅造成公室衰微,君權旁落,危害更大的是,殃及百姓不得安寧,極大地破壞了魯國的國計民生。孔子認為:“陪臣執國命、邑長數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於是他向魯定公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畫:“墮三都”。所謂“三都”就是指當時魯國三位權臣的封地即季孫氏的采邑費、叔孫氏的采邑邱和孟孫氏的采邑成。這三大家族為加強自己的實力,在采邑內大興土木、高築城郭,形成了三個勢力強大的“土圍子”,即“三都”。這樣做的結果,為具體管理城邑的官員即采邑長興風作浪創造了方便條件,邑宰長們動輒以采邑據點對抗朝廷,在采邑內魚肉百姓,將一個個采邑變成一個個“獨立王國”,有時連採邑的屬主都左右不了他們。孔子主張“墮三都”,就是徹底摧毀三都高大而堅固的城郭,消滅邑宰們藉以興風作浪的老巢。這一倡議得到了魯定公的同意,也得到了季孫氏和叔孫氏這兩家的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表面上看是為了“三桓”著想,實際上是為了強公室、杜私門,也就是為了削弱“三桓”的實力,改變“大都耦國”的局面,恢復公室早已喪失的權力。也可以看做是本著“敬事而信”的原則,想從根本上帶來國泰民安的局面,還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但在準備撤除季孫氏的費邑都城時,卻遇到了費邑都城采邑們的抵制。他們不但以武力反抗朝廷撤除采邑的決定,甚至動用自己的武裝力量,直接進攻國都,公然反叛朝廷。孔子與魯定公一起迅速調集軍隊,反擊、打敗了進攻國都的費邑的反叛力量,隨即又墮毀了費城。最後只剩下孟孫氏的成邑沒有撤除了。這位孟孫氏,一開始就不贊成墮三都,如今竟公然反叛,他以“若是把成城毀了,齊國從北面攻魯,魯國就沒有屏障”為由,就是不肯墮都,並一面唆使、慫恿邑采們以武力反抗墮都,一面從別的地方借調兵力組織增援。年底,朝廷率兵圍攻成邑。但由於內有采邑率眾負隅頑抗,外有孟孫氏糾集的援兵,幾次攻打都未能奏效。後來魯定公本人思想動搖,孟孫氏又糾集一幫權臣在政治上威脅定公的君位,這樣朝廷武力不支不得不放棄。
儘管墮三都沒有取得徹底的勝利,但孔子在執政期間敬事而信、節用愛人的政治理想和治國謀略在這次行動中得到了充分實踐,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孔子敬事而信、節用愛人的政績也在史冊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被譽為漢代“循吏之首”的黃霸,他的政治生涯,其所以為時人所重,為後世所敬,也正是由於他恪守“敬事而信、節用愛人、使民以時”的原則,不僅自己政績斐然,而且為國家富裕、民眾安康作出了貢獻。
黃霸,字次么,淮陽陽夏縣(今河南太康)人,漢宣帝時任河南太守丞。
漢宣帝繼位前曾在民間有一段坎坷的生活,了解百姓苦於官吏的迫害和民間的疾苦,因此登上帝位後,希望“吏稱其職,民安其業”。為了緩和武帝推行嚴刑峻法所造成的社會矛盾,宣帝曾多次下“恩澤”詔書,以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但是有些官吏為了自身的特權和私利,卻在貫徹執行詔旨的過程中大打折扣。身為地方官的黃霸則不同,他選擇能幹的人員,派到各地去向人民宣傳皇帝的恩澤詔令,使人們都知道皇帝要推行治民的寬和政策,減輕徭役和賦稅,重視農業生產。為了推行“聖旨”,黃霸在地方上具體規定:驛館和鄉官等,都要飼養雞、豬,用以救濟沒有生活能力的鰥、寡貧窮者。在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後,他又著手推行教化,並健全地方管理的鄉官:設定父老(掌教化)、師帥(管治安)、伍長(管民戶)等,鼓勵人們向善除惡,努力耕桑,節儉持家。
黃霸在治民中不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全力推行,而且還選派年長而能奉公行事的官員到各地明察暗訪。被派下去的人員為了能夠做到了解民情以及各項政策規定執行的真實情況,不住驛館,怕走漏風聲為地方官所知,堅持在路旁休息用餐,吃飯時甚至招來烏鴉與之爭食攫肉。下去查訪的人員能夠了解到真實情況,回來又如實匯報情況,使得黃霸能夠充分掌握下情,對所轄各處出現的問題,均能及時處理。如有的地方的鰥寡孤獨者死後無法安葬,鄉官上報後,黃霸馬上處理,並能指出何處有大木可做棺材用,何處有豬可以作祭祀用。當辦事人員去察看時,果如黃霸所言。人們都說黃霸“料事如神”,其實這正是他平日通過明察暗訪積累了大量豐富材料的緣故。
因為他克己愛民、勤儉治政,所以在他所管治的地方,奸人惡棍無落腳為患之處,紛紛逃到他郡。境內盜賊日益減少,戶口每年都有所增加,經濟日益發展,社會秩序井然,治績為“天下第一”,不僅當年漢宣帝親自降詔褒獎他,而且《漢書》有關篇章稱讚他說:“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
黃霸為什麼能被史籍稱道,得皇上褒獎?當然在於其政績卓然,而“敬事而信、節用愛民、使民以時”,則是他取得良好政績的基本根由和保證。
P8-10

序言

孔子的一部《論語》享譽古今中外,“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中國垂之久遠的古訓。享名近代的《人權宣言》,摘引《論語》的吉光片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至今仍在法國憲法中熠熠生輝。日本的企業之父澀澤榮一,自稱根據《論語》之宗旨,使企業經營獲得了成功。美國前總統里根1982年在舊金山紀念孔子誕辰的紀念會上演說:“孔子的學說世代相傳,揭示了全世界人類豐富的為人處世的原則。”一部2000多年前的舊典,一位2000多年前的文人,何以傾倒千秋萬代?正是因為它(他)歷經大浪淘沙,蕩滌歷史的塵埃,闡發和積澱了有關人類生存、發展、從政、處世、為人的智謀,這是經過歲月磨礪,放之四海而皆有啟迪的人生哲理,所以其能超越時代和國界,為不同膚色的人們享用不竭。
在中國,孔子這位婦孺皆知的“聖人”,歷代給他戴上的桂冠極多,然而大多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今天,當社會充滿智慧型競爭,智慧的價值得到充分的估價,尤其是謀略科學作為一門新型的綜合性學科受到人們普遍青睞的時候,我們重新審視、研究孔子從較為貧寒的家庭出身而成為一國的司寇;率領眾多弟子周遊列國而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發揮重大影響;以及以其《論語》為主的學說使千朝百代人俯首聽教的史實,便足以看出,說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固然當之無愧,但還應該說,孔子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謀略家。他的高明的治國之道幾乎是百世不衰,他倡導的人生目標和人生設計以及躬行不輟的為人處世方略,不僅顯示了一位巨人的完美人格,並且能讓後人學到許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孔子作為儒學的創始人,其學說的基本範疇和基本概念,涉及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思想教育以及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方方面面,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程度最廣最深。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中國在世界上被稱為“文明古國”與“禮儀之邦”,應該說與孔子的思想和影響分不開。中華民族講道德的文明傳統,寬厚宏廓的偉大氣派與扶顛持危、見義勇為、殺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風範,可以說很多都淵源於孔子的思想精華。就是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在我們社會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仍然隨處可見孔子思想智慧的閃光、謀略的影子。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智慧型競爭的社會,而探究歷史智慧、古人謀略,對於個人來說,是進行創造性活動必須具有的思維訓練。正是基於此,筆者以孔子的《論語》為底本,以前人對孔子其人其書研究的成果為參照,擷取孔子那些超越常人的見解、機敏應對的韜略,解頤醒世的良言,並運用今日之科學理論為指導加以剖析、揚棄,儘量對其觀點、主張賦予新的內容,作出新的解釋,加以發展並附之以古今中外的實例,輯成此書,以饗讀者。讓“聖人”與我們凡人同行,使其宛如明珠的璀璨思想成為伴隨我們人生旅途的“源頭活水”。
當然,涉及智慧、謀略,需要親自感悟,難以言傳。因此筆者不奢望本書向讀者提供現成答案,或框定模式,只是為讀者參與社會、觀照人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材料和意見,而對其真諦的把握,在於讀者自己的思考、領悟和“修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