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嗩吶

子長嗩吶

子長嗩吶是陝西省子長縣古老的傳統民間音樂。歷史悠久,代代相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徵。它以五人一組,系吹打結合吹奏班子,活躍在民間。這些民間樂隊人雖少,但樂器聲音洪亮,吹起來紅火熱鬧,曲調委婉動聽,民眾十分喜歡。過紅白事、搞慶祝活動、鬧秧歌都有吹手助興,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長嗩吶
  • 發源地:陝西北部
  • 組合:五人一組
  • 特色:曲調委婉動聽
  • 器具:指桿長尺三、尺二五的大嗩吶
  • 曲牌:紅、白事兩類曲牌
概況,歷史,器具,淵源,基本特徵,相關器具,主要價值,新的發展,

概況

歷史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嗩吶手也叫吹鼓手,也稱“龜子”,但實際上,“龜子”是讀“qiu茲”轉音,是說這種樂器是從西域龜茲傳過來的,也可視為“洋貨”,不過到如今,早就沾滿了黃土高原的黃土味了,不論是它的製作工藝還是它的形狀和類型,如今已成為地地道道的“特產”,在陝北尤其在子長愈來愈發展、壯大、繁榮。

器具

子長嗩吶主指桿長尺三、尺二五的大嗩吶。它是陝北嗩吶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史料記載,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據說從波斯(今伊朗)和阿拉伯一帶,於金元時期經西域龜茲一帶傳入中國(嗩吶是波斯原名suynā而的間譯,龜茲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本縣一帶)。後經改造與發展,被我國稱之為“喇叭”、“大吹”。清代用以“回部樂”,取名“蘇爾奈”。所謂“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嗩吶,“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嗩吶(民間稱為大嗩吶),即我們陝北大嗩吶——子長嗩吶。

淵源

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嗩吶在明代已經發達,並被中國民間之泛使用。明代最早有王磐的《詠喇叭》之《朝天子詞》,借“喇叭”諷刺1510年閹寺弄權作惡。之後,名將戚繼光(1528—1587年)將嗩吶用於軍中。他在《紀效新書》之《武備志》中曰:“凡掌號笛,即是嗩吶”。明代後期,王圻著《三才繪圖》曰:“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民間多用之。”由此可知,嗩吶流傳我國,僅以明代算起,至少也有五六百年歷史。它的興衰,大致呈下列狀況:即子長有嗩吶以來至二十世紀“文革”前為維繫期,“文革”十年為扼殺消亡期,之後至八十年代為復甦振興期,九十年代為開放期,進入21世紀後,子長嗩吶處於被取而代之的瀕危期。

基本特徵

子長嗩吶桿長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渾厚,高音挺拔,粗獷悍實,熱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氣力強,滲透著雄健的陽剛之氣。歡快時如火如荼;悲涼時如訴如泣。將黃土高原特有的風土人情一覽無餘地傾訴於嗩吶聲中。它的藝術魅力很強,男女結婚時的前奏《大擺隊》,使人耳發熱,臉發燙,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顧一切地跳動起來。人亡而葬時,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訴,余間震顫,使人悵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緒。長歌當哭,其淒婉,其哀怨,令最剛強的漢子也會產生失落感,也會揪心裂肺。
子長嗩吶通常由上下手雙人演奏,下手依附上手作升度簡化演奏,小鼓、鑼、小釵三種打擊樂為伴奏樂器吹奏基本上遵循慢起、中續、快結尾規律。
子長嗩吶的音樂特點是粗獷、奔放、熱烈、明快、舒展,其不僅音樂清晰,剛柔相濟,委婉動聽,且具有純樸、優美,濃郁的陝北風味,嗩吶曲牌多為七聲性雅樂調式。
子長嗩吶以瓦窯堡為界分為東西兩個流派,東派風格粗獷、奔放、熱烈、歡快;西派具有清爽純樸特點。
嗩吶音樂分紅、白事兩類曲牌,紅事曲脾有《大開門》《小開門》、《得勝回營》、《牧場曲》等;白事曲牌有《祭靈》、《弔孝》、《送喪》等。全縣有120多個嗩吶班子,吹手250人,連同操縱打擊樂者達600人。

相關器具

一、嗩吶。
子長嗩吶主要由五個部件組成。即哨子、芯子、氣牌、木桿、碗子。
哨子是嗩吶的發聲器,用嫩葦製成。其大小軟硬直接影響著發音效果。
芯子,又叫挺子,是嗩吶的調音部件。用銅片捲成錐形細管,較細一端插入哨座,較粗一端插入木桿。
氣牌,又叫逼氣盤,用銅錢狀的小薄銅片製成。中間小孔套在銅芯上,可幫助吹奏者口唇用力,也有減輕口唇疲勞之效。
木桿是嗩吶的主體,是木製的一根空心管。正面鑽有音孔,北面上端有一頂眼(即第七音孔)。一般用柏木製作,以柏退木(用過而未休的舊棺材木)為最佳。桿外表內膛呈錐狀,上細下粗。上插芯子,下套碗子。境內桿長尺一、尺一五、尺二五、甚至尺三型號的木桿為多見。
碗子,銅製喇叭狀,故稱喇叭腦子。它是嗩吶的聲帶和門面。其口面直經五寸至六寸不等。它套在木桿下端,以木桿下端至第四孔高度為適中。
二、長號。
銅製無孔,兩節套裝,長約1.34米,無固定音高,是嗩吶樂班的特色樂器,多用於樂班起奏之前。
三、乳鑼
厚銅圓板錘打而成。鑼面經約一尺至尺一,鑼面正中凸出饅頭狀,故稱疙瘩鑼。
上述三種為子長嗩吶班的地方特有樂器,只能在陝北境內買到。其他如小(扁)鼓,小鑔及大型演奏中的各種大件打擊樂器,均為大眾化樂器,全國各地都可買到,故此不再贅述。

主要價值

子長嗩吶是陝北大嗩吶的典型代表,是黃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民間文藝寶庫中一枝絢麗的奇葩。有效保護子長嗩吶藝術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價值:
一、子長嗩吶歷來以傳統技巧吹奏傳統曲牌見長,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聯曲體系。有效保護長嗩吶藝術,不僅可以挖掘、整理一大批優秀嗩吶音樂,更可為繼承優秀嗩吶的藝術奠定堅實基礎。
二、子長嗩吶以演奏粗擴豪放曲牌著稱,為國內一絕,它不僅給人們精神上美的享受,更可使人振奮精神,奮發向上。
三、“小五件”已走向大陣容團體合奏,既促進了嗩吶藝術的發展,同時有力地推動了嗩吶隊伍的迅速壯大,進而推動嗩吶藝術的大面積普及和演技水平的大暢度提高。
四、發掘、保護子長嗩吶,對陝北地域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高民眾藝術修養,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都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新的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子長嗩吶隊伍迅速發展,嗩吶吹奏者由原來的100多人發展到1000多人。嗩吶的吹奏、表演藝術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原來的五人一組,發展到二三百人帶動的大型集體演奏;從街頭、院落的自由演奏,發展到按曲照譜的正夫舞台演奏;從單純的兩支大嗩吶各吹高、低兩個八度的傳統吹奏,發展到嗩吶、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從鼓、鈸、鑼(疙瘩鑼)比較簡單的打擊樂,逐漸發展到大鼓、小鼓、水鈸、小鈸、手碗、京鑼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從以往的只吹傳統曲牌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場合恰當吹奏的境界。
為了挖掘、發展陝北嗩吶藝術子長縣於1984年成立了嗩吶協會。從此,嗩吶活動有組織、有計畫地開展起來了。子長嗩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全縣嗩吶班子發展到100多個,奏打人員近千名。為了弘揚這一藝術奇葩,把子長嗩吶推上市場,推向全國,縣上聘請專業人員對嗩吶藝人進行集中培訓,使嗩吶由原來的單班吹奏變為數百人的群體演奏,氣勢磅礴,熱烈歡騰,湧現出了薛守高、薛增山、常體音、焦養亮、李樹林、趙智海等吹奏高手。向外界大力推介子長嗩吶,積極主動地帶領嗩吶藝人參加省內外的各種調演,先後在湖南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成功演出,多次為影視劇攝製節目,先後應邀參加了《羊馬河戰役》、《北斗》、《火種》、《三鼓催春》、《延安之聲》、《劉志丹與謝子長》、《中國命運大決戰》、《童年的回憶》等電影電視劇的拍攝,其中為鳳凰衛視台製作的《子長嗩吶迎親》向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放。2006年6月29日,參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舉行的文藝晚會,與俄羅斯國防部紅旗歌舞團同台獻藝。2006年7月22日,在“第七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暨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展演第四屆南戴河荷花藝術節”比賽中,子長嗩吶以高超的技藝、精彩的表演和濃厚的地方風味,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在這次比賽中,焦養亮同志獲得“吹歌大王”的榮譽稱號,他的一曲《蘭花花》贏得了評審的一致好評。12月1日至3日晚,“華夏清音—中國民間經典音樂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上演。由焦養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長縣農民組成的陝西省唯一代表隊表演的嗩吶合奏《翻身道情蘭花花》,以其優美流暢、富有動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鏗鏘激昂的鼓樂、亮麗而富有陝北特色的羊皮馬甲、紅肚兜和羊肚子頭巾服飾,立即吸引了全場的觀眾的注意力,讓全場觀眾似乎都感覺到了這種濃濃的厚重的黃土氣息。中宣部、中國文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部門領導、專家和外國駐華使館官員、文化參贊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