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面部血管瘤

嬰兒面部血管瘤

小兒血管瘤是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三個月至六個月內出現,常發生於頭、臉及頸部,影響寶寶外觀,造成爸媽的擔心。父母的耐心加上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時不必治療就可痊癒;但具有危險性的嬰兒血管瘤,如長在眼睛咽喉、肢體末端,則需特別留意。

一些新生兒出生後,皮膚會出現鮮紅色的印記,有人說它是"床母"留下的記號,也有人說那是胎記,但這其實是幼兒身上常見的「嬰兒血管瘤」。嬰兒血管瘤並非一定在出生時就被發現。約有一半的嬰兒血管瘤是在出生一周或一歲時才出現。嬰兒血管瘤可長在身上任何部位,於皮膚表面最常見,其中約有一半的嬰兒血管瘤發生在頭、臉、頸部,最易造成外觀上的困擾。至於發生的原因,並不太清楚,只知是胚胎期發育不正常的結果。

根據統計,平均發生率也在百分之零點八左右,國內每年有約一萬六千個新生兒患有嬰兒血管瘤,其中男女比率為一比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嬰兒面部血管瘤
  • 發生時間:出生時或出生後三個月至六個月內
  • 主要影響:寶寶外觀和爸媽擔心
  • 產生原因:胚胎期發育不正常
形成原因,症狀表現,類型種類,診斷標準,護理措施,治療方法,疾病危害,

形成原因

血管瘤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良性腫瘤,約3/4小兒血管瘤在出生時就已存在,其餘的也在1歲內出現,女孩比男孩發生的機率大.新生兒血管瘤可因外傷、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細菌感染.有些血管瘤生長先快後慢、甚至會自行消失.對於血管瘤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1、嬰兒的血管瘤多是因為在妊娠期胚胎髮育過程中某些組織的分化異常所導致的,組織出現異常分化是由於控制基因出現了小小的錯構而造成的,從而引發了血管瘤。
2、妊娠期的孕婦受到外力的作用,導致胚胎受到損傷,使局部組織出血,導致一部分造血幹細胞到了其它胚胎細胞里,使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了血管樣組織,也就導致了血管瘤的發生。
除了這些因素,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還有一些可以誘發血管瘤的因素,如飲食、藥物、及情緒變化等都可使激素水平失調,誘發血管瘤。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治療方法,根據血管瘤的類型、生長部位、瘤體大小以及年齡等選擇治療方法,做到有針對性的治療。

症狀表現

1、嬰兒血管瘤症狀之海綿狀血管瘤:損害一般較大,自行發生,在原有毛細血管瘤處發生或位於皮下,呈圓或不規則形,可高出皮面,呈結節狀或分葉狀,邊界不太清楚,質軟而有彈性,多呈淡紫或紫藍色,擠壓後可縮小,表麵皮膚正常或與腫瘤粘連而萎縮。出生時或生後不久發生,好發於頭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海綿嬰兒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減少症和紫癜,主要發生於嬰兒,偶見於成人,是一種嚴重類型,約1/4病例死於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惡變。
2、嬰兒血管瘤症狀之鮮紅斑痣:又名毛細血管擴張痣或葡萄酒樣痣,嬰兒血管瘤表現為一或數個暗紅色或青紅色斑片,邊緣不整,不高出皮面,壓之易褪色,頭頸部多見、常在出生時出現,可隨人體長大而增大,發生於枕部及額部或鼻樑部者可自行消退,較大或廣泛的病損常終身持續存在。
3、嬰兒血管瘤症狀之毛細血管瘤:又名草莓狀痣,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壓之不褪色。好發於頭頸部,通常不在出生時出現,而是在出生後數周內出現,數月內增大,生長迅速,甚至可達數厘米。
4、嬰兒血管瘤症狀之蔓狀血管瘤:多發生在四肢,在表面及周圍有許多樹枝狀擴張的血管,迂迴曲折呈蔓狀,局部皮膚呈暗紅色或藍紫色,有時可摸到血管搏動或聽到血管雜音。
5、嬰兒血管瘤症狀之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的病理組織特性和臨床症狀。開始為紅色斑痣逐漸增大,向深層組織侵犯形成小丘狀或結節狀隆起腫塊,質柔軟、邊界不清、壓之縮小。

類型種類

血管瘤因長在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狀,較常發生於頭、臉及頸部,影響寶寶外觀,尤以發生在鼻、耳、唇的嬰兒血管瘤,潰爛以後會造成組織變型,要特別注意。
血管瘤是由毛細血管增生引起的良性腫瘤。按照毛細血管增生的部位和增生的程度,臨床上表現為許多類型。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1. 紅斑痣(紅胎記)
毛細血管呈網狀增生,發生在表皮之下的真皮層,又稱葡萄酒色斑,為淡紅色或暗紅色斑塊。這種血管瘤受壓時不褪色,不高出皮膚表面,就像皮膚上長了紅色的胎記。紅斑痣只會影響美觀,不會繼續生長,但也不易消退。
2. 毛細血管瘤
由血流量較大的毛細血管增生而成,外觀像暗紅色的草莓,高出皮膚,摸上去手感軟。這種血管瘤多發於枕部、頭面部、四肢和背部,大小變化很大,大的甚至遍布於軀幹和四肢。其中小範圍的毛細血管瘤在孩子1 ~ 2 歲時可以自愈,但大部分需要臨床治療。
3. 海綿狀血管瘤
通常在孩子出生或生後不久發生。這種血管瘤雖然增長較慢,但損害較大。海綿狀血管瘤好發於頭皮和面部,因外觀改變明顯,比較容易發現。這種血管瘤還可能發生在內臟,往往不容易發現。海綿狀血管瘤容易出血,繼發感染等,能危及生命,必須早期治療。
4. 蔓狀血管瘤
多見於四肢,外表可見許多樹枝狀擴張的血管,迂迴曲折呈蔓狀,局部皮膚呈暗紅色或藍紫色,有時還可以摸到血管搏動或聽到血管雜音。
總體來講,血管瘤的治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大小,其次是部位和分型。越表淺,範圍越小,就越容易治療。臨床上治療方法很多,效果不一,但完全恢復到正常皮膚也不太容易。

診斷標準

1.皮膚表面可見位置固定的紅斑性皮損,輕壓後帶有短暫褪色。
2.隆起於皮膚組織的腫塊,按壓可縮小,灌注征陽性腫瘤診斷性穿刺可獲得全血或血性淋巴組織液。
3.動脈性嬰兒嬰兒血管瘤可有明確的動脈搏動。
4.B超及彩超檢查可見特徵性影像。
5.病損區X光造型檢查可見擴張、畸形血管影。
6.CT及MRI檢查陽性。

護理措施

1.保持寶寶身體清潔,常洗澡,以免汗液浸濕血管瘤表皮。毛細血管瘤有淺表皮血管瘤,表皮極薄,若長時間浸在汗液中易破爛。另外洗澡時父母也要特別注意,不要劃破寶寶血管瘤。
2.給寶寶經常修剪指甲。嬰幼兒喜歡用手亂抓撓,特別是面部。因此要經常修剪嬰兒指甲以免抓破血管瘤。
3.發現寶寶有血管瘤要及時向專業醫生詢診,確定血管瘤類型,做好日常觀察。

治療方法

對血管瘤的治療應越早越好,對這項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1、 採用硬化液,將它注入到血管瘤裡面,讓它裡面的組織發生物理化學變化,然後引起組織壞死或者是機化,最終形成疤痕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2、 採用放射的方式進行對血管瘤進行照射,通過這些射線使裡面的組織細胞壞死,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3、 採用物理療法,利用低溫物理效應將血管瘤裡面的組織進行冰凍,然後將裡面的細胞殺死,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4、 利用高溫的原理,在進行手術時用灼燒法將血管瘤裡面的組織燒死,破壞裡面的病理組織,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5、治療原理:是將第二代的新型光敏劑(海姆泊芬)通過靜脈途徑注入體內,海姆泊芬經靜脈注射後立即在血液中形成濃度高峰,並被血管內皮細胞迅速吸收,而表皮層細胞吸收尚很少,因此光敏劑的分布在血管內皮細胞與表皮層細胞間形成明顯的濃度差。此時給予穿透表淺、可被血管內皮細胞選擇性吸收的特定波長的光照射,使海姆泊芬產生單態氧等光毒物質,使富含海姆泊芬的患部擴張畸形的毛細血管網被選擇性破壞,而覆蓋於擴張畸形毛細血管網上的正常表皮層因不含海姆泊芬不受損傷,位於擴張畸形毛細血管網下的正常真皮深層組織則因雷射穿透淺、難以達到有效激發量而得到保護。
以往國內開發的光敏劑如YHpD(光卟啉)、HpD(血卟啉衍生物)均為多組分的混合物,組分複雜,難以實現穩定、規範的質量控制,且在體內排泄緩慢,使用後皮膚的光敏反應持續1至3個月,部分患者甚至長達6個月。這給治療後的護理和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海姆泊芬(HMME,血卟啉單甲醚)在體內分布迅速,清除較快,不易蓄積,從而克服了光動力療法的主要副作用——正常組織的持久性光毒反應,患者只需避光數天即可。極大的方便了臨床治療,進一步完善了光動力療法。
對血管瘤的治療最好是越早越好,對它的治療主要有上面這幾種方法,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療。

疾病危害

首先,影響嬰兒的美觀形象。嬰兒皮膚表面異常顏色的出現,不但會損壞皮膚,還會對美觀造成嚴重的影響,這種情況最常見的症狀表現就數鮮紅斑痣了。鮮紅斑痣可發生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但是以頭面部最為多見,因為鮮紅斑痣具有終身不退的特點,因此如果積極的接受治療的話,將終身伴隨嬰兒患者,那么對患兒的成長發育以及身心健康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其次,嬰兒面部血管瘤容易經過摩擦或者重力的碰撞等原因破潰出血,容易造成感染,並且留下難看的疤痕。草莓狀血管瘤是最容易破潰的一種血管瘤類型,草莓狀血管瘤因為大多生長在皮膚的表面,由於嬰兒幼小,皮膚是很脆弱的,又沒有正常皮膚所保護,因此來回摩擦是非常容易造成破潰出血的。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瘤體的生長狀態,並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