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祭典

媽祖祭典

媽祖祭典,源於宋,歷經元、明、清,不斷擴展充實。到清代,媽祖封為“天后”,爵位達到最高規格。

媽祖祭典的“典章”制度和內容,基本沿承古制,有創新和發展。

湄洲媽祖祭典與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並稱為“中華三大祭典”,是民間民俗活動與古代宮廷祭禮的結合物,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至真至善美德的推崇以及征服自然、護國庇民的美好願望。

2006年5月20日,媽祖祭典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媽祖祭典
  • 外文名:Mazu Festival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 民俗實質:傳統民俗
  • 活動性質: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 行祭時間: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 行祭時長:45分鐘
  • 行祭地點:湄州祖廟廣場、新殿天后廣場
  • 遺產編號 :Ⅸ—36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傳說,祭典類型,文化傳承,祖廟祭典,儀式,鹵簿,船模,祭海,意義,規模影響,

歷史傳說

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因此,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媽祖原名林默,父親林願,母親王氏,兄妹7人,她最小。媽祖自幼聰穎過人,識天氣、通醫理、善舟楫,樂善好施,深受鄰里鄉親的喜愛。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難為事,矢志不嫁,專心致志地從事慈善公益事業。平時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她長在海濱,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傳說她能"乘席渡海",拯溺濟難、深受人們愛戴。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難年僅28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人們為了紀念她,建廟奉祀,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的媽祖廟,稱為媽祖祖廟。後經商人三寶擴建,至清代形成規模。
宋徽宗宣和五年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給媽祖疊獎褒封,封號數字由2字累加至64字,封號由"夫人"而"妃"、"天妃"、"天后"直至無以復加。朝廷的累累封敕,最終樹立了媽祖作為唯一海神的至高無上地位。媽祖信仰也隨著華僑、海員和外交使節傳到世界各地,成為頗具世界影響的海神,媽祖分靈廟也遍布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統計,世界上共有媽祖分靈廟5000多座,信徒近2億人。

祭典類型

媽祖為營救海難而獻身之後,湄洲百姓為之立廟祭祀,後經歷代朝廷褒封,從一個民間神靈升格為四海之神。於是,對媽祖的祭祀形式也不斷發展變化,並大致形成了六種類型。
郊 祭
郊祭是指古代帝王在京郊祭天祭神的一種形式。查閱史料,從宋高宗開始,歷代皇帝在郊祭時褒封媽祖的記載共13次。這種形式隨著中國帝制的消亡而終結。
廟 祭
廟祭是指各地的媽祖廟宇在媽祖誕辰、媽祖升天之日或其他重大事項在媽祖廟舉行的祭祈形式。在南宋初期就形成了“初獻、亞獻、終獻”的三獻儀式和“迎神、送神”的程式。至清代乾隆五十三年,祭祈媽祖儀式被朝廷列為國家祭典。現在湄洲媽祖祖廟的媽祖祭典就是按清朝定製而恢復的。
海 祭
海祭媽祖是古代沿海百姓緬懷、祭祈媽祖的一種形式。媽祖作為主司海上的平安之神,沿海民眾在媽祖誕辰或升天之日,聚集在海邊,備齊三牲五果,向媽祖女神焚香禱告,祈求海上平安。
舟 祭
從宋到今,各類航船上都供奉媽祖的神像。船家在啟航前、航行中、歸航時都要依例祭祈媽祖,祈求航程平安。這一祭禮包括上供品,點香燭、三叩九跪、祈求禱告等。
堂 祭
堂祭是指媽祖同族後裔在林氏祠堂或分布於世界各地華人,在聯誼堂會所舉行的祭拜媽祖女神的民俗活動。這在莆田的林氏族裔和東南亞華僑中廣泛流傳,祭祈時間一般選在媽祖誕辰或升天紀念日。
家 祭
家祭是指廣大媽祖信眾在家中設媽祖神龕,每逢初一、十五及媽祖誕辰或升天之日拜祭媽祖的習俗活動。

文化傳承

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播演繹,媽祖已經走出單純的民間信仰殿堂而形成一種影響廣泛的傳統民俗文化(媽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僑務、貿易、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
媽祖文化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就學術角度考察,它涉及宗教史、民俗史、航海史、科技史、建築史、文學史、藝術史、華僑史、中外關係史等多學科,是一個具有多學科意義的綜合性科目;從語言、民俗角度看,有關媽祖神話、傳說是媽祖文化的重要內容,媽祖信仰及其形成的民俗也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流行的媽祖髻、媽祖服、媽祖面、媽祖祭典、船上供媽祖神像、啟航前的祭祀,造船廠供媽祖、供船模、水族朝聖供品與傳說媽祖看孩子、孩子掛乳名,求香袋等。台灣媽祖信仰及其習俗有合火、過爐、春秋祭典、卸馬戲、相傾戲、藝閣陣、武館、曲館、遙拜、繞境、三月瘋媽祖、大甲媽祖回娘家等等。
概括地說,媽祖文化包括媽祖的獻身精神,集中於媽祖身上的真善美道德、樂於助人的品格以及有關媽祖的建築藝術、雕塑、繪畫、書法、詩文、楹聯、文物、民俗文化、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宗教信仰等,內涵豐富,外延深廣。

祖廟祭典

在媽祖誕辰和羽化升天之日,湄洲祖廟及各地媽祖廟(宮)都舉行隆重的祭典。
自南宋以來,歷代帝王不僅對媽祖頻頻褒封,還由朝廷頒布諭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樂則在南京舉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並配備樂舞。清康熙統一台灣後,又屢次派朝臣詣湄洲致祭。清雍正復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
媽祖祭典媽祖祭典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媽祖祭儀引向規範,1994年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祭儀,制定了《湄洲祖廟祭典》。幾年來,對祭奠樂舞不斷進行藝術加工,以期宗教祭禮興藝術觀賞的更完美結合。
天妃宮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之日舉行,《湄洲祖廟祭典》的行祭地點在湄洲祖廟廣場或新殿天后廣場。祭典全程時間約45分鐘,祭典規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依序為:1、擂鼓鳴炮;2、儀仗、儀衛隊就位,樂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上香;5、奠帛;6、誦讀祝文;7、跪拜叩首;8、行初獻之禮、奏《和平之樂》;9、行亞獻之禮、奏《海平之樂》;10、行終獻之禮、奏《鹹平之樂》;11、焚祝文、焚帛;12、三跪九叩;13、送神、禮成。
《湄洲祖廟祭典》的樂舞是圍繞三獻為中心,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五個樂章,《三獻》樂稱《海平》、《和平》、《鹹平》,由男女歌生合唱。舞備八佾,由男女舞生各三十二名組成,分別秉羽和執龠,是為古代最高規格之文舞。

儀式

祭典由主祭一人、與祭若干人、司儀、司香、讀祝文等各一人主持,還有司鐘、司鼓、司樂、司僚等執事。祭典在鳴炮、鳴鐘、奏樂中開始,主祭、與祭等各就各位,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接著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最後"焚祝文、焚寶帛",又在香菸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整個祭典過程,雍容肅穆,瑞氣氤氳。各地媽祖廟(宮)的進香團隊,以及本地媽祖信眾,好幾萬人聚集在湄洲祖廟之前,虔誠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鹵簿

媽祖"出遊"(或"出巡")時,有"鑾駕"和"鹵簿"等兩者兼而有之的執事和儀仗隊。所謂"鑾駕",就是媽祖"出遊"時所坐的神輿。所謂"鹵簿",就是儀仗隊。儀仗隊包括:龍頭杖、大鑼、長管銅號、銅鏡、紅燈、彩旗、"天上聖母"街牌、"肅靜"牌、"迴避"牌,以及玉斧、大刀、畫戟、驅妖牌、斬怪刀等器械儀仗;有由人裝扮的開路神、八班、御林軍等神曹;還有吹笙、車鼓、十音、八樂、馬隊、妝閣等隊伍;最後是香亭、"鱟扇"和涼傘等擁護著媽祖的神輿。"鹵簿"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鹵",就是大盾。"出遊"時兵衛以大盾為前導,其餘儀仗隊排列的次序,都記在簿籍里,故叫"鹵簿"。一是說:"出遊"時以滷水灑道,使路面不會馬上乾,可以清除塵埃。儀衛在簿籍里明明記載著:"以"鹵開頭,故叫"鹵簿"。

船模

因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時,主要依靠風力,如遇到狂風駭浪,則有生命、貨物之危,所以出海漁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託于海神媽祖的保佑。如化險為夷,則是媽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護的船為模型製作一隻小船,供奉在媽祖廟裡,並求今後能繼續得到媽祖的保佑。
山東長島縣廟島天后宮,為宋代福建人所建,原有船模350多隻,其中有中日甲午戰爭中鄧世昌贈送的“威遠號”軍艦模型。可惜這些已在“文革”中被破壞了。廟島天后宮已闢為長島縣航海博物館,館內陳列幾十隻船模,其中有關東船、東海船、沙船、機帆船等。
香港白堂天后宮正殿中門,懸有木刻航船。正殿天后神位前、桌旁左右、牆邊,各有一隻中國式帆船模型,長約2米多,船上裝有古炮及天后聖像。
澳門媽祖閣的船模,是仿明萬曆間一隻遇風漂流來澳門的閩人貨船而製作的。殿邊還有一隻用巨石雕刻的石船,與泉州後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頗相似。
廈門忠侖神宵宮分靈於廈門 何厝順濟宮,始建於 宋朝,現位於 忠侖苗圃內。歷史上 修建數次,最後一 次重建是在1993年。從高處看 神宵宮,被綠樹 所環抱,四周 綠樹成蔭,百花齊 放,走進神 宵宮仿佛走進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種花草樹木 錯落有致,使人心曠神怡。

祭海

涵江霞徐天妃宮於媽祖誕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紳主祭,宮中正殿掛起"天后聖跡圖",偏殿正中掛上"天文星圖"。宮內外點燈結彩,神壇前安放一隻裝滿五穀的大海螺殼,宴桌、鮮花,燈火輝煌,香菸繚繞。午後漲潮時,還在海灘上排好宴桌,以全豬、全羊為祭品,祭祀媽祖及其父母、兄嫂,稱為"祭海"。這是莆田獨特的祭典。

意義

傳說也好,顯靈也好,都是人們海上遇難危機情形之中,為求生而藉助於媽祖化險成祥的一種心理反應,如其說媽祖救難,不如說是“精神勝利法”,而精神的作用往往在一定的境遇是其它力量無法替代的,這就是“信仰”的奧秘之所在。

規模影響

在世界各地數千座媽祖宮廟當中,台灣就有媽祖廟一千多座,媽祖在台灣被尊為"天上聖母"。
2004年10月,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在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成立,為海內外媽祖文化機構和人員開展學術研究、進行聯誼交流、弘揚媽祖文化、增進理解共識等提供重要平台。
在漫長的傳承演繹進程中,媽祖文化逐步傳播至我國的沿江、沿海和台港澳地區,並隨著華僑華人的腳印逐步傳播到世界上的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媽祖文化對世界華人具有很強的凝聚力,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有著很大的影響。媽祖文化經過千年歲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成為聯繫海內外華人、溝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橋樑和精神紐帶。
媽祖祭典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