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隸贛

婺源隸贛是指原安徽省婺源縣被劃歸江西省管轄的時期。婺源隸贛有兩次,第一次是1934至1947年,第二次是自1949年以來。

基本介紹

  • 名稱婺源隸贛
  • 地點徽州婺源
  • 時間:1934-1947(第一次),1949至今(第二次)
  • 結果:婺源縣劃屬江西省上饒市管轄至今
  • 隸贛緣由:軍事因素
  • 歷史影響:削弱了婺源與徽州的聯繫
  • 相關歷史事件婺源回皖
  • 第一次決定者:蔣介石
起因,兩次隸贛期間的“婺源回皖”,蔣介石在第一次婺源隸贛及婺源回皖中的表現,婺源在歷史上與皖贛兩省的淵源,與安徽省及徽州的淵源,與江西省及饒州的淵源,

起因

兩次婺源隸贛都與軍事有關。
第一次婺源隸贛是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出於所謂“剿共”的考慮,把婺源劃入江西省。
第二次的緣由頗為複雜,查《徽州地區簡志》與《婺源縣誌》,當時解放婺源的是“二野”部隊,而徽州地區也是“二野”三兵團進駐。1949年8月“二野”留駐婺源的工作人員要開赴大西南,才由解放江西的“四野”部隊派員來接管。因此共和國建國後又把婺源劃給江西省管轄。

兩次隸贛期間的“婺源回皖”

兩次婺源隸贛僅僅間隔兩年,這兩年是婺源劃回安徽管轄的時期,雖然只有兩年,但卻是婺源以及原徽州百姓前後爭取十三年的結果,這便是婺源回皖運動。由於婺源民風與江西有異,且長期屬於安徽省管轄,更為重要的是,婺源是古徽州六縣之一,是理學宗師朱熹的祖籍地,被人們視為“東南鄒魯”,與原徽州地區的聯繫很深,因此婺源隸贛就從行政上割斷了婺源與安徽和徽州地區的聯繫,從而引起了民間的反對,其改隸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婺源隸贛過程如此複雜,是行政區劃變革歷史上的特例。

蔣介石在第一次婺源隸贛及婺源回皖中的表現

1934年9月4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婺源劃屬江西,隸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當時社會輿論一遍譁然,各界有識之士,紛紛以“習俗不同、經濟狀況、文化問題、歷史關係”為理由,予以強烈抗議。國民黨管轄下的婺源縣政府也對交接工作很不積極。為了平息輿論,蔣介石赤膊上陣,不顧身份,親自給一個深山小縣的縣政府寫了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在其《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令婺源縣政府文》中,蔣介石說:查該縣(婺源)劃歸江西省一案,已由本行營責令安徽、江西兩省政府分別交接,樹立界碑。行政院也已下令主管部門定案。此後,該縣紫陽書院及婺源旅京、旅滬、旅錫、旅休等處的婺源同鄉會先後來函,要求改變。我審核了他們所持的理由,既多狹隘見解,對於我改變管轄的意旨,又沒有深切體會。為此,“特分別指明於後”。他對徽州人的意見,逐條進行了駁斥。理由其實就是一句話,婺源划走,就是為了要消滅紅軍。
婺源隸贛之前的江西版圖婺源隸贛之前的江西版圖
蔣介石對婺源必需改變管轄的“意旨”,列舉了三條:
甲:是政治方面。他說,婺源雖唐代設縣後屬於歙州(今安徽徽州),但因諸水都流入江西,宋代就有提議改屬贛省,察其地勢,大部分都在江西境內,“恪於現狀,不能擴張政治力量”。
乙:軍事方面。他說,現值剿匪(誣指紅軍)工作特別緊張之際,肅清匪患才是當務之急。“一經改隸,責任既專,指揮尤便,撲滅殘匪計日可期”。
丙:公路方面。他說,婺源的兩條公路都關係到“剿匪軍事及地方交通”,“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斷不容稍涉鬆懈,致誤時機”。
這三條理由是說服不了徽州人的。於是他又對徽州人要求他收回成命的四條理由,分別於以駁復。他說,你們稱婺源風俗與江西不同就要放在安徽省,那我要問:安徽省有60多個縣,婺源習俗除與接壤的休寧、歙縣相同外,絕不與其它各縣相同,所以你們的理由不能成立;至於你們所說徽商經濟組織問題,“查行政區劃與各縣人民團體組織,截然兩事”,彼此絕無影響;關於文化問題,蔣介石針對徽州人講得最振振有詞的“安徽文化精神”反駁道,你們說安徽人是以朱子(熹)為表率的,婺源為朱子故里,徽州人看婺源,“猶東魯之於曲阜,南粵之於中山”。“查朱子為吾國理學名儒,教澤所被,廣而且遠”,無論隸屬何省,均可景仰師承;你們說婺源放在安徽,你們可奉祠朱子,難道婺源劃到江西,就禁止皖人奉祠朱子了?
最後一點,關於歷史關係問題,蔣介石說,世界上那裡有不變之大法?也決無墨守之常規!改變區劃,這是我的需要! 蔣介石在文尾還大聲疾呼:要堅定不移,廣事宣傳,詳加勸導,“使共知大義所在”。
1947-1949年間婺源回皖後的安徽版圖1947-1949年間婺源回皖後的安徽版圖
1945年12月,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標榜民主建國的國民黨在婺源縣首次成立了縣參議會,共選出參議員36人,於次年1月7日正式開會,沒想到這個參議會一開張,提出第一件要辦的大事就是與蔣介石對著幹,推翻他給婺源縣劃歸江西省的“三條理由”和“四項辯解”,他們以婺源一貫就隸屬於安徽省為理由,上下串聯,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回皖運動”,迫使國民政府內務部派人到婺源考察,幾個月後,蔣介石不得不收回成命,於1946年8月16日決定將婺源重新劃歸安徽省(1947年正式劃回)。

婺源在歷史上與皖贛兩省的淵源

與安徽省及徽州的淵源

安徽省是一個年輕的省份,簡稱“皖”,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慶府、徽州府首字。中華民國沿襲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對日戰爭期間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長江為界分設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因此自1667年至1934年,安徽省對婺源延續了267年的隸屬權,若加上1947-1949年則近270年。
清代安徽省(含婺源)清代安徽省(含婺源)
但是拋開安徽省級行政區,婺源自建縣時的740年至1912年的廢府留縣時止,前後1172年都穩定的隸屬於徽州及其前身歙州。
值得注意的是,婺源的“母州”徽州中的“徽”字是安徽省省名的來源之一,而安徽省歷史上的省會所在地安慶府,其文化根基與婺源也有深厚的聯繫,因為歷史上婺源移民曾參與了安慶府皖江文化的形成。

與江西省及饒州的淵源

江西簡稱贛,位於中國的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內主要河流贛江而得簡稱。據婺源舊縣誌記載,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謀反,以歙州休寧縣回玉鄉雞籠山為營寨,聚眾活動於歙、衢、睦邊境之遂安、開化、休寧等縣。朝廷發兵經三年討平。為便於統治,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決定,於正月初八設定婺源縣,將休寧縣的回玉鄉和江西樂平縣的懷金鄉(一說浮梁縣的游金鄉,但樂平與浮梁都屬於饒州)劃歸婺源縣管轄。因此婺源的西南半部在建縣之前一直是屬於江西前身“江南西道”的,至今婺源縣西南鄉與東北鄉的方言都有顯著區別,從當地民歌角度考慮,其東北鄉的旋律委婉幽雅,徽韻濃厚;西南鄉則受贛音影響,曲調流暢悠揚。
饒州除了在742年劃出部分版圖到婺源縣之外,還在766年劃出部分版圖與歙州黟縣的一部新置祁門縣,可以說饒州與徽州及其前身歙州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乃至對於安徽省的兩大主體文化之一、安慶府的“皖江文化”(另一即徽州府的徽州文化)的形成都甚有貢獻。而且,婺源、祁門兩地與徽州其它地區不同,其水系基本屬於鄱陽湖流域,明代汪偉的《請禁遏糴疏》中就說:“天下之民寄命於農,徽民寄命於商,而商之通於徽者,取道有二:一從饒州鄱、浮,一從浙省杭、嚴,皆壤地相鄰。溪流一線,小舟如葉,魚貫尾銜,晝夜不息。”其中所論“從饒州鄱、浮”就是指與祁門、婺源接壤的饒州府浮梁縣等地,因為祁門與浮梁可以通過昌江河溝通,而婺源則與鄱陽通過樂安河相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